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四节徽商翘楚

第四节徽商翘楚

时间:2022-03-0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江春还为国家捐输报效银钱千万两,居两淮盐商之首。他们将茶叶加工与贸易联为一体,规模很大,是徽州茶商的缩影。

第四节 徽商翘楚

明清几百年间,一代代的徽商前赴后继,运用他们的智慧和勤奋共同缔结了徽商的繁华。其中不乏很多优秀的商人,如号称“程十万”的程氏兄弟、歙县西溪南木商吴养春、英勇抗倭的休宁商人程良锡、辣塘的黄氏家族、墨业巨商胡开文、茶商胡炳衡、休宁典商汪己山和婺源茶商詹世鸾等。最为有名的要数棠樾鲍氏家族、“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盐商江春、“红顶商人”胡雪岩、著名盐商藏书家马曰琯、歙县芳坑茶商江氏以及乐善好施的盐商汪应庚。

一、棠樾鲍氏家族

鲍氏家族历史悠久,晋太康年间迁入新安,以棠樾鲍氏最为著名。至今在歙县郑村镇棠樾村东大道上还矗立着棠樾鲍氏的牌坊群和祠堂。经过鲍家多少代人的努力终使棠樾鲍氏名震四方,其中佼佼者是二十四世的鲍志道。(www.guayunfan.com)

鲍志道(1743—1801年),原名廷道,字诚一,自号肯园。其“幼习儒业,以家贫就盐策……”[69]弃学谋生,辅佐歙县盐商吴尊德经营盐业,积蓄了足够资金和经商之道,后独资为盐运商,并以“资重引多”出任两淮总商20年。其虽巨富,但生活勤俭、热心公益、重礼好义,为世人称道。其长子鲍漱芳,子承父业,也是清时有名的大盐商,漱芳从小受其父耳濡目染,多施善行,兴里社,筑水坝,置义学,修道路,周济贫困、婚葬,并遗命其子鲍均捐修府学,重建忠义祠,以义举而闻名四方。现存歙县棠樾牌坊群之一的“乐善好施”牌坊,就是嘉庆皇帝为旌表鲍氏父子而立。1803年在川、楚、陕三省的平乱中,他组织富商捐输军饷有功,被任命为盐运使,成为握有两淮盐业大权的显要人物。次子鲍勋茂业儒入仕,曾位列九卿,对族中业盐照顾很多。

嘉庆后,两淮盐业逐渐衰败,鲍家看到业盐的前途未卜,后人大多走入仕途,避免了业盐衰落的灭顶之灾,鲍氏门庭得以继续光大。

二、“以布衣上交天子”的盐商江春

江春生活在盐商世家,其祖父江演明末在扬州业盐,正值朝廷纲运制改革,江演成为江氏家族第一位总商。江春的父亲江承瑜是四大总商之一,江春从小潜移默化,对盐业政策和制度等了然于胸。后其父病故,江春又继承祖业,成为总商之首。

江春在出任总商之后,广交名流,其中最为后世津津乐道的便是其“以布衣上交天子”。乾隆在位期间曾六次南巡,江春每次都负责操办接驾,“创立章程,营缮供张,纤细毕举”,用心良苦,深得乾隆欢心。江春还为国家捐输报效银钱千万两,居两淮盐商之首。

结交官员、捐输报效等虽然给其带来了名气和荣耀,但是也耗资巨大,再加上其生活豪奢,挥金如土,最终使其陷入生计艰窘的困境,晚景凄凉。

三、“红顶商人”胡雪岩

胡光墉(1823—1885年),字雪岩,徽州绩溪人,幼时帮人放牛为生。后在于姓钱肆当学徒,得肆主赏识,擢为跑街。在患难之交王有龄的帮助下乃开阜康钱庄,他生性机敏,胆识过人,深谋远虑,不攻近利,逐渐发家致富,成为富商。

他多次资助清廷、输款筹饷,得到慈禧太后特赐戴红顶子、穿黄马褂的荣耀,亦官亦商,属商史罕见。其为富且仁,善好施,做出众多义举,开设钱塘江义渡并多次向直隶、陕西、河南、山西等涝旱地区捐款赈灾。

胡雪岩在经营中秉承“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1874年在杭州开办胡庆余堂,并亲题“戒欺匾”,闻名四方。胡庆余堂以其精湛的制药技艺和良好的信誉,赢得了“江南药王”之美誉,成为中国著名的国药老店。

