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在国内各种旅游地理学教科书中,关于这一阶段的描述内容很少,其也让我们敢于做这样的判断,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不过百年。
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四节 国内外旅游地理学的发展简史

一、活用学科发展史

走进一个领域,在宏观面上做大致的把握之后,一般会转入时间轴进行历史回顾,如此先求面上的稳而后再求深度上的定,以避免研究重心旁落于范畴之外和发生滑移。研究对象深植于可作为土壤的历史中,通过自己的生长性和韧性表明这一领域确实值得研究。然而,形式不错但未必在内容上做得精辟,作为每本书必不可少的内容,在学科简史描述中堆砌有限资料的做法较为常见。

要写好这一节确实很有难度,客观理由是资料有限,主观原因在于对历史缺少深度了解,而且还要取决于专业能力。最为常见的做法为按照年代堆砌资料和将各种来源不同的资料相互拼贴,一方面可以解释为学科发展的客观性,无论谁写都是这样,其实也说明只是形式上需要这部分内容而在内容上并不重要;另一方面也说明在学科简史这一领域中,还存在很多可以深入思考的空间,任何一个成熟的学科必有一个研究发展史的专域,旅游学要成为独立的跨学科,恐怕还不得不需要以世纪计算的时间。历史如果真是那样简单和客观,历史学恐怕就不存在了。

再者,旅游地理现象及研究可谓在全球范围内有多源发展历史,至少是在后来才有学术交流并有差别地被同时推进。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当代及今后的学科内交流越来越显著,但过去那种起点不同、多线同时且独立演进后才有所交流而编织的立体性历史网络,要用线状语言描述来概括,难度可想而知甚至是不可能。随着研究的深入进行,每个学者关于这部分的写作内容应该不会高度一致,因为彼此关注的课题应该不一样,兴趣不同当然决定了对这部分资料组织的角度不一样。当代面临很多急需解决的研究课题,带着课题意识进行史料整理,尽管得出的结论肯定做不到全面性与客观性,但至少是在为了解决问题而作努力。

二、国外旅游地理学发展回顾

(一)旅游与土地利用

20世纪30年代,美国地理学家K.G.麦克默里在《地理评论》(Geography Review)上发表的《游憩活动与土地利用的关系》一文,被认为是现代旅游地理研究的开篇之作。因为关于游憩活动的研究只能归于旅游学范畴,而空间分布方面的研究非地理学莫属,对旅游活动的空间性把握是地理学者跻身于旅游学界的看家技能。在传统观念下,空间的典型代表就是土地,那时人类对海洋及领空的开发显得心有余而力不足。至今在地理学界,从事土地利用研究的群体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

(二)富人旅游

第二次世界大战一般作为社会学科第一阶段与第二阶段的分界点,原因在于这个时点的前后代表着两种截然不同的发展思路。“二战”以前的各国发展主要是在拼资源,这让一些国家走上了掠夺外国资源的发展道路。这样的大环境也自然影响着此阶段的旅游地理研究,那时的世界旅游主要表现为西方发达国家富有阶层的出国旅游,或者为了向本聚落的其他居民展示,或者出于探险目的,那时中下阶层很少有人问津旅游。此阶段的旅游地理研究延续了记述某些旅游胜地状况和研讨旅游地土地利用的传统做法,一些探险性游记也成了今天我们研究当时旅游地理状况的可资文献。尽管当时的旅游地理学很少涉及基本理论研究,也有个别学者论及地理学家应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研究旅游业上,这毕竟是后来我们才能意识到的一个端倪——经济意义是现代旅游的开始。

在国内各种旅游地理学教科书中,关于这一阶段的描述内容很少,其也让我们敢于做这样的判断,旅游地理学研究的历史不过百年。与我国学者对这一时期旅游地理研究学的简单描述相比,日本学者山村顺次给出了较为丰富的论述。

