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思维管理与本体想象

思维管理与本体想象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即能使青少年学生“由外在的对象化观照达到移情入性,使心灵进入内在化、本体性的自我观照状态,进而抵达超感性的世界”。
思维管理与本体想象_心脑奥秘

艺术与审美事关每个人的命运与幸福,而不仅仅是艺术家、思想家和专业人士的独有领地。审美文化主要是借助其对人的意象世界的构建来影响人的观念动机与价值坐标,来制导人格活动和创造行为的。因此,我们应当借助“艺术之镜”来打造审美与创造的“自我之镜”,进而借此投射自己的“智慧之光”,映亮内外时空的黑暗地带,发现—创造—享验主客观世界的真善美之妙品、诗意。

一、审美认知与本体想象

审美教育能够促使主体形成全新的经验表象、情感体验和价值理念。其原因在于,审美的世界蕴涵了运动的时间和空间、变化的表象与心境以及超时空的形而上意义和物质运动的神妙法则。因而,审美体验对儿童和青少年建构本体空间表象、自我空间和他人空间概念、逻辑空间与自然空间规则、情感意象空间理念与身体意象等过程来说,都发挥着深刻久远的模式化作用。

(一)审美认知能够深化主体的自我认知水平

凌晓蕾指出,美育的主导功能不是传递具体的艺术技能,而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性审美表达能力。艺术家施乃德曼宣告说:“美的事物不只影响我们的感觉,而是主要影响纯属思维的器官——尤其是我们的想象力。”若缺失审美教育,个体的大半智能将会被埋没。可以认为,审美教育能够兼容审美、伦理、情感、人格及思维认知等多元教育功能,它是个性情感教育的最佳方式。

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养学习者的内向审美品格、本体认知能力与自我意识。通过审美教育,我们即能使青少年学生“由外在的对象化观照达到移情入性,使心灵进入内在化、本体性的自我观照状态,进而抵达超感性的世界”(黑格尔语)。进而言之,主体对自我情感的审美认知具有多重重要意义。可以说,正是由于主体发现了自身和对象世界的完满本质与发展规律,他才能够于内心呈现出相应的情感理想,获得真善美兼备和主客观世界相统一的价值理念,进而将这些内在价值逐步转化为相应的独特新颖的知性形式与感性形式,最后将它们加以对象化的符号呈现和对象化的实体传载。

(二)审美移情与本体价值体验

在审美活动中,人的情感想象分别指向实体性、符号性和理念性的对象与本体世界,实际上是主体对未来情景的虚拟方式。在想象过程中,主体需要合理预测未来并形成规律性认识。更为重要的是,人在想象过程中主要动用以往的视听觉经验和本体感觉经验,利用历时空的情景素材来巧妙编织超时空的虚拟景象,形成共时空的全息体验、对象化观照。尔后,我们才能借此进入自我情感和自我认知的纵深层面,创造相应的意义结构与价值特征。

这是因为,借助情感映射,主体的价值特征就会呈现于对象之中,从而使情感对象能够折射人的自我之光。对象世界的深层特征也会投射到主体的自我世界,导致主体情知意世界的结构重组与功能嬗变,使人的潜能特质和价值理想得以内在实现。

1.审美主体的对象性与本体性想象

在审美活动中,主体需要通过对审美对象的具身体验来内化相应的审美情景,还需要通过对象性想象来发现对象的审美价值,进而通过本体性的情感想象、身体想象和动作想象等方式来发现自己的情知意价值,或者说将对象性的审美价值转化为本体性的审美价值,以便借此实现自我的审美理想与个性价值,满足自己的精神需要。

2.自我审美意识及本体审美意识体验

黑格尔说过,音乐的基本功能在于反映最深刻的自我及其价值观念。可以说,人对客观事象的审美观照,其主要动机不仅在于认知对象,而且更在于认知自我。

为了改造客观世界的感性现实状况,审美主体需要借助客体性的具身体验来发现对象价值,形成客观知识,建构对象性的审美意识,提升对象性的审美认知能力;为了改造自我世界的感性现实状况,审美主体则需要借助指向自我的本体性的具身体验来发现自我价值,形成本体知识,建构自我审美意识,提升对自我的审美认知与审美创造能力。

