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案例研发背景

案例研发背景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案例研发背景一、案例基本情况(一)丝绸之路的界定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这一地理学名著上。丝绸之路的性质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本案例主要是研究“沙漠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西北丝绸之路(中国段)。
案例研发背景_旅游文化与鉴赏

第一节 案例研发背景

一、案例基本情况

(一)丝绸之路的界定

丝绸之路(The Silk Road),简称丝路,最早来自于德国地理学家费迪南·冯·李希霍芬(Richthofen,Ferdinand von,公元1833-1905年)在1877年出版的《中国》这一地理学名著上。丝绸之路涉及“沙漠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草原丝绸之路”三个概念。

中国地理具有封闭性和对外交流双重特性。中国西北地区以沙漠、绿洲、戈壁、草原、山区组成的亚洲内陆巨大的腹地,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和地理环境的相对封闭性,在古代欧亚大陆的历史进程中具有特殊的地位。从陇南到咸阳、长安,再经洛阳、开封至北京、章丘,沿汉水达郢都(江陵),顺长江抵苏、宁、杭,构成中国文化重心的变迁和演化;以西安为中心,穿越河西走廊,翻越中亚高原,到达波斯湾乃至西欧,构成“陆上丝绸之路”;以成都为中心,穿过滇越到达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构成“西南丝绸之路”;以扬州、泉州、广州为港,穿南海,途经马六甲海峡,到大西洋至红海、波斯湾,构成“海上丝绸之路”。此三条丝绸之路乃封闭之中国与外界文明进行融合的通道和纽带,至今在三条丝绸之路沿线分布的众多文化遗址、遗迹以及相应的文献史书,都是深刻认识这种文化交流的重要线索和基础。

“草原丝绸之路”是指N50°横跨东西穿蒙古高原、越喀喇昆仑山的草原之路。这条道路主要是中亚地区牧民、蒙古草原牧民西去的线路,历史上称为北路。从N40°向西至N35°偏南的这一带沙漠中,曾经有数条线路,但以N40°贯穿东西的最长一条线路作为丝绸之路的中路。南路基本上是指经印度、东南亚至红海、波斯湾的南海路。古代相当多的东南亚人、波斯人、阿拉伯人都利用此道。

沙漠丝绸之路,即西汉(前202年-138年)时,由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长安(今西安)为起点,东汉时以洛阳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这条道路也被称为“西北丝绸之路”以区别日后另外两条冠以“丝绸之路”名称的交通路线———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因为由这条路西运的货物中以丝绸、瓷器制品的影响最大,故得此名。丝绸之路的性质是横跨欧亚大陆的商旅之路和文化交流之路,具有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海上丝绸之路,是指中国与世界其他地区之间海上交通的路线。中国的丝绸除通过横贯大陆的陆上交通线大量输往中亚、西亚和非洲、欧洲国家外,也通过海上交通线源源不断地销往世界各国。因此,在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将横贯东西的陆上交通路线命名为丝绸之路后,有的学者又进而加以引申,称东西方的海上交通路线为海上丝绸之路。后来,中国著名的陶瓷,也经由这条海上交通路线销往各国,西方的香药也通过这条路线输入中国,一些学者因此也称这条海上交通路线为陶瓷之路或香瓷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起,它的重要意义不仅在于商业贸易、友好往来和文化交流,而且对于我国在南海传统疆域的形成与发展也是一个重要因素[1]

而在山东省青州市召开的“古青州与丝绸之路”研讨会上,专家学者重新认定了古青州(山东)在古代是中国丝织业最发达的地区之一;另外,丝绸之路是一个大的贸易路线概念,并不仅仅包含西汉时期张骞通西域之后的西向路线,古青州作为渤海出海的交通要道,应该同时也是海上丝绸之路中向朝鲜、日本出口贸易的源头所在,有专家称它为“丝绸东路”[2]

