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本体理念预演一审美意象映射

本体理念预演一审美意象映射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为了完善学习者的自我理念,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强化本体知识建构,借此改善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其自我更新—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本体创新水平。其原因在于,审美教育有助于儿童发展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具体而言,主体发展自我理念的认知契机包括本体审美及价值映射等系列境遇,譬如其对艺术价值和精神理想的情感认同与身心追求,对道德感、伦理意识或人格美的自我体验,对工作或职业的价值体验。
本体理念预演一审美意象映射_心脑奥秘

艺术教育的目标应当是使人借助审美之道自由地实现自我价值,而不是使人成为狭义的“艺术匠人”。为了完善学习者的自我理念,21世纪的艺术教育应当努力引导学生强化本体知识建构,借此改善他们的元认知能力,不断提升其自我更新—自我认知—自我调控—自我实现的本体创新水平。

一、自我理念发展的认知基础及审美条件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温伯格深切体会到:科学家在成年时期的思维水平,只能达到其青年时期的高度。人的知识增长是无止境的,但能力的发展则是有一定限度的。

发展心理学家布莱斯顿认为,儿童对自我心理现象的认知加工,源于早期的想象性游戏和其后的艺术想象等活动;他们通过内心的表象转换过程来探索自我与对象的意义、模拟自我与对象的活动机制。更重要的是,审美教育能够有效促进儿童和青少年的自我意识发展。其原因在于,审美教育有助于儿童发展他们的元认知能力(元认知资源、元认知体验和元认知调节)。元认知能力之所以非常重要,就在于“在儿童认知发展的过程中,元认知系统居于最核心的地位,它对儿童的认知策略起定向、调控、整合与修正的作用”。

其根本原因在于,艺术世界蕴涵了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超时空的形而上意义和物质运动的神妙法则。同时,艺术体验因着牵动了深广的体验和超时空的想象,遂使个体能够更深刻地建构和体验自我意识、宇宙意识、精神运动妙象和时空变化规律,从而对提升人的创造性观念、情感意识和实践造型能力具有重要的动力支撑作用。

自我理念属于自我意识系统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负责对主体的情、知、意行活动进行宏观管理、前瞻考量、超前规划与能动调控。人的自我理念主要包括自我情感理念、自我认知理念、自我行为理念等多重内容。进而言之,人的审美情感意识作为同时指向对象与主体自身的敞开未来的永恒意识之一,能够促进主体自我意识的创造性升级、超越性生成和操作性实现。

笔者认为,人的自我理念发展体现了三位一体的多元时间生成规律和主观价值—客观价值的相互映射效应。具体而言,一是主体对自我之历时性、共时性和超时性情感状态的反思与体验,二是其对外部世界之历时性、共时性和超时性情景的对象化观照,三是主体根据自我的审美意识、价值意识和认知意识,将内外世界的历时性、共时性和超时性内容加以交互映射和定向匹配,由而形成了全息新颖的自我意识。

具体来说,我们应当在以下几个方面切实推进个性主体的自我理念一自我意识之建构过程:一是建构自我意识的逻辑起点乃是自我表象,从自我表象着手建构思维表征体;二是自我表象的形成遵循主体对象化的原理,即借助审美与认知的移情体验,达到从对象时空发现自我的目的;三是对象的感性特征和运动方式被内化、转化为主体自身的感性素质,因而需要我们强化对观察力、记忆力、联想力和透视力的培养;四是在对象化体验过程中诉诸自己的理解与价值评价,即认知坐标移位到对象方面,同时折射自己的概念时空、想象经验和推理规则,从而以对象为焦点形成自己的思维概象特征;五是当教师要求学生根据对特定认知对象的感性—知性—理性之综合认识与记忆来复现(演奏、复述、书面呈现、动作再现等)对象的内容时,学生就会基于自我的表象—概象—意象系统,来进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达与演绎(发挥)。

同时需要指出,社会化过程作为主体建构个性意识的知识起点和感性动力,这个过程蕴涵着丰富的契机,有助于主体借助各种对象化之镜发现自我、体验自我、评价自我、提升自我和创新自我。人的自我发展包括自我经验建构、自我概念深化、自我意识升级等多重内容。其中,青少年的自我概念发展能力大体分为定义性、关系性、表征性、机理性、意义性五种赋予性能力,其主客观概念体系的发展经由点、线、面、体等时空维度坐标,其概念操作的程序演进依从体象动作性、形象感知性、具象模拟性、概象置换性和意象生成性等系列路线,由外在性、简单化向内在性、复杂化方向生长。其中,艺术体验对儿童和青少年的经验性时间空间概念、逻辑性时间空间概念、自然与生命概念、科学概念和哲学概念的建构形成过程,发挥着深刻久远的模式化作用。

