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民俗文化中很生动很有意味的一部分是我们生长的精神摇篮

民俗文化中很生动很有意味的一部分是我们生长的精神摇篮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旧日广州街市流传着很多俚俗歌谣,但除了像“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这样的样板歌谣已经进入民俗学者的研究殿堂之外,更多的已是随风飘散。偶尔在街边听到一些小孩还传唱着某一首昔日我们唱过的歌谣,便令我生出不少温情。今天自己也是教师了,有时想起这首歌谣,颇有感触。有些歌谣甚至还在生活中起到某种仲裁的功能,这是很令人意外的。儿童是歌谣的传唱者,图为清末广州蒙学。
街市歌谣_五层楼下

民间歌谣是俗文化中很生动、很有意味的一部分,是我们生长的精神摇篮。

旧日广州街市流传着很多俚俗歌谣,但除了像“月光光,照地堂,年卅晚,摘槟榔”这样的样板歌谣已经进入民俗学者的研究殿堂之外,更多的已是随风飘散。偶尔在街边听到一些小孩还传唱着某一首昔日我们唱过的歌谣,便令我生出不少温情。

有一首歌谣是关于老师的:“越秀山边,有间学校。有个老师,瘦骨如柴,煲窿粥(窿,意为烧糊了)。”这是小时候最流行的歌谣之一,那时没怎么考究歌词的意思,只是从小就有了一种老师都是骨瘦如柴的印象。是不是艰难时世中的老师,都不堪生活之重负?今天自己也是教师了,有时想起这首歌谣,颇有感触。

有些街市歌谣肯定是从农村流入城市的,比如这一首:“落雨咪咪(咪咪,在粤语中表述微微之意),水浸田基。田基有条蛇,吓亲(吓坏)大老爷。大老爷有支枪,一枪打死(它)。”这简直是一首情景历历的叙事小诗,大老爷的形象真实而生动,结局干脆而又有点滑稽。有一次,我听到一个坐在自行车尾架上的小孩在唱这首歌谣,真感到亲切无比。

有些歌谣带有一点讽刺的味道,但也绝无什么“教育意义”或道德意味,顶多只是一种恶作剧的快意。如这一首是讽刺那些“姣婆”(意指爱打扮和爱搔首弄姿的女子)的:“姣婆二少奶,戴金钗。金钗唔够靓(不够漂亮),打烂镜。”我记得以前的男孩子们常唱着这支歌谣穿街过巷,去撩拨那些爱打扮的小女孩。

还有一首很短的歌谣:“大只雷雷(身体粗壮之意),跌落坑渠。”专门用来嘲笑那些身材粗壮但有欠机敏,显得分外笨拙的人。

有些歌谣甚至还在生活中起到某种仲裁的功能,这是很令人意外的。例如,当一个大孩子欺负小孩子,或者反过来,有时大孩子也会被小孩子欺负,如何解决这种纷争?这时,旁观的孩子们便会齐声唱起来:“大虾细(大的欺负小的),比(给,以)屎喂;细虾大(小的欺负大的),有问题(没问题)。”这就是解决纷争的价值准则

儿童是歌谣的传唱者,图为清末广州蒙学。

这些歌谣看起来都没有什么特定的时空背景,更谈不上什么文化意义,但曾被广泛传唱,而且至今仍有部分余音缭绕。它们表明俗文化的一种层面:虽然不雅,却也无甚害处;它们的价值在于:在戏谑中完成了快意宣泄的精神功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