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游泳早在两千年前大概是西汉末年的西洋鱼类

游泳早在两千年前大概是西汉末年的西洋鱼类

时间:2022-02-09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游泳动物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大概有25000多种。冷血、有脊椎骨、有鳃和鳍是海洋鱼类区别于其他海洋动物的主要特征。而善于游泳是鱼类又一重要特征。鳜含脂肪0.8%,无机盐l.2%,水分78.7%,为此常作为我国民间产妇及贫血患者的滋补品。箭鱼有如此高的游速在于它有个十分典型的流线形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尾柄强壮有力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箭鱼快速游泳的体型也为飞机设计师设计新型飞机激发了灵感。
游泳动物_海底总动员

游泳动物

海洋鱼类种类繁多,大概有25000多种。冷血、有脊椎骨、有鳃和鳍是海洋鱼类区别于其他海洋动物的主要特征。而善于游泳是鱼类又一重要特征。鱼在海水中游来游去是那么轻松自如、姿态优美,令人羡慕不已。甚至有些鱼还长有像鸟儿一样的翅膀,可以飞到水面上空,滑翔数百米。如果你有机会到中国的南沙群岛海域去航行,在船头便会看到不断地有成群的飞鱼在船两侧飞翔,就像马车走在田野里不断哄起成群的麻雀一样。还有些鱼类生长着灿烂的七色花纹,在海水里优雅地跳着舞步。有些鱼能够发光,为自己和其他海洋生物在黑暗中照明。

海洋鱼类的生存区域非常广,垂直方向遍布海水的各个层次。人类捕捞的主要是生活在海洋中上层的那些鱼类。生活在海底的鱼类主要在海底烂泥上觅食,渔民的网具不易捕捉到它们。深海底层的鱼类必须能够承受巨大的压力、寒冷、黑暗以及食物缺乏等严酷的环境。

一、鲱鱼

img105

鲱 鱼

鲱鱼也称鲭鱼;由于鲱鱼善于调剂光照,使鱼体能顺利地进入各种深浅不同的水层中捕获食物。所以,其鱼群密度非常大,个体数量异常多,算的上是世界上产量最大的一种鱼,是一种重要的经济鱼类。

鲱鱼可以被分为两种:一种分布在太平洋北半部两岸,叫太平洋鲱;另一种是生活在大西洋两岸的大西洋鲱。

鲱鱼的密集游动十分壮丽,堪称一道风景。少数颜色鲜明的大型鲱鱼在集群洄游开始前的2~3天作先头部队开路,接踵而来的便是密集的鱼群出现在岸边。捕渔人根据岸边水的颜色、海水的动向和窜动的鱼群所溅起的特殊水花以及天空中大群海鸟的盘旋和鸣叫声,就能准确地判断出大鱼群来临。此时就可以马上安置网具进行捕捞了。

密集洄游的鲱鱼群,在水深8米左右的海岸附近游戈1~2天后,便进入海藻丛生的浅水处进行生殖。雌鱼产卵、雄鱼排精。鲱鱼的卵子是粘性卵,受精卵粘着在海藻上,新生命也就随之开始了。因为鲱鱼的产卵场所水深只有l米左右,鱼群又过于密集,所以上层的鱼头部和脊背甚至会露出水面。雄鱼排出的大量精液,致使海水都因此而变成白色胶状的样子。

鲱鱼要如此密集而行也是长期外界自然环境作用的结果。鲱鱼集群十分利于它们繁衍后代和有效地保护好仔鱼,同时集群又是一种集体行动,大家通力协作,便于觅食。另外,集群对于防御敌害也有着积极作用。因为鲱鱼密集成大群快速游动的线条和闪烁不定的形状,可以把敌害弄得眼花缭乱,很难把注意力集中在某一条鱼身上,即使敌害冲入鱼群把密集的队伍冲散,被吃掉的鱼也为数不多。所以集群行动在鲱鱼的生活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二、翘嘴鳜

img106

翘嘴鳜

鳜又叫桂花鱼、校鱼、季花鱼、花纫鱼等。体高、侧

扁,体色黄褐并有许多不规则的黑斑、褐色斑块和小斑点。其肉细嫩、味鲜美,作为名贵鱼类已久负盛名。从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中,发现随葬物中有鳜鱼骨骼,由此而知,早在两千年前的西汉末年,它就已是主要的食用鱼了。

鳜的营养很丰富,每百克可食部分便含蛋白质19.3%,超过了鲤、鲢等鱼的蛋白质含量。鳜含脂肪0.8%,无机盐l.2%,水分78.7%,为此常作为我国民间产妇及贫血患者的滋补品。喜欢吃鱼的日本人,对鳜鱼更是格外垂青,誉之为“中华名鲜”和“淡水之鲷”。活的鳜鱼远销港澳、东南亚、日本,创汇率极高。

