首页 百科知识 工业化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工业化革命的重要标志是什么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史学界以动力类型或重大科技创新为标志对工业革命进行界定。迄今为止,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它也是同时爆发于英、法、德、美等多国,它的影响在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更快。科学和技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由此可见,学科建制化的起始标志是学科教育的形成。
概念的界定_科学历史文化

一、概念的界定

(一)工业化概念界定

1.工业化的定义及其标志

工业化是一个涉及社会经济全面发展的过程,它既是一个产业升级和发展的过程,也是一个各产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向规范化、规模化、专业化、社会化发展的过程,还是一个社会主体意识由自然经济观念向市场经济观念全面转变的意识形态转变过程。[1]这一定义不仅说明工业化的经济性、社会性和文化性的表征,而且还阐明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和趋势。

工业化有两个标志,一个是工业化的起始标志,另一个是工业化初步完成的标志。工业化的起始标志,是以机器的广泛使用和工厂制度的推广为特征。因为工业化是一个动态的、不断深化的发展过程和趋势,所以工业化没有完成的标志,只有初步完成的标志。工业化初步完成的标志,是以工业的产值和就业份额超过农业的产值和就业份额为特征。

2.工业化和工业革命

工业化发端于18世纪上半期的英国工业革命,随后迅速扩散到西方世界,二次世界大战后开始向亚非拉第三世界国家位移。工业化并不等于工业革命。工业革命是工业化进程中科技大量创新和生产力飞速提高的时期。工业革命寓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工业化进程又需要工业革命推动其不断深入。如果将工业化的进程形象描绘成斜率K∈(0,л)的一条曲线,那么工业革命是工业化曲线的波峰。史学界以动力类型或重大科技创新为标志对工业革命进行界定。迄今为止,在工业化进程中人类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第一次工业革命18世纪60年代兴起于英国,以蒸汽机的发明为主要标志。第一次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率先完成,19世纪以后向西方各国传播。第二次工业革命兴起于19世纪70年代,在英、法、德、美等多国同时进行,个别国家两次革命交叉进行。它以电气化为主要标志,自然科学的新发展同工业生产紧密结合,将人类由“蒸汽时代”推进到“电气时代”。第三次工业革命兴起于20世纪40、50年代,它是以原子能技术、航天技术及电子计算机的应用为主要标志。它也是同时爆发于英、法、德、美等多国,它的影响在于科学技术对生产力的推动作用更大,科技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速度更快。科学和技术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二)学科建制化界定

按照希尔斯(Shils E)的观点,学科建制化指从事此项学术活动的人们之间存在着相对密集的互动(tense interaction);而这种互动是有结构的,互动愈是密集,互动结构中的权威机构在处理种种学术事务(包括学术评价、认同、晋升、分配—奖励等)时就愈有话语权。要使学科实现高度建制化,则需要建立相应的教育与管理组织;同时,还需要得到外部支持,需要使该领域内的成果为外部所接纳或运用。[2]这一概念有两层含义:首先,学科建制化是一个不断深化和演进的过程和趋势,因为互动本身强调交流的过程和深化;其次,学科建制化是一个复合概念。所谓复合概念是指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单一概念联立而成的概念。一方面,学科建制化既包含学科机构(如学科教育机构、学科科研机构、学科管理机构)内部的互动,又包含学科机构间彼此的互动。另一方面,高度的学科建制化还包括学科机构与其他社会建制的互动。正是因为学科建制互动的复杂性和多元性导致了学科建制化成为一个复合概念。

当然,学术活动也可以在较低层次上实现不充分的建制化。学科建制化是否充分,须同时参照内在标志与外在标志来进行判断。就外在标志而言,应综合考虑建制化得以实施的规模与程度。西方学者较为强调教育系统与管理系统方面的指标(如博士培养计划的设立,学术权威机构的效力等)。而在高度建制化的意义上,还应考虑学术的社会效应(远程的和短程的),考虑学术是否满足社会发展需要,是否为社会所认同并赢得较为充分的社会支持(如新学人的进入、研究资金的投入)等问题。就内在标志而言,则应着重考虑学术研究传统或范式的自主性、创造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科建制化是一个不断深入的过程和趋势,关于学科建制化的程度,可以用学科建制化的起始标志和学科建制化初步完成标志来界定。学科建制化的起始标志是指学科建制化开始的特征。在一门准学科发生建制化的过程中,其研究者需为之提供辩护以促成认知认同(cognitive identity)与职业认同(professional identity)。只有一门准学科提供了学科教育,才能促成认知认同与职业认同的形成。因为一门准学科能在学校里提供教育,说明这门学科在研究者中达到了一种普遍的认知认同,只有对知识普遍的认知认同才会进行传播;同时学生学习这门学科,证明这门学科在社会生产、生活中有迫切的需求,这足以证明社会对这一事业形成了职业认同。由此可见,学科建制化的起始标志是学科教育的形成。学科建制化初步完成的标志是学术共同体(academic community)的形成,它包括学者的职业化、固定教席和培养计划的设置、学术组织和学术会议制度的建立、专业期刊的创办等。[3]

学科建制对于学科的发展十分重要,因为任何一门学科的发展都必须以特定的社会建制为基础。许多知识门类与研究领域往往就是因为“留心论述、逻辑和理念,多于物质性和建制上的东西”,[4]而未能实现学科的独立与发展。历史实践证明,“19世纪现代学科的涌现,全赖17和18世纪新建制和新践行的发展”[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