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世界上最长的鸟是什么样的?

世界上最长的鸟是什么样的?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飞行时间最长的鸟北美洲的金鸸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在空中飞行35个小时,越过2000多千米的海面。飞行最远的鸟类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最凶猛的鸟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6米。鸟类趣闻鸟类的羽毛五光十色,歌喉委婉动听,生命充满活力。立即咽下食物的幼鸟,一定是肚子最饿的。鸟类似乎是绝对不可能有乳汁的。
有趣的鸟_揭秘可爱可亲的动

鸟类之最

世界上现生的鸟类共有8000多余种,如果对它们进行比较,就会产生许多十分有趣、别具一格的“世界冠军”。

最小的鸟

蜂鸟

许多人都知道蜂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类,其实这种说法并不十分准确,因为全世界的蜂鸟共有315种左右,分布从北美洲的阿拉斯加到南美洲的麦哲伦海峡,以及其间的众多岛屿上。它们的体形差异也很大,最大的巨蜂鸟体长达21.5厘米,当然不能说它是世界上最小的鸟了。而产于古巴的体长只有5.6厘米,体重仅2克左右,其大小和蜜蜂差不多,这样的蜂鸟才是世界上体形最小的鸟类,它的卵也是世界上最小的鸟卵,比一个句号大不了多少。蜂鸟的羽毛大多十分鲜艳,并且闪耀着金属的光泽。它们的飞行本领高超,可以倒退飞行,垂直起落,翅膀振动的频率很快,每秒钟可达50~70次,所以有“神鸟”、“彗星”、“森林女神”和“花冠”等称呼。

最大的鸟

世界上体形最大的现生鸟类是生活在非洲和阿拉伯地区的非洲鸵鸟,它的身高达2~3米,体重56千克左右,最重的可达75千克。但它的翅膀退化,不能飞翔。它的卵重大约为1.5千克,等于30~40个鸡蛋的总重量,是现今最大的鸟卵,它的卵黄则是现代生物中最大的细胞。

寿命最长的鸟

鸟类中的长寿者不少,如大型海鸟信天翁的平均寿命为50~60年,大型鹦鹉可以活到100年左右。在英国利物浦有一只名叫“詹米”的亚马逊鹦鹉,生于1870年12月3日,卒于1975年11月5日,享年104岁,不愧为鸟中“老寿星”。

信天翁

飞行速度最快的鸟

尖尾雨燕平时飞行的速度为每小时170千米,最快时每小时可达352.5千米,堪称飞得最快的鸟。

飞行时间最长的鸟

北美洲的金鸸以每小时90千米的速度,连续不断地在空中飞行35个小时,越过2000多千米的海面。

最大的鸟卵化石

17世纪中叶以前,在马达加斯加岛南部生活着一种象鸟,现在已经绝迹。象鸟的卵化石的长径为35.6厘米,相当于148个鸡蛋的大小,是迄今世界上所发现的最大鸟卵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

最大的鸟类化石是隆鸟的化石,估计它的身高达5米左右,原来生活在马达加斯加岛上,在公元7世纪时灭绝。

飞行最高的鸟类

大天鹅和高山兀鹫是飞得最高的鸟类,都能飞越世界屋脊——珠穆朗玛峰,飞行高度达9000米以上,否则就可能会撞在陡峭的冰崖上丧生。

飞行最远的鸟类

北极燕鸥是飞得最远的鸟类。它是体形中等的鸟类,习惯于过白昼生活,所以被人们称为“白昼鸟”。当南极黑夜降临的时候,便飞往遥远的北极,由于南北极的白昼和黑夜正好相反,这时北极正好是白昼。每年6月在北极地区“生儿育女”,到了8月份就率领“儿女”向南方迁徙,飞行路线纵贯地球,于12月到达南极附近,一直逗留到翌年3月初,便再次北行。北极燕鸥每年往返于两极之间,飞行距离达40000多千米。

最大的飞鸟

生活在非洲东南部的柯利鸟,翅长2.56米,体重达18千克左右,是世界上能飞行的鸟中体重最大者。

最凶猛的鸟

生活在南美洲安第斯山脉的悬崖绝壁之间的安第斯兀鹰,体长可达1.2米,两翅展开达3.6米。它有一个坚强而钩曲的“铁嘴”和尖锐的利爪,性格凶悍残忍,专吃活的动物,不仅有鹿、羊、兔等,甚至还捕食美洲狮等兽类,因此又有“吃狮之鸟”和“百鸟之王”的称呼。