翘嘴鳜在我国分布范围很广,几乎所有江、河、湖、川都有它们的分布,但还是以长江中、下游水域为多。

在这里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江南地区的鳜比同龄江北地区的鳜,生长速度快得多。鳜喜栖息于静水或水流缓慢、水草丛生的湖泊。它的生长也与水的温度有关,当水温下降到7℃以下时,活动能力减低,冬季往往游到河川的深水区越冬。鳜长到最大的体长可达到80厘米,重10余斤,但以0.5~1公斤重者味最为鲜美。

三、“健步如飞”的箭鱼

img107

箭 鱼

生活在水中的鱼类,因其种类、生活方式的不同,游泳速度也各不相同。1967年前苏联《自然》杂志刊载了一份“海中动物的速度比较表”。表中显示鲸类:鳁鲸55公里/时,长须鲸50公里/时,虎鲸65公里/时,抹香鲸22公里/时;鳍脚类动物:海狗354里/时,海象18~20公里/时;鱼类:箭鱼130公里/时,旗鱼120公里/时,飞鱼65公里/时,鲨鱼40公里/时;头足类:枪乌贼4l公里/时,金乌贼26公里/时,短蛸15公里/时。由这个统计表中我们可以看出,箭鱼的游速是最快的。

箭鱼有如此高的游速在于它有个十分典型的流线形身体,体表光滑,上颌长而尖,尾柄强壮有力能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当它飞速向前游动时,长矛般的长颌则起着劈水前进的作用。以130公里/小时高速前进的箭鱼,坚硬的上颌甚至能将很厚的船底刺穿!

在英国伦敦博物馆,至今还保存着一块被箭鱼“长剑”刺穿的船底,此块船底木板厚50公分!

箭鱼还有一个名字叫“剑鱼”,因其上颌的形状上、下扁平,中间厚两边薄,如同一柄锋利的宝剑而得此名。但又因其速度快,如同离弦之箭故称箭鱼。

箭鱼快速游泳的体型也为飞机设计师设计新型飞机激发了灵感。设计师仿照箭鱼的外形,在飞机前安装了一根长“针”,这根长“针”可以刺破高速前进中产生的“音障”,这样超音速飞机就这样问世了。超音速飞机的出现,也是仿生学的一大成功。

四、全身生满棘刺的鱼———刺鲀

img108

刺 鲀

刺鲀,从名字我们就可以看到肯定是全身长满了硬刺。刺鲀身上的这些刺,是由鳞片演变成的,也就是说,刺鲀的鳞也是可以活动的棘刺。当刺鲀身体膨大时,棘刺便可以直立起来,棘刺基部互相联接,形成一个连续的甲板,这些棘刺保护刺鲀免受敌人伤害。

平时,刺鲀的刺都紧贴在身体表面,看上去顺溜溜、光滑滑的。一旦遇到敌害或受到惊扰,刺鲀就会急速大口吞咽海水或空气,使身体迅速膨胀,这样全身的棘刺便都竖起来,变成一个有毛刺的球体。它把腹部朝上,漂浮在水面上,顺水漂泊,敌害怎敢碰它!

待险情解除后,刺鲀再把吞进去的海水和空气吐出来,棘刺林立的球形身体便很快瘪下去啦,身体又恢复了原样。此时可怕的棘刺也又倒伏下去,紧贴着身体,像最初的样子,然后刺鲀又慢慢地向水下游去。

五、“聪明的”鳞鲀

鳞鲀全身披以坚硬的板状厚鳞。生活在中国南海的珊瑚礁丛中,身体侧扁,腹部退化,体长20厘米左右,外形酷似马面鲀(剥皮鱼)。

鳞鲀的头部看上去占据了整个身体的1/2,眼睛生在身体背部的中央处略向前,身体背部的第一背鳍前方生有一根十分粗壮的硬棘,这根粗硬的棘表面布满了粒状突起,而且棘的基部可以前后活动,宛如手枪可以扣动的板机,所以南海渔民又称它们为“板机鱼”。

img109

鳞鲀

鳞鲀的口中生有坚硬、锋利、十分适用于切割的楔状牙齿,加上它的全身披有硬鳞,有些种类的尾柄两侧还生有锐利的棘或倒钩;这些形态构造十分利于鳞鲀在珊瑚礁中穿游和捕捉食物。

鳞鲀的食物是生活在珊瑚礁中带刺的海胆海星。特别是长棘海胆的肉,鳞鲍最喜欢吃。长棘海胆的全身都布满了长30厘米以上的长刺,鳞鲀的眼睛生在离口很远的头部后方,可以说这种巧妙的适应特征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这种适应性可使鳞鲀在捕食长棘海胆时,不致被海胆的长棘刺伤眼睛。但鳞鲀要吃掉这个全副武装的“球刺猬”也不是轻而易举的事,需要很好地动一番脑筋,想出巧妙的制胜之法。

