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边缘地区休闲旅游

边缘地区休闲旅游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五节 边缘地区休闲旅游一、边缘地区的概念边缘地区通常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比如大陆边缘、省域边缘地区、城市边缘地区,等等。旅游核心地区往往是一些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旅游热点地区。为此,边缘休闲旅游强调以边境口岸为中心,于氛围影响力核心区开展旅游活动。目前,我国的国际边缘休闲旅游地主要有以下几个。黑龙江目前推出的边缘休闲旅游项目有异国文化游、修学游、健身游、探险游和寒温带农业观光游等。
边缘地区休闲旅游_旅游地理学

第五节 边缘地区休闲旅游

一、边缘地区的概念

边缘地区通常是一个空间地理概念,比如大陆边缘、省域边缘地区、城市边缘地区,等等。从自然地理位置上来说,边缘地区不仅指一国的边疆地区,还包括省际交界地区、城市边缘地带等远离中心城市、地处偏远、交通不便的行政区划边缘地带。而在现实中,地理位置的“边缘(边远)”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落后常常是紧密关联的。此时的“边缘地区”已超出了完全地理意义的“边界地区”“边际地区”,而是一个涵盖地理空间、经济与社会文化等多个范畴的综合性概念。这里讨论的边缘地区,泛指地理意义上的边缘区和社会经济意义上的边缘,是一个受自然、经济、人文等多种因素综合影响的区域。

二、边缘地区研究的相关理论

(一)“核心-边缘”理论

美国著名城市与规划专家弗里德曼通过长期对发达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空间发展规划研究,于1966年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该理论认为任何区域的空间系统都可以看做是由中心与外围两个空间子系统所组成,二者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二元空间结构。核心地区发展条件较优越,经济效益较高,能产生和引发众多创新,而它周围的地域则组成了边缘地区,边缘地区的发展依赖于核心地区,其发展方向主要取决于核心地区。创新从核心传播到边缘,核心与边缘间的交易、咨询、知识交流等不断增加,从而促进边缘地区的发展和整个地域空间系统的发展。随着扩散作用加强,边缘地区进一步发展,有可能形成次高级的核心,如图5-3所示。实际上,根据“核心-边缘”理论分析,任何一个国家(或地区)都存在一个旅游的核心地区与边缘地区。旅游核心地区往往是一些具有旅游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的旅游热点地区。比如,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历史文化名城、名山大川、度假区等。边缘地区是指那些没有优势(特色)旅游资源,或虽有优势旅游资源但因区位非优,还没有开发出来或处在热点地区“阴影”下而被忽视的地区。

img60

图5-3 多层级核模式形成过程

(二)边缘效应理论

边缘效应理论源于生物学界,它是指在某一生态系统的边缘,或两个或多个不同的生态系统或景观元素的边缘带,有比某一生态系统内部更活跃的能流和物流,具有丰富的物种和更高的生产力。同时,现代生态学许多有关研究表明,一个森林生态系统,其边缘(林缘带)往往分布着比森林内部更为丰富的动植物种类,具有更高的生产力和更丰富的景观;许多鸟类在乡村、居民点、城郊、校园等自然和人工生态系统邻接处,其种类、密度和活跃程度都远比在人迹罕至的荒野、草原或单种森林更多更大;再如海陆之交的盐沼是地球上产量最高的植物群落之一。森林边缘、农田边缘、水体边缘及村庄、建筑物的边缘,在自然状态下往往是生物群落最丰富、生态效益最高的地段。边缘环境能提供最丰富的生存所必需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人和许多动物都需要在多种生态系统中寻求食物和庇护,所以,多个生态系统的交界地带,往往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最佳环境。地处边缘地区的旅游资源形态丰富,对位于中心区的人们产生巨大的吸引力,但是,经济和交通等不发达因素又制约着游客的进入性。