尾羽最长的鸟类

日本用人工杂交培育成的长尾鸡,尾羽的长度十分惊人,一般长达6~7米,最长的纪录为1974年培育出的一只尾羽长达12.5米。如果让它站在四层楼房的阳台上,它的尾羽则可以一直拖到底楼的地面上,因此也是世界上最长的鸟类羽毛。

鸟类趣闻

鸟类的羽毛五光十色,歌喉委婉动听,生命充满活力。它们的体温一般都高达40~43℃。如果你细心观察,一定注意到它们的整个身体都随着脉搏的跳动而剧烈震颤。鸟类吸进的空气,不但充满肺部,而且经过数不清的毛细管,注入气囊。这些气囊与许多骨头相连。鸟类的骨骼与其他动物的不同,里面是空的,没有骨髓。

雌鸟下蛋,通常每窝总是同样的数目——知更鸟下3~5个,燕子下5~6个。如果有些蛋被拿走了,鸟类会再下几个蛋补充。雌鸟在这种情况下所特有的“生殖力”,几乎令人难以置信。50年前,国外一家名叫《海鸥》的杂志记载了一位鸟类学家的观察纪录:一只啄木鸟,巢里的蛋给人拿得只剩下一个,但这只不屈不挠的啄木鸟,在73天里居然下了71个蛋。

长尾鸡

雄鸟和雌鸟抚养子女时,觅食的技术十分高明。幼鸟食量大得惊人。24小时内,常常要吃掉超过其本身体重的食物。一位观察家曾仔细统计过一只雌鹪鹩从黎明到黄昏觅食的次数。它一共喂食给幼鸟1217次。雌鸟每次怎样决定该喂哪只幼鸟呢?原来幼鸟的喉部结构特别。在快要吃饱时吞咽的动作便开始慢下来。雌鸟只需随便把食物塞进幼鸟的小嘴里,然后注意看,假如那只幼鸟没将食物立即咽下去,雌鸟便把它衔出来,塞给另一只幼鸟。立即咽下食物的幼鸟,一定是肚子最饿的。

为什么鸟在睡觉时,不会从栖息的树枝上摔下来,这是由于鸟有独特的身体结构。鸟有使脚爪蜷缩的筋,通到脚踝关节后面,鸟栖息时,身体重量便压弯这个关节,那筋就立刻把脚爪扭成一个紧绷绷的弯钩,自动抓紧了栖木。鸟类没有牙齿,所以必须用肚里的砂囊磨碾食物。砂囊和强有力的胃液一道工作,能力惊人。鸟类用吞下的砂砾搅拌食物,起到牙齿的作用,不管吞下什么都能碾碎。棉凫鸟能吞下整条软体动物和整只甲壳动物,并能把甲壳碾成细粒。这些砂砾和甲壳就是鸟儿的假牙。

斑鸠

鸟像许多其他动物一样,有着人类无法比拟的知觉天赋。其中最惊人的是辨别方向的能力。有人做过试验,在德国某城市捉到7只燕子,涂上标志,然后用飞机载到英国放掉。第二天清早,7只燕子中有5只已回到自己在德国的巢里。

人们历来将“鸟乳”作为不切实际的事情和绝对行不通之类事物的代名词。鸟类似乎是绝对不可能有乳汁的。但斑鸠产乳恐怕是鸟类家族绝无仅有的唯一例证。斑鸠的乳汁不是由乳腺而是由嗉囊内壁的一种再生作用所产生的。这种不可多得的鸟乳时常与潮湿的谷物混合起来,成为斑鸠幼鸟的可口食物。更令人称奇的是,斑鸠不论雌雄都能产乳汁,因而其父母双亲都能承担养育雏鸟的职责。同哺乳动物的生理机制一样,斑鸠的乳汁分泌也是受脑垂体前叶激素(催乳激素)控制的。

