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金山岭长城上的“集结号”

金山岭长城上的“集结号”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城的烽火台作用主要是便于侦察,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楼、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金山岭长城沿线烽燧、墩台的布置均因地制宜,有的在城墙以外,以监测敌人来犯的动向;有的在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相连,便于及时组织作战反击;也有的紧靠城墙,利于迅速调动长城上的戍边官兵,起而抗敌,被现代军事家誉为“长城上的集结号”而载入军事史册。
金山岭长城上的“集结号”_在承德滦平遇见 最美金山岭长城

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两种信号,遇有敌情发生,白天点狼粪放烟报信,叫“燧”,夜间烧柴草靠火光报警,叫“烽”, 是最古老但又是行之有效的军情传递方式。

烽火台又称烽燧,是古时用于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的高台,系古代重要军事防御设施,是为防止敌人入侵而建的。在汉代称作烽堠(烽候)、亭燧,唐宋称作烽台,并把“烽燧”一词也引申为烽火台,到了明代,则称之为“烟墩”或“墩台”。

烽火台的建筑早于长城,但自长城出现后,长城沿线的烽火台便与长城密切地结为一体,成为长城防御体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汉代,朝廷非常重视烽火台的建筑,有的甚至就建在长城上,用来传递军情。

烽火台之间一般相距10里左右,明代也有距离5里左右的,守台士兵发现敌人来犯时,立即于台上燃起烽火,邻台见到后依样随之,这样敌情便可迅速传递到军事中枢部门。

烽火台的形状因时因地而不同,大体为方、圆两种。

长城一开始修筑的时候就很好地利用了烽火台而且逐步加以完善,白天燃烟,夜间举火,军情便可以依次传递,直达指挥中枢。为了报告敌兵来犯的多少,采用了以燃烟、举火数目的多少来加以区别。到了明朝,燃烟、举火数目的同时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的效果,使军情传递顷刻千里。在古代没有电话、无线电通信设备的情况下,这种传递军情信息的办法可以说已经十分迅速了。关于烽火台的布局也是非常有讲究的,关键是要把它布置在高山险处或是峰回路转的地方,而且必须是要三个台都能相互望见,以便于看见和传递。它除了传递军情之外,还为来往使节保障安全、提供食宿、供应马匹粮秣等服务。还有些地段的长城只设烽台、亭燧而不筑墙的,可见烽火台在长城防御体系中的重要性。

长城的烽火台作用主要是便于侦察,最重要的是传递军情,它需要与敌楼、墙台等长城建筑密切配合。

敌楼可充作传递烽火信息的墩台,没有敌楼也没有适于点烽的墙台的地方,按传烽路线必须建有烽火台。蓟镇总兵戚继光在《练兵纪实》中讲:“自古守边不过远斥堠谨烽火。蓟镇以险可恃,烽火不修久矣。缘军马战守应援素未练习分派,故视烽火为无用。今该议拟呈会督抚参酌裁订:凡无空心台之处,即以原墩充之,有空心台所相近百步之内者,俱以空心台充墩。大约相去一二里,梆鼓相闻为一墩。”戚继光还制定了传烽之法,编成通俗顺口的《传烽歌》让守台官兵背诵熟记。经过严格训练,负责传烽的守军不但能以烽火准确传递军情,而且非常迅速,一般三个时辰就可传遍整个蓟镇防线。

金山岭长城沿线烽燧、墩台的布置均因地制宜,有的在城墙以外,以监测敌人来犯的动向;有的在城墙以内,与关隘、镇所相连,便于及时组织作战反击;也有的紧靠城墙,利于迅速调动长城上的戍边官兵,起而抗敌,被现代军事家誉为“长城上的集结号”而载入军事史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