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口语载体概述

口语载体概述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口语载体时期的心灵交流并非简单和粗陋。这样,口语载体的信息就等于自然信息与额外信息之和。传输过程中信息价值最大的叫“信息中心”,表达这个“信息中心”的语音形式叫“语调中心”。口语里各个结构成分的信息价值有所不同,这说明,“信息中心”在口语形式里的结构地位不固定,具有可变性。体态动作不便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难以集中众人的智慧,形成集体力。口语教育是使人类由家庭、家族分散状态转向集中统一的契机。
口语载体概述_智慧信息

数万年以前漫长的口语时代,是人类生活的原始阶段。这个阶段,人类正在和残酷的自然界进行顽强的抗争。当时,人们只能以简单的农作、采集和渔猎来维持生计,以血肉代价和野兽进行拼搏来延续生命。因此这一时期口语生成应该和人类自身的生存革命联系在一起。

一、口语的生成

在最初的原始人群中,人们只能通过手势、眼神、简单的动作和声音来互相传递信息,阻碍了经验和知识的传播,因此那时的生产力非常低下。人们为了维系生命的延续,必须团结起来同野兽作殊死搏杀,同自然界一切灾难性因素作顽强的斗争。在这种长期艰苦劳动的过程中,人们的肌体得到了锻炼,发出的声音出现了高、低、粗、细的频率变化,通过不断的磨炼和积累,促使了器官的进化和完善,人们终于创造出了口头语言,并以此提高了在自然界的适应能力。这就是人类历史上第一次伟大的信息革命。口头语言成为人类活动中最初的信息载体和相互联系的手段。口头语言的产生和使用,推动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信息沟通,特别在原始人剿捕野兽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人们从此可以前呼后拥,从四面八方包围猎物,并聚而歼之,人们的作战效率提高了,食物开始丰富了。更重要的是,口头语言的使用能够扩大人们的记忆领域,刺激大脑的进化,并进一步促使了人类最初思维能力的升华。自此,人类原始的本能行为转变成有意识的活动,大大加强了相互之间的合作,提高了和自然界抗衡的能力。人们因而告别了蒙昧,进入到低级有序的状态,口头语言成为人类顺应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第一个信息平台。

口语载体时期的心灵交流并非简单和粗陋。其实恰好相反,在日常生活中的信息是最复杂、最多样的,并且具有高度的复合性。因为日常生活是一个涵盖面相当广泛的概念,它既包括个人的日常生活,又包括如家庭、亲友、社会组织、民族等群体的日常生活;既包括衣、食、住、行等生活资料的消费,又包括某些生活资料和某些生产资料的生产活动;既包括人们日常的物质生活,又包括日常的精神生活;既有正式的信息沟通活动,又有非正式、休闲式的个人活动等等。这样,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面临、所思考和所要解决的对象、问题绝不是单一的,而必定是多样的、多层次的,不仅有具体感性的生活常识性问题要处理,而且还有关于人生的价值、意义、情感、心理、信仰以及信息沟通关系等一系列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慎重思考并做出选择。如此多的人群,如此多的问题,就不可能按照同一种模式来解决,它必然造成信息的多样性。

二、口语的信息传递过程

口语是最为重要的信息载体。运用口语的交际过程,就是信息的编码、始发、传递、接收与译码的过程。

口语信息有的属于自然形态信息,这叫自然信息;有的属于额外信息,这叫额外信息。这样,口语载体的信息就等于自然信息与额外信息之和。额外信息在编码程序中也是一种信息体系。编码体系包含着所有信码以及信码的结构模式,信码的结构模式在口语里就是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结构模式。信息作为编码体系里的一项内容,在口语里也就是通过语音、语义和语法的结构模式体现和传输出来的,尽管它也可以通过非口语形式来表达和传输。

口语作为一种代码,它与其他代码一样,包括信息和心灵信号两个方面,口语传输的信息也可编成代码结构,心灵信号则由语音材料组成。在交际过程中,说话者把信息编成代码结构,而听话者则译读代码结构,把它还原成信息。