杜鹃

鸟儿还开“招待所”。南美杜鹃像知了一样老是不厌其烦地重复“啊尼!啊尼!啊尼!”的啼鸣,因此又得了一个“阿尼鸟”的别称。阿尼鸟筑巢解决住房问题时,从不搞独门独院,而是群鸟聚集起来盖“招待所”——构筑又大又深的鸟窝,供鸟群在同一屋檐下共享劳动成果。尔后,雌鸟各自下蛋。单只产蛋量为15~20个,高产鸟可达50个之多。当大鸟窝里布满了蛋之后,便有好几只鸟同时承担孵化任务。

“招待所”里的所有房客都必须轮流承担这项工作,即使是雄鸟也不例外。

松雀、太平鸟、鸫这3种鸟都是森林中的义务播种能手。它们之所以能为林木播种,是因为它们都有“消化不良”的毛病——它们所爱吃的浆果,其种子在肠胃中没有被消化。“树种穿肠过”之后,萌发能力不但没有失去,反而还在鸟粪的肥料作用下得到了强化。因此,它们的粪便拉到哪里,哪里就会有林木生根发芽、繁衍生发。它们飞到哪儿就把生命之绿播撒到哪儿。这些鸟所播撒的树种与它们的饮食习惯和口味有关。花椒、稠李、鼠李、酸樱桃的果实都是它们的美食,还有一些草藤的种子也是它们的可口食物。因此,这些浆果树和灌木在它们的栖息地和活动区域内变得枝繁叶茂、生机勃勃。

追祖溯源话企鹅

企鹅的老家在什么地方?企鹅的祖先会不会飞?企鹅是由什么进化来的?……有关企鹅起源问题,是生物学家正在探讨和研究的课题,迄今为止仍是一个谜。有一种说法认为,南极洲的企鹅来源于冈瓦纳大陆裂解时期的一种会飞的动物。也就是在距现在大约5300万年以前,冈瓦纳大陆开始分裂、解体,南极大陆分离出来,开始向南漂移。此时,恰巧有一群会飞的动物在海洋的上空飞翔,它们发现了漂移的南极大陆这块乐土。于是,它们盘旋着、观看着、唧唧喳喳地“议论”着,最后决定降落到这块土地上。开始,它们在那里过得十分美满,丰衣足食,尽情地追逐、狂欢。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大陆的南下,天气越来越冷了,它们想飞也无处飞了,四周是茫茫的冰海雪原,走投无路,只好安分守己地待在这块土地上。原来繁茂的生物大批死亡,只有企鹅的祖先——一种会飞的动物活了下来。但是,它们却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由会飞变得不会飞了,原来宽阔蓬松的羽毛变成了细密针状的羽毛,原来苗条细长的躯体也变得矮胖了。生理功能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抗低温的能力增强了。随着岁月的流逝,世纪的更替,它们终于变成了现代的企鹅,成为南极地区的土著居民。上述说法虽然有些离奇,但是也不完全是无中生有,古生物学家在南极洲曾经发现过类似企鹅的化石。分析结果认为,当时的这种类似企鹅的鸟类具有两栖类动物的某些特征,高1米左右,重9.3千克。也许,这就是企鹅的前身。

不会飞的鸟中巨人

在鸟类王国中,有些鸟与众不同,它们不像大多数鸟那样善于飞翔。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它们适应了在地面奔走,这些鸟中,最为人熟知的大型鸟有鸵鸟、鸸鹋等。

鸵鸟

鸵鸟生活在广阔的非洲草原上。它们身材高大,站立时可高达2.5米,体重可达135千克,是现存鸟类中个体最大的种类。

鸵鸟的样子很有趣,成年雄鸟除了翅和尾有部分白色羽毛外,全身的羽毛都是黑色的,在胸部有一片漂亮的花斑,雌鸟全身灰色,鸵鸟不论是雄是雌,脖子都是半裸露的。它们的脖子上生着稀疏的绒羽。鸵鸟的头跟它硕大的身体相比显得极小,嘴很短,又扁又宽,但眼睛很大,透出机警的神情。鸵鸟的祖先原来是会飞行的,只是经过长期演变,逐渐丧失飞翔能力。它们的胸骨变小,翅退化,而后肢却得到加强,成为现在这样只会奔跑的类群。据化石研究,鸵鸟曾是一种分布很广的鸟。在距今1200万年前的上新世,在俄罗斯南部、印度和我国北部,都曾有鸵鸟生活。后来,由于气候和地理条件的变化,鸵鸟从这些地区绝迹。

