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斯坦因的嗅觉

斯坦因的嗅觉

时间:2023-11-1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六、斯坦因的嗅觉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中国新疆,掀开了西域沙漠中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楼兰所显示的东方文明令他震惊。虽说斯坦因对中国文化不够理解,但他有一种善于把握人心理的天赋和处理事情敏感的嗅觉。这也是斯坦因进入中国西域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传说中的“中亚死文字”实物。斯坦因喜出望外,当即改变行程,雇农夫伊卜拉欣为向导,前往发现木牍的古城遗址。

六、斯坦因的嗅觉

一百多年前,英国人斯坦因来到中国新疆,掀开了西域沙漠中楼兰古城的神秘面纱,楼兰所显示的东方文明令他震惊。于是,他劫掠了能拿得走的所有珍贵出土文物。

斯坦因这个名字,常令国人百感交集。一方面他在新疆和河西走廊发现了多个举世震惊的辉煌文物遗存,重塑了世人对这个荒漠区域历史文明的看法;另一方面他又以一种帝国主义的作风,掠夺并破坏了大量文物。善与恶、魔鬼与绅士的二重性在他身上有明显的体现。1907年斯坦因在敦煌以不大的代价从藏经洞带走29大箱文物,这一举动本身是海盗式的掠夺,流失的文物使中国学者至今痛心疾首,但却因此开创了敦煌学,引发了研究丝绸之路的热潮。

斯坦因(www.guayunfan.com)

斯坦因由吐鲁番赴焉暨的护票

斯坦因是出生在匈牙利的犹太人,他的父亲虽然放弃了犹太教,可是犹太人注重教育的文化传统对于斯坦因的成长,起了很大作用。这个家族中除了斯坦因,他的叔叔和妹妹都有超常的语言天赋。斯坦因的父母之所以按照基督教规为他们心爱的小儿子取名为马克·奥里尔(马库斯·奥里利厄斯的法语形式),用罗马君皇的名字为他命名,是希望孩子能够得到神的恩宠,获得至高无上的荣耀。

斯坦因的偶像是亚历山大大帝,这使他迷恋历史,继而研习古代语言。他21岁即在英国做东方语言和考古学博士,在此之前他已在维也纳大学、莱比锡大学和土宾根大学专攻东方学,并先后掌握了匈牙利语、德语、希腊语、拉丁语、法语、英语、梵文和波斯语等多种语言。

斯坦因在漫长的一生中曾多次沿亚历山大东征的道路探险,就是试图考证那些重大战役发生地点。学习东方语言后,他又找到了一个远行者偶象——中国的唐僧玄奘法师。

从童年起斯坦因就渴望去中亚各地探险游历,而历史上在亚洲腹地最伟大的旅行家无疑就是玄奘。国外关于这位唐僧的记载并不多,斯坦因的旅行方向与玄奘相反,他是从作为英国殖民地的印度出发前往中国西部。虽然他的追寻也像玄奘一样带有一种宗教式的冲动和热忱,但对于将要前往的地方,他的内心却并不抱有尊敬。

100年前的中国正处于最衰败的时期。斯坦因正如他在埃及、两河、印度、中美洲的同行一样,内心深处尊重这些地方历史上的文明,却相当蔑视其政治现状。在他笔下对自己所接触的中国官员、学者等都极尽奚落:“以前外国人与中国学术团体接洽合作皆是无聊,而且上当……只要拿些钞票行贿新疆官吏无不行的。”

但每谈及中国古代文明的辉煌,他却满是溢美之词及于言表。翻越帕米尔高原时他就追忆公元747年高仙芝率军越过帕米尔击败吐蕃的历史,“这一军事壮举最能够证明,中国人具有一种超群的能力,那就是,他们善于利用严密的组织来征服任何严酷的自然困境”。他认为“古代中国政治方面显赫的声威,经济方面富足的产品资源和无与伦比的组织能力,远远超过了他们的军事力量”,他也不吝笔墨地赞扬古代中国在西域统治维持之长久是由于“中国优秀文明的巨大影响力”。