在迎来古代文明的埃及,商业活动、对神的巡礼崇拜及出于娱乐的目的,旅游(旅行)相当的繁荣,这种情况也可见于古希腊和古罗马。……罗马人很喜欢温泉浴,一般市民可以自由进入公共浴池,那里有温泉浴、冷水浴、蒸气浴,还设有保龄球场、游乐场、餐馆、散步道和图书馆等,那里是社交的场所。……公元1世纪到公元3世纪中叶,随着罗马帝国向欧洲其他国家的扩张,英国的巴斯、法国的秘西、德国的巴登等都成为了大型的温泉旅游地。……到了公元5世纪,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败,因经济不振而让道路荒芜,曾经日行150km的旅游也降到了日行30km程度。进入中世纪,欧洲的旅游再次兴起,不过此时的旅游以参拜、巡礼为主。……公元14世纪到16世纪,意大利进入了文艺复兴时代,随着农村社会向城市的涌入和转化,旅游的多目的性表现得十分显著,此时旅游的艰辛及安全是人们共同关心的问题,备足衣服、克服晕船以及随身携带食物与饮水等,都是与旅游十分密切的在出发前需要确认的对象。……进入16世纪,在法国的好奇心和探险下,旅游成为了上流社会中年轻人素质养成的一个必备履历,他们一般用1~3年的时间旅行于欧洲诸国,那就是被我们称为并作为现代旅游之开始的大旅游(grand tourism)。此后,便有了17世纪为了健康的温泉旅游,19世纪的滨海度假和20世纪前半叶与产业革命相关联的现代旅游。

山村顺次的研究风格是国外学者的典型代表,其与我们的学术风格迥然不同。第一是他们的研究比我们细腻;第二,其描述呈现一条清晰、合理的路线;第三,他认为旅游起源于多种动机并且罗列了各种动机,进而给出了随时代而变的目的变化;第四,文中描述的是情景而非罗列一些事。相比较而言,我们可能会写出“自由时间的增加和财富的积累”那样的句式,其实那是现代旅游的发生条件。按照时代顺序来写学科发展简史是共识,但在内容上是否有逻辑可能就南辕北辙。用现代思想认识久远的过去,多少有点偏离历史唯物主义观点。那个时候的旅游必有一个可搭乘的生活或生产载体,参加战争、商业活动、神社参拜、保持健康、素质养成等,成为了旅游得以成行的重要借口。

(三)大众旅游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到20世纪70年代为大众旅游阶段。一方面因战争结束后经济的快速恢复让西方国家普遍富裕起来,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工业化导致城市进程中的居住区的大面积环境污染,人们在节假日普遍离开家前往较远的乡野地段旅游,以相邻国家为目的地的国际旅游也得到初步发展。此时的旅游地理学研究表现为对现象的测度与统计,形而上色彩较浓,在城市规划研究中则涉及了休闲与改善旅游环境的内容,在乡村土地利用研究中也要讨论旅游需求和设施类型。少数地理学者参与了地中海沿岸、加勒比海地区、西太平洋沿岸的早期开发和规划研究工作,那时可谓是旅游度假的初期阶段。

这时期一个重要特点则是度假地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旅游地理现象发生的地点提示着大众旅游的一些特征,人数规模、空间规模、区位等更是旅游地理学研究内容的区别性着眼点。在研究的初始阶段,学者关注人们为了什么去旅游和怎样旅游的本质特征,而后,研究转向于数量与形态,富人旅游阶段与大众旅游阶段存在着很多的不同点。

在这个阶段里,英国地理学家埃德蒙威、吉尔波特等所做的调查里记述了英国海滨避暑胜地和疗养地,英国地理学家罗杰斯(H.B.Rodgers)于1967—1969年主持了第一次全国性游憩调查,加拿大的沃尔夫发表了《安大略的旅游地》一文,美国的斯坦费尔德写出了《美国海滨避暑胜地》,法国德布拉萨尔描述了阿尔卑斯山的旅游意义与保健作用。

