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哪些植物具有唇形花冠

哪些植物具有唇形花冠

时间:2022-02-1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益母草是治妇女产后补血不可缺少之物,由此而得其名。花紫色或白色,多数,轮伞花序密集成顶生圆柱形假穗状花序;苞片心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长约13mm。对冠心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叶小,对生,夏秋间,梢上簇生小花,唇形花冠,紫红色,花期6月-8月,果期9月。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形,两面疏生糙状毛。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外伤出血等症。
唇形科_和政生物集

2.1.72 唇形科Labiatae

益母草Leounrus japonicus

一年生草本植物。有毛或无毛;茎直立,高50cm~250cm,方形,不分枝或分枝;叶羽状或掌状分裂,狭,有裂齿,长3cm~10cm,花轴由多数花而成;花苞分裂;裂片针刺状,无毛,长5萼或较短,萼筒长约6mm;花冠淡红色,上唇弯曲,下唇近直立,雄蕊4个,二强,着生于上唇之基部,稍伸出于外;小坚果具三锐棱,顶截形,长约2.5mm。

益母草是治妇女产后补血不可缺少之物,由此而得其名。本植物干燥后带花的全草熬煎可制成“益母膏”。在医药上还用作产后止血,排淤血,止痛药,有收敛子宫作用,种子又可作利尿剂,治水肿并能扩张血管而使血压降低,且有颉抗肾上腺素的作用。

益母草在我县各乡都有分布,但南部山区尤多。

甘肃黄芩Scutellaria rehderiana

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2cm~35cm;主根粗壮,呈圆锥形,棕褐色。茎四棱形,基部多分枝。单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卵状披针形,近全缘。总状花序顶生,花偏生于花序一边;花唇形,蓝紫色。小坚果近球形,黑褐色,包围于宿萼中;花期6月-7月;果期8月-10月。以根入药,有清热燥湿,凉血安胎作用。

分布于海拔2000m~2700m的砂质土壤的草坡、田梗等处。

密花香薷Elsholtzia densabenth

一年生草本,高30cm~50cm,全株有芳香气味,上部有倒向疏柔毛。茎直立、方形,叶对生,椭圆状披针形或卵状椭圆形,疏被小硬毛,下面布橙色腺点,夏季开花,花唇形、淡蓝色,多数,密集成顶生的侧向一侧的假穗花序,花萼钟状,齿五枚,前两齿较长;花冠外面有柔毛,上唇直立,顶端微凹,下唇三裂,中裂片半圆形。小坚果长圆形。用种子繁殖,为密源植物,茎叶可提取芳香油,全草入药,发汗、解利湿,主治夏之风寒暑伤,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胸闷呕吐等症。在县内分布普遍。

夏枯草Prunella valgaris Linn

多年生草本。茎直立,方形,基部匍匐地面。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花紫色或白色,多数,轮伞花序密集成顶生圆柱形假穗状花序;苞片心形;花萼钟状、花冠唇形,长约13mm。夏初开花,夏末全株枯萎。用种子或分根繁殖。中医学上以花穗入药,性寒,味苦辛,功能清肝火,散於结,主治头痛眩晕,目珠疼痛,瘰疬,瘿瘤,乳痫肿痛等症,并有降低血压之用。全县均有分布,见于荒地,路旁。

紫丹参Solviamiltiorrhiza

多年生草本。高30cm~80cm,根细长,圆柱形,外皮朱红色。茎四棱形,上部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片~5片。顶端小叶片较侧生叶片大,小叶片卵圆形,轮伞形花顶生兼腋生,花唇形,蓝紫色上唇短直立,下唇较上唇短。小坚果椭圆形,熟时暗棕色或黑色。花期5月-10月,果期6日-11日。以根入药,性微寒,味辛苦。功能去瘀生新,活血调经,有活血化瘀,调经止痛之功效。对冠心病,慢性肝炎,早期肝硬化等疾病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分布于太子山北麓的南部山坡草地。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称“野薄荷”。多年生草本。叶对生,有腺点,沿脉密生柔毛,秋季开唇形花,白色或紫红色。茎直立、方形有毛;高约30cm~60cm;叶狭卵形或椭圆形;花轮生于叶腋;成轮伞花序球形;具4个刺状之齿,长约2mm;果实为坚果,椭圆形、色淡褐,平滑。花萼钟状齿五枚、用分株、扦插或种子繁殖。茎叶可提取薄荷油,薄荷脑,供医药、食品和化妆品工业用。中医药学上以茎叶入药,性凉、味辛。功能解毒,散风热。主治外感发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皮肤瘾疹等症。夏季开花,发强香,开娇味,娇臭,健胃,驱风发汗;又为薄荷脑原料及饼干的香料。分布于南部山区。

百里香Thyrnus Mongolicus Ronn

多年生草本,茎葡蔔地面,分枝很多。叶小,对生,夏秋间,梢上簇生小花,唇形花冠,紫红色,花期6月-8月,果期9月。全草入药。

分布于县中部山区草坡。如董家山、双栅梁较多。

宝盖草Lanmium amplesicaule L.

