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地理学基本观点

地理学基本观点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也就是说,地理学的精髓是一种思维观,地理现象的时空展布是那种思维观的具体表现形式,面向实物与实在的不同,导致了诸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多种基础课的并存。尽管未来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地理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思维方法、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将成为旅游地理学长期的依赖所在。
地理学基本观点_旅游地理与温泉度假

第三节 地理学基本观点

一、异地客观

客观多存在于异地,因利益关系的存在,居民对居住地本身的认识多具有主观性。局外人一般会认为地理学是一门学问,其实在地理学领域里面并没有《地理学》这样一门课程,地理学实际上是一门包罗很多课程或领域的群。地理学内部并无核心课程,类似的这种状况也可以存在于其他传统学科中,比如物理学、数学、生物学等,在学科内部并不存在那样的核心课程。但针对系统外的借鉴,其往往以一门课的说法存在。也就是说,地理学的精髓是一种思维观,地理现象的时空展布是那种思维观的具体表现形式,面向实物与实在的不同,导致了诸如自然地理、经济地理、人文地理等多种基础课的并存。

旅游研究作为一门新兴学科,目前还存在着诸如旅游学这样的核心课程,随着时代的发展,如果旅游形成了自己的且是抽象的思维观,旅游科学也会分化出多种多样的具体学科,其核心只能是思维观而不是方法论,尽管由旅游学上升到方法论已经是一种进步,也确实存在适合旅游研究的方法集合,但那不一定为旅游学所独有,因而可能是许多学科的共同工具。即便是存在着旅游研究方法论,其也是处于辅助旅游研究的地位,田园考察和归来后进行资料整理才是旅游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活动。旅游研究不可能像数学那样,初始时源自社会实践但关起门来就有了数学王国

思维观是抽象无形的,其最主要的载体无非是学科发展思想史。不过,作为生活与生产系统的陪衬,或者人类生存之外的发展领域,无论时代怎样发展,旅游活动似乎永远不能成为第一重要的生活方式,这样考虑似乎让我们感觉到,旅游学未来也难以成为传统学科,这样的分析又让我们感觉到,旅游研究从多学科到跨学科、最终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学科,很可能仅仅是一种美好的理想

尽管未来有很大程度的不确定性,地理学作为一门传统学科,其思维方法、知识基础和理论体系,将成为旅游地理学长期的依赖所在。相关的传统学科是人类起步认识某类问题的有效凭借,那种认识方法当初得到了广泛的认同并一直延续下来,因此地理学是旅游地理学的发源和迄今为止的基本。人们在基本之上如果建立了完善的体系,体系内有了丰富的内容,基本就演化为基础。随着现代思潮的影响,出现了挑战基本、基础的观点,只能说基础性受到了动摇,基础性在下降,而原本性、本性是不变的,因为原本与本性属于当初那个时代。凡以客观上少有变化的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都有个牢固的基本与基础(自然科学),凡以演变明显的范畴为研究对象的学科(人文科学),基本性与基础性就相对弱一些,其容易受到现代性的挑战。

二、认知顺序

在不同的范畴中,地理学的认知顺序在内容上是不同的。从个人成长而言,一般是先身边再求远、先当下而再历史,最终则是面向未来或走向回归。在地理学科教育的过程中,一般是一自然、二经济、三人文、四区域的学习顺序。在现行的旅游教育中,人们习惯于在经济与文化之间摇摆,甚至是发生争执,我们还没有意识到自然大于经济,也没有体会到区域发展重于文化,缺少了首末两项也就让处于中间且相邻的两个环节发生争执,从而失去了排序意识,而秩序意味着产生重要的方向。

img10

图1-10 地理学关于认知的思维秩序

注:图中文字有顺序意义。

三、整体性与关联性

按照地理界线确定或按照某种联系确定,整体性与关联性是地理研究中具有统领性的概念,要掌握这样的概念并不是仅靠文字描述或诠释就可以做到的,其需要长期的实践与领悟的交替。看似许多学科也需要整体性和关联性概念,这只是因为选词相同而已,但在意境上地理学中的情境却不同于其他学科,也可以说,地理学还没有找到独特的可以替代整体性与关联性的说法以区别于其他学科选用这样的概念。

地理学以自然力(如河流)、集聚、供求、共存等作为确定关联的线索,断了关联的地方,就是整体性的边界。整体性虽然可以解释为力求掌控研究对象的全貌,但地理现象多发生在居住地以外,且旅游资源具有不可移动性,研究者必须前往实地考察,到达后还要登高俯瞰才有可能做到掌握整体性。地理现象的实体往往具有较大的尺度,研究者考察前都要做“功课”,找来商业地图解读考察对象的地理方位、周边存在哪些景区等;在考察现场,研究者必须前后左右走动,登高眺望和入谷仔细观察,如此才可以在内心形成整体性。如果用最为容易理解的比喻来说明问题,地理学的整体性在特定意义上可以等同于研究者的事先准备和事后思考,以及在现场的“腿勤、嘴快、眼尖”。