三、边缘地区休闲旅游类型

img61

图5-4 边境旅游的空间范式示意图

(一)国际边缘休闲旅游

国际边缘休闲旅游是我国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的一种新的旅游形式,通常是指经批准的旅行社组织和接待我国及毗邻国家的公民、集体从指定的边境口岸出入境,在双方政府商定的区域和期限内进行的旅游活动。国际边缘休闲旅游的空间尺度由核心区、辐射区、腹地区三部分构成,如图5-4所示。它以特有的边民心理偏好、语言风俗习惯的相同性、民间信誉及亲缘等人文氛围感觉度大小作为划分指标。核心区是边缘休闲旅游的吸引力核心;随着远离边境口岸,它的核心区氛围影响力在逐渐消减;在核心区表现为双方的边民可以自由来往,在本国边境一方显现常态的邻国人口密度、流量,在此区旅游者能强烈感受异国文化及边境风情,是两国政治、经济、文化直接交集融合的区域;辐射区是核心区与腹地区的过渡带,能感受到邻国文化的影响,但影响力不强;腹地区已全然没有影响。边缘休闲旅游主要发生在核心区,但随着邻国对外的开放程度加大,边境氛围影响力的核心区、辐射区也会相应变化。为此,边缘休闲旅游强调以边境口岸为中心,于氛围影响力核心区开展旅游活动。

目前,我国的国际边缘休闲旅游地主要有以下几个。

1.黑龙江与俄罗斯

地处中俄边境地区的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旅游合作方面有着地缘、资源和市场三大优势。其休闲旅游资源大体上分为季节疗养、渔猎采集、冬季旅游、康复疗养和观光五大类。黑龙江目前推出的边缘休闲旅游项目有异国文化游、修学游、健身游、探险游和寒温带农业观光游等。目前,全省已经形成了以哈尔滨、牡丹江、佳木斯等各大区域中心城市为依托,以沿边口岸为通道的边境旅游发展格局。黑龙江省东部形成了哈尔滨—牡丹江—绥芬河、东宁、密山赴俄罗斯海参崴旅游线路;东北部形成了哈尔滨—佳木斯经同江、抚远、饶河、名山赴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比罗比詹旅游线路;北部形成了哈尔滨—黑河—俄罗斯布拉戈维申斯克旅游线路。通过西伯利亚大铁路,可将旅游线路向俄罗斯东部地区的乌苏里斯克、哈巴罗夫斯克、布拉戈维申斯克、后贝加尔斯克、赤塔、乌兰乌德、伊尔库茨克、克拉斯诺亚尔斯克、新西伯利亚等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延伸,乃至俄罗斯腹地,并直达莫斯科。目前,全省相继有绥芬河、东宁、同江、抚远、饶河、密山、名山等18个旅游口岸开通了27条边境旅游线路,构成全方位、多层次、多形式对俄边境旅游网络,成为国内备受瞩目的对俄边境旅游的热点省份。

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有鲜明的自然经济文化差异,双方互补性强,两地游客的形象感知差异明显,这主要体现在自然和文化两个层面。自然环境上,黑龙江作为军事边界长期处于封闭状态,因而黑龙江保留了原始的、未受污染的生态环境。原始森林、草地、湿地、农业、湖泊、山脉、岛屿、野生动植物及界江等都是得天独厚的生态旅游资源。比如,古老纯朴的俄罗斯农庄、牧场与“北大荒”农业观光,呼玛特有的大马哈鱼垂钓,原始林区的狩猎,逊克特有的玛瑙石开采及加工,漠河特殊的“北极光”及夏至白昼现象等。此外,黑龙江还是世界开展冰雪旅游条件最好的地区之一,还有独特的火山地貌和良好的冷泉、温泉疗养条件。在民俗文化上,界江两岸,中俄两国的历史、文化、文物、古迹、建筑等都是文化旅游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精神文化的体验也是旅游者关注的对象。两国的文化、建筑风格特色鲜明呈现典型的景观差异,沿江历史古迹众多,有十八站遗址、金代古城遗址、爱辉古城、辽代古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日军军事遗址、原始社会遗址、阿穆尔州地志博物馆、阿穆尔地区古代岩画、雕刻。两国边疆人民世世代代繁衍生息在黑龙江畔,保留着各自特有的民族风情。北岸古老的俄罗斯民族的民风民俗、文化艺术、风味食品、宗教信仰等异国风情浓郁,南岸中国达斡尔族、赫哲族、鄂伦春族是中国几个人口最少的少数民族之一,在生活、习俗、生产、宗教等方面仍然保留着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狩猎文化的原生形态,骑马狩猎、刀耕火种等兴安岭原始的游猎生活,具有特殊的吸引力,具有开发民族风情旅游产品的潜力巨大。