长棘海胆只有在它口部周围没有棘,算是它的一个“死穴”,但它的口偏偏又长在底部。鳞鲀若不想出妙法,用嘴直接去吃是根本吃不到的。于是聪明的鳞鲀便先用口向海胆喷水,使长棘海胆在水流的冲击下,把身体翻转过来,这样海胆“不设防”的口部便暴露在鳞鲀楔状利齿的攻击范围内,鳞鲀就可以享受它的美餐了。

六、周身是宝的鳕鱼

img110

鳕 鱼

鳕鱼的典型特征是背部有三个背鳍,嘴巴上有一很小胡须。我国北方一般叫鳕为“大头腥”、“大头鱼”,朝鲜则称鳕为“明太鱼”。

鳕鱼全身都是宝,它的肉可供人食用,眼球中可提取维生素B,肝可提取鱼肝油。鳕鱼肝油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A和维生素D,同时鳕鱼肝油对结核菌有抑制作用,所以患肺结核病的人,长期服用鱼肝油对身体会有一定的治疗作用。其胰腺可提取胰岛素,膘可制膘胶。鳕鱼膘胶可治疗咯血。鳕鱼的骨焙焦研成粉末调成糊状还可治脚气。

我们知道了鳕鱼肝是制造鱼肝油的重要原料之一,下面我们顺便来了解一下鱼肝油的小史。鱼肝油作为医药品起源于远古的因纽特人(爱斯基摩人)和格陵兰以及挪威的居民。但是其工业化生产却迟至1847年才开始。最初人们生产鱼肝油的方法,是把鳕鱼和鲸的肝脏置于水中,使肝油和水自动分离后,把上浮的鱼肝油撇出来。1848年挪威开始用水蒸汽加热法来提取鱼肝油。1880年日本发明了水煮法,开创了日本鱼肝油的生产历史

鳕鱼是集群性很强的冷水性洄游鱼类,生活在海水下层,大西洋地区很多,故而大西洋号称是“鳕鱼的故乡”。鳕鱼给北欧诸国,特别是挪威和冰岛等国带来了巨大的财富。冰岛人把鱼腥气称为“钱的香味”,冰岛每年向国外市场提供的鱼占世界市场的6%。现今每10个冰岛人中就有1人从事渔业生产,他们一个人的收入便能养活7个冰岛人。

七、体温比水温高的金枪鱼

img111

金枪鱼

金枪鱼也称鲔鱼、吞拿鱼,是一种营养丰富的名贵鱼类;在日本、欧美一些国家非常畅销,可以说在这些国家金枪鱼家喻户晓。在欧美一些国家,人们把金枪鱼肉比作是“海鸡肉”或“小牛肉”。美国制造的油浸金枪鱼罐头风靡全球,是国际上最畅销的食品之一。

经科学家研究,金枪鱼的体温比周围水温高出9℃。金枪鱼的体温为什么会比周围水温高呢?原因是它身体两侧有皮肤肌肉血管网丛,这种不知疲倦的快速游泳者,肌肉收缩力量是使它们体温升高的主要原因。沿金枪鱼脊柱两侧强有力的肌肉和皮肤上大量的血管网丛,表明这些部分的新陈代谢特别旺盛,因而金枪鱼的鱼肉似牛肉,是紫红色的。其中血红素含量很高,低脂而高强蛋白,所以营养价值高。

金枪鱼游速快,可达20海里/小时。有个教授曾这样形容过:“今日在美洲海边所发现的金枪鱼,可能是在前晚刚绕过的”。由此可知其游速之快。

金枪鱼类遍布世界海域,是世界性海洋捕捞鱼类。但过去一直由美、日两国主要生产,1959年以来前苏联也积极开发。因为遍布大西洋、印度洋、太平洋三大洋的金枪鱼类渔场都在拉美、非、亚、澳、欧各洲一些中小国家的近海和外海,所以金枪鱼渔业越发展,就越和不少第三世界国家的利益息息相关。

八、黑鲷

提起黑鲷好多人还很陌生,可是说到“黑加吉”,沿海居民便无人不知了。

img112

黑 鲷

此鱼体态优雅、色泽素丽,闪闪发光的体表有些黑色斑纹。黑鲷肉味鲜美,营养丰富,是海产名鱼。它那丰腴的精巢有鲜嫩甘美的特殊风味,在我国南方是深受人们喜爱的名菜。

加吉鱼分红加吉和黑加吉两种,红加吉的学名叫真鲷,黑加吉即黑鲷。有关加吉鱼名字的由来,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东征,来到登州(现在的山东蓬莱)。一天,他择吉日渡海游览海上仙山(现今的长山岛),在海岛上品尝了长相漂亮味道鲜美的鱼之后,便问随行的文武官员,此鱼何名?群臣不敢胡说,于是作揖答道:“皇上赐名才是。”太宗大喜,想到是择吉日渡海,品尝鲜鱼又为吉日增添光彩,为此赐名“加吉鱼”。

