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被欲望灼烧的赵高

被欲望灼烧的赵高

时间:2022-02-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被欲望灼烧的赵高秦始皇一死,没有人能够约束赵高了,最为关键的是,他手握秦始皇尚未发出的遗诏,同时又掌握着印玺。此时的赵高对胡亥继续展开了攻心战。此时的胡亥依然明白无误地拒绝了赵高的提议。通过前两次劝说的失败,赵高基本上也摸清楚了胡亥的顾虑。赵高这次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他的苦心劝说下,胡亥同意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事实上,胡亥本人也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执行赵高的计划。

被欲望灼烧的赵高

秦始皇一死,没有人能够约束赵高了,最为关键的是,他手握秦始皇尚未发出的遗诏,同时又掌握着印玺。这两件东西集中在一个人手中,赵高觉得自己改变命运的时刻来临了。

赵高的出身不好,这不是他所能够决定的。此外,他的母亲是囚犯,这在当时也是一件令人感到耻辱的事情。但是赵高能够从一个低级的宦官最终成为秦始皇的亲信,这足以说明赵高进取心之强烈。但是人的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秦始皇死后,赵高自身的地位恐怕很难保住。

为了维护自己的荣华富贵,也为了能够染指秦王朝的最高的权力,赵高决定铤而走险。他将希望寄托在了自己的学生胡亥身上。史书记载,胡亥是秦始皇排行第十八的小儿子。赵高是胡亥的启蒙老师,主要负责教他“决狱”,也就是负责断案。由此可见,赵高和胡亥的关系还是很好的。(www.guayunfan.com)

至于胡亥本人而言,他自己并没有多少的政治野心,自己也没有篡改秦始皇遗诏自己当皇帝的意图。所以说,赵高想要通过篡改秦始皇的遗诏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秘密,他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要说服胡亥。

而赵高不愧是长期生活在深宫之人,他对胡亥的劝说可以说是游说史中经典中的经典。在《史记·李斯列传》中,司马迁对赵高和胡亥之间的对话有详细的记载:“赵高因留所赐扶苏玺书,而谓公子胡亥曰:‘上崩,无诏封王诸子而独赐长子书。长子至,即立为皇帝,而子无尺寸之地,为之奈何?’胡亥曰:‘固也。吾闻之,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赵高曰:‘不然。方今天下之权,存亡在子与高及丞相耳,愿子图之。且夫臣人与见臣于人,制人与见制于人,岂可同日道哉!’胡亥曰:‘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高曰:‘臣闻汤、武杀其主,天下称义焉,不为不忠。卫君杀其父,而卫国载其德,孔子著之,不为不孝。夫大行不小谨,盛德不辞让,乡曲各有宜而百官不同功。故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愿子遂之!’胡亥喟然叹曰:‘今大行未发,丧礼未终,岂宜以此事干丞相哉!’”

这是一段非常精彩的描述,通过对这段话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很多隐藏在历史细节中的东西。

首先,赵高是希望胡亥能够当皇帝,对于胡亥本人来说,无论是能力还是德行,这都是可遇而不可求的好事。但是当赵高找到他的时候,胡亥的选择是立即拒绝,没有任何商量的余地。对于赵高的提议,胡亥的回答相当干脆:“明君知臣,明父知子。父捐命,不封诸子,何可言者!”这句话的意思已经说得很明白了,他认为秦始皇本人的安排已经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了,并没有任何的不妥之处。明君了解臣子,明父了解儿子。对于秦始皇不封诸子为王,这并没有什么可以说的。胡亥这番拒绝的话至少说明了两个问题:第一,胡亥没有弑兄篡位的想法。第二,胡亥希望能够按照君臣父子的规矩来处理这件事。

但是赵高绝非一般人,他看到了这背后巨大的政治利益,也看到了改变自己命运的机会。他绝不会轻易放弃的。此时的赵高对胡亥继续展开了攻心战。这一次,赵高向胡亥提出了两点更大的诱惑,一是向胡亥灌输天下可以改变的想法;二是向胡亥展示君臣之间的差距。