2.辽宁、吉林与朝鲜半岛

辽宁省与朝鲜有着210km的陆界,并通过鸭绿江大桥将两个地区连接起来,形成了一个地域相连的边缘休闲旅游空间。辽宁省1/3为山地丘陵地带,山岳休闲旅游资源丰富,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历史文化名城、浓郁的满汉民俗文化,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交相辉映。

吉林省的图们市与朝鲜咸境北道稳城郡隔江相望,这里的休闲旅游资源以朝鲜族民俗文化、建筑和特色食品为主,目前吉林到朝鲜的旅游线路有图们—朝鲜罗津、图们—朝鲜清津—七宝山、图们—朝鲜稳城,以及2008年开通的图们—朝鲜南阳步行游,为中朝重要的特色旅游线。

辽宁与韩国、朝鲜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有利条件有以下几点。

(1)经济互补

区际内各国经济方面强烈的互补性是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基本因素。辽宁与朝鲜半岛国家之间在自然资源、劳动力资源和产业结构等各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互补关系,而且相互之间的需求都很强,这方面比世界上任何地区都突出:辽宁具有较雄厚的工业和农牧业基础,有一定竞争力的科学技术以及劳务方面的输出能力;韩国具有较雄厚的资本、技术,尤其是电子产品在区域内具有较强的比较优势;朝鲜则是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韩国的某些劳动密集型产业需要就地就近向中国、朝鲜等东北亚国家转移,而中国、朝鲜则以劳动密集型和资金密集型产业为主,均需要韩国的资金、技术和一些产业的输入。中国、韩国、朝鲜三国各自的比较优势和各自需求的不同,激起了各国之间相互合作的强烈愿望。

(2)地缘相邻

地理位置相邻,可进入性强是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首要条件。辽宁与朝鲜半岛整个区域处于东北亚经济圈的重要位置,北、西北与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相望,东南与日本隔海相望,西与我国环渤海地区相连(包括京津唐地区),是联结亚洲内陆与太平洋及亚欧大陆的桥梁。辽宁与朝鲜半岛间的旅游发展不仅可以促进该地区的旅游产业的发展,而且还可以促进东北亚地区旅游业的发展。辽宁的东部与朝鲜半岛北部仅以一江(鸭绿江)之隔,相互辉映。这里有深水良港,陆路和空中交通也十分方便。大连至朝鲜龙岩浦、南浦的海上航线,丹东、大连至韩国仁川的海上航线,大连、沈阳至首尔的空中航线等均已开通,形成了一个比较密集的交通网络。辽宁与朝鲜半岛间旅游发展项目的建立与开发,将构造新的最便捷的东北亚大陆桥,使得中国、韩国及日本的物流直接同欧洲联系起来,产生巨大的贸易利益。

(3)文化相近

相近的文化背景成为辽宁与朝鲜半岛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纽带。以华夏文化为基础的东方文明和汉文化圈体系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化氛围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明显。中国与朝鲜半岛各国在历史上交往就很多,有相互协作、相互依存的关系,尤其是区际之间曾进行过较大规模的贸易和文化交流。在历史、政治制度、地名、度量单位、饮食文化、宗教信仰、生活习俗等上均存在着共同性与相似性。儒教、道教、佛教等思想文化在区际也都有悠久的历史。这种流传下来的历史文化习惯和特点在人们的生活、民俗、心理和感情等多方面的影响是很深的。居住在辽宁的朝鲜族同胞大多通晓汉语、朝鲜(韩)语两种语言,在文化交流方面起了重要的作用。

(4)旅游资源互补

辽宁与朝鲜半岛旅游资源的互补性是边缘休闲旅游发展的重要基础。辽宁省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山岳风光较多,且观赏价值较高。辽宁省1/3为山地丘陵地带,山岳风光与人文景观结合形成许多旅游名山。另外辽宁拥有众多的名胜古迹,许多城市都是历史古城,具有浓郁的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风情,满、汉民俗文化在这里体现得十分深刻,辽宁朝阳(龙城)曾是三国时期前燕、后燕和北燕的都城,清代沈阳(盛京)、辽阳(东京)和新宾(赫图阿拉)曾先后为努尔哈赤的都城,这些遗留下来的民族文化吸引了众多的海内外游客。