黑鲷是浅海底层鱼类,喜栖于沙、泥底或多岩礁的浅海,我国沿海均有分布。在青岛近海的胶州湾,每年4~5月份,黑鲷便从外海游进胶州湾作生殖洄游,产卵后的亲鱼再游到深水区越冬。当年的黑鳃幼鱼,在胶州湾内索饵、肥育、直至秋末才移入深水区越冬。因此,每年春季,有经验的渔民便在胶州湾内钓、捕黑鲷。

黑鲷的性腺在发育过程中,有性转换现象。幼鱼期为雌、雄同体,经过一次性分化之后,约达五龄时雌、雄个体便可区别开。一般说,低龄鱼中雄性居多,而高龄鱼中则是雌性为多。黑鲷体长一般在12~25厘米,最大可达40厘米。

黑鲷对海水温度变化的适应性较强,其生存水温为4℃~35℃,最适水温为18℃~22℃。同时它们对海水的盐度要求也不严格,不仅能在海水中生活,而且还能在咸淡水中生活。

九、黄斑燕鳐

img113

黄斑燕鳐

黄斑燕鳐,背鳍13条,臀鳍10条,背鳍前鳞25个,侧线位于腹侧。上下颌具小圆锥牙,排列呈窄带,胯骨,有少许细齿。胸鳍甚宽大,胸鳍中部有l条黄色宽斜带。

黄斑燕鳐属于暖水性上层鱼类。常跃出水面,伸展宽大的胸鳍在空中滑翔一段距离。

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的暖水水域中。在我国南海和东海南部也有分布。

十、叉纹蝴蝶鱼

img114

叉纹蝴蝶鱼

叉纹蝴蝶鱼,体侧扁而高。吻比较短。体被弱栉鳞,侧线不完全。头部有一黑色横带,沿体侧有多条褐色纵条纹,条纹后部常多有分叉,背鳍和臀鳍鳍条部边缘黑色。

叉纹蝴蝶鱼主要生活于珊瑚礁盘中。身体长为130~150毫米的种类比较常见。

这种鱼广泛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暖水区。我国南海也有。

十一、普提鱼

img115

普提鱼

普提鱼身体呈长方形。两颌牙各1行,前方各具2对大犬牙,口角处具向前的犬齿1枚。体被圆鳞,头部只在颊部和鳃盖处被鳞,前鳃盖边缘无鳞。背、臀鳍基底均具鳞鞘。侧线完全。背结12结棘。背鳍第1~4。鳍棘间与背鳍基底末端各具一深蓝色大斑。

普提鱼为暖水性鱼类,它身体表面的色彩很美丽。

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岸至太平洋中部。我国则在南海有分布。

十二、伸口鱼

img116

伸口鱼

伸口鱼的身体粗壮,侧扁。口能向前伸长呈管状,下颌向后延长,伸过鳃盖膜的后方。体被大圆鳞,颊部鳞2行,背、臀鳍基底鳞形成发达的鳞鞘。腹结第二鳍条延长。侧线中断。此种鱼常有体色变异。

伸口鱼为生活于热带珊瑚礁海域的鱼类之一。一般的体长在15厘米左右。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

十三、白条双锯鱼

img117

白条双锯鱼

白条双锯鱼,背络前方有一条围着黑色窄边的乳白色宽带斜伸向下,经眼后缘达间鳃盖骨后部。

白条双锯鱼属于暖水性小型鱼类,生活在珊瑚礁海区,与大海葵共生,食小型无脊椎动物,体长一般为33~94毫米。

它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南海也有分布。

十四、狐篮子鱼

img118

狐篮子鱼

狐篮子鱼的头前半部上、下外廓明显内凹。吻长呈管状。自背鳍前经眼至吻端有一黑色宽带。胸部黑色,其余部分黄色。

狐篮子鱼属于暖水性近岸小型鱼类,常成群栖息于岩礁和珊瑚丛中。体长160~190毫米,各鳍鳍棘有毒腺,被刺后可引起剧疼。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中部浅水区。我国见于南海。

十五、镰鱼

img119

镰 鱼

镰鱼,身体甚侧扁而高,几近圆形。头短而尖。吻突出,呈管状。牙细,尖,呈刚毛状。眼的前上方两侧各有一骨质棘。背结有7个鳍棘。第三鳍棘延长呈丝状。尾柄两侧元锐棘或骨板。