具体而言,主体发展自我理念的认知契机包括本体审美及价值映射等系列境遇,譬如其对艺术价值和精神理想的情感认同与身心追求,对道德感、伦理意识或人格美的自我体验,对工作或职业的价值体验。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我”和“小我”在不时地对话与交锋。它们表征了个性主体的“理想性格”与“现实性格”,或曰理性自我与感性自我。它们一个指向现实,另一个指向内心,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互补互动、协同增益,共同推动个性主体的人格发展与精神完善。

可见,唯有借助具身性的感性体验、符号性的知性体验,主体方能进入审美性的意识体验之天地。有鉴于此,未来的审美教育应当基于人的情感发展之内在规律与个性特点来传导审美经验、重塑审美情趣、激发审美想象、提升情感理想、实现自由文明和创造性的情感价值,进而有力促进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思维建构、人格优化和全面和谐进步。

二、自我意识获得审美建构的基本原理

人的自我意识存在着多种建构模式,其中包括审美型、逻辑型、技术型、生命型、符号型等系列方式。那么,人的自我意识获得审美建构的心脑原理是什么,又会形成哪些相应的思想产物?至今我们尚缺乏明确的认识。为此,我们需要深入探究相关的问题。

(一)本体意识建构的审美内容

萨特认为,意象是各种印象的微妙组合与变化方式,人在思考和记忆想象时,也是在对内心的意象进行虚观默察、琢磨猜测、推理演化、重现组合。人的观念同意象是相互表征、互相制导的一双“孪生子”。康德指出,审美意象是理性观念同感性形式的完美结合,人的抽象观念在感性形式中才能获得生命。

实际上,人在运用审美观念去体验、分析、判断和改造某种外部事物时,他其实是运用一种符号化的内部模型或图示去理解面前的对象。于是,重构之后的审美观念成为主体某种内在化的对象形态,既体现了主体的旨趣、智性和意图,也表征了客观实物的基本特征与意义。这说明,人的自我意识的审美建构既需要以先前的审美理念和科学理念作为思想参照系,还需要以先前的自我意识作为本体参照系;在自我审美活动完成之后,主体的自我审美意识也发生了相应的结构—功能—信息变构。认知对象借助意象方式来获得主体意义和客体价值。

具体而言,一个人对自我意识的审美建构,需要以相应的心理表征体作为内在标志,以此进行三种建构活动:一是有关自我的具身性审美经验建构。换言之,主体在感性层面进行三种本体性表象的审美心理建构(即有关自我的经验表象、本体情感表象和客观情感表象)。它们具有历时空、形而下和感性化的特点。二是有关自我的符号性审美知识建构。换言之,知性层面的本体概象(概念化表象)建构内容,可包括有关他人、社会、自然、艺术、生命和自我的知识(概念性)表象,想象性表象,预期性或推理性表象等。三是有关自我的理念性审美意识或元知识建构。

进而言之,主体在理性层面的审美意象(理念性表象)建构内容,可包括主客观世界的形式规律、结构规则、运动模式,主体的价值判断、情感理想、合理预期、思想图式、人格坐标、精神规律和行为方略等精神意象。

(二)本体审美意识建构的心理机制

自我审美意识是审美创新意识的核心,自我审美意象是创造性审美思维的镜像模板。这是因为,自我意识也是人的情感理想和人格框架得以成熟的高阶动力。其中,本体审美意象的形成过程包括以下序列:

第一,对自我情感和思维状态的返身体验:情景体验—符号体验—意识体验。自我体验是自我意识在情感和元认知方面的具体表现。自我欣赏、自我悦纳、自爱自尊、自信自强等心理状态,都是自我体验的具体内容。自爱自尊是指个体在社会比较过程中所获得的有关自我价值的积极的评价与体验。自信心是对自己是否有能力实现自我价值而产生的自我判断。自信心与自尊心都是和自我评价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第二,对自我情感和思维方式的返身认知。人人都具有异常丰富的对象性情感体验和认知经验,但是不少人缺乏对自我情感的返身体验,更缺乏对自我思维方式与状态的对象化认知与客观判断。自我认知是自我意识的首要成分,也是自我调节、控制情感的心理基础,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概念、自我观察、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单凭回忆、联想所重构的经验及其所唤起的情感体验,尚不足以体现主体的本质力量与价值理想,难以实现客观化的自我认知。所以,主体需要对处于历时空经验、形而下境遇和感性层面的自我表象进行认知加工(共时空知识、形而中境遇、符号化的知性综合),由此生成全新的知觉表象(或自我概象)。其中,主体的想象活动和内隐判断发挥着时空转换与价值升级的决定性作用。