朝鲜素有“三千里锦绣江山”的美誉,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目前,朝鲜旅游基本以生态旅游为主,如妙香山风景游和元山海滨度假游等。同时又借重朝鲜民族的悠久历史文化、淳朴民风民俗的优势,开展了文化古迹游,以及城市旅游,使自然与人文景观相结合,逐渐形成了以首都平壤为中心的多支点放射性发展的特色旅游。另外,由于朝鲜曲折复杂国家历史进程和较为特殊的政治制度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国游客前往这个“神秘”的国度。

韩国风景优美且拥有独特的文化和历史遗产,可为旅游者提供相当多的观光场所。韩国是一个四季分明的半岛国家,有景色如画的海滨、山林及河流。这里有许多的古佛寺、王宫、宝塔、古迹、城堡、民俗村及博物馆。同时,韩剧的盛行和“韩流”在中国的掀起,使得大量的中国客人前往韩国观光旅行。具有现代城市风貌的韩国首都首尔、韩国气息浓郁的民俗村和风景秀丽的韩国山水风光都吸引了大量的国内外游客。

3.广西、云南与越南、缅甸、老挝

广西边境地区背靠西南腹地,面向东南亚旅游热点地区,是中越边贸旅游的主要集散地和我国与东南亚等地的重要通道。区域内有边关历史军事遗迹、壮族文化风情、南亚热带滨海风光、喀斯特峰丛、峰林山水风光和森林及珍稀生物景观等特色性旅游资源。广西与越南的广宁、琼山、高平三省接壤,陆地边境线占中越陆地边境线的75%。广西公安边防部门先后在防城港东兴和凭祥设立了两个口岸,两国边缘休闲旅游十分发达,中国公民到越南休闲旅游的人次达到越南旅游总人次的七成左右,休闲旅游已成为中越边境地区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云南位于我国西南边陲,与缅甸、老挝、越南三国接壤,边境线长4 060km。文山、红河、思茅3个州市与越南的河江、老街、莱州省接壤;西双版纳、思茅与老挝的丰沙里、乌多姆赛、南塔省接壤;德宏、保山临沧怒江、西双版纳、思茅6地州市与缅甸的掸邦和克钦邦接壤。在这些边境地区都开发了不同程度的休闲旅游,并以娱乐、观光休闲、商务旅游等为主。由于国与国之间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目前,多以中国公民出境休闲旅游和商务旅游的单向旅游为特色。

西南地区的边缘休闲旅游有以下几个主要的特点。

(1)边关风情浓郁,民族文化丰富

广西和云南是中国少数民族的聚居地,长期以来,各族人民在悠久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和睦相处,互相帮助,在这块红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历史文化。这些民族文化资源包括物质文化形态资源和精神文化形态资源,前者如居所建筑、居住环境、民族服饰,像壮族的村寨房屋、侗族的“吊脚楼”、瑶族的五色衣裳等;后者如信仰、价值观、文学艺术、风俗习惯等,像壮族的歌舞《壮锦》“三月三”歌节、天琴歌舞、瑶族的盘王节,傣族的“泼水节”,白族的“三月街”,等等。这些资源是各个民族在特定的历史条件下创造的富有特色的文化形态,构成了广西与云南边境地区极为丰富的最具魅力的民族风情旅游资源。此外,边境地区的土特产品、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及旅游商品等,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带有浓厚的地方民族色彩。

(2)特殊的地缘和人缘优势

广西、云南位于我国的西南地区,地理位置上与越南、缅甸、老挝相接壤,陆路边境线共长达5 072km。在人脉上也有着密切的联系,比如,在云南边境线上,有21个世居民族,其中16个民族跨境而居,与居住在境外的居民同属于一个民族,彼此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由于历史的原因,他们虽分属于不同的国家,境内外称谓也不尽相同,但同源同祖,语言相通,地域相连,习俗相近,亲如手足,自古以来关系密切,乃至有通婚、互市、过耕、过牧的关系,彼此视为一家。如缅甸的掸族与云南傣族是同一民族;老挝的主体民族老龙族与云南的傣族有密切的血缘关系;越南的主体民族越族与云南的京族是同一民族;缅甸的克钦族与云南的景颇族是同一民族。

