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旁观者的分享

旁观者的分享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Riegl把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的参与”[9]。Gombrich加工了Riegl的旁观者参与的观点,并给出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旁观者分享”。这里再讲一下旁观者分享和脸的认识问题。这些都是旁观者分享的组成部分,新生物学使我们有可能开始考察这些。分析脸孔的形状及代表,显然是旁观者分享的一个关键问题;幸而对于脸孔辨认的心理学以及实现辨认的生物学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9]。
旁观者的分享_脑研究的前沿与展

科学很有可能会加深对于我们如何享受音乐、文学和视觉艺术的认识,甚至有关我们如何产生好的文学和艺术作品。反之,由于脑科学参与了知觉及艺术的创造,它也会改变。例如,了解我们的感觉系统是如何工作的,就是这种改变的一部分。更复杂的问题是,了解为什么我们对艺术会有美学反应。这里主要考虑视觉艺术,美学问题就提出来了:为什么两个人同时看同一幅图像,一个人发现它是漂亮的,而另一个人认为不好看?那么,旁观者(beholder)反应的性质是什么?可以想象,对这些问题的回答会给我们一个把握点,去理解创造性是怎么来的[9]

首个企图把艺术和科学衔接起来的是奥地利维也纳艺术史学校校长A. Riegl,他是20世纪初年最重要的维也纳艺术史学家之一。Riegl强调,艺术的心理学方面的重要特征是,如果没有观看艺术者的知觉或情绪参与,艺术将是不完整的。这一点,我们现在看起来是显然的。看画的人会同艺术家合作,不仅把画上的二维图像转变成视觉世界的三维图像,也会作出解释,他或她在画面上看到了些什么,从而增加了这幅图画的意义。Riegl把这种现象称为“旁观者的参与”[9]

“如果没有观看艺术者的直接参与,艺术就不成其为一门艺术。”这种看法是下一代维也纳艺术史学者们的看法,如E. Kris和E. H. Gombrich。他们在Riegl观点的基础上发展,也得益于同时代的知觉与完形心理学。他们设计了研究视知觉及情绪反应的新的探讨方法,又把这种方法与艺术批评结合在一起。Gombrich加工了Riegl的旁观者参与的观点,并给出了一个新名词,叫作“旁观者分享”。有人争辩说,如果艺术家从他自己的生活经验里面产生一幅强有力的图像,那么,这幅图像天然就是模糊的。这种模糊性转而引起看画人脑里的认知无意识过程。看画人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对图画作出有情绪的反应。这样,看画人就得到了一种创造性的经验,至少最低限度是与艺术家本人的经验相平行的。艺术家根据直觉认为,脑是一部创造性的机器。他们认识到,视知觉仅是大哲学问题中的一部分。什么样的哲学问题呢?那就是,真实世界中的物质对象如何通过我们的感觉而被认识。视觉中的关键问题是:我们不可能知道客观物质世界的物体本身,我们所知道的仅仅是从物体上面反射出来的光线。正因为如此,投射到视网膜里的二维成像,从来就不可能特征化为三维的真正对象。这一事实和为了解任何一个成像知觉的困难加在一起,被称为“逆向光学问题”[9]

即使图像并没有提供充分的信息,我们的眼睛也可以利用所获得的信息准确地重新构筑对象,这种事我们每天都在做。很显然,我们的视觉系统基本上一定要进化出一套办法,主要解决这个基本问题。那么,我们是怎么做的呢?德国的亥姆霍兹(H. von Helmholtz,1821—1894)争辩说,我们增加了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两种额外信息来源,以解决这个逆向光学问题。所谓自下而上的信息,是由我们脑内神经回路固有存在的计算所提供的,这是我们生来就有的。由于它们,在这个物理世界里面,我们可以提取成像中的关键元素,例如它的走向、它的连接点,这些计算是由一套普通规则所决定的,这个规则是从自然选择中发展起来的。正因为如此,即使年幼至1~2岁的小孩也可以解释这个图像。与上述相反,自上而下的信息是由学习所提供的。这是一种个体经验,是在每一幅图像中都可以有的记忆及联系,包括艺术作品[9]

当前一些探讨逆向光学问题的学者发现,自上而下的加工过程激活了视觉皮层及内侧颞叶的特定神经元,从而创造了图像的神经相关。在多数条件下,这个神经相关解决了自下而上信号的模糊性,并且填充了原来损失掉的信息。我们将会看到,脑做这件事情,大部分是无意识的,是根据概率的。我们所看到的外部世界,大致上可能就是那样的[9]

这里再讲一下旁观者分享和脸的认识问题。当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脑就忙碌起来,分析此人的脸部轮廓,在脑内形成脸部的代表;分析他的身体动作,形成他身体的代表;体会那种移情作用,形成有关这个人的神智理论(参看20.5)。这些都是旁观者分享的组成部分,新生物学使我们有可能开始考察这些。参与到旁观者分享中来的,是特别简单的近似神经元回路,沿着神经回路有7个点:①另一个人的脸孔⇒②脸孔轮廓的分析⇒③脸孔的代表:下颞皮层和杏仁核⇒④身体的代表:纹状外皮层⇒⑤身体运动的分析:上颞沟⇒⑥神智理论:颞-顶接头⇒⑦对另一个人心理的了解。

分析脸孔的形状及代表,显然是旁观者分享的一个关键问题;幸而对于脸孔辨认的心理学以及实现辨认的生物学过程,我们已经知道了不少[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