(四)旅游的生产性及异地社会性

20世纪70年代能源危机以后,特别是市场经济与计划经济在世界上的两大阵营之间的冷战对峙结束后,全球的旅游规模随着经济持久高速的增长而不断增大旅游的社会性显现。在这个阶段中,一方面旅游地理学研究从土地利用转向旅游资源、设施、产品和度假村等实物性理论研究,并且开始了空间经济分析、开发与规划、旅游者行为、目的地营销、旅游影响等理论性模式研究;另一方面则是以1974年《旅游研究纪事》(Annal of Tourism Research)的创刊为标志,旅游成为一种生活方式、旅游殖民主义、旅游社区、主客关系、旅游全球化等因旅游而产生和改变社会这样深刻的课题成为了学者关注的对象,那些问题多发生于偏远的山村地区,皆由于来自发达地区居民的旅游侵入,可谓是典型的旅游地理现象,研究视角的这种转变从而将此前的理性技术性研究升级为深刻的社会性讨论。

旅游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一方面要大胆地通过旅游让地球居民更好地享用离开居住环境的旅游,另一方面也要谨慎地设计旅游,以免不经意间触动了我们尚且不知但在未来角度上看可能确实不应该触动的地方,这些都是此阶段的旅游地理学者应该投入研究精力的领域。所有这些因旅游而形成的快乐和应有的谨慎,都源自于异地这一旅游的根本属性,其自然成为了旅游地理学者的正当研究领域。

这一阶段相继出版了一批有价值的学术专著,如美国I.M.马特雷的《国际旅游地理》,英国地理学家H.罗宾逊的《旅游地理学》,南斯拉夫地理学家J.安博罗泽克的《旅游地理》,1979年美国地理学家C.A.冈恩的《旅游规划》,1983年加拿大地理学家L.J.斯密斯的《游憩地理学》以及英国学者B.J.宝利菲斯和C.P.库珀两位作者于1987年出版的《旅游地理学》。

(五)旅游的现代性

进入新世纪,可以认为旅游的主体或者说引领旅游的力量已经到达后现代语境,农业时代、工业化时代等,在特定的条件前提下已经先后成为过去,信息化浪潮虽然仍在行进中,但已经不是什么新鲜的话题。

现代性让我们感到相对贫穷时未曾有过的物质性舒坦,但同时又让我们渐渐感觉到精神层面自人类出现就没有发生过的难受,有些难忍发生在特定的地点和时段,甚至让人难以逾越而毁灭了我们一路走来所奠定的物质基础。我们恐惧物质丰富带来的问题,但我们又不愿意回到温饱状态以下。

正是在这极端的压力中,横冲出一种被称做旅游的释放,这种释放在形式上是空间的溢出。人们感觉到旅游是一种缓解巨大压力的一种不错的方式。如果居住地让我们产生不快,异地或许可能有让我们愉悦的因子,这样我们就能前往异地。因此旅游地不需要再完全像居住地那样来建设,而且现代交通技术让那种前往并不怎么消耗体力,让旅游担负起了沉重的时代性也是历史性责任

2008年起,全球金融危机愈演愈烈,美国忙着先为金融机构、后为实体经济输血,我国则重操拉动内需的国策,与以往不同的地方是,无论是中央政府还是许多地方政府,都想到了旅游提高内需的作用,旅游的“玩”功能竟然成了国策,这让我们不得不深思。

以旅游应对后现代性只是大逻辑的正确,可稍微不注意就可能让我们出现结构性的方向偏差,因为社会发展是不均质的,一些地方和人群进入了现代化社会,还有很多地区物质上仍然不丰富,用后现代旅游定义目前阶段,那是不得不以未来趋势为名称的定义。

对后现代旅游的把握要靠整体社会,一个人的深思熟虑总是片面的,但学者个体还是担心物质世界的诱惑,继续物质追求必然加剧现代顽症。由于找不到最为正确的概念,目前我们旅游学者也只能以批判现代为己任,开出诸如旅游体验、旅游的本真性(真实性及完整性)等处方,其实那只不过是让处于青壮年阶段的患者服下了止痛药。