这提示我们,听觉感知皮层形成对象化的情感表象时,需要主体动用情感知觉图式对情感表象进行自上而下的调节,从而使主体的情感动机与特定经验能够加入其中。另外,前额叶新皮层向AAⅡ区发出密集的定向投射,从而使得主体的情感动机、情感理想及自我意识能够对情感意象的形成过程与内容风格施加积极超前的能动性影响。其中,前额叶的意象活动对创造性思维和情知意之顶级调控具有决定性意义,更对概念建构、表象生成、判断推理、体验想象、直觉灵感孕生、美感诗意廓出和人格行为坐标形成等过程,发挥着核心性动力统摄功能。

由此可见,主体的审美意象生成与理性建构需要借助三种动力:一是亲验性质的感性化源头动力;二是虚验性质的知性化中介动力;三是超验性质的理念化顶级动力。因而,体验性的表象建构、想象性的概象建构和假定性的意象建构过程,分别成为感性塑造、知性塑造和理性塑造的核心内容。

二、自我审美的知识内化、认知操作与思维创新管理

审美教育心理学旨在将人的审美知识传导与内化过程落实到心理表征、本体知识建构、审美自我意识形成和自我的审美表达与自我价值实现、神经系统变化的效应机制和教学方面师生的认知操作范式等系列环节上,以期实现教学行为的合情合理运作、教学价值的高效持续传承。

(一)自我审美的价值内化与情感发现方式

审美知识内化的含义是什么呢?

从广义上看,人的审美学习涉及主体对客观世界和主观世界的意向性感性体验、知性建构和理性创造等系列内容。其中,学习者需要借助自身的各种感觉状态、知觉方式和意识状态来还原或转化其所学习的客观内容,据此形成本体知识系统,进而借此提升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实现对主客观世界的审美认知与价值完善目的。

可以说,正是由于人的情感具有上述的多层级结构与深广的进化空间,才为人的审美解放行为奠定了内在的心身基础。也正是这种因人而异的精神世界,才为每个人对自然与艺术的审美敞开了无限深广、无限自由和无限丰富的演绎空间!

总之,我们需要从感性、知性和理性层面对自己的纷杂情感展开一番梳理与定位,还需要从历时空(过去式)、共时空(现在式)和超时空维度对自己的情感历程与归属做出扫描追踪,更需要从形而下、形而中和形而上层面对自己鱼龙混杂的情感洪流进行价值判断和意义诠释。

(二)审美学习的认知操作范式

艺术教育心理学家弗里曼深刻地指出,“教书匠”与“教育家”的唯一区别,在于前者仅仅为学生搬运知识,后者则为学生烹调可口的知识大餐。艺术认知神经科学所揭示的大脑发育规律及认知机制,就是教师在审美教育过程中用以烹调知识、创造学生所喜爱和容易消化的心灵美食的科学依据。

1.现行审美教育的理念盲区与方法论误区

在现实的艺术教学和其他学科的教学活动中,不少教师习惯于向学生灌输纯粹的逻辑内容与操作性技能,不善于将抽象概念转化为生动具体的经验表象,更缺少对教学内容的情感投射和情趣渗透,弱于借助丰富的身体表象和富于审美想象色彩的其他符号表象来激发学生的好奇感、奥妙感、求知欲和探索精神,由此导致多数学生对艺术文化兴趣索然,对所学的其他学科知识感到乏味和厌倦,呈现出“被学习”的消极情状,体现了走过场的形式化学习弊端,大大降低了学习效果。

可见,在国内的艺术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首要的问题并不是学生不愿学习、不会学习或缺乏学习潜力,而是在于教师不知道如何改变自己、怎样对教学内容进行“二度创造”、如何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方法。因此,教师应当首先虚心借鉴艺术教育学心理学、艺术社会学、心理人类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等基础领域的交叉学科最新知识,以便打造自己用以观照学生心灵规律的科学工具,“知己知彼”方能“百战不殆”。

