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虫的生活习性

昆虫的生活习性

时间:2022-02-16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对制定昆虫防制策略和实施具体防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和行为,是昆虫生物学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昼夜活动规律、食性、假死性、趋性、保护色、群集、扩散和迁飞等。另外,许多昆虫在未交配前由腺体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前来交配,有的雌虫分泌激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而有些昆虫则是雄虫分泌激素引诱雌虫。目前已有人工提纯或合成的性外激素,在测报和防制昆虫中得到应用。
昆虫的生活习性_医学昆虫学

昆虫的生活习性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也是建立在神经反射活动基础上的一种对外来刺激所做的运动反应,是昆虫对复杂外界环境所具有的主动调节能力。了解昆虫的生活习性,对制定昆虫防制策略和实施具体防制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昆虫的生活习性包括昆虫的活动和行为,是昆虫生物学特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昼夜活动规律、食性、假死性、趋性、保护色、群集、扩散和迁飞等。

(一)昼夜活动规律

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昆虫的活动形成了与自然界昼夜变化规律相吻合的生物钟节律。绝大多数昆虫的飞翔、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均有其固定的昼夜节律:于白天活动的昆虫称为日出性昆虫,如蝶类;在夜间活动的昆虫称为夜出性昆虫,如多数蛾类、蜚蠊等;而有些只在弱光下(如黎明或黄昏时)活动的昆虫,则称为弱光性昆虫,如蚊。以上昆虫昼夜活动规律表面上看似乎只受光的影响,其实昼夜还存在着湿度、食物成分及异性释放外激素等等昆虫至关重要的变化因素。

(二)食性

食性就是取食的习性。不同昆虫对食物有不同的要求,按食物种类可分为:①植食性(phytophagy),以植物活体为食,如舞毒蛾;②肉食性(sarcophagy),以其他昆虫或动物活体为食,如寄生蜂;③腐食性(saprophagy),以动物尸体、粪便或腐败食物为食,如舍蝇、果蝇等;④杂食性(omnivory),兼食动物和植物,如蜚蠊。

(三)假死性

假死性是指昆虫受到某种刺激而突然停止活动、佯装死亡的现象。如蝽象等,在受到突然刺激时,立即六足收缩,身体蜷曲,静止不动或从植株上掉落地面呈“死亡”状,稍后又恢复常态而离去。假死性是昆虫对外来袭击的适应性反应,使它们能逃避即将临头的危险,对其自身是有利的。

(四)趋性

趋性是指昆虫对某种外界刺激进行定向活动的现象,是昆虫的较高级神经活动,也是一种无条件反射。趋性是昆虫对任何一种外部刺激来源(光、温度、化学物质等)产生的反应活动。这些活动带有强迫性,昆虫不可能置之不理,不趋即避,因此趋性可分为正趋性(趋向)和负趋性(背向)两类。

根据刺激源又可将趋性分为趋光性、趋热性、趋化性、趋湿性、趋声性、趋地性等,其中以趋光性和趋化性为最重要和普遍。①趋光性(phototaxis)(对于光源的反应):虽然不同种类昆虫对光强度和光性质的反应不同,但通过其视觉器官,均有一定的趋光性。一般夜出昆虫对灯光表现出正的趋光性,而对日光则表现为负趋光性。与之相反,很多蝶类则在日光下活动。不同波长的光线对各种昆虫起的作用及效应亦不同,值得一提的是,短光波的光线对昆虫的诱集力特大。②趋化性(chemiotaxis)(对于化学物质的反应):昆虫通过嗅觉器官对挥发性化学物质的刺激所产生的冲动反应行为,称为趋化性。趋化性也有正负之分,对昆虫取食、交配、产卵等活动,均有重要意义。昆虫辨认寄主,主要是靠寄主所散发出的具有信号作用的某种气味。人们可根据昆虫对于化学物质的趋性反应,应用诱杀剂、诱集剂和驱避剂来防制昆虫,驱避剂多用于防制卫生昆虫方面,如涂抹皮肤用的避蚊油等。

无论哪种趋性均是相对的,对刺激的强度或浓度有一定程度的可塑性。如人的体虱,是趋热性的,常生活于人的贴切身内衣上,若人因发热致使体温超出正常体温范围时,体虱就会爬离人体,表现为负的趋热性,这也是虱扩散传播疾病的一种方式。另外,许多昆虫在未交配前由腺体分泌性外激素,引诱异性前来交配,有的雌虫分泌激素引诱雄虫前来交配,而有些昆虫则是雄虫分泌激素引诱雌虫。目前已有人工提纯或合成的性外激素,在测报和防制昆虫中得到应用。但昆虫对化学刺激也是相对的,如过高浓度的性引诱剂不但收不到性引诱剂的作用,反而成为抑制剂。因此,正确认识和利用昆虫的趋性,将对提高昆虫防制效率大有裨益。