既然不能准确判断顽症,因而也就生产不出有疗效的产品,是不是可以认为对策一定在另外一个世界中,正是当下这个世界生产了不治之症,那么就一定在从这个世界的最弱处冲出才能找到对策,那么当今世界的悖论到底在哪里呢?理性驱赶了感性,过度的理性产生了问题,那感性要重新被纳入进来并纳入多少为好?一时放弃内容研究而转向程序研究,或者寻找可以生产程序的机器,通过那个正确的技术流程所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可能就是我们需要的产品。在这样的视角下,从社会制度上鼓励居民旅游,组织国民旅游,提倡区域间民间交流,将旅游作为国民的权益,建设国民旅游与休闲计划基地等,或许就是我们应该思考的方向。

三、国内旅游地理学发展回顾

(一)社会发展新角色

国内旅游地理学正式起步于实施改革开放的1978年,这再次提示我们阶段划分往往要借助于诸如经济、政治、战争等大事件,除非旅游范畴内自身就有类似于大旅游(grand tourism)那样的大事件,旅游要在解救全球经济危机中发挥首要作用,比如包括杭州在内的许多省市都发放了旅游消费券。

也即,至今为止的旅游在社会发展进程中一直没有扮演领军角色,这一点是确定无疑的,但这不排除将来可能发生巨大变动。特别是在现代,我们已经看到了各地方自主发展经济,旅游的作用在省、市、县、乡、村各地方逐步攀高,我们发现了旅游地位与空间规模的互换机制,这一点如同爱因斯坦相对论中速度与质量的关系。其实,旅游也可以一时领跑地方经济,那又体现了功能与时间的转换。

主角与配角,旅游及比旅游或高或低的系统,地方性与分时机制,构成了当今认知旅游作用的一些参照尺度。从社会稳定及求实角度来看,旅游确实为配角,但也可以说成是新角和新增长点所在。毫无疑问,新技术是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转变观念也是一种求增长的新途径,如此就让旅游与转变观念、整合资源等说法同等重要了。

(二)发展中的旅游概念

由于我国现代旅游出现的时间很晚,在做此前的研究回顾时,人们经常难以区分旅游活动与旅游研究,以旅游描述和文献罗列替代研究综述的现象十分普遍,这让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在编写或阅读此部分时,经常面临着对古汉语和历史知识驾驭能力的挑战,而不能在研究力和寻找规律上作努力。

纵观含有旅游内容的我国古代文献,存在以下几种类型,一是游记类,二是文学类,三是地方志类,而类似于诸如《山海经》这样的专著则少之又少。游记类所描述的内容可以参考但其中不乏看到的只是游览者想看到的,写出的只是其想写的内容,因而一定有夸张的成分,而且由于不是居民,短暂的逗留可能让描述与客观现状有一定的偏差,这类文献更适合仅基于旅游者立场的旅游学;文学类的内容则更加受个人情绪的影响,“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让我们感受到庐山瀑布的壮观,可以大致认同文献中关于景观质性的描述但却不敢以其作为客观的依据;地方志这一类文献虽是据实描述,但也多少带有一定的工作任务性质,其不担负着揭示机理与奥秘的责任。故而,我国古代关于旅游地理学的研究不能算作非常专业,虽然文献资料很丰富,但作者多不是为了研究而开展的研究,而是为了其他目的的需要描述了旅游环境和旅游感受。

描述是旅游研究的第一步,概况介绍后需要进入本质阶段讨论,而一旦进入本质讨论很可能就导致混乱的争论阶段,这让面向解决问题的初衷迟迟不能得到实现。虽然人们都知道描述是不深刻的,但描述可以达到与基本观点一致,而且似乎唯有描述才能很快地补齐对过去认识的空缺,描述性研究还有很大的潜力,尤其近年来质性研究的兴旺,为我们解读过去提供了理论支持。

