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不同抑制剂组合对尿素肥效的影响(摘要)

不同抑制剂组合对尿素肥效的影响(摘要)

时间:2022-02-1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特别是在小麦生长的中期和后期,吸收和利用氮素明显提高,证明添加抑制剂对延长尿素肥效,提高尿素利用率有明显的作用。
不同抑制剂组合对尿素肥效的影响(摘要)_2011年论文集

李荣华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沈阳 110016)

摘 要: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抑制剂组合对尿素肥效的影响,科学地应用抑制剂,研究土壤对作物的供氮能力和作物利用氮素情况及其生物化学调节作用,从而为提高尿素氮的利用率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抑制剂 氮肥利用率

Influences of Different Compounds of Inhibitors Used in Carbamide Fertilizer

Li Ronghua

(Institute of Applied Ecology,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Shenyang, 110016)

Abstract: Adding inhibitors into carbamide fertilizer was recently reported that it can improve the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In this study, several different compounds of inhibitors are used in carbamide fertilizer and their influences are compared in pot experiments and simulated cultivation experiments. Experiment results are used to study soil nitrogen supply capacity,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of crops and their bio-chemical regulations.

Key words: inhibitors; nitrogen use efficiency

1 盆栽试验

1.1 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处理。A尿素(CK),B尿素+组合抑制剂(代号:LHD);C尿素+美国研制的长效缓释氮肥(USA);D尿素+组合抑制剂(代号:LND);E空白。

(2) 分析项目。作物不同生长期内土壤中的NH4

+-N、NO3--N-含量、供试作物的生物量、全氮含量。

(3) 取样时间。从苗期到拔节期,从拔节期到孕穗期,收获期。

(4) 考种内容。株高、有效分蘖数、穗长、粒数、粒重、千粒重。

1.2 结果与讨论

1.2.1 不同抑制剂处理对小麦从苗期到拔节期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从小麦苗期—拔节期土壤中速效氮含量来看,B>C>A>D>E;铵态氮含量为B>D>C>A>E,3个添加抑制剂的处理均高于对照;硝态氮含量顺序为A>B>C>D>E,对照处理(A)最多,因为没有添加抑制剂,尿素水解转化的速度高于其他处理,氮素释放高峰比加有抑制剂的处理组出现得要早,说明添加抑制剂后,可控制尿素氮的释放和转化。

从植物生长情况看出,从苗期到拔节期植株生长量和吸氮量均有一定差别,一是添加抑制剂后小麦的生物量、吸氮量都有所增加,其中B、C两个处理的生物量和吸氮量都高于其他处理,这与土壤供氮能力是一致的。

1.2.2 不同抑制剂处理对小麦从拔节期到孕穗期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试验分析结果表明,从拔节期到孕穗期土壤中供氮情况看;添加抑制剂的3个处理中,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含量均高于对照,其中速效氮和硝态氮含量的顺序为:B>D>C>A>E,铵态氮含量顺序为:D>B>C>A>E。

从植物生长情况看,3种抑制剂处理组的生物量、吸氮量均高于对照,其中处理B的植株干重与地上部分干重略高,这与土壤氮素供应一致。然而,从植物吸氮量来看处理C最好。

1.2.3 不同抑制剂处理对小麦收获期土壤氮素形态的影响

在小麦收获后,添加抑制剂的3个处理的土壤中仍含有较多的速效氮、铵态氮和硝态氮,说明肥料仍然保持其供肥能力,其中以处理C含量最高。结合前两次测定结果来看,处理C的供氮高峰较处理B推迟一些,其肥效较其他处理持续时间可能要长一些。

从收获结果看出,处理之间株高没有多大差别,对照略高于其他处理;而抑制剂处理的穗数、有效分蘖率明显提高。处理B、C的生物量高于其他处理,平均盆粒数为B>A>C>D>E;3个抑制剂处理的盆粒重、千粒重高于其他处理。

从植物对氮素吸收情况来看,对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及收获后的植物氮素分析结果表明,在苗期,施肥的四个处理之间对氮素利用没有多大差别;苗期以后,添加抑制剂的3个处理对氮素的利用明显增加,说明为小麦生长提供了一个充足的氮素营养环境,表现为小麦的氮素吸收和利用均好于对照。特别是在小麦生长的中期和后期,吸收和利用氮素明显提高,证明添加抑制剂对延长尿素肥效,提高尿素利用率有明显的作用。

1.2.4 不同抑制剂处理对小麦整个生育期的氮素供应形态的影响

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的土壤速效态氮含量看,添加抑制剂的处理对小麦供氮能力始终处于较高水平,并且处理B要略好于其他抑制剂处理。

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铵态氮含量看,抑制剂处理和对照相比,在孕穗以前差别非常明显,然后趋于平缓,直到收获时仍高于对照处理。说明添加抑制剂后使更多氮素以铵态氮的形式保存在土壤里,减缓了硝化进程,对于减少肥料的淋溶和挥发,提高其利用率非常有意义。

