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两趾型兽脚类

两趾型兽脚类

时间:2022-02-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足迹GSLTZP—S2—TA1R—6L的模型由华夏恐龙足迹研发中心保管,编号为HDT.4—9。此外,一号足迹点保存了4个二趾型足迹,属于一条行迹,但风化严重。鉴定特征 中等二趾型兽脚类足迹。此处71个二趾型兽脚类足迹都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且均无前足迹和尾迹。第Ⅲ趾具有3个趾垫,而第Ⅳ趾具有4个。
两趾型兽脚类_甘肃早白垩世恐龙

驰龙足迹科 Dromaeopodidae Li et al.,2007

驰龙足迹Dromaeosauripus Kim et al.,2008

永靖驰龙足迹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 Xing et al.,2013

模式标本 正模,盐锅峡二号足迹点的完整左后足迹自然凹型足迹,编号为GSLTZP—S2—TE4L(图5—42)。该足迹的模型由甘肃省华夏恐龙足迹研发中心保管,编号为HDT.3。原始足迹仍留在原地。

副模,GSLTZP—S2—TA1—8,包括另一条行迹中的8个自然印模(图5—43、图5—44)。其中TA4L(Li et al.,2006,fig.8B)保存最好。足迹GSLTZP—S2—TA1R—6L的模型由华夏恐龙足迹研发中心保管,编号为HDT.4—9。所有原始足迹均留在原地。

其他归入材料包括行迹GSLTZP—S2—TB,GSLTZP—S2—TC,GSLTZP—S2—TD,GSLTZP—S2—TE和GSLTZP—S2—TF中的其他标本。包括正模标本在内,二号足迹点一共保存了67个足迹。此外,一号足迹点保存了4个二趾型足迹,属于一条行迹,但风化严重。

鉴定特征 中等(长14.8 cm,宽6.4 cm)二趾型兽脚类足迹。趾垫发育良好,趾垫式为x—1—3—4—x;没有锐利的爪痕;第Ⅱ趾近端部分与圆形、大型跖趾垫的前缘接触;第Ⅲ趾和第Ⅳ趾的趾间角平均19°;单步长为35.7~37.5 cm,步幅角为143°~180°。

图5—42 永靖驰龙足迹 a.正模标本的照片;b.三维图像;c.轮廓图。

盐锅峡足迹点是中国规模最大的驰龙类足迹点,也包括了一些世界上保存最完好的二趾型足迹。此处71个二趾型兽脚类足迹都具有极为相似的形态,且均无前足迹和尾迹。正模标本的长宽比为2.34。第Ⅱ趾短而圆的印痕直接与跖趾垫的前缘接触,且在中部略有外突。第Ⅲ趾和第Ⅳ趾(趾间角平均19°)几乎平行,指向前方,第Ⅲ趾略短于第Ⅳ趾。第Ⅲ趾具有3个趾垫,而第Ⅳ趾具有4个。跖趾垫深、大,近椭圆形(3.3 cm×3.1 cm)。

图5—43 永靖驰龙足迹行迹

保存最好的19个标本的平均长宽比为2.27,其中包括正模标本和副模标本。第Ⅱ趾印痕总是位于第Ⅲ趾印痕后中侧,且与其长轴的距离各不相同。距离不同的原因可能是个体形态功能差异和/或足部—基质相互作用的不同。在行迹GSLTZP—S2—TA和GSLTZP—S2—TB中,平均单步长为36.6 cm(TA为35.7 cm,TB为37.5 cm),步幅角为143°~180°。

存在独特足跟的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在形态上类似山东省的Dromaeopodus(Li et al.,2007),不过其尺寸与形态更接近韩国的Dromaeosauripus(Kim et al.,2008,2012)。其中,多个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和韩国的Dromaeosauripus十分相似(如没有跟迹、趾间角小、没有清晰的爪痕;Kim et al.,2012)。虽然Dromaeopodus保存有一个类似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的近椭圆跖趾垫,但这些足迹几乎比盐锅峡足迹大一倍(Li et al.,2007),而且保存有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所没有的清晰的尖锐爪痕。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第Ⅲ趾与第Ⅳ趾之间的趾间角(平均19°)大于Dromaeopodus(约5°;Li et al.,2007),Paravipus(5°~15°;Mudroch et al.,2010),Dromaeosauripus hamanensis(5°~10°;Kim et al.,2008),Dromaeosauripus jinjuensis(8°~14°;Kim et al.,2012)和未命名的摩洛哥二趾型足迹(16°;Ishigaki,Lockley,2010),但小于Velociraptorichnus(21°~28°;Zhen et al.,1994;Xing et al.,2009)和Menglongipus(41°~44°)。最明显的差异是趾垫分布: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的x—1—3—4—x形式不同于其他Dromaeosauripus(x—1—4—4—x;Kim et al.,2008,2012),Dromaeopodus(x—1—3—3—x;Li et al.,2007),以及Menglongipus(x—1—2—1—x;Xing et al.,2009);Velociraptorichnus和Paravipus没有明显的趾垫。