鸵鸟

鸵鸟的腿很强壮,跳跃时可腾空2.5米。鸵鸟跑动时,双翅扇动以协助奔跑,奔跑时一步可跨出8米,飞奔时最高时速可达70千米。但鸵鸟不善长跑,奔跑一般只持续5分钟左右,因为鸵鸟奔跑主要为了避敌,它在遭袭击时,飞速奔跑,能在短时间内逃出险区,无须长时间奔跑。鸵鸟的另一种避敌方法是卧在地面,把身体缩成一团,这种方法常被人讥称为鸵鸟政策,用来讽刺不愿正视危险、明哲保身的行为。然而,如果你也认为鸵鸟的这种避敌方法是不愿正视危险,那就大错特错了。原来,鸵鸟巧妙地利用强烈的阳光照射沙漠表面产生的反射光和热空气的漫反射光形成的强光层来保护自己。它把身体隐蔽在光层之下,头如同一架潜望镜一样窥伺敌人的动向,这确实是保身行为。如果一旦被敌人发现,威逼之下,鸵鸟会奋起反击。它倚仗高大的身躯和强劲的腿,可以跟土人锋利的标枪较量,狮子、猎豹等猛兽也不能在短时间内使它毙命。相对说来,小鸵鸟比较容易被捕捉。非洲土人常常将猎获的小鸵鸟调教驯服,经过训练的小鸵鸟可以骑乘,据说还可用于拉车。

鸵鸟

鸵鸟的婚姻制度是“一夫多妻”。每年,为了争夺一群雌鸵鸟,两只雄鸵鸟会凶狠地争斗。雌鸵鸟轮流将卵产在窝中。一般情况下,一窝卵有10~30枚,有时可多达60枚。鸵鸟的卵乳白色,长达150毫米,宽约125毫米,重约1.35千克,是世界上最大的鸟卵。孵卵工作由雌鸵鸟轮流孵卵,而夜间全由雄鸟孵卵。40天后,毛绒绒的小鸵鸟破壳而出。小鸵鸟一出世就可以行走,一个月后就能紧跟成鸟奔跑了。

鸸鹋

鸸鹋,又称澳洲鸵鸟,身高1.5~1.9米,体重50~60千克,是仅次于鸵鸟的世界第二大鸟,只分布于澳洲大陆。它们跟鸵鸟外形相似,但雌、雄鸟都呈棕色,羽毛蓬松,这是因为它们的羽毛缺乏羽钩而构不成羽片。鸸鹋的腿也很强健,善于奔跑,虽然它们被称为澳洲鸵鸟,但跟鸵鸟并无亲缘关系。

鸸鹋

鸸鹋不像鸵鸟那样机警胆小,它们温和好奇,见到有意思的东西,特别是颜色鲜艳的物体总要啄一啄。这种好奇的本能给鸸鹋带来不小的麻烦。它们常常偷饮牧场上供牛羊饮用的水,啄食发光的叶子,给牧业生产带来灾难。因此,在1964年以前,鸸鹋遭到人类的大肆捕杀。澳大利亚政府甚至悬赏捕杀这种好奇的鸟,据记载,1937年仅在澳大利亚的诺思安普敦一个地区就有3.7万只鸸鹋被杀。即使在澳大利亚当局下令放松对鸸鹋“管制”的1964年,仍有14476只鸸鹋被打死。1964年以后,澳大利亚当局虽不再提倡捕杀鸸鹋,但还是用绵延几百千米的铁丝网栅栏将其隔在霍普敦以北地区,以防它们进入西南部的农牧区,幸好鸸鹋并没有因此而绝迹。