(三)权贵旅游

与国外早期富人出游和探险旅游相比,我国古时出游者身份似乎有些异样。在诸多以文史为主要内容的资料里,我们会发现皇帝曾游过五山,文人墨客神游名胜,官吏出任途中有旅游,高僧取经或传教中留下了异域记,以及官场或其他事业失意者的出游所记。与西方旅游源自于富有者的说法不同,我国旅游的源远流长与权贵者密切相关,虽说权贵者一般必是富有者,但人们捕捉旅游第一属性的立场却可以不一样。富人旅游的下一步应该是研究旅游的经济性,宦游与文游的下一站可以是旅游的文化性、高雅性、精神性等。

img12

图1-12 富人旅游与权贵旅游的关联区分

旅游是经济的还是文化的并不在旅游地理学的研究范畴中,旅游地理学致力于对位于异地的旅游现象进行认知,旅游地理学者一般不对旅游者行为和旅游建设进行价值观上的好恶判断。人在社会中有着自己的角色,古时旅游者的身份是皇帝、官宦、文人、僧侣等,这些名称是他们在社会中的第一属性。

(四)古代旅游的历史

这里所说的古代旅游多是指个体性行为,其与当代旅游有差别而名称相同,内容逻辑性上也有关联但又不完全是一回事。从这个意义上看,在中文语境下,旅游是兼具舶来和土著双重性质的词语。古代学者对其当代的旅游地理现象没有极其专业的研究,我们现代学者则多是沿着历史朝代进行泛泛的梳理,所以这样的文字梳理算不上古人自己对旅游的认识,因为那是将不同文献里的碎片堆积到了一个文本里。那种整理如果缺少内容上的环环相扣,其也会让研究性大打折扣。正因为存在着种种客观原因,目前也只能大致梳理一下来实现形式上的完整性。

相传远在4000多年前,皇帝就曾游过五山。《诗经》歌颂了殷商西周时代的民间出游。战国时代的《山海经》是我国最早记述山川风物古迹的典籍。两汉时期,以旅游为题材的名作几乎都是出自旅行家之手,如司马迁的《史记》,东汉班勇的《西域风土记》。东晋法显和唐代玄奘两位高僧,分别写下了《佛国记》和《大唐西域记》。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的《水经注》,可谓是我国历史上少有的旅游地理专著。南北朝时期,游记文学异常兴盛,谢灵运被认为是山水游记的奠基人。宋元明清时代,山水游记的创作队伍更加庞大,这其中有苏轼的《石钟山记》、陆游的《入蜀记》、沈括的《梦溪笔谈》、徐弘祖的《徐霞客游记》等名著产生。

古人为什么去旅游,去哪里旅游,旅游地有哪些,旅游地设施如何,旅游活动有哪些等,这些都属于应该研究的内容却在文本描述中难以找到。古代关于旅游地理的文献可谓是源远流长,旅游鼎盛的起点出现在南北朝,可见旅游的规模兴盛受社会稳定的有力控制。尽管拥有悠久的旅游历史和十分丰富的文献,但那些文献其实也就是在积累旅游知识。这样的定位倒也有助于我们思考,常规意义下的旅游并不一定直接地需要高科技的支持,有一定的闲暇时间和收入支持就可以外出旅游,虽然在古代能够满足这两个条件的居民比例不高,但绝对人数还是相当可观的。在那种情况下,为什么没有出现系列、系统的旅游研究?是否可以认为社会生活内容的水平高低决定了人们对于旅游的认识内容,当科技进步所提供的舒适远远高于生存所必需时,旅游的深层意义才有资格得到了外显的机会,比如当科技彻底改变了居住地传统的生活模式,唯有通过旅游才可以找到过去的真实,此时才让旅游发展起来。还可以这样理解,假如当时人们从经济视角上切入,利益驱动会有力地推动研究的深入发展。如果说旅游是文化的那也是终极本质,在终极状态之前的各阶段里,推动旅游的动力可以是经济的,也可以是政治或宗教的等其他方面的原因。上述分析其实提示了一个道理:旧地可以有新识。这也应该是旅游地理学认知范畴中一个应该有但往往被忽视的重要组成,去新领域发现和就地挖掘同等重要,社会发展速度、主体属性及社会分工等,决定了相关研究者的兴趣点。