斯坦因于1900-1930年间曾四次进入新疆及河西探险,几乎每次都历时两三年之久,《沿着古代中亚的道路》便是他对这几次考古及其考察成果所作的总结。与其说是研究著作,倒不如说是集游记、史地观察、考古笔记于一身的通俗读物,毫不艰涩。这是因为斯坦因本来的兴趣所在就并非艰深的汉学,他的主要成就是发现那些文物,而不是研究它们。在本书中他自己也承认“不懂汉学”,多次表示自己汉语不佳,只会“蹩脚和有限的汉语”,甚至向人学了一些中国话之后才发现那只是湖南官话。不过这并不影响他对西域文物发掘的眼力和判断力,更不影响本书的可读性。

虽说斯坦因对中国文化不够理解,但他有一种善于把握人心理的天赋和处理事情敏感的嗅觉。在新疆考古探险时期,他抬出了一个人作为他的保护神——那就是深得中国人崇仰的到西天取得真经的唐僧玄奘。经过中国四大名著之一《西游记》及其评话和戏曲的渲染,玄奘的事迹在中国真可谓妇孺皆知。他一路上打着玄奘的旗帜,很快就赢得了当地人的尊重和好感,到处为他打开了方便之门。

斯坦因和玄奘的确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他们的经历,还是那种坚韧不拔、不畏艰险的精神。斯坦因前后四次进入中国,获得了大量的文物,他也藉此于1912年获得了爵士称号,可以想象当年斯坦因的探险收获带给不列颠人怎样的骄傲。

斯坦因第一次中亚探险是在1900-1901年,他竭力把自己扮演成一个万里寻找佛光圣迹的佛门弟子。他独闯和田佛国,发现约干特王都遗址,智取丹丹乌里克,进军尼雅,攻占热瓦克佛寺,一连串的成绩足以向国际考古学界证明斯坦因是一匹让世界震惊的黑马。这次探险经历,使他写成了《去东突厥斯坦从事考古和地形考察的初步报告》和《沙埋和田废墟记》旅行记,正式考古报告是《古代和田》。

斯坦因和他的驼队拖着疲惫的步子,进入了穷困的民丰县城。他受到了县衙所有人包括“穿红衣服的刽子手”庄重热情的欢迎和款待。他的目的是沙漠中的一座古城,因此要在民丰多住几天,补充给养。

斯坦因挖掘尼雅遗址

据当地的一个农夫说他家中藏有两块上面写有字的木板,当他将两块木板拿给斯坦因看时,他惊呆了:这是两块写有佉卢文的木牍!而在那个时候,佉卢文在中亚刚刚被发现,“鲍尔文书”被传得沸沸扬扬,欧洲探险家纷纷以得到佉卢文的写本为最贵。这也是斯坦因进入中国西域以来,第一次亲眼目睹传说中的“中亚死文字”实物。斯坦因喜出望外,当即改变行程,雇农夫伊卜拉欣为向导,前往发现木牍的古城遗址。

这是一片方圆数十公里、散布着大大小小上百处建筑遗迹、从未有人探察过的地方。遗址的中心,耸立着一座残破的佛塔。当斯坦因在佛塔旁自己的帐篷中入睡时,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一座世所罕见的、2000年前封存于此的佉卢文的档案库,已悄然向他开启了大门。

斯坦因雇用壮劳力,在他不菲酬金的鼓舞下,近乎疯狂地掘开了他们所看见的所有房屋遗址和垃圾堆上覆盖着的沙土,从中得到了数以百计、近乎完整地写满了佉卢文的楔形木牍和汉文木简,以及成打 “书写在精心制作的光滑的羊皮上的完整的佉卢文文书”。这些文书被发现的时候,大部分木牍还整整齐齐码放在房屋中,其中许多还都未曾被打开过:两块相扣在一起用绳子捆扎的木牍上面,还端端正正地嵌着发信人压上去由收信人启封的封泥。而那封泥上的图案,竟然大多是古希腊爱神厄洛斯、智慧女神雅典娜、宙斯之子赫拉克里斯以及其他一些叫不出名字的古典男女的浮雕头像!有的木牍并排盖着两颗印,一颗镌刻汉字篆体,另一颗为西方人首像。