人生很多时候的选择其实都是在权衡各种利弊后瞬间完成。赵高原本以为有了这样的诱惑,胡亥肯定无法拒绝。但是现实再次让赵高失望。此时的胡亥依然明白无误地拒绝了赵高的提议。此时胡亥拒绝的理由更加明确了:“废兄而立弟,是不义也;不奉父诏而畏死,是不孝也;能薄而材谫,强因人之功,是不能也。三者逆德,天下不服,身殆倾危,社稷不血食。”胡亥的意思也很明确,他认为篡改遗诏,不但会给自身带来危险,而且会危及国家社稷。此外,胡亥的这番话还透露出一个细节,那就是胡亥所认为的“不义”、“不孝”、“不能”显示出了胡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

胡亥的再次拒绝并没有让赵高死心,因为赵高知道这件事关系重大,对自己以后人生的道路影响也太大了,赵高必须拼死一搏。

说服一个人最关键的就是抓住对方的软肋,然后一击致命。通过前两次劝说的失败,赵高基本上也摸清楚了胡亥的顾虑。这一次赵高并没有拿利益去诱惑胡亥,而是首先给胡亥讲述了几个故事:一是商汤灭夏,杀其亡国之君夏桀。周武王灭商时,杀掉了暴君商纣王,但是天下没有人提出异议,反而称赞商汤和周武王的所作所为是符合道义。卫君弑其父,但是卫国人却称赞卫君的盛德。甚至连孔子在评论此事的时候都不认为这是不孝的举动。

历史事实是最具说服力的。赵高讲述这样的故事对胡亥的影响无疑是非常明显的。胡亥原本就不是一个奸诈之人,甚至可以用敦厚来形容。在他的心中,弑兄篡位这样的事情是无法去做的。即便自己真的有心做皇帝,但是儒家的道德传统也在内心阻止着他。

赵高的一番话等于是替胡亥打开了道德的枷锁,极大地降低了胡亥心中的负罪感。但是赵高在讲完故事后并没有立即结束,他还从正反两个方面讲述了一番利害关系。他首先从正面讲述了两点,这两点分别是“大行不小谨”和“盛德不辞让”。这是什么意思呢?赵高的意思是说做大事就不要被小节约束,有能力就不要辞让。讲完正面,赵高又从反面来劝说:“顾小而忘大,后必有害;狐疑犹豫,后必有悔。断而敢行,鬼神避之,后有成功。”赵高告诉胡亥,他这种顾小忘大、犹豫不决的态度只能害了自己。只有“断而敢行”才能“后有成功”。

赵高这次的判断是正确的,在他的苦心劝说下,胡亥同意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

回过头来,我们再次梳理赵高的言语,我们会不得不赞叹赵高对人性把握之精准,对人性黑暗层面的认识之深刻。赵高之所以敢一而再、再而三地向胡亥劝说篡改遗诏之事,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作为胡亥的老师,赵高深知胡亥的性格。在皇帝这样一个至高无上的位置上,没有人能够抵挡住身位皇帝所带来的诱惑。换句话说,赵高要做的就是打破胡亥心中的那一点顾虑即可。事实上,胡亥本人也需要一个正当的理由来执行赵高的计划。

作为秦始皇最为宠爱的小儿子,胡亥并不是愚笨之人。赵高虽然给他讲述了一些历史故事来打消他心中存在的疑惑,但是无论胡亥还是赵高都非常清楚:扶苏并不是残暴无道的桀、纣,他是秦始皇心中最后的接班人。但最终胡亥和赵高都欣然以这种理由让自己安心,这已经能够说明一些另外的事情了。

胡亥同意赵高篡改遗诏的阴谋之后,史称“沙丘之变”的事件由此拉开了序幕。赵高所设计的惊天阴谋也从理论阶段正式进入了实际操作阶段。

但下一个问题随之而来。仅仅凭借着赵高和胡亥,这事是绝对不可能完成的。赵高只是一个受秦始皇信任的宦官,没有任何的朝堂基础;胡亥也只是秦始皇诸多儿子中的一个。赵高发现自己也许可以改变历史的走向,他同时也敏锐地发现了要实现这一目的的另外一个关键任务,这个人就是随行的丞相李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