(五)古代旅游的情景

旅游地理学研究的第一位特征是空间展布,而旅游地理学在回顾上只能做时间轴上的梳理,我们不能就某个朝代的旅游现象作东西南北中的分论,一方面我们确实没有这样丰富的资料,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释为我们为了尽快面向未来而简略了这一部分,但无论如何也要将这一遗憾交代给读者,不然就会让学习者弄不清楚旅游地理学与旅游学的区别,因为在逐章逐节的讲授中,可能会不知不觉地跑偏到旅游学立场,或者那种回顾就是为了著作在结构上保持完整性,使形式上合乎逻辑,但后续章节在内容上与历史回顾并没有丝毫关联。不应该掩盖问题点,本书推崇极力显示问题点有助于提高问题意识所在的立场。为了深入研究旅游现象,也确实可以做些立场变化,但不能不提示学习者此时作者为了什么而做了立场的转折。

C.米歇尔·霍尔与斯蒂芬·J.佩奇出版了《旅游休闲地理学》,这是为数不多被我国学术界翻译过来的旅游地理专著,此书是在我国境内难得的一本优秀教材,其副标题为“环境·地点·空间”,其说明了旅游地理学主要以空间展布为主要途径的研究思路。环境、地点和空间,都可以归为广义性空间概念下的种种情景。

img13

图1-13 旅游地理历史回顾性研究特点及相关比较

(六)近代旅游地理学研究

到了近代,随着地理学科学体系的形成与地理工作者队伍的壮大,一些地理学家并非专职性地研究了旅游现象,研究方法十分客观、科学,地理学中传统的对比法与成因分析法是经常被采用的研究思路。此阶段的代表性研究成果有张其昀(1934)的《浙江风景区之比较观》、任美锷的《自然风景与地质构造》等。

客观性研究是科学的,客观有其传统的内涵,但传统内涵会随着时代发展有所变化,外延研究也具有了重要的意义,如今的旅游地理学研究已经有了能动性客观视角。比如,人类能动地建设了主题公园,其使得一定地域空间里生成了客观存在,研究新生的客观也是旅游地理学的任务,而这在以往几乎是不可能的,因为以往旅游地理学要研究自然的存在或者是研究拥有历史的社会存在。其实这样的变化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科技进步的作用,使得物质世界的建设并不需要过去动辄百年的时间,文化建设也不需要动辄千年的积累,物质建设与文化形成都处在加速和变速中。

其实,旅游原本就由客观和人的意志两部分组成,关于旅游的认识自然是客观与能动相结合,但作为旅游地理学还是侧重于客观,而客观的载体主要是空间。

(七)现代旅游地理学发展

我国现代旅游地理学以1978年为起点,这不是一个自然的逻辑起点而是受我国政治经济发展特有的转折点影响。旅游地理学研究队伍首先萌发于地理学界,当时北京大学的陈传康教授及中科院地理研究所的郭来喜研究员等为主要的代表人物。以既有传统学科的学术队伍为基础,外延于与原领域有相当关联的新出现领域,这是应对新变化常采用的做法。1987年,中国地理学学会在之下成立了人文地理专业委员会而再下设旅游地理学组,1992年该学科组升格为旅游地理专业委员会。1985年全国还成立了高校旅游地理教学研究会,中国区域科学协会区域旅游开发专业委员会也有人数可观的地理学家参与。几乎是与此同阶段,许多高校的地理系开始设置旅游地理专业,除培养本科旅游地理人才之外,硕士生与博士生的培养工作也陆续展开。

现代旅游地理学研究是在改革开放之后,于教育、学科建设和科研任务三个子领域里同时起步。虽然目前的学科建设仍然不成公认的体系,但所出版的旅游地理学教材已经达到了十余本,但在认识上还处于欠精、欠全面的阶段。旅游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与其他旅游课程还没有清楚的区分,或者没有做比较性区分,旅游地理学特有的本质还处在隐喻性被表达阶段,乐观地讲是心知肚明而无力表达清楚,这一点从旅游地理教科书上的内容上就可以发现。