同样,地理学中的关联性也有其特有的意境。地理现象多是自然天成或是人类长期参与所促成的,由于形成时间多以百千甚至万亿年来计算,形成原因与形成过程是难以直接用视觉捕捉到的。当然,事物本身存在的关联机理是联想的基础,也即我们要将自我思维训练成与自然界现象发生真实过程那样的模式,这就是所谓的地理学关联性。也即,地理研究者的思维经常是联想式的且十分大气,要大胆假设进而谨慎求证。关联性的另一个诠释是地理现象多是自然而然演化而成的,其远复杂于人类有意设计的工业产品,尽管人工现象也逐步被纳入地理现象的范畴中,但通过一定的关联性所确定的地理学思维方式已经根深蒂固。

四、应力分层

在整体阶段之后即进入要素分析阶段,这是许多学科开展研究的传统路径,地理学也不例外。在讲授地球概论之后,地理学教育马上进入地质学、地貌学、水文学、土壤学、植物学、气象气候学等地理要素课程学习阶段。地理学中的要素范畴多蕴藏着自备的动力机制,地质中的动力来自于地壳内的岩浆运动及地球的公转、自转,地貌的形成受风力、地球内力、水运动的影响,水文则直接意味着水体的流动与三态变化,植物本身就有生命成长力,气象气候学是在研讨大气的运动与变化。

旅游现象的生成受诸多因子的影响,由于因子作用力大小难以度量,不分级思维造成了各种因子的纠缠现象,考虑的因子越多就越全面,但也造成了更加混乱进而更加不可继续操作的局面。在地理学中,为了不让各级因子发生混乱而影响我们的分析,地球尺度要素(globe size factor)的意识也是需要刻意提出的,比如地质圈、生物圈、土壤圈、水圈、大气圈和人类智慧圈的说法,基本上阻止了各种中小尺度情境中的要素进入高级别中,从而可以有效地做把握性研讨。

五、结构产生动力

关于温泉,在人的方面有企业、旅游者、居民、政府,在物的方面有资源、设施、交通等,这些存在形成某种类型的结构,结构自生动力从而维持着温泉地的活力。结构识别及分析阶段一般发生在要素研究之后,这是常规的思维逻辑。然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既有的传统学科中少有几门能够找到令人佩服的结构,即便是看起来最为成熟的经济学科也不得不以供求关系作为总的研究基础,因子与结果并不总是线性关系,在多种因子共同作用下,研究者往往要诉求于结构观点。

地理学也是奔着结构性而去的一门学科,值得庆幸的是地理学找到了结构的替代词——区域性,锁定了区域,结构性就在这个区域里,尽可能地识别区域中各个要素的空间组合关系和时间演替过程,尽管还不能完全描述出那个结构性,但深入实地调查及调查后的思考都让你感觉到那个结构性的存在并且越来越清晰。

地域不同于地区、地方,地区是一个行政性空间范畴,地方则是相对中央的方位下的空间范畴,地域的空间范畴可大可小,实体上多指省市县大小那样的空间但又不是仅仅指行政范畴,也可以指一个小流域、大流域的一段或某个半岛等,地域是指范畴内自然、经济、文化、社会等诸要素最紧密联系的空间范畴,相邻地域之间的界线类似于流域之间的分水岭(watershed),是自然演化而成的有机空间。

地域的界确实存在,要找到这样的界线比较难,一般我们只能判断地域的边在哪一带。地域边界由历史形成,历史包括地质年代上的产生及一些自然事件,也可以指人类的发展历史,比如一个流域或某个行政界线,因而地域之空间范畴是相当稳定的。然而,随着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和人类自我组织意识的提高,社会呈现加速度发展趋势,传统的地域性也在发生某些变化,诸如“环渤海”、“长三角”、“珠三角”、“大湄公河次大陆”、东北地区的“五点一线”等概念,都是在试图改变传统的地域单元

六、地带性与非地带性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是地理学中非常重要且十分具体的概念。地带性是指因纬度和海陆位置造成的地理现象的分异规律,比如我国自北向南的冰原、冻土、沼泽土、黑土、黄壤、红壤或植物的苔藓针叶林、阔叶落叶林、照叶林、热带丛林的变化。我国大陆自东海岸向西的森林、草原、沙漠或荒漠的变化,也属于地带性分布。非地带性是指海拔高度等局部要素的变化所造成异于同纬度或同地段的景观变化,如随着海拔高度的增加,在温暖、炎热的中低纬度地区,高山顶部却可见针叶林,更高的山顶甚至只有荒芜与积雪,山体阴阳两坡景观的出现也是因分布高度的差别而导致植物种类变化。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概念对旅游地理学的影响是十分显著的,地带性表明具体旅游目的地所在区位的代表性景观,地带性景观是旅游资源的基本,而非地带性则是指独有性或者是表明当地社会主体的主观能动性。比如,无论是位于怎样的纬度上,大城市周边都分布着环城游憩带,那就是一种非地带性旅游景观。在寒冷地区开展冰雪旅游,那是一种地带性旅游开发活动,而在温带建设面向旅游者的极地世界项目则属于非地带性开发。