镰鱼属于暖水性小型鱼类,通常栖息于礁盘浅水。体长100~300毫米,属于不太常见的种类。

分布于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中部浅海。我国见于南海。

十六、毒鱼由

img120

毒 鲉

img121的眼睛很小,背位,眼下方有一深凹。犁骨无牙。背鳍棘被以厚皮,基部具毒囊。胸鳍下方无游离鳍条。

img122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常隐伏在近岸珊瑚礁和岩礁间。体长一般为95~224毫米。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十七、美鳐

img123

美 鳐

美鳐的尾上具结刺6行。吻软骨愈合部短于分离部。两颌牙多于40个。体盘前部斜方形,在吻侧与眼后外侧缘凹入。

美鳐为底层小型鳃类,一般体长为300毫米左右。栖息于浅海沙质底海域。常与孔绍相混杂,其不同点,本种尾部结刺为1行,上下颌牙多于40个。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黄海和东海。

十八、眼镜鱼

img124

眼镜鱼

眼镜鱼,体甚侧扁,形如一眼镜片。腹缘甚凸而薄锐。口小,几呈垂直状。臀部基底长,鱼小时有2结棘,鳍条33~38个;鱼大时,结棘消失,大部鳍条包于皮下,仅末端露出。腹络细条状。

眼镜鱼属于暖水性鱼类。体长一般为200~900毫米。在广东沿海地区比较常见。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十九、朴蝴蝶鱼

img125

朴蝴蝶鱼

朴蝴蝶鱼的口比较小,但吻部很突出。背鳍有强大鳍棘11根,以第四鳍棘为最长。臀鳍有强棘3根。背鳍鳍条部前下方有一镶白边圆形大蓝斑。体侧有4条镶蓝边黄色横带。

朴蝴蝶鱼喜欢栖息于近海珊瑚礁或岩石间。是一种小型鱼类,体长一般50~90毫米。

朴蝴蝶鱼的分布很广,数量也较多,为我国沿海产蝴蝶鱼类中最常见的种类。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

二十、肩环刺盖鱼

img126

肩环刺盖鱼

肩环刺盖鱼分体侧有多条环形带,肩部有小蓝色环。背鳍有尖锐鳍棘12根。鳃盖骨边缘有锯齿,隅角处有一强棘。腹部与臀鳍皆具强棘。

肩环刺盖鱼属于暖水性珊瑚礁鱼类。体长一般300毫米左右,为蝴蝶鱼类中体型较大者。我国海南岛南岸海域可捕到。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的南、北回归线间海域。我国产于南海。

二十一、吸盘鱼

吸盘鱼的头背部由第一背鳍形成的吸盘较长,有横排软骨板22~26对。第二背结与臀鳍基底等长,有35~40鳍条。尾鳍在幼鱼时尖形,到成鱼逐渐为凹叉形。

吸盘鱼的身体长度一般为220~450毫米,最大不超过900毫米。游泳能力虽较差,但它分布遍于世界各海域,主要借助其头部吸附力很强的吸盘,吸附于游泳能力强的大型鲨鱼或海兽身体的腹面,有时亦吸附于船底,它自己不需游泳,被带到世界各海洋。当到达饵料丰富的海区,便脱离宿主,摄取食物。然后再吸附于新的宿主,继续向另外海区转移。

广泛分布于世界热带、亚热带和温带海域。我国沿海均产之。

img127

吸盘鱼

二十二、比目鱼

比目鱼的眼睛长得比较奇怪,两眼均在头左侧。有眼侧深褐色,被栉鳞;无眼侧白色,被圆鳞。口大,两侧口裂等长。上下颌各具一行大尖牙。

img128

比目鱼

比目鱼是一种近海温水性底层鱼类。仔鱼眼对称,在发育过程中进行变态,右眼转至左侧。变态完成后下沉海底,常侧卧潜伏于泥沙中。体长一般250~500毫米,大者达700毫米左右。依季节作短距离集群泅游。

这种鱼类在黄海和渤海产量较多。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二十三、木叶鲽

木叶鲽和比目鱼一样,两眼均在头的右侧。有眼侧体褐色,有深色细斑;无眼侧白色。体两侧均被小圆鳞。口小,两侧口裂不等长。有眼侧两颌均无牙,无眼侧各有2~3行细尖牙。眼间隔窄,呈嵴状隆起,前后各有一小棘。前鳃盖边缘隐于皮下,不游离。

img129

木叶鲽

木叶鲽属于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一般体长110~220毫米。仔鱼时两眼对称,变态后左眼移至右侧,转为底栖生活。

它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

二十四、毛壁鱼

毛壁鱼,体侧扁,腹部突出。体被细绒毛状小棘。头大。鳃孔小,位于臂状胸鳍基部下方。背鳍第一鳍棘顶端为一球状穗,形成吻触手;第二鳍棘后方的额上有一凹窝。臀鳍鳍条7根。体上及各鳍具不规则深色斜纹。

img130

毛壁鱼

毛壁鱼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体长一般在110毫米以下。栖息水深可达900米。靠吻触手顶端的球状穗诱捕小鱼等为食。