从小麦不同生育时期土壤硝态氮测定结果可看出,在拔节期对照的硝态氮含量最高,到了孕穗期下降到低于抑制剂处理,然后一直处于较低的水平。

1.3 结论

(1) 抑制剂能够使尿素肥效延长,作物生长期内不需要追肥;

(2) 抑制剂使尿素氮的转化过程中硝化反硝化作用减缓,使氮素以铵态氮的形式保存在土壤中,这对减少氮素流失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3) 抑制剂使尿素的氮素释放相对平稳、充足,为作物生长营造了一个合理的氮素营养环境,有利于吸氮量的增加和籽实的形成。

2 模拟试验

2.1 材料与方法

(1) 处理。A尿素(CK),B尿素+LHD;C尿素+USA;D尿素+LND。

(2) 取样时间。分别在第1、3、7、14、21、28、40、55、70、90天进行取样;

(3) 分析项目。土壤中的速效氮、铵态氮、硝态氮。

2.2 结果与讨论

试验模拟正常条件下进行,将土壤与肥料混合置于一升的罐子里,每天换气定期补水,保持在25~28℃下培养,定期取样分析。

从第1次取样分析结果来看:速效氮、铵态氮的含量为A、C、D 3个处理均高于B处理,这与处理B使得尿素水解的速度减缓有关,而对照和处理C、D的铵态氮含量也有明显的区别,处理C和D由于添加了抑制剂减缓了铵态氮向硝态氮的转化,所以铵态氮含量高于对照。从硝态氮含量来看也证实了这一点,对照中硝态氮含量最高。

第2次样品分析结果表明:处理A、C、D的速效氮含量要高于处理B,说明酶抑制剂仍然发挥作用;而处理C、D的铵态氮高于另外2个处理,处理B次之;对照的硝态氮最多,其次是处理D,处理B、C最少,其原因是对照没有添加抑制剂,有更多的铵态氮转化为硝态氮,3种添加抑制剂的处理由于添加了硝化抑制剂,减缓了这一转化进程,所以使更多的氮素以铵态氮的形式存在,其中处理B、C要好于处理D。

从第3次取样分析结果看,处理B、C的速效氮高于另外2个处理,而处理B、C、D中的铵态氮都高于对照处理A,说明抑制剂对铵态氮的进一步转化有抑制作用;硝态氮含量对照明显大于抑制剂处理组,处理B、C和D的硝态氮(下转142页)(上接126页)含量相对较低,应该是硝化抑制剂作用的结果。对于3种氮素形态的含量,处理B的速效氮、铵态氮及硝态氮含量都相对高,说明脲酶的活性已经恢复,氮素释放处于较高的水平。

从第2周到第40天的4次取样分析结果来看,氮素形态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氮素变化处于相对平稳阶段,添加抑制剂的3个处理与对照相比其速效氮、铵态氮含量始终处于较高的水平;对照的硝态氮含量始终高于抑制剂处理,各抑制剂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也有差别,其中处理D仅次于对照,处理C最低,处理B介于C与D之间,这与添加抑制剂的种类、用量和方式有关。

第8~9次取样的分析结果类似,处理B和C的速效氮高于其他2个处理,处理C的铵态氮最高,对照的铵态氮最低;处理B的硝态氮高于其他处理。

从最后一次取样的分析结果可看出,添加抑制剂的3个处理的速效氮含量均高于对照,而铵态氮含量为处理C最高,硝态氮含量为处理B最高,处理A和D的表现类似。说明经过3个月的培养,添加抑制剂的处理仍有较多的氮素以铵态氮形式存在,表明了生产当中添加抑制剂能够保持尿素具有较长的肥效,并能促进增产。

2.3 结论

根据整个培养期间取样分析结果可以看出,在尿素中添加抑制剂对于尿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进程有明显的调节作用,脲酶抑制剂能够减缓尿素的水解,而硝化抑制剂对铵态氮的进一步转化有明显的控制和稳定作用,对照处理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速效氮、铵态氮始终处于较低水平,而硝态氮则处于较高水平。在3个添加抑制剂处理中,处理C的速效氮、铵态氮最高,而硝态氮含量最低,从模拟培养结果来看,处理C的效果最好。

通过上述两种试验结果,综合来看脲酶抑制剂和硝化抑制剂组合对调整尿素水解进程和氮素形态具有很好的效果,无论从对作物的供氮能力,还是尿素氮在土壤中的转化进程及其氮素形态的变化都表现出长效、缓效持续供给的效果。

由于本试验是一年的结果,且小麦盆栽试验不是在适宜生长季的大田种植,供试作物的生育期相对较短,试验结果不能充分说明其肥效延长的优越性和增产效果以及提高产品质量的作用,如进一步了解,还应在不同地区和多种作物上进行试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