信息的编码和译码过程,要通过几个传输阶段才能完成,而每一个具体阶段(例如编码阶段)又可分成若干“层次”(stratum),即通常所说的“分析平面”。在一般情况下,每个具体阶段大体可分为4个层次,即语音材料、广义语义信息、狭义语义信息、信息。而每个层次内部都有配列要求。语音材料层次上有语音学组合要求,语音材料包括音素、语调、语气、轻重音、停顿、变音、变调以及语音结构规则等因素。语义信息应有狭义(语汇学意义)和广义(包括狭义语义、语境义、语用义、语法义等)之分,这两种语义信息层次以及信息层次同样有编码组合要求。应该指出,它们的配列情况、结构模式、组合规律还有许多有待于入们深人研讨的未知规律。

信息价值在口语形式里的地位是不等同的,而是按信息的价值的高低与口语的某些语音因素有明显的对应关系。例如是重音点,信息价值就高,反之,不是重音点,信息价值就低。例如:“尽管他还不是科长,可他把科里的工作安排得很合理”。如果重音点落在“他把科里的工作安排得很合理上”,带赞许义的信息价值就高;重音点如果落在“他还不是科长”上,带不无惋惜义的信息价值就高。如此等等。

传输过程中信息价值最大的叫“信息中心”,表达这个“信息中心”的语音形式叫“语调中心”。两者有同一关系。口语里各个结构成分的信息价值有所不同,这说明,“信息中心”在口语形式里的结构地位不固定,具有可变性。这是由于语音、语义、语法和语境四个主要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

三、口语信息的意义

贺长元在《人类教育方法三次大革命(上)》一文中概括了口语信息的意义:

(一)突破了人的生理界限

人的年龄无论大小都可以进行口语信息的交流,使人类知识与时俱进。年长者知识往往比较丰富。其次突破了光线的局限。无论白天黑夜,人们都可以交谈,大大拓展了人类教育活动的时空领域。再次突破了事物实体限制。人无须动作表演,可以用语言表述具体的活动,表达自己的愿望。口语教育仍需要近距离进行,并且口述的事物不仅容易遗忘,而且往往走样。口语教育促进了人类社会集中统一。体态动作不便展现人的内心世界,难以集中众人的智慧,形成集体力。体态教育时期,人类处于分散状态——家族团体只有几十、几百人。口语教育是使人类由家庭、家族分散状态转向集中统一的契机。首先,口语教育塑造了神话世界。自然界本身存在着看不见、摸不着的神秘力量。为什么太阳天天东升西落?为什么爆发火山、洪水?为什么天降陨石,大地震撼?为什么瘟疫肆虐?诸如此类的迷惑,多少世纪困扰着人的心头。“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上以事宗庙,下以变化黎庶也。”口语教育最先是为了歌颂神,为了社会治理。当祖先把自然力量人格化并相互交流的时候,于是创造了神。古代人类神话集中了人类美好的愿望和寄托,乃是人类意志统一之象征,是人类大脑高度发达的产物,是人类幼年时期探究自然之结果。人类创造了神,也就创造了社会组织统一的文化力量。社会组织的扩张、兼并,同时也是神话文化之统一过程。神世界中尊卑等级,正是人类社会中高低级别的投影。

(二)口语信息规范了人类的伦理

人类社会组织扩张所需要的道德规范必须通过口语教育,通过神话、故事、传说、告诫、诗歌、音乐、礼仪等方式,内化为人的意识组成部分,才能生根,才能显示出它的活力和历史长度。再次,口语教育促进了社会团体之间文化交流和整合。人类社会趋向于集中统一并不排斥分散,也不同于动物大规模偶然的集合。集中统一就是对社会成员及其组织重新组合或分工。体态动作不便于文化交流,不能形成统一的意志和力量。“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口语教育使人类社团之间能频繁地交换思想,能相互谅解和合作,从而为社会的统一架起了桥梁。

(三)口语信息促进了人类文化知识的传播

古人仿蛛织布,刳木为舟,发生在口语信息时期。人类历史上重大的明产生不是单个创造。一个人只有将新颖的思想火花迸发,在集体中撞击,汲取各种智慧,然后才能结果。口语信息使表达思想的音节增加,使人们有可能利用口语表达内在的思想、迷惑、愿望。口语教育非常方便,只要语言相同,无论年龄长幼,知识多少,何时何地,都可以进行,不仅便于人们的思想交流,而且能大大刺激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口语信息一般采取对话形式,更能促进人们的思考和人类文化的纵深发展。口语信息还有利于促进文化知识在不同家庭、社团之间的传播。古时抢亲成婚,或者相互探访,家族成员的分离结合推动了口语文化的传播。明末顾炎武《日知录》说:“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一传十,十传百,使天文知识传播很快。“人人皆知天文”,正是口语信息迅速传播文化之真实写照。