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我国仅见于南海。

二十五、少女鱼

少女鱼是一种小型的热带珊瑚鱼,它的颜色鲜艳明亮,加上两条白色间带的点缀,十分漂亮,像一位花枝招展的少女,“少女鱼”的名称便由而来。少女鱼的唇比较厚,而且略隆起。鳍棘部短于鳍条部,最后鳍棘略短于第一鳍条。头和体侧具4条茶色横带。长20厘米。

img131

少女鱼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西太平洋、澳大利亚北部海域。

二十六、四带马夫鱼

四带马夫鱼,俗名又叫花关刀。背鳍第四鳍棘显著延长,呈长鞭状。头体侧具四色横带。背鳍及尾鳍呈橙黄色。体长25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和日本海域。

img132

四带马夫鱼

二十七、二色拟雀鲷

二色拟雀鲷,犁骨与颚骨具牙。侧线中断,上侧线几近体背缘,下侧线延伸至尾基。体前半部紫色,后半部黄色。体长5厘米。

分布地区: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img133

二色拟雀鲷

二十八、白星石斑鱼

白星石斑鱼,体黑褐色,背鳍边缘呈白色。体侧、背鳍、臀鳍和尾鳍均散布有白色斑点,但在体侧的白斑相连成不规则的波浪形斑纹。体长50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峡、红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img134

白星石斑鱼

二十九、触须蓑鱼由

img135

触须蓑鲉

触须蓑img136,口大。胸鳍和背鳍鳍棘很长,鳍膜深裂。胸鳍鳍膜扇状,具褐斑点。横带纹,尾柄无纵带。体长20厘米。

分布地区:印度洋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

三十、鞭蝴蝶鱼

img137

鞭蝴蝶鱼

鞭蝴蝶鱼,俗名:黑腰蝶。背鳍第四鳍条呈丝状延长。体后上部具一卵形蓝黑色大斑,斑下缘为宽白边,后缘橘红色。体侧有6~7条蓝色纵带。体长20厘米。

分布地区:西沙群岛、南沙群岛、台湾海域、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

三十一、蓝斑蝴蝶鱼

img138

蓝斑蝴蝶鱼

蓝斑蝴蝶鱼的俗名又叫蓝印蝶。体黄色,头部具一经过眼的横带。体侧具约20条棕色纵纹侧线,侧线附近纵纹间呈蓝色斑块,随成长而显现,尾柄具一蓝墨斑,体长12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三十二、黑斑鳃棘鲈

img139

黑斑鳃棘鲈

黑斑鳃棘鲈,俗名:黑白鳃棘鲈。胸鳍鳍条数多为17。背鳍和臀鳍鳍条部末端呈圆形,幼鱼的头和体侧具6块黑色横斑。成体呈褐色,具极细小蓝点。体长15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三十三、黑体管鼻海鳝

img140

珊瑚礁中的黑体管鼻海鳝(头和尾)

黑体管鼻海鳝,俗名:马彩鳗。幼鱼前鼻呈管状,随成长管壁呈膜状。上下颌端须分枝并延长。幼鱼体色为黑色,雄鱼为天蓝色;雌性为黄色。体长1.2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及西太平洋。

三十四、白边锯鳞鱼畏

img141

白边锯鳞鳂

白边锯鳞鳂,鳃盖骨后上缘皮膜具一红黑色窄带,胸鳍腋部有紫红色大斑。后背鳍、臀鳍、腹鳍与尾鳍前缘呈乳白色。体长15厘米。

分布地区:南沙和西沙群岛及台湾海域,非洲东部和中美洲海域。

三十五、角箱鲀

img142

角箱鲀

角箱鲀,俗名:牛角。头、体被甲呈五棱形,眶前棘、腰骨棘各一对。尾鳍具紫蓝色圆斑。体甲黄绿色。体长56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东海、黄海、红海、非洲东部和夏威夷海域。

三十六、肩环刺盖鱼

img143

肩环刺盖鱼

肩环刺盖鱼,俗名:白尾蓝纹仙。肩部具一蓝色圆环。体侧具6条蓝色斜带,幼鱼多具环纹。体长30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海区。

三十七、黑鳃刺尾鱼

img144

黑鳃刺尾鱼

黑鳃刺尾鱼的尾柄两侧各具一尖棘。幼鱼体紫黄色,成鱼暗褐色。眶前后具橙斑。体侧密列橙色暗波纹。鳃孔上端经鳃盖后缘至颊部具一黑带。体长20厘米。

分布地区:印度洋热带水域和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水域。

三十八、马夫鱼

img145

马夫鱼

马夫鱼,俗名:关刀蝶。背鳍第四鳍棘及鳍膜呈长鞭状。两眼间具黑色横带。体侧具2条略斜向后方的黑色横带。体长20厘米。

分布地区:南沙群岛、西沙群岛、台湾海峡、非洲东部及夏威夷海域。

三十九、甲尻鱼

img146

甲尻鱼

甲尻鱼,俗名:金毛巾。体侧具8条黑边的蓝紫色横带,带的两端稍向后弯。体长14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海域、红海、印度洋和西太平洋热带水域。

