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儒家认为礼具有哪些作用

儒家认为礼具有哪些作用

时间:2022-02-22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孔子认为,非礼莫属。在儒家先贤看来,礼,无论是对个人修身,还是对社会交往和治理国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儒家认为,礼能教育训导百姓,教化社会风气。儒家认为,通过礼,能够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儒家还认为,只有礼才能明确人伦关系,确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儒家就是寄希望于礼的这些作用,以达到维护正常的等级秩序,实现天下安定的目的。


孔子的一生,可以说都是在为恢复和发展周朝的礼乐制度而奔走。他认为,要想让天下得到治理,让当政者以仁来待民,一个最重要的方面就在于“克己复礼”。作为国家的管理者,必须遵循的最高道德就是仁。而仁与义一起,可以说是管理国家的唯一手段。那么,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实施仁和义呢?孔子认为,非礼莫属。这种观点,为孟子荀子儒家先贤所接受,并加以推行。在儒家先贤看来,礼,无论是对个人修身,还是对社会交往和治理国家,都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这也就是后世以礼入法的思想源头。

孔子认为,只有礼才能让社会变得有秩序,礼在这其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而且礼能让道德仁义落到实处。

齐襄公时期,国政大乱,王子纷纷为争夺王位而争斗,几乎到了水火不容的地步。当时,管仲支持的是公子纠。在争斗时,管仲射中了公子小白,而公子小白即后来的齐桓公。他即位后,听从鲍叔牙的建议,以国家利益为重,不计前嫌地请出管仲来辅佐自己,以礼相待,拜为国相,委以重任。结果君臣同心,励精图治,最终成就了齐桓公春秋首霸的大业。

儒家认为,礼能教育训导百姓,教化社会风气。《荀子·礼论》篇中这样写道:“人生下来就具有欲望,如果这种欲望得不到满足,人就会有所索求;如果索求超过限度,就会发生争斗,从而产生混乱。”那么要怎样制止混乱呢?只有通过礼的制度,约束人的行为,将人的行为纳入不至于产生争斗的范围,这样社会也就安宁了。理由是:制定礼仪,划分等级,节制人们的欲望,满足人们的要求,使人们的欲望不会因为物资的不足而得不到满足,而物资也不会因为满足人们的欲望而消耗殆尽。也就是说,通过礼来制约人们的欲望和平衡人们的物质需求,社会因此就能保持长久的协调发展。

儒家认为,通过礼,能够判断事情的是非曲直。这方面,不妨举个反面的故事。公元前593年,来自晋国、鲁国、卫国和曹国的使臣带着墨玉等贵重礼品献给齐顷公。在接见时,齐顷公发现,这些使臣身体都有毛病:晋国使臣是个独眼龙,鲁国使臣是个秃子,卫国使臣是个跛子,曹国使臣是个驼背。当天晚上,他就把这四个人的情形当作笑话讲给母亲萧夫人听。萧夫人听后,感到非常好奇,执意要看一下他们的样子。正好第二天设宴招待使臣,齐顷公便安排萧夫人躲在帷帐后面窥视。当四国使臣进入大厅时,萧夫人掀起帷帐,一看到他们的样子便忍不住大笑起来,她的随从们也跟着大笑起来。笑声很快惊动了这些使臣,当他们得知是齐顷公为让母亲寻开心而特意这样做时,一个个非常生气,不辞而别。四国使臣约定,回国后请求各自国君发兵讨伐齐国,以洗刷这次所受到的耻辱。果然,四年后,晋、鲁、卫、曹四国联合伐齐。齐国大败,齐顷公最后只得同它们讲和。

显然,晋、鲁、卫、曹四国联合伐齐,理由就是齐国失礼。按照儒家的观点,齐国的失礼是战争的根源,他们为此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所以,事情的是非曲直通过礼,就能很清晰地判断出来。也就是说,当时如果齐国严格遵守礼的规范,那么这场战争就可以避免。这也从反面说明了礼的重要作用。

儒家还认为,只有礼才能明确人伦关系,确定君臣、上下、父子、兄弟的名分。孔子认为,礼能让人文质彬彬。在《孝经》中就记载了这样的故事:

有一次,曾子侍坐在孔子身边,孔子问他:“以前圣贤的人都拥有至高的德行,他们运用精妙的理论来教导天下人,让人们和睦相处,君臣相互信任。你知道这些理论是什么吗?”曾子听后,明白老师要指点他,赶紧站起来,走到席子外面,毕恭毕敬地回答道:“我不聪明,还请老师指教。”

其实,曾子“避席”的行为,就是儒家所推崇的礼的表达方式。孔子把天下的伦常关系分为君臣、父子、夫妻、昆弟和朋友,并指出,“亲亲为大”。在这些关系中,存在着亲疏、等级的关系,只有通过礼的形式固定人伦,才可避免子弑父、臣弑君的乱象。

儒家就是寄希望于礼的这些作用,以达到维护正常的等级秩序,实现天下安定的目的。尽管这种方式让礼取代了法,从而在特定情况下加剧了社会的矛盾,但其中的一些行为道德规范,对现代人来说仍具有倡导的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