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囊括”沈阳城的明代古寺

“囊括”沈阳城的明代古寺

时间:2022-02-07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长安寺与山门相距甚远,有囊括城市之感。在沈阳城也有一座这样的寺庙,就是长安寺。在沈阳历来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又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长安寺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经过两年时间已恢复原貌并建立了长安寺文物管理所。碑文记述了沈阳中卫指挥曹辅和曹铭的官衔名。1988年,长安寺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
“囊括”沈阳城的明代古寺_皇城文脉

长安寺与山门相距甚远,有囊括城市之感。

自古时起,几乎每个城市都会有一座寺庙用来供奉他们的守护神,有城皆有寺,城寺相依,风雨千年。在沈阳城也有一座这样的寺庙,就是长安寺。在沈阳历来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又说:“庙在城中,城在寺里。”事实也确是如此,长安本寺和山门相距甚远,本寺在沈阳城大北门以南、钟楼以北,而寺的山门却建在十五里外的浑河岸边。

相传,唐太宗东征到此,人困马乏,就地休息,看见远处有个土岗,虽然不高,可树木很多,遮天蔽日,便起念在此建寺。于是派尉迟敬德为监督,负责建寺诸事。

在筹建过程中,将军得到紧急作战命令,匆匆离寺。僧人们此时还不知道把山门建在什么地方,将军就派人挥马鞭一指,又急忙上路了。于是,僧人就带领工匠们在浑河北岸尉迟将军马鞭所指处建起了山门。斗转星移,在山门和大殿之间,渐渐形成了沈阳城,从而形成了“城在寺里”的局面。

长安寺是沈阳最古老的建筑群,相传建于唐朝,故民间有“先有长安寺,后有沈阳城”的说法。

长安寺位于辽宁省沈阳市沈河区朝阳街长安寺巷6号。根据上述传说,为唐贞观年间所建,明永乐七年(1409)、天顺二年(1458)、成化二十三年(1487)均有重修。清顺治二年(1645),深泉禅师建造了伽蓝殿。乾隆三年(1738)亦加修缮。长安寺至清朝末年日趋颓败和荒废,后来一部分钱行、借贷行的信众捐资重修,但到1948年,寺内建筑又多颓毁。新中国成立后,寺庙获得新生。1985年,沈阳市政府拨款310余万元进行维修。经过两年时间已恢复原貌并建立了长安寺文物管理所。

重建后的寺院建筑有山门、天王殿、戏楼、拜殿、大殿、后殿,均由南向北建在一条中轴线上。山门三间,进山门后有东西配殿、钟鼓二楼。北面正中为天王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小式硬山造,灰瓦顶,殿内露明造。天王殿两侧有一砖墙与二进院相隔。从角门进入,便是二进院落。紧接天王殿后壁有戏楼一座,两檐相连成为一体,戏楼面阁小于天王殿,呈正方形一大间,为券棚顶、灰瓦、檀枋彩画,风格独特。东西两侧建有配殿五间。正北为长安寺主要建筑拜殿和大殿。在天王殿、东西配殿、拜殿的空间,建回廊四座,把二进院内的建筑连在一起,颇具特色。

明朝的《重修沈阳递任长安禅寺碑》中,还记载了曹雪芹的远祖们捐资助缘长安寺的史实。这段文字,说明了曹雪芹与沈阳的渊源。

重建后的长安寺,再现了明朝时的状貌。

大殿为单檐歇山结构,灰瓦顶,斗拱为三翘七踩,保留着明朝建筑风格,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露明造,檀枋有彩画。南面紧接大殿前檐的拜殿为券棚屋顶,灰瓦,面阔四间,进深一间,前后无墙壁。东西两侧壁上嵌有道光时期重修碑记两通,殿内露明造,檀枋上均有彩画,斗拱为三翘七踩。在拜殿东西侧角门处竖立清朝重修碑四通。

第三进院内正北为后殿,单檐歇山造,灰瓦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殿内露明造檀枋彩画。其东西两侧各建有配殿三间,后殿西北角建有方丈室一座。

长安寺内现存《大正藏》两部,石碑六通,其中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立的《重修沈阳长安禅寺碑》有重要的文物价值。碑文记述了沈阳中卫指挥曹辅和曹铭的官衔名。经专家考证,曹辅、曹铭都是《红楼梦》作者曹雪芹的上世族祖,这是曹雪芹上世“世居沈阳”的可靠证据。这块碑成为研究曹雪芹家世出身的极其重要的史料。

1988年,长安寺被列为辽宁省文物保护单位。1997年3月1日,长安寺退还给佛教界,由住持照元法师主持修建。今天的长安寺殿宇璀璨,圣像庄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