中亚古代犍陀罗式的木雕品和中国式的铜镜、木碗、丝绸等也同时出土于一座遗址中。2000年前,在中国这么遥远的地方,东西方文化竟以这样不可思议的方式结合在一起!斯坦因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这些印记对我们来说,其价值远远超过那些有机会得以幸存的原始印章。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幅广阔的历史画卷。我们早已知道,这种古典艺术曾传到大夏(今阿富汗)以及印度西北部的边缘,但却从来也没有料到它会传播到如此遥远的东方!似乎是为了象征西方与东方影响的奇妙混合。”

第二次中亚探险应该说是斯坦因最有成效的一次挖掘和掠夺,斯坦因的血液里有着犹太人修炼数百年的灵性和赌徒般的自信,他带着猎人般的敏锐嗅觉和狂野的欲望之火锻造出的坚忍不拔的性格,使他可以在茫茫沙海中极力捕捉任何一个可能的目标。1906—1908年期间,他幸运地发掘了尼雅遗址——古代精绝国,先后两次洗劫了楼兰和尼雅古城,几乎拿走了全部珍贵文物。今日楼兰和尼雅的考古研究,只能借助于斯坦因等人的专著来摸索着打开西域古文明的天窗。

斯坦因跨过伊循古代灌渠,来到了米兰,在这里他看见一个罗马希腊风格的有翼天使向自己飞来。他像一个赌红了眼睛的赌徒,整整用了18天的时间,对米兰进行了疯狂地挖掘。

民丰县尼雅遗址出土的石臼

斯坦因的驼队向河西走廊行进,敦煌莫高窟里的壁画令他叹为观止,他通过低成本买通了敦煌的王圆箓道士,使其鬼使神差地运走敦煌莫高窟藏经洞中二十四箱佛经和五箱刺绣及绘画。敦煌文物轰动整个欧洲。斯坦因回到布达佩斯之后,连作4场50个小时的报告,场场爆满、座无虚席,从布达佩斯、维也纳到慕尼黑,刮起了一场比斯文·赫定发现楼兰还要猛烈的斯坦因旋风。

1913—1916年,斯坦因进行了第三次中亚探险考察,重访尼雅、楼兰遗址和敦煌,行程17700多公里,从中国的最西端穿过整个塔里木盆地再由阿姆河源头直到伊朗,从南边的兴都库什山河谷到北方的准噶尔和内蒙古,所经过的地区全都具有重大的考古意义,而且再次卷走大量文物。考察之后,他写下了《亚洲腹地》和《在中亚的古道上》两本著作。

由于在新疆获得了巨大的荣誉,1930年斯坦因计划再次出行,进行第四次中亚探险,由于中华民国政府出台的文物保护法令及其他因素,此次探险无功而返。

82岁的斯坦因在喀布尔带着征服阿富汗的雄心和永久的遗憾离开了人世,这位毁誉掺半的探险家客死他乡,长眠于高山耸立的伊斯兰国家的墓地中,他的墓碑上刻着几段简短的铭文:

马克·奥里尔·斯坦因

印度考古调查局成员

学者,探险家兼著作家

通过极其困难的印度、中国新疆、波斯、伊拉克旅行,扩展了知识领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

Weibo Article 1 Weibo Article 2 Weibo Article 3 Weibo Article 4 Weibo Article 5 Weibo Article 6 Weibo Article 7 Weibo Article 8 Weibo Article 9 Weibo Article 10 Weibo Article 11 Weibo Article 12 Weibo Article 13 Weibo Article 14 Weibo Article 15 Weibo Article 16 Weibo Article 17 Weibo Article 18 Weibo Article 19 Weibo Article 20 Weibo Article 21 Weibo Article 22 Weibo Article 23 Weibo Article 24 Weibo Article 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