(四)口语促进了信息领域分工

蚂蚁、蜜蜂虽有虫专职搜集、传递信息,这种分工属于自然分工。人类信息加工、传递则是社会性分工。人的大脑神经元对信息的处理、记忆、加工与传递往往彼长此短。若人的视力失明,视力神经萎缩,人整天静思,主司信息接收、记忆的神经细胞就发育得更加健壮。《阴符经》曰:“瞽者善听,聋者善视。”瞽,盲也。瞽者善于倾听和审音,商周建立了“瞽宗”学校。“凡音声,生于人心者也;乐者,通于伦理者也。是故知声而不知音者,禽兽是也;知音而不知乐者,众庶是也。唯君子为能知乐。是故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治政必须审声以知乐。乐师通过审声、吹奏、诵诗、唱歌对王教诲、箴谏,地位显赫。中国古代以瞽者为乐师,使其善听、善记、善思职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今天的《左传》《国语》文字版本,最初由瞽者左丘明所作。古希腊的《奥德赛》、《伊利亚特》史诗,乃由盲人荷马所著。可见,对信息加工传递进行分工,发挥瞽者所长,这一发明创造,对于人类社会文化的继承发展具有不可磨灭的作用。[1]

(五)口语信息催生了音韵文化

目前所知的最早音节记载始于《尚书·益稷》中的五声八音。宫、商、角、徵、羽五声以别缓急,金、石、丝、竹、匏、土、革、木构成的八种乐器演奏而成的八音以别种类。“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成文,谓之音”。人类早期鸣喊、哭笑、怒吼等发声通讯活动是一种自然本能活动。“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感于物也。”人心“感于物而动”,人类发明了乐器,声伴乐器演奏上升发展为音。五声又表示五种事物。“宫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徵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金指钟,石指磬,丝指琴瑟,竹指箫管,匏指笙竽,土指土熏(xūn),革指鼓,木指木兄吾攵(chùyǔ)。钟声铿,君子听钟声则思武臣;石声,君子听磬声则思死封疆之臣;丝声哀,君子听琴瑟之声则思志义之臣;竹声滥,君子听竽笙箫管之声则思畜聚之臣。五声八音的发明,使人类具有了丰富的口头语言,能表达复杂的事物和内在的思想,从而使口语教育有了可能。

《管子·五行》曰:“昔黄帝以其缓急作五声,以政五钟。”黄帝统一天下,出现了发明创造鼎盛时期,但五声的发明历史要久远得多。五声八音要经过许多时代的积累发展,黄帝或许在三声四声基础上发展为五声。五声八音约产生在五千至一万年前之间。这一时期,人类对数的认知已达到了五和八(不是简单地数到五或八,而是发现了自然数五和八),畜牧业已产生和发展,社会已分化出君、臣、民等若干等级。教育寓于活动之中,五声八音产生时期也就是口语信息产生时期。口语信息是通过一定含义和频率的声音传播人类知识,诱导人的潜力发展的活动。从事口语教育的人,必须具有较高的思维水平和较丰富的社会文化知识,一般由吏师或祭司担任。

口语教育方式的产生并不是替代了体态教育,而是以体态教育为基础,包含体态教育,与体态教育携手并进。人类体态教育方式飞跃到口语教育方式,这是人类教育方法第一次大革命。[2]

四、口语信息的缺陷

口语是一种点与点的信息传递方式,受时间和空间的局限,在漫长的发展期里既无法复制,也无法远距离传递。即使传递,也受到语义信息量和口语信息的社会效能制约。口语信息的缺陷首先与其近似值与折耗有关。