2.审美教学的认知操作范式

教育心理学认为,决定人的认知发展的主要因素乃是“心理操作与信息转换”的能力。具体而言,人们学习审美文化的深层过程主要涉及“知识预演—能力操练”这个认知操作行为。

审美过程中的认知操作内容,主要包括主体运用审美智慧对自己的情知意行进行认知管理。所谓的“认知管理”,即是指学习者对自己加工内外信息时所动用的价值目标、思想策略、记忆资源、执行程序和表达方式等认知过程与操作范式进行有意识的反思、监督、调节和优化等一系列内在掌控行为。

“认知管理”的高阶内容涉及人的元认知系统和亚认知系统。元认知系统主要包括元体验、元记忆和元调节三大模块。其中,元认知体验涉及自我表象(本体经验),元认知知识涉及自我概象(本体思维规则),元认知监控涉及自我意象(本体策略规划)。从本质上说,元认知策略即是符合对象世界运动规律的心理表征法则与操作模式,元认知理念是调节其他元认知活动的核心因素。

3.审美教学的认知操作程序

审美认知的操作内容包括下列内容:一是将情感对象的客观形式转化为主观形式(感觉表象);二是借助感觉表象引起主体的经验重构(经验表象);三是以新经验激发相应的特殊情感(情感表象);四是借助新颖的情感激发起美妙的想象(想象性表象);五是情感投射与想象性情景投射——主体将自己的相似性情感及虚拟情景投射到感性表象上,从而形成了相对独立于主客观世界的理想化经验表象和完美的情感表象;六是对诸种有关经验表象和情感表象进行全息比照,由此形成关于自我和对象的认知表象;七是经由知觉投射和理性整合,形成相应的情感意象、人格意象、自我意识等高阶产物。

(三)对自我进行审美认知管理

在审美过程中,主体需要借助自己的审美理念规则和现有的思想模型,针对特定的认知目标,据此整合心脑世界的所有动力资源与信息,进而形成关于主客观世界之审美现象的某种解释模型,或者形成完善自己的情知意行的某种未来模式。其中,主体的审美意识发挥着关键作用。

艺术神经科学家巴斯指出:“人类的意识是一个统一体,自我意识在其中发挥着导演作用,从而使个体、群体和人类的经验与知识,使过去、现在和有关将来的认识都能在个体心中得到象征性的呈现、重组、变形与理想化预演,由此生成了全新的意义和价值观。”由此可见,人的审美意识活动发挥着解释主客观世界和规划内外行为的核心作用。

具体而言,人的审美意识有助于主体实现其对自己的情知意活动的高效管理。其中,本体审美的“认知管理”主要涉及人对自我的审美经验、本体审美知识、身体与行为的审美表达活动进行资源配置、信息加工、图式设计和活动调节等复杂过程,主要包括自我审美认知的思想路径、操作策略和调节方式等系列内容。学生只有通过深入学习“认知管理”和“情感管理”的科学方法,方能提升对自我(包括情感特征和思维方式等)的认知水平。因而,认知自我不但是认知对象世界的内在参照系,更是实现自我之能力与价值的思想基础;认知自我又需要基于人对自己的具身体验、情感理想和认知理想等感性内容与理性预设。

进而言之,主体所习得的客观审美知识需要被转化为本体审美知识,其认知要素和操作范式被储存在前运动区、布罗卡区、后顶叶、扣带回后部、枕颞联合区等低位皮层。那么,我们建构本体审美知识、形成自传体记忆和发展自我审美意识之根本目的又是什么呢?笔者认为,一是指实用或外在之用;二是指“虚用”或内在之用,即用于发展自我的管理情感与认知管理能力等本体性智慧,提升自己的创造性思维与审美表达水平。