(五)保护色及拟态

昆虫为了保护自己、躲避敌害而将自己隐藏起来的现象称隐藏,主要包括保护色和拟态等,是昆虫适应环境的方式之一。保护色(protective co1oration)是指一些昆虫的体色与其周围环境中的背景色相似,从而躲过捕食性动物的视线而获得保护自己、躲避敌害的效果,这种与背景相似的体色称为保护色。在一些昆虫中,保护色连同外形、姿态也与背景相似联系在一起,往往获得更好的保护效果,如枯叶蛾、枯叶蝶等。枯叶蛾是枯黄色或橘黄褐色中等大小的蛾类。当它停落在枯枝上时,前翅顶角尖,似枯叶的顶尖,自前翅后缘中部有一条纵脉(线)伸向前翅顶角,恰似叶片之主脉。边缘呈锯齿状的后翅,一部分从前翅下方伸出,酷似枯叶边缘。静止时后翅肩角和前线部分突出,形似枯叶状。一对下唇须并列在一起伸向头的前方,更像离开枝条的叶柄。有的枯叶蛾翅面上还生有不同颜色鳞片形成的斑纹,像枯叶上的病斑。有些昆虫具有同背景环境成鲜明对照的警戒色,如一些蛾类等具有色泽鲜明的斑纹,能使其袭击者望而生畏,不敢接近。另有些昆虫既具有同背景相似的保护色,又具有警戒色,在停息时以与周围环境颜色酷似的前翅覆盖腹部和后翅,但当受到袭击时,突然张开前翅,展出颜色鲜明的后翅,这种突然的变化,往往能把袭击者吓跑。这在鳞翅目、半翅目、鞘翅目和双翅目等昆虫中较为常见。

拟态(mimicry)是指昆虫在外形、颜色、姿态、斑纹及行为等方面“模仿”其他生物或非生命体,以保护自己、躲避敌害的现象。这是动物朝着在自然选择上有利的特性发展的结果。拟态可以分为两种主要类型。一种称为贝氏拟态(Batesian mimicry),其特点是被模拟者不是捕食动物的食物,而拟态者则是捕食动物的食物。另一种称为缪氏拟态(Mullerian mimicry),即模拟者和被模拟者都是不可食的,捕食动物只要误食其中之一,则以后两者就都不再受其害。

(六)群集、扩散和迁飞

(1)群集:同种昆虫的个体大量聚集在一起生活的习性,称为群集性(aggregation)。但各种昆虫群集的方式有所不同,根据其性质可分为两类:①暂时群集:一般发生在昆虫生活史中的某一阶段或某一虫态。这种现象与昆虫对生活小区中一定地点的选择性有关,因为在它们群集的地方,可获得生活上的最大满足,而造成有限空间内昆虫个体大量繁殖或大量集中。但在其生活的一定时期或遇到生态条件不适合时,便会分散。如,天幕毛虫的低龄幼虫行暂时群集生活,大龄后即分散生活。②长期群集:是指昆虫终生群集生活在一起,群集形成后往往不再分散,群集时间较长。多数昆虫的永久性群集主要是由于视觉器或嗅觉器受到环境的刺激,以及生理功能所致,如求偶性的群舞;或因体内特殊的生理反应,并产生外激素的作用所造成的。

(2)扩散和迁飞:昆虫的扩散(dispersal),是指昆虫个体经常的或偶然的、小范围内的分散或集中活动。也可称为蔓延、传播或分散等。根据扩散的原因可将其分为主动扩散和被动扩散两类,前者是指昆虫群体因觅食、求偶、寻求产卵或因密度效应等由原发地向周边地区转移、分散的过程;后者则借助风力、水力、动物或人类活动等外部因素由原发地向其他地区转移、分散。如,许多鳞翅目幼虫可吐丝下垂并靠风力传播,人类的生活、生产活动有时也无意中帮助了一些昆虫的扩散。

迁飞(migration)或称迁移,是指昆虫通过飞行而大量、持续地远距离迁移。昆虫的迁飞既不是无规律突然发生的,也不是在个体发育过程中对某些不良环境因素的暂时性反应,而是一种种群行为,是种在进化过程中长期适应环境的遗传特性。但迁飞并不是各种昆虫普遍存在的生物学特性。昆虫迁飞多种多样且极为复杂,可分为:到新的地区产卵,繁殖,随即死亡;到休眠地区越冬或越夏,又迁回到发生地产卵、繁殖;到一适宜地点取食,生活一段时间,又在同一季节迁飞回原来的地方或到另一发生地再繁殖新的一代。迁飞常发生在成虫的一个特定时期,即成虫羽化后期,雌成虫的卵巢尚未发育,大多数还没有交尾产卵。昆虫迁飞有助于其生活史的延续和物种的繁衍,是自然界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