本案例主要是研究“沙漠丝绸之路”、“陆上丝绸之路”,主要涉及西北丝绸之路(中国段)。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的起止时间:丝绸之路中国段始于汉代的东西两京(洛阳、长安),止于清朝末期。其实在秦代以及先秦时期,东西方、欧亚大陆之间已经有文化交流、商业交流、人口迁徙等,在近现代以来随着铁路、飞机等新型交通工具的使用,原丝绸之路逐渐失去其商业功用。

1.汉代

西汉张骞于公元前138年和公元前119年两次出使西域,欲与大月氏联合共击匈奴,把大汉文明传播到西域诸国。西域各国也派使节回访长安。汉朝和西域的交往从此日趋频繁。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总管西域事务。从此,大汉王朝的领土从中原地带穿河西走廊,第一次将今新疆地区、中亚部分地区纳入自己陆上领土管辖范围。

2.魏晋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589年),中原和胡族之间互相征战,中原王朝经营西域受到严重削弱和影响。大量的印度、中亚、新疆的佛教僧侶来到中原传法,弘扬宗教精神,如鸠摩罗什、法显等。同时,大量汉文典籍、科技文化也西传,促进和加强了西域诸国和印度等地的文化交流。

3.唐代

唐代丝绸之路是丝绸之路的鼎盛时期,但其具体路线在不同时期又有很大变化。吐蕃进占沙州(今敦煌)之前,大致为初盛唐时期;安史之乱以后,敦煌为吐蕃占领,可称为陷蕃时期[3]。“安史之乱”以前,通往西方的道路主要有陇右河西道、吐谷浑道、回纥路,其中陇右河西道又有南、北道之分,但由于南道路途相对平坦,沿途亦比较富庶,人们多经由陇右河西南道前往西域,通往西方,吐谷浑道和回纥路只是辅助线路,虽也有人行经,但不是人们的首选之路。“安史之乱”后至张议潮在沙州起义前,人们多经由回鹘道经北庭去西方。在回鹘西迁、张议潮起义、吐蕃衰落后,河西旧路复通,但在僖宗大中年间,原州、萧关失陷,此路再次受阻,人们多由灵州道经凉州或甘州沿河西走廊去西域[4]

4.唐末-五代

自唐末、五代以来陆上丝绸之路迎来了重要发展时期,在贸易路线、贸易方式、贸易主体等方面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5]。陆上丝路的功能已经不同于唐代以及以前,而海上大型船运技术发展为拓展海上丝绸之路成就了可能。

5.北宋-元朝

宋代以后,随着中国南方的进一步开发和经济重心的南移,从广州、泉州、杭州等地出发的海上航路日益发达,越走越远,从南洋到阿拉伯海,甚至远达非洲东海岸。从唐代至元朝,泉州“刺桐港”一直是中国主要对外贸易港口,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享有“东方第一大港”的盛誉。

6.明清时期

明清陕甘道路交通有一个逐渐发展完善的过程,这一过程也是近代陕甘交通道路格局形成的基础。明代陕西商路主要借助驿路交通。清以后,交通道路又有新的发展。关中道路出现多元发展趋势;陕北交通则向北与向东发展;甘肃交通道路除利用原有的古丝绸之路外,又形成许多新的分支,是对丝绸之路的补充与完善。明代西安府至甘州的大驿路,共分三支,主干驿道自西安出发,经邠州(今彬县)、长武、平凉西北行,过兰州、凉州直达甘州[6]