别称“佛座”。二年生或一年生草本。茎从根际分枝为数枝,呈丛生状,高20cm左右。叶圆形有锯齿;生于茎下部的有长柄;上部的无柄,左右相接,围茎而生,四、五月间叶腋着生层形花,轮状排列。花冠细长,呈红紫色。又常生小闭销花。全草入药。

分布于海拔2100m~3100m的太子山区、南部山区的林缘、路边、田间。

甘青鼠尾草Salvia przewalsrii

一年生草本,高40cm~60cm。茎下部叶为二回羽状复叶、上部叶为一回羽状复叶,具短柄,顶生小叶披针形式菱形,侧生小叶卵状披针形,茎部偏余,轮伞花序,有花2朵~6朵,组成顶生段,总状或圆锥花序;花冠白色,外面密披长柔毛,小坚果椭圆形。

分布于海拔2200m~3900m的太子山区、南部山区山坡草地、沟边、林缘、河滩、砾石地。

甘露子Stachys sieboldi

又称“草石蚕”、“宝塔菜”。多年生草本,有毛,高30m~50cm。地下茎呈连珠状,白色;叶对生,卵形或三角形卵形,边缘锯齿状;花淡紫红色,集为小形穗状花序;花冠筒部不出于萼简之外,或稍出于外。块茎供食用,亦供药用。治风热、感冒、虚劳咳嗽,小儿疳积,全草可治肺炎

分布于海拔2150m~2900m的山坡或山谷潮湿地。县内有分布。

筋骨草Ajuga ciliata Bunge

亦称“散血草”、“退血草”、“破血草”、“金疮小草”。多年生草本,高10cm~30cm,全株被白色柔毛,茎方形,多分枝,葡蔔状。叶对生,卵形或长椭圆形,两面疏生糙状毛。春夏间开花,花唇形,淡紫色或白色,排列多轮的假穗状花序;花萼钟状,五裂;花冠下唇长约为上唇的两唇,雄蕊四枚,二强,外伸。小坚果倒卵状三棱形,具网状皱纹。中医学上以全草入药,性寒味苦。功能清热解毒,止血。主治肺热咳嗽,咽喉肿痛,外伤出血等症。近亦用治老年慢性支气管炎。

分布于海拔2600m~3500m的太子山区、南部山区高山坡地、河滩、沙地,陡坡石缝及林下。

荆芥Schizonepeta tenvifolia[Benth]Brig

亦称“裂叶荆芥”。一年生草本,有强烈香气。茎直立,具四棱。叶对生,茎基部的叶羽状深五裂,中部的叶三裂,裂片披针形,上部的叶线形。夏季开花,花唇形,青紫色,簇生叶腋或顶生成穗状花序;具苞片及小苞片;花萼狭钟状,五齿裂,后齿较大;花冠唇形,下唇中裂片顶端微凹,基部呈爪状变狭;雄蕊四枚,二强。小坚果长圆状三棱形有小点。全草可提取芳香油。中医学上以带花穗的地上部分入药,性微湿,味辛,功能发汗解表,主治外感发热、头痛、麻疹及疮疡初起等;炒后有止血作用,治疗吐血、鼻血、崩漏、便血。

分布于海拔2300m~3000m的南部山区、太子山区山坡草地、沟谷及路旁。

另有康藏荆芥(Nepeta prattiilevl.)生于海拔2000m~3500m的山坡草地湿润处。

独一味Lamiophlomis rotate(Benth)kudo

草本,根及根茎直立,较粗,单叶基生,4枚,辐射状两两相以,平展;菱状圆形或肾形,质厚,边缘具圆齿。轮伞花序组成头状或短穗状,花冠小,淡红紫色,唇形,中医学入药,味苦、微寒,有小毒,归肝经。功能主治:活血,行瘀消肿止血,治跌伤筋骨,闪腰挫气,关节积黄水等症。

分布于海拔2800m~3000m左右的太子山北麓碎石滩或高山草地及灌丛林下。模式标本采自和政县铁沟。

夏至草Lagopsis supina

亦称“灯笼棵”、“白花夏枯草”,俗称“米米虫”。多年生草本,密被微柔毛,基部多分枝,茎方形,高15cm~35cm。叶片轮廓圆形,三深裂,有腺点。春季开花,苞片刺状弯曲;花萼钟状,五齿裂,裂片三角形;花冠唇形,上唇全缘,下唇三裂,白色,稀粉红色,轮伞花序。一小坚果长卵形。中医学上全草入药,功能同益母草。

生于路旁,旷地上,全县均有分布。

另有百里香(Thymusmongolicus),生于海拔1900m~3000m干旱河滩、林缘草地、干山坡。模式标本采自陈家集马家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