(3)边境旅游和边境商贸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边境旅游是在边境地区边民互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边境双方当地居民互通有无,进行边贸活动。边贸活动的开展,带来了人群流、资金流、信息流,吸引了许多内地商家的投资,也招徕了国内外商贸考察者,边境地区也逐渐成为繁荣的边贸城镇。随着贸易的发展,边境旅游也开始兴起。许多商人都愿意以旅游者的身份通过边境旅游到越南、缅甸等国了解其国内市场,推销产品,寻找合作伙伴,发现商机,这比通过正常途径进行出国考察更为方便,同时也能满足其休闲的需要。因此,边境贸易越活跃,边境旅游就越红火;边境旅游越活跃,边境贸易也越发达。目前,广西、云南边境旅游和边境贸易已构成多元化的区域性经济合作,从早期的易货贸易、边民互市、边境地区一日游,逐渐发展到跨境投资、技术合作、劳务输出与边境旅游相结合的良好局面。

(二)省际边缘休闲旅游

我国地域面积广,省与省之间休闲旅游资源丰富,开发了许多著名的旅游地,如重庆与鄂西交界处的大三峡旅游区,晋陕交界处的黄河壶口瀑布旅游区,滇川交界处的泸沽湖旅游区,滇、川、藏交界的大香格里拉旅游区,闽、粤、赣三省交界区域的客家文化旅游区,湘、桂交界处的崀山—八角寨丹霞地貌旅游区,桂、湘、黔交界的原住民风情旅游区,等等。但对于大多数省际边缘区来说,一方面由于省际交界地区较少受到人类活动的干扰而得以保留了许多自然景观丰富、生态环境优越、民俗风情浓郁、旅游发展潜力大的“资源前沿区域”;另一方面也由于地处省际交界处,远离经济、政治中心,交通不便,基础设施不够完善,从而阻碍了它们的发展,所以许多资源还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状态。加上区域之间的利益摩擦不断,争抢资源的现象突出,地方政府为了保护各自的利益,往往以行政区划为依托,构筑各种壁垒,实行市场封锁,严重阻碍了省际边缘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开发即是一例。

大香格里拉旅游区范围主要包括四川的西南部,云南的西北部及西藏的东南部,是一个典型的跨三省(区)旅游品牌打造的案例。虽然该区域的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但旅游开发也遇到了一定的困难和障碍。其一,由于该区域处于滇、川、藏各省区的边缘地带,不仅远离主要客源市场,而且远离各省区的主要客源集散地;其二,该区域经济基础薄弱,极大地限制了旅游开发中前期资金的投入量;其三,该区域社会发育程度不高,社区参与旅游开发的能力有限,旅游产业带动效应及旅游扶贫的难度较大;其四,多民族原生态的文化属性是保持该区域神秘性的源泉,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文化流极易对原本脆弱的少数民族文化造成冲击,威胁到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对大香格里拉旅游区的开发,应根据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资源特性、市场状况来确定总体战略。

第一,建立中心,统一思想。大香格里拉中心的建立对于该区域整体的旅游发展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意义。但由于该区域位于几个省区交界处,出于局部利益的考虑,对“中心”的选择与建立必然存在不同意见。因此需要统一思想,达成共识。“香格里拉”作为世界级的品牌,具有强劲的市场感召效应。如果该区域各“点”相互争夺这一品牌,不仅会造成市场的混乱,而且最终会导致品牌的瓦解,失去其市场效应。只有借助统一的品牌、整合各种资源、形成区域内各“点”优势互补、共同支撑“香格里拉”的旅游形象,才能形成整体的市场竞争力,才有利于各“点”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心区域选取的原则应该是:具有有利于旅游流辐散的空间位置;具有能够代表该区域特色的旅游资源;具有一定的知名影响;开发难度不应过大。这样,无论该“中心”建立在哪一点,才都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第二,资源重组,特色张扬。按其利用属性,大香格里拉地区的旅游资源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只能用于市场宣传、旅游氛围营造的资源,如大尺度的自然背景、一些特殊的民俗文化等;另外一类是可以转化为现实旅游产品的资源,如中小尺度的自然景观、民居、歌舞、饮食、服饰、节庆仪式,等等。从大众的兴趣点看,往往是不能转化为旅游产品的那部分资源最具有魅力,如该地区少数民族中的婚姻习俗等。这一点可以从很多媒体为迎合大众口味刻意宣传的文化内容得到证明,也恰恰是这些内容构成了大众所认知的地域特色。如此便出现了宣传热点与实地旅游活动不相吻合的矛盾状况,也就成为旅游开发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同时,应该考虑到西部地区很多民族旅游地的旅游产品形式十分相似,特别是该区域边缘旅游业率先开发的“点”,如丽江、迪庆等地已形成较为固定的旅游印象。即生态、观光类旅游产品形式已使旅游者对“香格里拉”的感知达到了较高的满意度。一定程度上导致大香格里拉地区同类旅游产品边际效用的降低,限制了旅游流向内部腹地的扩散。