7.民国时期

民国时期,随着现代交通技术的传入,以公路为主的道路交通建设得到了发展,民国政府修建了大量的公路,而这一时期道路交通的建设又与丝绸之路故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并形成了以丝绸之路故道为依托的道路交通系统[7]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东起点。学术界存在着西安和洛阳两说,支持者均有浓厚的地方行政推动色彩,背后有巨大的利益之争。2006年8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新疆吐鲁番召开丝绸之路跨国申遗会明确,丝绸之路中国段源于汉代东西两京(洛阳、长安),也就是说,洛阳是丝绸之路的东起点之一。据此,《经典洛阳》刊发了《大漠黄沙说缘起》、《抛向西域的红丝带》等多篇文章,特别论证东周(都城洛阳)的“北方草原之路”即是丝绸之路的雏形,东汉(都城洛阳)班超出使西域,不仅留下“投笔从戎”、“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等著名典故,更使丝绸之路拓展到欧洲。文章有理有据,令人信服,并一度引发市民到洛阳邙山拜谒班(超)墓热[8]。而与此类似的是,在西安多年的宣传,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已经深入人心。1988年陕西省委托西安美术学院在西安大庆路花圃中雕塑了“丝绸之路群雕”。这组群雕长55.9米,宽3米,刻画和表达一队来往于丝路中途的中外混合的骆驼商旅。在这队商旅中,包括3个唐人、3个波斯人、14匹骆驼、3条狗、2匹马。石雕材质选用陕西关山的花岗岩石料,石质古朴典雅,线条苍劲有力。几乎所有的来陕游客都会到这里合影留念。“丝绸之路群雕”也成为了西安作为丝绸之路的东起点的坐标。

当中原王朝实力雄厚之时,便是丝绸之路畅通之时,因为实力雄厚的中原王朝国库充盈,有足够的能力平定北方游牧民族的侵扰,有财力和实力对丝绸之路进行维护,在政治、经济、文化方面对西域绿洲各国进行扶持。1995年10月,中日尼雅遗址学术考察队在新疆民丰县尼雅遗址一座时代为东汉末至魏晋时期的墓葬中出土了一件“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的文字彩锦[9](图10-1)。汉朝凿通西域的同时,持续不断地打击匈奴,解除了北方游牧民族对农耕王朝的军事威胁,开创了以西安和洛阳为中心的汉文明传播西域的盛世。后世东汉末至魏晋时期中原王朝统治者无不继承遗志,苦心经营西域。作为陆上丝绸之路最为鼎盛的中原王朝的汉唐时期,西安和洛阳同为两都,其本身也向其他城市乃至周边国家进行辐射、渗透。日本学者甚至认为古代由长安向西至敦煌与向东至奈良,通过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开放过同样妙曼的艺术之花[10]。笔者认为:(1)过多的讨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东起点只有唯一性的某一个城市,是不科学的,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2)但是同时不可否认,唐代都城长安是当时的世界大都会,是横亘欧亚大陆的唐代丝绸之路的最为重要的起点之一和最为重要的国际贸易中心。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研究绝对不可忽视西安。

img87

图10-1 “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11]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地理走向的国际标准没有定论,学术界一般把它分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为北中南三条线路。东段即从长安或洛阳到玉门关、阳关(汉代开辟),中段即从玉门关、阳关以西至葱岭(汉代开辟),西段即从葱岭往西经过中亚、西亚直到欧洲(唐代开辟)。其中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主要分为南、中、北三线,从西安出发,经陇西或固原西行至金城(今兰州),然后通过河西走廊的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四郡,出玉门关或阳关,穿过白龙堆到罗布泊地区的楼兰,北道从楼兰经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伊宁、伊犁向西去里海沿岸;中道从楼兰经库车、阿克苏、喀什西去伊朗并沿地中海沿岸至罗马;南道从楼兰经且末、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莎车南至印度,西南去阿富汗方向。其中在新疆部分北线:吐鲁番———哈密———乌鲁木齐———伊宁———伊犁,中线:库车———阿克苏———喀什,南线:且末———于阗(今新疆和田一带)———莎车———喀什(表10-1)。

在丝绸之路出现以前,由于地理条件十分不利,交通不便,中国仅仅与毗邻的中亚国家进行不多的交流。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东亚、中亚、西亚的不同文化的深入交流成为可能。