第三,对自我情感和思维内容的意识加工。主体对自我情感和思维的意识加工,需要基于其对自我的情感体验与本体认知活动。自我意识是人对自己身心状态及对自己同客观世界的关系的意识。自我意识包括三个层次:对自己及其状态的认识;对自己肢体活动状态的认识;对自己思维、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认识。正是由于具有自我意识,人类才能对自己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自我控制和调节,从而形成完整的个性。自我意识是人的意识的核心内容,它对自我表征的最高形式之一便是自我意象;自我意识的成熟是人具备理性意识的本质特征。它以主体及其活动为意识的对象,因而对人的认识活动起着监控作用。换言之,人可以通过控制自己的意识来有效地调节自己的情感、思维和行为。

总之,人在建构自我审美意识的过程中所创造的对象化“自我表象”“自我概象”和“自我意象”,能够与“客观表象”“客观概象”和“客观意象”发生部分重叠与整合情形,因而具有双重映射功能:其一是它们与主体之间能够展开交互性的情感映射和思维映射,包括主体的对象化投射,还包括它们对主体心灵的“逆向映射”(即主体的经验结构和情感样式因着它们的价值反射而发生嬗变;主体从它们的变化运动中发现了自己所投射的情感影像,从而导致知觉变构和体验的深化与拓展);其二是它们还能象征性呈现主体的情感理想、思维创新的本质力量和合乎主客观规律的价值理念。

还可以说,自我认知及自我审美意识的形成过程实际上是主体创造间体世界,形成思维意象及整合主客观世界价值力量的精神嬗变过程。在认知自我和建构自我的本体性审美活动中,主体与世界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主体与客观对象、与他人和社会、与艺术世界和自然世界等,不再是对立的主客关系,而是彼此融合、相互依存、互动互补和协同增益的伴侣关系——主客体之间互相汲取对方的价值品格、交互投射自身的感性特征和内在理式、彼此欣赏,以致最后融为一体,达到主客合一、物我契通境界。

主体进而借助审美的思维间体这个内在对象来镜观自我、发现自我的新质、体验自我的妙韵、评价自我的价值、提炼主客观规律、完善自我意识,最终形成创造性的新意象、新行为及新产品。可以说,主体借助间体世界所衍生的镜像时空同时观照客体世界和自我世界,进而使自己能够突破现实的束缚,实现自我情知意的全面发展并达致高峰状态与理想境界。

三、本体理念预演——主体实现自我意识的审美之道

在论及人的创造性意识时,马克思指出:“人的感觉、感觉的人性,都只是由于它的对象的存在,由于人化的自然界,才产生出来的。……我在我的生产过程中会把我的个性和特点加以对象化,因此,在活动过程中,我就会欣赏自己的生活显现,而且在观照对象之中,就会感到个人的喜悦。……我们的产品同时是一些镜子,对着我们光辉灿烂地放射着我们的本质。”因此,探讨人的自我意识之实现路径具有独特的本体认知意义和自我完善价值,同时有助于我们建构客观理性、客体规律、客观价值等对象化的理性意识——具有重大的思想参照系意义。

大体说来,人的对象化审美感知、想象和构思活动,主要是指向内部时空的一种意象判断与认知操作。其间,个性主体的审美创造活动不单指向客体世界,也同时指向主体心灵。这是文化创造人格生命的高级方式和本质内容。人格精神对艺术家的审美体验及价值意象的创生与转化,具有一种正向的制导力和本体的内驱力功能。艺术家内心形成并操作运转的意象世界,就是在审美轨道和智性坐标上弛豫腾飞的文化神鸟,是主体生命走向完善化和对象化境界的超越性延展与理想化图景!

人的本体理念属于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自我意识含纳五大要素:一是对自己内在经验的返身体验;二是对自我情感活动的综合观照与评价,包括审美、伦理、心理等层面的自我认知;三是对自己的思维方式与效能的理性反思与抽象总结;四是对自己的人格与观念意识的价值判断和事实检验;五是对自己的未来行为的理性设计,以及对客观世界未来发展趋势或潜在深层规律的合理猜想与理论表征。可见,人类的意识活动涉及对世界模型的建构与超前把握未来现实这两种关键内容。

在审美活动中,审美主体需要依据自己所构建的心理模型来理解对象与自我,进而借助理念预演方式实现自我的审美创造性价值。其具体的心理机制包括下列内容:

一是将对象化的审美意象转化为本体性的审美意象;二是将本体性的审美意象转换为身体性的审美意象;三是将身体性的身体意象转化为符号性的知觉表象;四是将符号性知觉表象转化为身体性的动作表象(包括言语表象、运动表象、声乐表象、文字表象、书写绘画表象等);五是将身体表象转化为对象性的物体表象(诸如艺术作品、科技产品、后代生命、生活产品、行为产物等)。其中因着前运动区和布罗卡区的相互作用,主体仅仅发生于内心的审美意象—身体意象—符号表象—身体表象—物体表象之预演行为,即属于主体实现自我审美创造价值的内在性虚拟方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