鸸鹋跟鸵鸟一样,也是“一夫多妻”制。它们每个小家族都分一片领地,雄鸸鹋是领地的坚决捍卫者。有时,一个家族在觅食时偶尔闯入别的家族领地,领地的“男主人”会冲上前去找入侵者决斗。争斗在两只雄鸸鹋之间进行,它们用爪有力地抓对方的胸部。入侵者往往被领地主人打败,最后慌忙逃走,事情很快就解决了,入侵者又回到自己的领地上慢条斯理地啄食地上的青草。而成功地捍卫自己领地的一方,这时张开脖子上的羽毛,发出胜利的欢叫声——“而苗”。它们的名字大概就是由此得来的,鸸鹋是由雄鸟孵卵的。莫斯科动物园的动物学家们曾经观察到他们饲养的一只雄鸸鹋连续孵卵50天,不吃任何食物。待雏鸟出世后,这只雄鸸鹋体重减轻了7千克多!鸸鹋的窝在野生环境下都是用杂草和树枝在地面上草草搭成的,显得杂乱无章。雌鸟交配后轮流在窝中产卵,一窝一般是9枚卵,最多可达18枚。鸸鹋的卵淡绿色,长约150毫米,跟鸵鸟蛋相仿,但重量却只有0.6千克,只相当于鸵鸟卵的一半。卵表面有很多小孔,随着孵卵天数增加,卵表面越来越光滑,细腻,颜色也变深。小鸸鹋出世后,也能四处行走,但似乎得不到多少“母爱”。当小鸸鹋走近一只雌鸸鹋时,雌鸸鹋很少表现出亲热的样子。动物园里的观察表明,雌鸸鹋有时甚至会发出凶狠的咝咝声,赶跑走近身旁的小鸸鹋,雄鸸鹋却会让小鸸鹋不离左右,甚至不让生人靠近。

隆鸟和恐鸟

隆鸟

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许多大型的鸟都灭绝了。好奇的读者不禁要问:距今灭绝最晚的巨型鸟是哪一种?它是怎样灭绝的?鸟类学家研究后认为,至少有两类巨型的鸟是在最近几千年才灭绝的。一类是隆鸟,这种鸟可重达500千克,它们生活在马达加斯加群岛。根据古代商旅的记载,隆鸟蛋壳曾被当地土人用作容器,可盛9升水,这容器现在仍然可以见到。另一类最近灭绝的巨型鸟是恐鸟。恐鸟生活在新西兰,不能飞翔。最大的恐鸟身高约3.6米,体重约250千克。从新西兰发现的恐鸟“家墓”中,古生物学家获得数以百计的恐鸟骨骼。古生物学家们通过分析它们的躯体构造,认为恐鸟主要吃植物的叶、种子和果实。它们的砂囊里可能有重达3千克的石粒帮助磨碎食物。恐鸟栖息于丛林中,每次繁殖只产一枚卵,卵可长达250毫米,宽达180毫米,像特大号的鸵鸟蛋。但它们不造巢,只是把卵产在地面的凹处。这种鸟是怎样到达新西兰的,人们目前还没有一致的看法。更为有趣的是,恐鸟的羽毛类型、骨骼结构等幼年时的特点直到成鸟还依然存在,古生物学家认为这是一类“持久性幼雏”的鸟。据记载,大型恐鸟在1000多年前新西兰开始有人烟时便已灭绝,一些小型恐鸟直到17世纪才绝迹。

恐鸟

最精致的小鸟——蜂鸟

如非亲眼所见,你很难想象世上竟有黄蜂大小的鸟。然而,早在17世纪中叶,人们就发现了这种鸟,它就是蜂鸟。

自第一只蜂鸟标本公之于世至今,300多年过去了,鸟类学家已经先后发现大约320种蜂鸟。这些鸟大小不同,体型最大的巨蜂鸟体长也不过20厘米,体重不足20克。所以,除了那些专门研究蜂鸟的学者和不畏艰险的探险者外,很少有人看到过野生蜂鸟。

蜂鸟

蜂鸟体型纤小,而且大部分生活在茂密的森林中。所以对观察者来说,它们像一颗颗转瞬即逝的流星,只有耐心地等待,并且用高倍望远镜才能看到它们。有些学者说过,蜂鸟的美是无法形容的,它们的美超过人们所能想象的任何一种鸟。它们从头到脚都长着闪烁异彩的羽毛,头部有细如发丝、闪烁着金属光泽的丝状发羽,颈部有七彩鳞羽,腿上有闪光的旗羽,尾部有曲线优美的尾羽。因此,尽管它们行踪不定,仍能吸引无数猎奇者。当然,鸟类学家不仅被蜂鸟美丽的羽饰所吸引,他们还发现蜂鸟不仅体小如蜂,而且它们的取食对象和取食方式也跟蜂相似。