四十、二色刺尻鱼

img147

二色刺尻鱼

二色刺尻鱼,俗名:石美人。头侧具一蓝墨色眼间带。体前部黄色,后部蓝色,尾黄色。体长12厘米。

分布地区:南海、台湾沿海和太平洋热带水域。

四十一、火焰刺尻鱼

img148

火焰刺尻鱼

火焰刺尻鱼,俗名:闪亮仙。前鳃盖骨后角具一向后强棘。体鲜红色,具6条黑横带。体长6厘米。

分布地区:太平洋热带水域。

四十二、斑胡椒鲷

img149

斑胡椒鲷

斑胡椒鲷,俗名:蝶石鲈。背鳍鳍棘与鳍条间具深凹刻。幼鱼和成鱼体色不同,成鱼的头、体具白底褐色斑点。体长60厘米。

主要分布于南沙群岛和西沙群岛及台湾海域,太平洋中、西部热带海区。

四十三、叶鱼

img150

叶 鱼

叶鱼,从外形看,完全像一片叶。它能适应环境改变颜色,因此它能向猎物实行偷袭。它的口张得很大,可以吞下很大的鱼。

四十四、法国刺盖鱼

img151

法国刺盖鱼

法国刺盖鱼,俗名:法国仙。吻突出。背、臀鳍前部鳍条呈长丝状。体黑褐色,并举数条黄色弧带纹,鳞列间金黄色。胸鳍基部具一黄色斑。尾鳍圆形。

分布:巴哈马、墨西哥湾、加勒比海。

四十五、高鳍刺尾鱼

img152

高鳍刺尾鱼

高鳍刺尾鱼,俗名:帆翅倒吊。背鳍高约等于体高。尾柄两侧各具一向前棘。头侧具一经眼褐带。吻、颊部密布针点橙斑。体侧具金黄色细横纹,夹于5~6宽褐横带和相间淡色窄横带之间。背、臀鳍具多条。纵纹。体长130毫米。

分布:南海、台湾、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

四十六、黄高鳍刺尾鱼

img153

黄高鳍刺尾鱼

黄高鳍刺尾鱼,俗名:黄吊。吻尖突。尾柄两侧各具一平卧向前棘,能竖起。体黄色,无条纹或暗点,体侧中央具一淡色指状斑。体长100毫米。

分布:南海、台湾,热带印度洋和中、西太平洋。

四十七、紫印鱼

img154

紫印鱼

紫印鱼,雌鱼鲜黄色,雄鱼玫瑰红色,体侧胸鳍后方具一正方形的紫色斑。体长100毫米。分布:台湾,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四十八、圆翅燕鱼

img155

圆翅燕鱼

圆翅燕鱼,俗名:红蝙蝠。背、臀鳍鳍条前部延长,腹鳍也延长。头背缘及鳍缘桔红色。体长300毫米。

分布:南海、台湾、红海、热带印度洋和西太平洋。

四十九、黑双锯鱼

img156

黑双锯鱼

黑双锯鱼,俗名:鞍背小丑。体棕褐色。眼后缘具一白色宽横带,体侧第二条白色横带伸向背鳍最后部棘与鳍条部边缘,呈鞍背状。体长40毫米。分布南海、台湾。

五十、长嘴红鹰

img157

长嘴红鹰

长嘴红鹰的吻尖长,呈尖嘴钳状。体细长,银白色。体侧纵横匀布红色带纹,呈红格子状。体长60毫米。

分布:热带印度洋和太平洋。

五十一、细刺鱼

细刺鱼,体侧扁,被细小栉鳞。头较小,口小,吻稍尖突。两颌牙细小。鳃盖膜愈合,不与峡部相连。体黄色,具5~6条条纹。背鳍鳍棘上部的鳍膜黑色,并延至鳍条部的前半部。本种常被误认为是蝴蝶鱼的一种。

img158

细刺鱼

细刺鱼是一种暖水性小型鱼类。体长一般在90毫米左右,较少见,数量有限。

分布于热带太平洋温暖浅海。我国见于黄海、东海和南海。

五十二、宅泥鱼

img159

宅泥鱼

宅泥鱼,一纵列鳞25~27个。眶前骨与眶下骨具鳞,下缘有锯齿。体侧具3条横带。

宅泥鱼属于暖水性小型鱼类,栖息于珊瑚礁海区。体长一般为10~52毫米。

它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热带海区。我国见于南海。

五十三、千年笛鲷

img160

千年笛鲷

千年笛鲷,体甚高,被中大栉鳞,侧线上方和下方鳞列全部斜行。吻钝尖,背缘平直。上颌前端具2对大尖锥牙,下颌具1行尖锥牙。前鳃盖骨后缘凹刻窄而浅。背鳍和臀鳍鳍条后缘尖形。幼鱼体侧具3条黑色斜带,随生长模糊至消失。