表10-1 西北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

img88

续表

img89

(根据吕琳,吕仁义:《关于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开发的思考》,《丝绸之路》2009年第6期总第151期,丝绸之路学术研究专辑,第117-119页补充整理)

西北丝绸之路的多线路传播,形成重要的节点城市,如上述表,另外重要城市还包括伊斯坦布尔、麦加、耶路撒冷、马什哈德、安卡拉、库姆、阿什哈巴德、巴格达、德黑兰等。无论是研究北、中或者是南线的丝绸之路,西安、兰州,河西走廊、玉门关及楼兰、吐鲁番都是要涉及的[12],这是西北丝绸之路(中国段)最主要的几个点,也是本案例重点涉及的几个地方。

遗产廊道理论及模式优于旅游走廊或文化古道等理论及模式,因为遗产廊道的概念突出了综合保护措施,它不仅保护了那些具有文化意义的线形遗产区域,而且通过适当的生态恢复措施和旅游开发手段,使得一些原本缺乏活力的点状遗产重新焕发青春,是一种包括遗产保护、休闲旅游、教育、生态功能在内的多赢战略[13]。实际上,丝绸之路是由众多干线与支线所组成的网络,而今我们在申报文本和各种规划中概括的线路实际上是一种历史景观、历史遗迹的重新构建。

(二)丝绸之路价值认识:沟通欧亚大陆和东西方之间的桥梁

在历史地理上,“丝绸之路”是沟通古代东西方之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把古代的中华文化、印度文化、波斯文化、阿拉伯文化和古希腊、古罗马文化连接起来。沿着这条通道,中国的造纸术、印刷术火药传到西方,西方的数学、医药和天文学传入中国。许多西方人都知道这条传奇之路,但由于对沿途景点级文化开发的不够,使得游客无法很好地体会丝绸之路的伟大。从东亚贯穿中亚,直至伊朗和中东,以及处在基督教萌芽时期的希腊-拜占庭的疆域的“丝绸之路”,其中非对称的商品文化运输路线有:

1.将中国昂贵的丝绸制品、瓷器运往黎凡特,最终到达欧洲。在丝绸之路上,轻薄美观的各种丝绸织物深受西亚、欧洲人民的欢迎,是通过“丝路”西向传播的主要商品[14]

2.在返程途中将萨珊王朝的银器从伊朗运回中亚、中国,甚至更远的地方,如西伯利亚和今天的俄罗斯。

波斯萨珊王朝在我国汉、晋时期,中国正史中称为安息,因其王阿萨息斯而得名。公元226年,古波斯人的后裔中有一个名叫阿尔达希尔(Ardashirl)的人,他可能是安息帝国的一个封君,推翻了阿萨息斯王朝,在泰西封(今伊拉克巴格达附近)建立了萨珊王朝。萨珊波斯在公元226年到651年之间,是闻名世界的文明古国。它的东部是中国,西边是罗马帝国。萨珊波斯控制着东西方的贸易往来。从汉代以来,中国曾数次派遣使节赴安息,其中,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时(时间约在公元前119年)派遣副使访问安息[15]。在伊朗西部的巴哈塔拉洲(旧名为凯如曼夏)现存的萨珊朝遗址塔格·波斯塔尼的两个大小洞室里的浮雕以及萨珊王朝的银器雕刻中可以看到的乐器图案,它记录了萨珊王朝波斯乐器和它的东渐[16]。近年来在甘肃省张掖市大佛寺内出土的波斯萨珊王朝银币以及在中国西安发现的三枚金币(属于波斯萨珊王朝库斯老二世时期)都证明了这条“丝绸之路”上萨珊王朝的文化输出与交流轨迹。

3.将罗马的黄金运回中亚和印度的西北地区

我们从物质文化层面、精神文化层面两个方面进行丝绸之路的文化交流分析,如下:

(1)在物质文化层面。《史记》卷一百二十三·大宛列传第六十三记载,“宛左右以蒲陶为酒,富人藏酒至万馀石,久者数十岁不败。俗嗜酒,马嗜苜蓿。汉使取其实来,于是天子始种苜蓿、蒲陶肥饶地。及天马多,外国使来众,则离宫别观旁尽种蒲萄、苜蓿极望。”[17]中国食品、香料、药材以及部分器物的西传为推动各地区、各民族文明的进步做出了贡献。而葡萄、苜蓿以及大批珍禽异兽从西域和中亚输入中国,也促进了中国畜牧业的发展和牲畜品种的改良。

(2)在精神文化层面,中国先进的文明随着丝绸之路的开辟源源不断地传入西方(其中包括四大发明、冶铁技术和水利灌溉技术等),从其不同的社会层面加以影响,甚至左右其发展。丝绸之路的开辟使得西方、南亚等地的宗教得以传入中国,并对中国文化和中国人精神层面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此外,西域艺术传入中国,大大丰富了中国的传统艺术(包括音乐与舞蹈、服装、绘画等)。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丝绸之路被认为是商业之路、交通之路、遗产之路、人类迁徙之路、对话之路、文化之路,也是友谊之路、和平之路,是世上最壮丽、文化内涵最深厚的游览之路。

第一,丝绸之路是商业之路。丝绸之路带来了中西巨大的物质商流,也带来巨大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科学技术等交流融合,互为表里,是沟通欧亚大陆的桥梁,是西方工业革命前人类社会相当长时期内世界一体化的主要推动力。

第二,丝绸之路是交通之路。丝路是以中国为起点的一条中西交通大动脉,是中国国力最强盛时代向外扩张的主要途径,也是中国文化输出、中西文化交流、贸易交流的主要路线。丝路是以中国为中心向外辐射发展的路线,除了主要向西发展,还向南发展到印度支那半岛和南洋各地,向东发展到朝鲜半岛,并渡海到日本。日本的文化可以说也是通过丝路才得以引进大量中国和西方的文化。

img90

图10-2 中国西北地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土遗址分布图[18]

第三,丝绸之路是遗产之路。这样一个涉及文化、历史跨度和地理、空间跨度的区域,保存着人类历史的记忆,被认为是具有国际性意义的历史遗产和举世瞩目的文化资源。丝绸之路的主要起点西安,“长安自古帝王都”,文物古迹荟萃遍地,遗产旅游发展迅速。有半坡村、阿房宫、大明宫等古遗址,还有大雁塔、小雁塔、钟鼓楼、碑林、华清池、法门寺、秦始皇陵及兵马俑等多个点、多个批次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秦始皇陵及兵马俑博物馆在1980年代中期即入选《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是中国最早登录该名录的世界文化遗产,也是中国遗产旅游的形象坐标。沿着渭河河谷进入甘肃境内,沿河西走廊,延绵约1600公里,有藏传佛教名寺拉卜楞寺、炳灵寺石窟、麦积山石窟、张掖大佛寺、武威文庙、敦煌莫高窟、玉门关、古阳关遗迹等著名历史古迹。从河西走廊西进新疆后有高昌古城、交河古城、楼兰古城等遗址,还有位于天山西北的天池,美丽的巴音布鲁克草原和天鹅自然保护区,风景秀丽的哈纳斯湖等,素有“火洲”之称的吐鲁番盆地,以及久负盛名的喀什、库车等。经过统计,截止到2008年底,丝绸之路沿线已列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就达487处。

表10-2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沿线六省区旅游资源统计

img91

(资料来源:李飞:《廊道遗产旅游资源保护性开发研究》,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旅游管理专业硕士学位论文,导师:邹统釺教授,2008年5月,第48页。)