(一)口语的近似值

同概率成反比。概率最高是100%,听方完全知道说方传输的信息内容,而信息量却是最小的。相反,听方不完全知道或完全不知道说方传输的信息内容,即概率没有达到100%,这时,说方表达出的就有一定的信息量。概率的对数越高就越没有信息量,社会效能也越低;概率的对数越低就越有信息量,社会效能也越高。概率的对数等于零,信息量就最大,社会效能也就最高。

口语载体作为整个系统是在不断发展丰富着的,它的运载信息的能力应该是无限的。但是某一个特点的口语形式,它的运载信息的能力却是有限的。这说明信息与载体口语之间有统一的一面,也有矛盾的一面。信息的编码是一个综合过程,要传输一个特定的信息,必须通过相应的口语形式;信息的译码是一个分析过程,要理解一个特定的信息,必须通过对一定的口语形式的辨析,分解出特定的信息,而在传输过程中,说者往往很难确切地表达自己想要表达的信息。人们常说的“情在弦外”就是这个意思。听者由于各种因素的制约也往往很难绝对准确地编译出所传递过来的信息。因此,信息的编码和译码只能求其最大限度的近似值。

信息的近似值受两个因素制约。一个是口语载体本身的局限性。作为特定的语音、语义、语法等口语形式,运载信息的能力都是有限的。一个是说者和听者本身的局限性。使用同一种母语的人,由于主要是文化素质、修养等方面的差别,双方脑海储存的语言代码、各自惯用的语言组合模式也不尽相同。这样,编码和译码信息的方式也因人而异。同一种信息由不同的人表达,它们的编码过程不会完全一样;同一种表达,不同的人接收以后,它们的译码过程也不尽相同。因此,在编码和译码过程中,信息大多是取其近似值的。

(二)口语的折耗

信息的近似值与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折耗是两个不尽相同的概念。

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折耗有两种。一种是换码折耗,说者输出的信息不可能完全被听者所接收。一种是储存折耗,听者对所接收到的信息经过加工后储存,其信息量也得受折耗。这两种折耗在大多数情况下都是不可避免的。例如说者说:“这次决赛,‘魔术师’约翰逊一人独得36分!”应该说,这句话所传递出来的信息量是很大的,可是它对一位“体育盲”的老大娘而言,其信息量就可能几乎等于零!

(三)口语信息的结构形态

口语信息的缺陷与口语导入形态有关,即与结构信息有关。结构信息指的是词语之间组合关系及其规律的信息。这也是一种信息源,只是一般人不在意罢了。信息一定得通过词语之间的组合构成某种模式才能传输。结构信息在通常情况下与信息有一致性,即同形同情。然而,词语的组合形态是有限的,信息是无限的,要用有限的词语的组合形态来表达无限的信息内容,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体现在同形异情上。另一方面,对某个特定的信息,也可用不同的词语组合形态来表达,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又是不可避免的,这主要体现在异形同情上。从作为编码体系里一项内容的信息与载体口语形式关系来看,信息有三种导入形态。

1.概念一语义

信息通过“概念一语义”这一层次传输,口语里的词句能表示信息的概念。如:“生气”、“伤心”、“愤怒”、“悲痛欲绝”等这些表示信息的“概念一语义”,就有表示这些信息概念的各种称谓的传输形式。

2.感情色彩—语义

有的信息不是通过“概念一语义”这一层次传输,而是作为“感情色彩”附在词语的语义上与语义信息同步传输。传输了相应的语义信息,而传送的信息却不完全一样。

3.语音材料

信息直接通过语音材料传输而不通过“概念一语义”层次。这种直接传输信息的功能主要是通过口语里语气词和叹词来体现的。例如“你真好”这句话,因语气的不同,既可以表述为由衷的赞美,也可以表述为讽刺挖苦。

在原始社会,这种点与点的信息传递方式,积累知识的水平十分低下,社会发展的速度还是相当缓慢。人类只能使用粗劣的石器工具,通过采集和渔猎来维持日常生计,用结绳来记录某些重要的事件和灾难性天气,而人类生产和生活的经验、本领唯有通过氏族部落的长者向晚辈的言传身教代代相传承袭下去。这种纯口语传播交流的空间极为狭窄,甚至某些好的经验和技术常常因自然界的因素或其他意外原因而夭折。人们想得到更大规模的发展就受到限制,人类文明的进程非常艰难,以至漫长的旧石器时代占据了人类全部历史的99%以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