千年笛鲷属于暖水性底层鱼类。全长可达800毫米。拖网、钓钩作业捕捞的重要经济鱼类。

主要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见于南海和东海。

五十四、鲨鱼

img161

鲨 鱼

鲨鱼被称为“海中霸王”,其身影遍布世界各大洋,在中国域海就有70多种,全世界约有350种。鲨鱼的确有吃人的恶名,但并非所有的鲨鱼都吃人。大部分鲨鱼对人类是有利而无害,只有30多种鲨鱼会无缘无故地袭击人类和船只。

鲨鱼属于鱼纲鲨目,是肉食性海洋鱼类。鼻孔位于头部腹面口的前方,有的具有口鼻沟,连接在鼻口隅之间,嗅囊的褶皱增加了与外界环境的接触面积。有人测定,1米长的鲨鱼的嗅膜总面积竟可达4842平方厘米,因此鲨鱼的嗅觉异常灵敏,它能闻在几公里之外的血腥味,所以,海中的动物一旦受伤,往往会受到鲨鱼的袭击而丧生。

鲨鱼食物以鱼类为主,一般只吃活食,有时也吃腐肉。有人曾在鼬鲨胃中发现了海豚、水禽、海龟、蟹和各种鱼类等;有人曾在噬人鲨胃中曾取出一头非常大的海狮;双髻鲨的食物是鱼和蟹;护士鲨、星鲨的饵料则以小鱼、贝类、甲壳类为主。

鲨鱼通常一条或几条一起在水中游戈寻找食物时,一旦发现目标就会快速出击吞食之。特别是在轮船或飞机失事有大量食饵时,它们就会群集而至,这时处于兴奋狂乱状态的鲨鱼几乎要吃掉所遇到的一切,甚至为争食而相互残杀。

鲨鱼属于软骨鱼类,身上没有鱼鳔,它上下运动调节沉浮主要靠它大的肝脏。在南半球发现的一条3.5米长的大白鲨,其肝脏重量竟达30公斤。科学家们的研究表明,鲨鱼的肝脏依靠比一般甘油三酸脂轻得多的二酰基甘油醚的增减来调节浮力。

鲨鱼虽然凶猛,让人们谈到便毛骨悚然,但它全身都是宝,是重要的经济鱼类。鲨鱼的肝脏富含维生素A、D,是制作鱼肝油的重要原料;鲨鱼皮可以制革,其鳍即是海味珍品———鱼翅。鲨鱼还可作药用。据科学家研究发现,鲨鱼极少患癌症,即使把最可怕的癌细胞移植到鲨鱼体内,鲨鱼仍安然无恙。因为它的细胞会分泌一种物质,这种物质不仅能抑制致癌物质,而且还能使致癌物质逆转。

五十五、翻车鱼

img162

翻车鱼

翻车鱼长得比较与众不同,它身体很短,而侧后背鳍和臀鳍位置相对,而且都很高,尾鳍短的看上去好像被人用刀切去一样。因此,也有人管它叫头鱼。不过,翻车鱼这种头重脚轻的体型很适宜潜水,它常常潜到深海,以捕捉深海鱼虾为食。

翻车鱼生活在热带海中,游泳速度缓慢。许多海里的发光动物常常愿意追随它的周围,因此,它一游动,身上的发光动物便会发出明亮的光,远远看去像一轮明月,非常漂亮,故翻车鱼又有“月亮鱼”的美名。

既然翻车鱼既笨拙又不善游泳,那它岂不是常常被海洋中其他鱼类、海兽吃掉?那它为什么就能顽强的存活没有灭绝呢?原因就在于它所具有的强大的生殖力,通常一条雌翻车鱼一次可产3亿个卵,在海洋中应该算的上最会生孩子的鱼妈妈了。

翻车鱼分布范围很广,遍布世界各大洋,我国沿海主要有3种翻车鱼:翻车鱼、黄尾翻车鱼、矛尾翻车鱼。

五十六、海马

海马俗名又叫“龙落子”因其头部酷似马头而得名,。身体侧扁,弯曲,被环状骨板。一般长10厘米左右。身体呈淡褐色。头与躯干成直角。吻呈管状,鳃孔裂缝状。细长、卷曲的尾巴可以把它常缠绕在海藻或漂浮物上。海马依靠扇动背鳍来做直立游水。我国沿海均产,南海较多。

img163

海 马

img164

叶海马

叶海马当它不动时,完全像片片树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