图5—44 永靖驰龙足迹副模标本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为Dromaeosauripus的后足迹提供了新的信息。在以往描述的二趾型足迹中,第Ⅲ趾和第Ⅳ趾基本等长。这个特征可见于第Ⅲ趾和第Ⅳ趾的长度比:四川Velociraptorichnus足迹(0.90;Zhen et al.,1994;Xing et al.,2009),未命名的摩洛哥二趾型足迹(1.08;Ishigaki,Lockley,2010),Dromaeopodus(1.0;Li et al.,2007),莒南Velociraptorichnus(1.2;Li et al.,2007),Dromaeosauripus hamanensis(1.23;Kim et al.,2008),以及Dromaeosauripus jinjuensis(1.06;Kim et al.,2012)。只有Menglongipus(2.36,Xing et al.,2009)的比值明显不同。虽然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的第Ⅲ趾和第Ⅳ趾几乎等长,但大部分足迹的第Ⅲ趾近端部分没有接触基质,因此第Ⅲ趾印痕较短。换言之,第Ⅲ趾和跖趾垫的近端缘之间存在显著的间隙。这表明步态和/或基质质地在Dromaeosauripus足迹的鉴定中发挥着重大作用。

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也与其他Dromaeosauripus和Paravipus不同,主要差别在于前者拥有跖趾垫,而后两者没有(Kim et al.,2008;Mudroch et al.,2010;Kim et al.,2012)。Velociraptorichnus具有较宽的趾印和尖利的爪痕(Zhen et al.,1994;Li et al.,2007;Xing et al.,2009),而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没有。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也和未命名的摩洛哥二趾型足迹(Ishigaki,Lockley,2010)不同,因为摩洛哥足迹没有第Ⅱ趾印痕。这种差别表明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是一种新的足迹种。

行为学方面,二号足迹点的6条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行迹包括至少2条(可能为3条)转弯行迹。行迹GSLTZP—S2—TA从东向东南偏转29°。行迹GSLTZP—S2—TB转弯程度最大:从东向西北偏转88°。如果GSLTZP—S2—TC~GSLTZP—S2—TF的造迹者相同,那么这几条行迹就共同代表着一只转了3次弯的造迹者:从北向西北转向41°,又从西北向北转向30°,再从北向西北转向75°。

很多兽脚类足迹的步长和步幅角(近180°)似乎都很大(Lockley,1991)。造迹者的速度下降时,步幅角应随之下降(Day et al.,2002)。行迹GSLTZP—S2—TB最初的8个足迹保存最好、最连续。GSLTZP—S2—TB1R—TB8L的步幅角是173°,154°,176°,152°,172°和143°,行迹表明造迹者的速度在行走中略有下降:0.79 m/s,0.73 m/s,0.74 m/s,0.75 m/s,0.76 m/s和0.71 m/s。这种轻微下降和行迹中的转弯相符合。不过速度变化很小表明造迹者的速度在转弯时没有明显降低。

恐爪龙类常被视为动作迅速的掠食者。不过目前只有一个足迹证据表明恐爪龙类行动迅速,即韩国的Dromaeosauripus行迹,其显示造迹者速度达4.86 m/s(Kim et al.,2008)。而其他足迹都显示相对缓慢的行走模式。从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足迹中计算出的速度低于从Paravipus(1.67 m/s,3.61 m/s;Mudroch et al.,2010)和Dromaeopodus(1.63 m/s;Li et al.,2007;Kim et al.,2008)足迹计算出的速度。

目前尚无有明确的骨骼化石证明恐爪龙类具有群居行为。一具腱龙尸体上遗留的恐爪龙牙齿多于一只恐爪龙的齿量,研究者据此推测恐爪龙可能有群居行为,或许会群体捕猎(Maxwell,Ostrom,1995;Ostrom,1990)。不过Roach和Brinkman(2007)认为该证据表明恐爪龙具有科莫多龙或鳄鱼一样的进食策略,即单独捕猎,但会引来很多同类分享食物,导致种内争斗。而著名的“搏斗中的恐龙”标本则表明驰龙类可以单独捕猎(Carpenter,1998)。

行迹与骨骼化石不同,它们往往能为恐爪龙类的群体行为提供极具吸引力的证据。Li等(2007)记录了6条平行且相距很近的Dromaeopodus行迹,它们表明造迹动物至少有时候会群体行动。一号足迹点仅有的一条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行迹没有为群体性提供信息。不过二号足迹点的6条行迹为分析恐爪龙类的群体性提供了更好的样本。行迹GSLTZP—S2—TC,GSLTZP—S2—TD和GSLTZP—S2—TE可能具有同一造迹者:在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足迹形成之后才出现的蜥脚类足迹破坏了部分足迹系列,因此难以确定前述观点。不连续行迹GSLTZP—S2—TF中的足迹行走方向相同,因此最有可能是同一造迹者所留。6条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行迹都不平行且相距不近,可见造迹者至少在留下足迹的时候是单独行动的。

造迹者是驰龙类还是伤齿龙类?从身体化石来看,恐爪龙类(驰龙类+伤齿龙类)是兽脚类中体型跨度最大的种群:犹他盗龙(驰龙类)等最大的成员体长将近7 m(Kirkland et al.,1993),而近鸟龙(伤齿龙类)等最小的成员体长只有34 cm(Xu et al.,2009),此外,目前发现的最大型伤齿龙类成员是蜥鸟龙,体长近2.5~3 m(Norell et al.2009)。Lubbe等(2009,2011)基于骨骼证据表明驰龙类可以制造与第Ⅲ趾和第Ⅳ趾等长的足迹,而伤齿龙的第Ⅳ趾略短。根据这种差别,作者认为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可能属于驰龙类,而且可能所有Dromaeosauripus足迹都是如此。此外,从现有驰龙足迹类(包括Dromaeosauripus yongjingensis)中估计出的造迹者体型为61~300 cm,这个区间与驰龙类的更像相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