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美国科学中心形成的启示

美国科学中心形成的启示

时间:2022-02-1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美国文化中的冒险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相吻合,构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这也正是美国成为并长期保持其科技强国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美国政府适时介入了这一科学分工。
美国科学中心形成的启示_科学历史文化

三、美国科学中心形成的启示

科学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从美国经验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比较来看,美国科学中心的形成有如下启示。

1.构成美国精神的创新文化价值观是重要的思想驱动力

科学的本质在于创新,科学发展就是在持续的创新中不断产生新知识和发展新理论的过程。从《天体运行论》的发表到蒸汽机的实用化,从对宏观世界的认识到深入宇观和微观,从各学科的分门别类到各学科的交叉综合,无不伴随着创新。而且,值得特别指出的是,科学创新的过程,本身蕴含了不唯上、不唯书、不畏权威的求真务实精神和为追求真理不惜生命代价的奉献精神。美国文化中的冒险创新精神和实用主义价值观念在相当程度上和科学精神的本质相吻合,构成了促进科学发展的文化土壤。

2.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为科学发展提供了现实的动力和潜力

科学发展和技术发展既有其内在的逻辑结构,又受到市场需求的影响。来自经济领域的日益增长的需求对科学技术的发展有巨大的拉动作用。随着科学技术生产力功能的发挥及市场竞争的加剧,工业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日益增加,形成了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双向制约反馈关系。激烈的市场竞争强化了工业界对科学、技术的需求,尤其是持续的技术领先地位成了企业克敌制胜的法宝。这也正是美国成为并长期保持其科技强国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

科学、技术和生产的关系的密切化始于第二次工业革命,在电力革命中新兴的电磁学、热学理论走在了技术革命的前面,以电工技术为主导的新技术体系的建立极大地促进了生产的发展,引发了第二次工业革命。在这一时期,也涌现出了西门子克虏伯、爱迪生、贝尔等一批集“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于一身的集成风格的科技转化型人才并创造了工业实验这一新事物,使科学研究活动延伸至企业内部,这给了科学研究活动以极大的活力,提供了新的发展空间和发展动力,形成了工业界高度重视研究开发的格局。在这一变革过程中,美国虽不是起步最早的,但它牢牢把握住了这一趋势,建立起了自己的工业研究体系,极大地推动了科学的进步。

3.政府对科学活动的宏观管理有助于解决科学活动中的市场失效和系统失效

科学成果本身具有公共品特征,即意味着对纯科学研究而言,存在商业投资不足的市场失灵。而在科学、技术高度渗透、高度融合的趋势下,“纯科学总的来说所做的贡献对于整个工业界是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的”(J·J·卡蒂,1916)。美国政府适时介入了这一科学分工。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标志,美国的研究工作开始进入新的阶段,这是“把科学界、工业界和政府的力量结合在一起开始综合性研究的阶段”(E·E·小戴维德)。战时防务的需要推动着科学研究,产生出电子学、计算机和核能技术,造成了巨大的社会影响,其后果不亚于当年爱迪生的发明创造所造成的影响,由此开始了美国大科学发展时期。

科学活动中的系统失效表现为“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角色之间缺乏相互作用、公共部门的基础研究与私营部门更多的应用研究不相匹配、企业的信息与吸收能力不足等”。根据P·佩特尔和K·帕维蒂,国家创新体系存在的失效可分为两种情况:①激励的失效,即不能对市场失效进行及时有效的干预和校正;②竞争能力的低效,包括不能获得技术进步的全部收益等等。系统失效的存在以及各国间科学技术竞争的加剧,客观上要求各国政府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通过合理的制度和政策安排调动国家创新体系中各角色的创新积极性,在各角色之间形成合理的分工与互动,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创新体系的绩效。美国创新体系中联邦政府、大学、工业界和私人非营利机构的适当分工与定位及科学、技术与生产的密切结合为避免系统失效提供了体制基础,而联邦政府长期实行的以市场失效为前提的科学技术政策则使其一方面充分利用市场机制配置科学研究资源,另一方面在防范市场失效方面有了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汤浅光朝著.科学活动中心的转移.赵红洲译.科学与哲学,1979(2)

[2]王元明著.行动与效果:美国实用主义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

[3]李明德著.美国科学技术述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5~50

[4]马佰莲.西方近代科学体制化的理论透析.哲学研究,2002(2)

[5]李明德著.美国科学技术述评.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2:45

[6]赵红洲,束洪福.国家事务的科学卫士.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1994(7)

[7]张京京译,曾国屏校.科学技术和联邦政府——新时代的国家目标.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

[8]梁茂信.美国吸引外来人才政策的演变与效用.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7(1)

[9]戴继强,方在庆编著.德国科技与教育发展.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56)

[10]希特勒的损失:英国和美国在欧洲文化驱逐中的收获.//段晓楣.域外书情.文汇读书周报,2004,1(2):12

[11](日)汤浅光朝著.解说科学文化史年表.张利华译.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126

[12]王春法著.主要发达地区国家国家创新体系的历史演变与发展趋势.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3:87

[13]冯之俊.国家创新系统的理论与实践.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1999:5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