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传播及控制

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传播及控制

时间:2022-02-1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其他许多由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蠕虫引起的疾病也可能通过污染的饮用水而传播。双壳类软体动物对于肠道疾病的病原体而言是很理想的媒介,因为它们能将被粪便污染的水体中的微生物浓缩在它们的组织内。有些病原微生物本身是在水体中生存和繁殖的,但是却能够通过浮质或者微粒的形式传播。
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传播及控制_环境微生物学(上

二、病原微生物在水体中的传播及控制

病原体在水体中的传播大概可分为三类:饮水(waterborne)传播、水依赖性(waterbased)传播、与水相关的生物带菌传播。

1)饮水传播是水传播疾病的典型方式,它是通过摄入被污染的水作为传染源的被动载体而传播。这些饮水性传播途径有赖于三个方面:①水中病原体的浓度,该浓度取决于区域内的感染人数,水中粪便污染量及水中微生物的生存能力;②微生物的感染剂量;③人体对污染水的摄取。

蓝氏贾第鞭毛虫和志贺杆菌是饮水性传播疾病爆发的两大原因。其他许多由细菌、病毒、原生动物、蠕虫引起的疾病也可能通过污染的饮用水而传播。一些传统的饮水性疾病,如流行性霍乱和伤寒,就是由肠道微生物通过粪便污染的水源被摄入人体而导致寄主的病变。如今通过保护水源和治理污染的给水系统,这些疾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据统计,在1890年的美国,每10万人中就有30多人死于伤寒。1907年,水过滤开始在美国各大城市普及,1914年引进了氯处理工艺。这样,在美国,死于伤寒的人数由1900年的36人/10万人降低到1928年的5人/10万人。如此低的死亡率很大程度上应该归功于饮水传播疾病爆发次数的减少,而正是水处理工艺的不断进步才使得这些沙门氏菌的传播得到了控制。

另外,许多通过摄取被粪便污染的水而传播的肠道病原体,同样也可由人与人通过粪便污染的手或污染物的接触而传播或被粪便污染的食物消费而传播。在由于卫生健康问题而导致的地方病环境中,由于其他途径感染的风险,所以难以确定由水传播的风险。

2)水依赖性传播是指一些特殊的病原体要完成它们的生活史,就必须终生(或者绝大多数时间)生活在水中或依赖水生生物。这个部分又可以分为由摄入水和接触水引起两类。

麦地那线虫病是典型的这类传染性疾病,它是由摄入了污染了麦地那线虫的水而导致的。麦地那线虫的最初来源是从雌性寄生虫排出的幼体。这些幼体通常位于感染者较低的腿部和足部的虫卵中,虫卵被排入水体并孵化出幼体,然后被人体摄入,于是发展到传染阶段,当人摄入污染了的水后就可能感染并引发疾病。

另外还有血吸虫病,这是由于接触了污染有血吸虫的水而导致的。血吸虫成虫的卵从感染者的尿液或者粪便进入水环境,并在水中孵化产生毛蚴,毛蚴感染钉螺从而发展为感染阶段,经过几个月的时间后被钉螺排入水中。当人与被污染的水接触的时候,自由游动的血吸虫幼体便可能侵入皮肤,寄生到人体,同时引起人体病变。虽然我国的血吸虫病在半个世纪以前就被消灭了,但是最近却又开始有泛滥之势。

对麦地那线虫病和血吸虫这类吸虫病的控制主要是通过保护水源,并且消灭中间宿主,同时用水者在污染地区应该尽力保护皮肤不与可疑水源接触。当然除了这些寄生虫外,还有其他的微生物也可能依靠这样的方式传播,比如引发军团病的军团菌。对于细菌、真菌、病毒污染了的水体通过改进水处理工艺可以大大降低其中生物的活性从而控制疾病的大规模爆发。

3)自然的水体中生活着大量的生物,它们也就自然地成为了许多病原体的最初寄主。许多人和地区有消费生的或者未煮熟的贝类、鱼类的习惯,而这些贝类和鱼类就很可能携带着大量的致病菌,尤其是在被污染水体中生活的这些个体。双壳类软体动物对于肠道疾病的病原体而言是很理想的媒介,因为它们能将被粪便污染的水体中的微生物浓缩在它们的组织内。无数次疾病的蔓延都已归结于食用未煮熟或者生的牡蛎、蛤和蚌类。许多致病菌,包括A型和E型肝炎病毒、诺沃克(Nonwalk)病毒、致病的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Plesiomonas和产气单胞菌属等都包含在甲壳类生物体内。同时甲壳类和某些鱼类也同样适合作为海藻毒素的载体。一些有毒的藻类,如Gonyaulax和Gymnodinium,能够被滤食性软体动物(filter-feeding mollusks)富集,并使食用这些贝类的人产生麻痹性中毒反应。

另外,还有很多水传播疾病是通过某些昆虫来传播的,这些昆虫在水中繁殖(如传播痢疾的蚊子)或者靠近水边生活(如传播丝虫病和盘尾丝虫病的苍蝇)。这类传播方式的控制主要是通过杀虫剂的应用,消灭昆虫繁殖的场所,同时加强周边供水系统的建设。

有些病原微生物本身是在水体中生存和繁殖的,但是却能够通过浮质或者微粒的形式传播。比如军团菌、分枝杆菌等,这类微生物通常能够在供水系统中定居和繁殖,并且可能最终变成空气中传播的病原体,引起肺炎、结核等病症(其传播模式在下一节介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