第四,丝绸之路是人类迁徙之路。在横跨欧亚的丝绸之路东段上,先后有中国战国秦汉时期的匈奴、月氏、乌孙和塞种,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鲜卑、柔然和嚈哒,隋唐时期的铁勒、回纥和突厥等迁徙。在丝绸之路西段波斯帝国和亚历山大帝国的北部边境,先后分布着马萨革泰人、斯基泰人(又称西徐亚人)。在罗马帝国及拜占庭帝国北部,先后有萨尔马特人、阿兰人(中国史书称“奄蔡”)、日耳曼人、斯拉夫人和阿瓦尔人等[19]。游牧部族与定居者在丝路局部地区的和平与战争,却构成了丝路地区历史进程的主要内容之一。这些不同地段、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人群在迁徙、占驻、战争、和平、游牧、农耕等交织中延续了动人的世界史。

第五,丝绸之路是对话之路。丝绸之路申遗的最基本的价值是不同文明的交流和融合。在丝绸之路的东西两端,产生了东亚文化(主要包括中国、韩国、朝鲜、日本、越南等)、埃及文化、印度文化、阿拉伯文化、波斯文化、希腊—罗马文化、日耳曼文化等。它们可以归结为四大文化体系:中国文化体系、印度文化体系、阿拉伯伊斯兰文化体系、希腊文化体系。“新疆在全世界是唯一的一个世界四大文化体系汇流的地方,全世界再没有一个这样的地方”[20]。最为典型的交汇之处是“丝绸之路”的敦煌和新疆。日本著名画家平山郁夫先生曾在中国举办过两次画展,第一次是1979年,第二次是1998年,2008年4月中旬在中国美术馆举办的《平山郁夫艺术展》,展出平山先生约40幅作品,以纪念日中和平友好条约缔结30周年,除祈愿和平和东西方文化交流之外,第三个主题即是丝绸之路[21]。更重要的是丝绸之路上的交流是对人类进步和世界文明的伟大贡献,也为近现代社会的文明与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中外文化史上有着里程碑式的意义。

img92

图10-3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西段分布图[22]

img93

图10-4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高空鸟瞰图[23]

第六,丝绸之路是文化之路。丝绸之路的开辟促成了东亚、中亚和西亚各国之间的交流,大大地促进了世界各国的社会经济、政治发展,丰富了各个国家的物质文化生活和精神文化生活。例如,作为古代丝绸之路历史的重要见证的乾陵拥有与丝绸之路相关的已定级文物164件,其中包括国宝级壁画和反映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量石刻与文物。其中61尊宾王石雕像真实记录了7世纪唐帝国与周边民族政权以及与亚洲各国的政治文化交流状况,反映了中外文化互动的高潮,是其他历代陵墓所少见的稀世物证;大量的三彩陶俑反映了盛唐时期丝绸之路的繁盛与交往的频繁;壁画“客使图”等反映了盛唐时唐王朝与周边国家的文化交流与来往[24]。今日丝绸之路西段巴基斯坦境内的白沙瓦形成了希腊艺术与佛教艺术相融合的“犍陀罗艺术”中心,向东传入我国新疆、甘肃河西乃至中原地区,至今在库车克孜尔石窟、敦煌莫高窟、固原须弥山石窟、洛阳龙门石窟及大同云冈石窟中尚能找到它的印记。

二、案例调研与方法

现在在学术界,关于丝绸之路的讨论与研究从没有停歇过。丝绸之路的范围也由一条线扩展为一片区域。在经济方面,赵永利强调阐述了新欧亚大陆桥的经济意义[25];在遗产旅游方面,各国际组织与各国也一起做着积极准备,世界旅游组织也在积极筹划国际丝绸之路游,中国西部各省区积极响应;在文化方面,丝绸之路又被称为对话之路,以促进东西方之间的对话与交流。

(一)研究方法与资料积累

本案例研究采用文献搜集、访问调查、实地考察、专家访谈等多种研究方法相结合,定性与定量研究方法相结合,进行实例分析。

img94

图10-5 笔者在图书馆进行丝绸之路方志古籍文献梳理

1.文献综述方法

通过对丝绸之路大量方志文献、研究论文、学位论文、著作的搜集整理,筛选出有利于教学的资料,并加深对“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的理性认识。