在科研任务方面,由于是为社会发展提供服务,所研究的内容具有很强的业务性,在承认解决了区域发展的某些生产性难题的前提上,也应承认其学术性确实存在打折,因为学科建设既要依靠缜密的逻辑推理,也要靠典型的实际案例支持,而面向基层需求的科研任务研究往往不具备典型特征,而且接二连三的任务也让研究者无暇思考学术问题。

在研究内容方面,我们可以归纳出这样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展望和确定方向阶段,也即看好旅游地理学的发展前景,旅游地理学可以在很多方面发挥作用,这些都是事前粗线条、大逻辑的美好分析与判断。第二阶段则为资源评价与开发分析阶段,也即上文所言的任务带学科建设阶段,立足于建设的步骤确定或程序设计,这种研究都基于资源和社会经济格局。第三阶段则为理论设计阶段,旅游地理学究竟要形成怎样的框架结构是此阶段的中心议题,然而至今还不能给出比较清晰的模样。我们可以用一个例子来说第三阶段的困惑,比如许多旅游地理学教材中都沿用了地理学中的区划思想,设置了旅游区划章节,可在旅游实践中几乎没有旅游区划的需求。旧的不合适,新的又无从建设,这样的情形阻滞了旅游地理学的学科建设。计划经济时代和大尺度区域科学建设确定区划思想,在市场经济形势下和多主体能动性认知的情形中,这种思想已经不适用。现阶段以各地方为主导的旅游开发,需要的是分区而不是区划,一旦旅游拥有了国际级的政治责任,区划理论可能还会派上用场。

虽然有些困惑,但我们还是拥有了几层认识,比如第一层是基于传统知识关于旅游气候、旅游区划、旅游地图等概念,第二层是基于与相关学科交集的旅游市场、旅游者行为、旅游营销等概念,第三层是基于向异域学习或模仿来的旅游影响、主题公园等概念。部件似乎已经很多,只是我们目前还没有将这些部件组装成机器,因为没有用于组装的设计图纸。也即,目前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依照空间为主、时间为辅原则进而给出旅游地理学的应有结构,在这个结构中该如何体现在异地的认知活动与追求精神享受,类似这些重要的课题目前还没有得到解决。旅游地理学要有地理味道,不然就与旅游学一样了;同时,旅游地理学也要有特色的旅游味道,不这样就与地理学一样了。

通过对中国知网(http://www.cnki.net)的搜索,题目中出现旅游地理学字眼的论文总数为80篇,这个数字甚至低于最近10年才兴起的关于温泉旅游的百篇文章,这种状况与地理学悠久的历史及旅游地理学纵贯30多年的发展历程很不相适宜。在这有限的80篇文章中,一部分是关于回顾、进展、展望、文献统计方面的论文,文章多发表在《地理学报》、《地理研究》、《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级别较高的地理刊物上,虽然级别很高,但研究内容往往是将方方面面论述一遍,基本没有给予读者印象深刻的结论;最大一部分则是关于旅游地理教学研究,多发表在地方级别杂志上;还有很小一部分是关于具体学术问题的研究,应该成为主体的部分只有区区几篇文献。

目前,在地理学界内部存在着人数相当可观的旅游地理工作者,他们的主要研究成果多体现在区域科学范畴中,也主要发表在地理刊物上或各级学院学报上,如此的研究内容属于类似中国旅游地理(区域科学)范畴,与旅游地理学有密切关系但还不能成为旅游地理学的核心(理论性)内容,当然也有学者认为旅游地理学的特征之一是应用性。也即,旅游地理学研究目前在内容上应以(具体)区域性和应用性为主,旅游地理工作者承担了大量的面向区域生产实践的课题,研究具有自然科学性质,研究方法和研究结果非常客观。但同时也必须承认,在以《旅游学刊》、《旅游科学》和《旅游论坛》为主战场的旅游学术平台上,旅游地理工作者虽然人多势众,但学术影响力还是受到了一定的限制,原因在于客观性抑制了能动性,实证认知性影响了逻辑构建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