img11

图1-11 地带性与非地带性示意图

七、变化规律

在现行的旅游地理教科书中,几乎都有关于巴特勒旅游地生命周期的章节,原因就在于周期性是学术界十分渴望揭示的规律。

周期性是因为力有规律的作用而形成的现象,太阳的公转与自转造成了昼夜变化与季节、年际变化,喀斯特地貌、雅丹地貌和丹霞地貌则是外力(风、水)对长周期的地球内力间歇性作用结果进行雕塑所成的景观,流水地貌的河流袭夺和裁弯取直等可以解释为水动力自身属性在作用于对象物才显现的周期性。也即,研究对象及相关条件的单独或相互作用的过程,便可发现一些周期性的机理。

然而,我们却十分关注微观领域内的旅游者个体行为,这样就容易失去对周期性宏观规律(周期)的把握。当然,宏观把握与微观洞悉,都是学术上应有的具有并列性质的视角。

八、应用研究

地理学不研讨人生,这是认知性学科的特点,充其量讨论人地关系,比如早期的法国学者白兰士和白吕钠等认为,地理学研究人类与环境的关系,因此也就有了环境决定(人类)论和环境与人类关系或然论的争论。不管怎样,人地关系或者是将人类作为自然的一部分,或者是将人类作为一个整体讨论人类受纳于自然的被动与自身的能动。除人地关系学派外,尚有德国学者赫特纳所代表的区域学派等。

也即,地理学不将个人价值的领悟、对人生意义的探讨作为深入研究的方向,因而也就决定了地理学的深入研究是在并非一路揭露自然或社会微观秘密的基础上进行的,而是那种以聚落群体、生产综合体为主要思考对象的研究,必然要走向应用研究领域而非感悟人生的学问,这种应用要么是面向农业,要么是面向工业布局,现代更多的研究是面向社会发展。具体而言,地理学的应用研究最早着重于土地分类与分级,后着眼于工业布局,现在进入了人与自然关系的可持续发展认识阶段,今后更多的是面向社会的发展与完善。

九、学术视野

社会学中有视角概念,即从研究对象的何种属性上切入并拓展发现。本书作者受这样的启发而有了视野、视域等概念联想,三个概念可谓同义,视角强调关注的方向,视野强调注意的范畴要大一些,视域则限制自己的视野不要太大。

当然,现代社会也开始流行一路推进的逻辑性研究路线,一路遭遇与期遇也就有了一路发现,这样的研究方法不太重视宏观把握,这也是一种值得肯定的研究方法,探求自然界与社会中存在的真理对整个人类是重要的,但那种重要性经常并不匹配个人的能力,个体或许也有研究属于自己责任范畴内真理的责任。

在生涯的初期学习阶段中,还是先要对整体有所统筹考虑,个人研究能力的充分发挥主要决定于在学校教育之后的站位。本书在这种情形下推荐先宏观后微观的认知路线,纯线性思维或者发散性思维是十分珍贵的思维方式,其更多决定于个人因素。

视域中最可具象的代表可谓空间尺度,空间也是地理学第一位要考虑的要素,因为地理学家认识地理现象基本上是从形状与大小入手的。美国著名旅游规划学家冈恩(Gunn,C.A.)将旅游规划分为区域尺度、目的地尺度和场地尺度(site),就是沿用了地理学的空间尺度(视域)的做法。在旅游地理学范畴中,研究视域有全球尺度(或称全球化视角)、区域尺度和地方尺度三种类型。地理现象的空间尺度实际上是可以多级划分的,但对于一个具体的研究者或学习者而言,由于在其生涯过程中不可能经常性地穿行于所有的各种尺度中,如果世界知名学者对全球尺度有着比较深入的认识,他们就很少有机会研究县乡村尺度上的地理现象。故而,在自己可接触的视域范畴中,设定大中小三个尺度开展研究是可行的。

十、开放性思维

地理学是历史十分悠久的传统学科,地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体系十分庞大,在这里不可能进行非常全面的论述,而且地理学庞大的知识体系也不是个人所能完全掌握的。故此,常备地理学意识来学习旅游地理学,经常查找和确认有关的地理学观点,对于学好旅游地理学来说是十分重要的。要保持开放的头脑,以认知的态度,一方面不断地从地理学中获得思维方法,另一方面则在发现问题时从地理学中获得理论支持。在此基础上,也应该有所基于自己观察的发现,依据扎根理论(Ground Theory)来发展既有的理论体系,毕竟旅游地理学是地理学科学体系中相对薄弱的分支,还有大量的问题没有被学者关注,更不用说解决问题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