2.访问调查方法

带领5名“大学生创新项目小组”学生对北京地区遗产旅游学者、居民等进行访谈,了解其对丝路价值的认同度并预测对旅游产品的开发能力,了解居民对丝路申遗的意见及建议。

3.实地考察方法

笔者在攻读硕士、博士期间对丝绸之路中国段的实地考察,了解遗产价值及现状,加深感性认识。通过照片、录音、视频拍摄等方式对沿途旅游资源进行深入了解,得到第一手资料。

img95

图10-6 笔者在丝绸之路上重要的遗产点汉武帝茂陵田野调研

4.PE模式方法[26]

旅游人类学有多种研究方法,针对特殊的研究区域,最常用的为“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民族志的方法”(the practice outdoors———ethnography),可简称为PE模式。法国人类学功能之父布朗尼斯罗·马林诺夫斯基(Bronislaw Malinowski)提出“田野工作参与观察”方法,即研究者深入目的地区域,在野外和田间进行实际观察、考察等以感受文化差异,认知文化差异,总结文化差异等。而“民族志”方法则是配合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参考大量记录地方文化轨迹的相关著作,特别是民族志、地方志等,验证、修改、提升实际的文化感知。二者是一种互动互进、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浸透于PE模式流程之中。

采用“田野工作参与观察和民族志”方法进行研究,“田野工作参与观察”主要考察丝绸之路横跨的各省实物文化景观和进行受众调查,“民族志”研究构建丝绸之路景观文脉时间序列和分析其空间格局,提升对丝绸之路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的认识和感知。

基于此,本案例研究基础资料如下:

1.文字类资料搜集工作。带领5名学生在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图书馆、北京图书馆、国家图书馆搜集复印和西北丝绸之路相关的书籍、论文,笔者在陕西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图书馆也复印和抄录了部分丝绸之路古籍方志,合计包括各类书籍81本,各类相关论文200余篇。

2.多媒体资料搜集工作。搜集、观看与复制备份和丝绸之路相关音像制品等23份,特别是“CCTV探索·发现 寻找丝绸之路”上部(DVD)和下部(DVD),日本和中国在1980年代初期、20世纪初期两次拍摄的丝绸之路纪录片。

3.访谈工作与调研。笔者撰写的以汉长安城为案例的硕士论文,以咸阳原为案例的博士论文,本身即考虑汉长安城、咸阳原上汉唐帝陵遗址是丝绸之路申请世界遗产的重要点。笔者于2001年3月-2002年5月多次在汉长安城、唐大明宫等考察;2006年10月-2009年10月多次到咸阳原、关中平原西部(兴平-宝鸡)、甘肃省等实地考察。在这些访谈工作与调研中,笔者积累了大量的访谈记录文字、调研笔记、田野考察日记等。

“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涉及旅游学、文化遗产学、汉唐考古、古代体质人类学、绿洲沙漠考古文化、吐鲁番学、龟兹文化、佛教艺术考古、丝绸之路文化民俗等。诸多学科以不同的视角、方法、目的作出分析,笔者认为,本案例研究靠跨学科的共同探讨和研究,方能为“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申遗”旅游案例教学与政府规治寻求视野的整合。

(二)研究思路

基于此,本案例的研究思路在于:(1)充分提取和认识西北丝绸之路的多维度价值,并以此作为申遗成功与否和后期旅游发展的基础。(2)通过资料搜集与实地考察,探寻遗产蕴含的深层文化价值,并对区域内的旅游资源进行合理开发,设计出新的旅游线路。(3)政府在“申遗”和旅游运作中始终处于核心地位和作用,试图构建政府主导的多利益主体发挥有效作用的区域遗产旅游发展模式。(4)将现有关于丝绸之路中国段申遗的现状与进程进行整合,便于教学与研究,把学生带到线路遗产研究案例的学术前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