自然界中很多蜂类以采食花蜜为生,它们凭借小巧的身体、发达的口器和高超的飞行本领在花丛中穿梭采食。而蜂鸟在进化中是怎样适应蜂类的生活方式,而成了“鸟中之蜂”的呢?经过几代鸟类学家的研究,蜂鸟演化的秘密渐渐地被揭开了。人们发现,蜂鸟跟现存的雨燕类有很近的亲缘关系,它们有共同的祖先。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异,它们的祖先产生两种不同的适应:一部分鸟飞行速度大大提高,它们的后代成了现代鸟类中飞行最快的雨燕;另一部分逐渐具备在空中悬停的本领,它们的后代就是当今的蜂鸟。

蜂鸟是怎样飞行和在空中悬停的呢?鸟类学家在野外用高速摄影机拍摄了大量蜂鸟飞行时的影片,这些影片用正常速度放映,蜂鸟的飞行动作就被放慢了。从这些影片中看到,在飞行时,蜂鸟的翅膀是在身体两侧垂直上下飞速扇动的。悬停在空中时,蜂鸟的翅膀,每秒扇动54次,在垂直上升、下降或前进时每秒扇动75次。蜂鸟就是靠翅膀的快速扇动飞行和悬停的。蜂鸟在快速扇动翅膀时,发出很像蜜蜂的“嗡嗡”声。因而,蜂鸟的英文名字叫hummingbird,意思是嗡嗡鸟。

每到繁殖季节,蜂鸟在林中作U字形炫耀飞行。它们不停地盘旋上升又盘旋下降,这时,它们翅膀每秒扇动达200次。在这种飞行中,蜂鸟的尾不停地前后左右摆动。这时,尾是控制平衡的重要工具。因为,当翅膀快速扇动时,蜂鸟的身体会受到气流冲击而偏斜,尾部的摆动能改变扇翅产生的气流,使蜂鸟能平稳地飞行。蜂鸟可以说是技艺高超的飞行家。

蜂鸟的嘴又尖又细,相对很长,很容易插入花中采食。有一种剑嘴蜂鸟,它的头和身体加在一起,还赶不上它的嘴长。如果人嘴的长度在身体中占的比例跟蜂鸟一样,那么我们就可以不移动身体而吃到2米以外的食物。蜂鸟的舌头要比嘴还长4~5倍,它们的舌呈管状,像我们喝汽水时用的吸管。当它们悬停在花朵前,把嘴插进花朵时,舌头便从嘴中伸出。它们长长的舌头可以一直伸到花基部的蜜腺上,然后像喝汽水一样吸取花蜜。还有些蜂鸟,它们的舌头尖尖的像一根针,这使它们能吸食花蜜,还能从树皮下挑出昆虫吃。

雄蜂鸟在繁殖季节中极富攻击性。每到繁殖季节,雄蜂鸟都占据一定的领域,它们在自己的领域内不停地做炫耀飞行。如果其他动物闯入这一领域,雄鸟会对它们发起攻击。有人曾看到,当一只以捕食蝙蝠而闻名的蝙蝠隼侵入蜂鸟的领地时,雄蜂鸟毫不犹豫地对它发起猛烈的攻击。但是,蜂鸟遇到大型入侵动物,一般只在它们身后噪叫,而很少发生“肉搏战”。

对飞临领域的雌蜂鸟,雄蜂鸟会殷勤相待。蜂鸟是“一夫多妻制”,雌鸟在跟雄鸟交配后,就飞出雄蜂鸟的领域,单独建巢、产卵、孵化和育雏。雄蜂鸟在领域内继续它的炫耀飞行,等待其他雌蜂鸟光临。很多雌蜂鸟在一个繁殖季节里可以交配两次,建造两个巢。它们第一窝幼雏可能已经出世,而它们又正在孵第二窝卵,因此,这些雌蜂鸟常常穿梭在两个巢之间,一边喂雏,一边孵卵,异常忙碌。