当面对新的学习情景或认知目标时,主体需要借助自己的“审美目标工作记忆”(来自前额叶的眶额区)来对学习内容或表现的主题进行目标扫描和特征提取,以便形成“操作性工作记忆”(位于前额叶的前运动区)的靶目标——“审美目录工作记忆”(形成于前额叶的背外侧正中区),进而由“操作性工作记忆”来检索其大脑中的所有相关资源,为其建构新的本体记忆或形成新的表达图式而提供充足的经验资源。其中,人的本体性审美工作记忆系统包括本体性审美情感工作记忆、本体性审美思维工作记忆、本体性审美身体工作记忆和本体性审美动作工作记忆。其中,人的本体性和对象性的审美想象活动能够激活相关脑区的特定记忆网络,想象性思维与推理性思维主要涉及符号思维和技术思维过程。

总之,主体在自我审美活动中需要基于下列原理进行认知神经行为学管理:第一,主体在整合直观对象(作品形象)、虚观对象(镜像自我的表演动作表情与效果)和自我经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下一步)的情景时,需要视听觉联合皮层的V4、V6区之“多感觉型神经元”的激活,还需要激活左右侧颞叶之局部联合皮层的“情感记忆”亚区和“面孔记忆”亚区;第二,主体在进行情感想象时,需要激活其脑内的前运动区、前额叶新皮层的预期工作记忆区、目录工作记忆区、自传体记忆区,以便借此提取与重组特定的经验资源,展开多方位的自由能动的道德想象活动;第三,主体在对对象的情感状态及本体反应进行情感评价时,需要借助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即扣带回前部—杏仁核—纹状体系统)来感受对象与自我的活动意义,依据它们对自己脑内的奖赏—惩罚系统之激活水平与反应性质来做出直觉性的情感评价。

(四)审美行为的创新之道

在此以音乐审美教育为例,讨论审美行为的创新之道。

众所周知,声乐作为人们学习音乐文化的重要内容和表达自我的艺术方式,既妙在接受主体的二度创作与学习主体的创造性表演等内在嬗变方面,亦难在其技巧的具身转化与内在预演等认知操作方面。其中,人对乐音感觉表象、乐音知觉表象和乐音意识表象的本体转化与思维操作,在其学习与掌握声乐技巧、构思与表达自我思想及实现作品的个性审美价值等方面,均发挥着关键作用。

进而言之,人对外部声乐运动表象的具身转化、心理表征、本体建构、情感体验、思维操作与意识调节等系列过程,都基于主体对本体动作设计之操作性知识的思维加工。后者涉及音乐移情的神经机制和声乐艺术的共鸣原理:一是初级感性表象建构(音素—音节—乐音表象);二是二级感性表象建构(情景表象和情态表象);三是知性表象建构(乐音符号表象、音乐概念表象、结构规则表象等);四是理性表象建构(想象性表象、理念性表象、声乐意象);五是虚拟运动表象建构(身体运动图式表象、声音运动图式表象、言语运动图式表象、表情姿态运动图式表象);六是本体运动表象建构(理念运动表象、气声运动表象、器官运动表象、字声运动表象)。

主体在本体性听觉审美过程中所涉及的认知表达管理的基本内容是:

1.具身性识记加工,借此创建个体的本体性声乐经验;

2.主体对新的本体性声乐经验进行自我感知,由此激发自己的激情联想,催生自己的新颖情感;

3.新生成的情感元素能够引发主体的本体性—对象化审美想象,借此创造主体新的虚拟经验,并将之注入声乐表象的形式之中,由此生成新的情景记忆和符号经验;

4.对新的符号经验进行多元编码加工,借此更新自传体记忆、程序性记忆和陈述性记忆;

5.对新的符号经验进行元体验、元记忆和元调节,进而将之转化为新的音乐工作记忆;

6.借助音乐工作记忆检索与生成新的本体程序性音乐记忆、本体陈述性音乐记忆等认知操作内容;

7.基于审美意识、情感理想、主体动机和环境需要而构思声乐表达的操作性意象;

8.对新生成的操作性意象进行虚拟预演、本体感知、内容充实、动作调节、力度控制、效果强化,进而将之输送至运动系统;

9.将经过充实调整的声乐表达意象性转化为主体的身体运动程序,在真实的外在表达过程中对之进行本体感知和综合调适;

10.对新形成的声乐表演经验进行具身体验、记忆加工、想象性映射,借此增益情感意识,优化技术思维能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