光绪八年,胡雪岩耗白银2000万两办蚕丝厂垄断丝业贸易,与外商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战争,最终以失败告终,亏耗1000万两,家资去半,而这场生丝大战,也是胡雪岩家业衰败的开端。

四、著名盐商藏书家马曰琯

马曰琯是安徽祁门人,世代业盐,是徽商中儒商的代表,与其弟马曰璐并称为“扬州二马”。《清史稿·文苑传》还专门列有马曰琯传。

马曰琯为人慷慨,喜结交文人墨客,并斥资修建书院、兴文教。建造了著名的梅花书院,还专门建造一座小玲珑山馆以供文人吟诗习学、收藏古籍、刊刻著述,成为文人的聚集地。著名学者全祖望、厉鹗、郑板桥等都是那里的常客。袁枚曾为其作诗:“横陈图史常千架,供养文人过一生。”小玲珑山馆也是马氏的藏书楼,藏书多达10万余卷。1772年,朝廷设立四库全书馆,马曰琯的儿子献书776种,是全国献书之最,大受乾隆皇帝褒赏。

马曰琯不仅喜藏书,还爱考校典籍,家中设有刻印坊,为刊刻典籍花重金。如为刊刻《经义考》、《十三经》等就花去千金,还出资刊印《说文解字》、《玉篇》、《广韵》和《字鉴》等书。

五、歙县芳坑茶商江氏

芳坑江氏于南宋宝祐年间迁至芳坑,使芳坑江氏茶商兴盛起来的是江有科与其孙江明恒。他们将茶叶加工与贸易联为一体,规模很大,是徽州茶商的缩影。

江有科(1792—1854年)与其子江文缵(1821—1862年),开设江祥泰茶号,就地采购茶叶,加工制作后运往广州,转销外洋,获利丰厚。咸丰年间,太平军起义,贩茶生意大受影响,江有科一病不起,与世长辞。江文缵继续从事茶业,进军上海,但因外商压制,无利可图。同治元年(1862年),江文缵押运茶叶外销,客死异乡,留下年仅15岁的儿子江明恒(字耀华)。家道中落的江明恒自幼潜移默化,也走上经商之路。他先是在一家茶号里当佣工,积累一定资本后自立经商,得李鸿章赏识,依附封建势力,巴结洋商,逐渐致富,在徽州茶商中影响很大。但民国初年生意难做,几乎年年有亏耗。民国十年(1921年)冬,一场大火后,显赫的芳坑江氏茶商从此一蹶不振。

徽州芳坑江氏茶商善于总结经验。江有科贩茶入粤时,曾作《徽州至广州路程》札记一册,详记旅途所经的550余处城镇村庄的风情、距离、交通、关卡、安全、费用等情况;还写有一本接洽外商的札记,专记外国的语言、度量衡、交往礼节、生活风情等及积累的经商经验。江耀华除撰写《做茶节略》外,还撰写有《买茶节略》、《行情节略》、《勤写免问》、《洋庄茶总誊清册》、《产业增添册》等。

六、乐善好施的盐商汪应庚

歙县盐商汪应庚(1680—1742年),是扬州雄资百万的盐商。汪应庚热心慈善,出手大方,一生“富而好礼,笃于宗亲”,以“义行”闻名乡里。《扬州画舫录》曾提到应庚“居扬州,家素丰,好施与。如放赈施药、修文庙、资助贫生、赞襄婴育、激扬节烈、建造桥船、济行旅、拯覆溺之类,动以十数万计”。

雍正年间,海啸成灾,灾民急待赈济,汪应庚设粥厂于淮南,救济灾民,历时3个月之久。乾隆三年(1738年),扬州发生旱灾,汪应庚一人独捐四万七千两白银,设8个粥厂,赈济灾民历4个月之久。乾隆五年(1740年),扬州水灾,汪应庚又捐银6万两救灾,救活数十万饥民。乾隆得知尊称其“大勋卿”,赐“光禄寺少卿”的荣誉称号。

除了救灾,汪应庚还积极捐资助学。乾隆三年(1738年),他出巨资重修江都、甘泉学宫,又出资为学宫购置祭祀乐器,还购置田地捐作学田,被传为美谈。

汪应庚数十年如一日,积极投身于慈善事业,三百多年过去了,提起他乐善好施的品性,仍令人肃然起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