蜂鸟的巢很小巧,一般呈杯状。它们的巢一般建在细软的树枝上,有的甚至建在蜘蛛网上。另外有一些蜂鸟的巢呈篮子状,用一根细丝垂吊在半空中。

筑巢的蜂鸟

蜂鸟的食量大得惊人,它们每天要吃进相当于它们体重两倍的食物。这是因为蜂鸟飞行时高速扇翅要消耗非常大的体力。蜂鸟是世界上拍翅最快的鸟类,每秒达50~75次。另外它们的新陈代谢率极高,大约相当于人的50倍。动物学里有一个规律,即个体愈小,相对散热面积愈大。由于蜂鸟是世界上个体最小的鸟,因而,它就成了鸟类中散热最快,新陈代谢最强的种类。因此,食物对蜂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过去,人们一直认为,当食物缺乏时,蜂鸟要迁徙到食物丰富的地区去。20世纪50年代初期,鸟类学家皮尔森在安第斯山脉的一个岩洞里发现,一种蜂鸟在缺乏食物的季节里会休眠。休眠时,它的体温从38℃降到14℃。即使在食物充足的季节里,这种蜂鸟白天活跃在花丛中采食,到了夜晚它们的体温同样会降到14℃。这一绝妙的适应能力,在鸟类中是罕见的。

鸟儿的视力

夜幕降临了,百鸟入林,天空群星一眨一眨的,闪着微弱的星光,除了不时传来昆虫的鸣叫声外,四周静悄悄的。几个顽皮的小孩,手拿着电筒去捉麻雀。在离村子不远的灌木丛中,孩子们用电筒的光柱进行搜索,突然照到了一只麻雀,只见它停在树枝上,睁着两只眼睛一动不动,对这突如其来的光线,丝毫没有做出任何反应,小孩用手一下子把它抓住,“喳喳喳……”麻雀一个劲儿地拼命惊叫。已知遭到不幸,但为时已晚。它为什么不趁着电筒亮光马上飞走呢?为什么老老实实俯首就擒呢?

麻雀

原来,麻雀和其他一些鸟类的眼睛到晚上是看不清物体的。我们知道,眼睛看物质,主要通过视网膜上的许多感觉细胞,再由视神经传递到大脑。在这些感觉细胞中,有的需要较强光来刺激才能兴奋,这种细胞叫圆锥细胞;有的则在较弱光线下就可以起作用,叫圆柱细胞。就麻雀而言,在它眼睛的视网膜上,只有圆锥细胞,没有或很少有圆柱细胞。这就不难理解了,麻雀在白天很活跃,人休想要接近它。可一到晚上,就找一个避风的地方停留,因为它什么也看不见,即使是有一道强光射来,眼前也不过是一片白茫茫的,这种现象俗称“雀盲眼”。

猫头鹰

猫头鹰却恰恰相反,白天躲藏在树洞中,或停在枝叶茂密的大树上,动也不动。晚上,它们开始活动了,飞来飞去行如白昼。这是因为在它眼睛的视网膜上,只有在弱光下起作用的圆柱细胞,缺少在较强光下起作用的圆锥细胞。此外,在猫头鹰的眼睛里,没有使瞳孔变小的收缩肌肉,故此它的瞳孔无论是在白天还是在夜间,都是圆圆的一样大。猫头鹰的眼睛构造,使它能在夜间清楚地看到周围的环境,所以在夜间抓老鼠也就不足为奇了。

有趣的鸟类居室

像人类要盖房子安居一样,鸟类的居室其实就是它的窝巢。盖什么样的房子,用什么建筑材料构建居室,以及把房子建在什么地方,百鸟百态,十分有趣。

燕子称得上是大师级的能工巧匠。它以巧夺天工的泥塑工艺来建“房”,那一嘴接一嘴衔来的一小团一小团的泥土和黏土,是用燕子口中产出的天然黏合剂——唾液来黏结成形的。半球形的是家燕的栖息空间;毛脚燕的“居室”上部封闭不见天日,出入经过侧门;金丝燕盖“房”用料考究,它口衔嘴叼,用自身的唾液混合海藻筑巢,难怪人们都将这种上等“进口”材料盖的房当做滋补珍品享用,不知有多少燕窝葬身于人腹,好端端的“房子”硬是让嘴馋贪吃的人吃掉了。一种名叫格伐杰玛的雨燕用植物的纤维和唾液筑巢,由于选用了质轻而又极具韧性的建筑材料,因此这种“房子”可以高高地悬挂在细小的树枝上。攀雀的巢也都悬挂在细长的树枝上,它是用植物的茸毛建造的,质地更柔软更轻巧,看上去攀雀的居室更像是羊毛毡子制成的曲颈瓶。住在这样的房子里,它们便成了“瓶中鸟”,而不是通常所说的“笼中鸟”了。

椋鸟、啄木鸟和山雀都是在树洞里安家建房的。它们当中,只有啄木鸟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用嘴啄出树洞来,其余的鸟都是不劳而获地利用啄木鸟用过的旧树洞或天然形成的树洞,这样它们就只能一辈子都住旧房子了。

啄木鸟

翠鸟(又叫鱼狗)和灰沙燕专门选择在陡峭的河岸上凿洞挖穴,它们在不辞辛劳挖掘出来的狭长洞穴的尽端,拓展出一个较大的空间。翠鸟是吃鱼的鸟类,它甚至也选用鱼骨和鳞片作为室内装修材料——翠鸟的巢里铺满了鳞片和鱼骨。

雕、鹰和鸢是一些性情凶猛的禽类,别看它们体形硕大,盖的“房子”也很宽敞亮堂,但工程质量却很糟糕。它们的巢是用粗细不等、长短不齐的树枝搭起来的,看上去就像是人们盖楼房搭起的脚手架一样,既简陋又很粗糙。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俄罗斯有一种极普通的鸟燕雀,却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造了极为精致的居室,它们精选建材——将地衣、青苔和榆树皮由表及里地编织成了精美绝伦的房子,这种鸟巢伪装得就好像生长着地衣的树干和树枝。

值得一提的是非洲厦鸟,单从名字里的一个“厦”字就可以看出它们的建筑天赋。厦鸟结成群体共同建造一个伞形的公共棚屋,然后再在同一个屋顶下,成双结对的鸟又各自分别盖自己的小屋——挂巢,这种集体宿舍楼似的鸟巢(公共棚屋)外形像一口大钟,而各自独立的挂巢又像是钟摆,风儿吹来,似乎还会发出金属的声响呢!

鸟类的保护色

天高任鸟飞,大自然在赋予鸟类非凡的活动能力的同时,也并没有忘记给予它一些保护自身免受凶猛动物攻击的色彩。

鸟类的保护色在总体上虽说不如昆虫、鱼类、哺乳动物等,但习惯于在地上筑巢垒窝的鸟类却拥有较强的保护色,这是因陆地上的活动比空中更容易受到敌对攻击。当雌性丘鹬、山鹑、百灵静卧巢穴中孵卵的时候,它们的身体色彩往往与周围的环境色彩能融合得非常和谐,而不易为外界所察觉。母鸟之所以能稳坐巢中孵化小宝宝,全在于自身的保护色给了它们足够的自信心和安全感。

一般地说,保护色和鸟的活动能力与活动方式密切相关。凤头麦鸡、金口、山鹑的幼雏在得到雌鸟发出的危险信号时,往往会本能地匍匐在地不露声色,从而化险为夷,此时此刻,或许触摸到它们的身体比用肉眼发现它们来得更容易些。

猫头鹰和夜鹰这样夜间捕食活动而昼伏山林的鸟类,保护色对于它们安全地度过一个又一个漫长的白昼来说,显得尤为重要。夜鹰深棕色的羽毛使得它栖息在林地或树枝上,很难被发现,甚至当你走到几乎可以摸到它的距离,它仍不会飞走。

大麻鸦在沼泽中表现出对生活环境所具有的良好适应性,它们既从芦苇和席草丛中觅食,又用芦苇席草盖房筑巢。一旦遇到险情,大麻鸦就会舒展身体、引颈仰天,把自己那具有天然保护色的身姿融合在席草丛中,隐蔽得天衣无缝,即使是近在咫尺也全然不知其身体所在。因此,可以说大麻鸦是鸟类世界里身体保护色和保护形体最佳结合的经典之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