第三,多点互补,支撑形象。在该区域一体化的品牌形象要求下,其内部各旅游景区应根据自身条件,建造张显自身特色的旅游产品,实现景区间功能性、文化性及特色性的互补,共同支撑“香格里拉”的旅游主题。忌“小而全”和“以自身取代整体”的开发思维方式。因为“各自为政”的景区开发与营销,不仅容易产生资源的浪费、建设的重复和市场的混乱,而且不能形成整体的优势,不利于自身和区域整体的产业提升和可持续发展。因此,该区域整体的统一规划,明确各“点”的特色与功能,彼此相互依存并优势互补,才能现实地展示“香格里拉”的思想内涵,才能真正实现对“香格里拉”旅游形象的支撑。

第四,边缘启动,向内扩张。大香格里拉地区东部与南部边缘,旅游开发条件较好且旅游业发展已经具备相当基础,特别是南部边缘的丽江市,近些年成为全国旅游的热点,积累了进一步开发的资金、人才和经验。而迪庆的中甸县更名为香格里拉县后,香格里拉旅游形象有了确切的指向,并引起了旅游市场的响应。因此,无论从哪个方面看,由东部、南部边缘向该区域腹地的拓展,是大香格里拉地区最合理的开发序列。这不仅是当地滚动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保持区域神秘感和市场感召力,实现区域整体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

在这里需要说明两点。其一,旅游业从边缘向纵深地带挺进的战略设想与该区域中心的建立并无矛盾。中心的建立是通过对“香格里拉”形象代表地的塑造,强化大香格里拉区域的整体性及各点旅游开发的层次性与关联性。其现实意义是代表区域整体形成对旅游市场的感召力,同时也提示了滇、川、藏各相关景区在大香格里拉旅游开发中的地位和作用,使这些景区在统一的品牌下进行合作。其二,无论其边缘的旅游景区发育程度如何,都必须在“香格里拉”品牌要求下,在大香格里拉地区统一的规划下,重新审视自身的开发方向和开发行为,调整自身的发展目标,形成有利于大香格里拉地区整体旅游发展的“启动”。

第五,区际联动,管理加强。虽然大香格里拉地区的边界并不清晰,但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地带构成其主体。这就意味着至少有三个省区合作,共同承担对大香格里拉的开发。然而,这三个省区在大香格里拉区域内各自的面积不同、人口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数量和品质不同、开发序列不同、开发基础不同、市场影响不同、旅游收益及其综合效益不同,等等,因此,按“行政区”的模式,设立“大香格里拉”开发或管理机构,以及三省协调机构等既不可行,也不必要。其一,合作各方彼此相互依存的关系是合作的基础。不能认识到自身的生存与发展依赖于对方的生存与发展,那么合作就不会存在,统一的开发或管理机构也不会形成;另外,各地投入产出比不同,即便建立了统一的机构,也能如何分配旅游的投入与产出、各省区的利益又将如何保证等问题;其二,旅游开发的区域合作有其特殊性和规律性。它并不要求像经济实体那样的“捆绑式”合作方式,而是在统一的规划要求下,充分发挥自身优势,展示各区域自身的独特性,实现“互补性”的联动效应,如产品互补、文化互补、景观互补、特色互补的线路组合等。

(三)城市边缘休闲旅游

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旅游者的旅游需求多种多样。城市的生活节奏快,生活压力大,再加上城市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较差,人们产生了逃避压力、远离城市的强烈意愿。城市与乡村结合的边缘地区,由于其自然生态环境优美,社会人文资源丰富,交通顺畅,消费水平低廉,对城市居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边缘休闲旅游得以迅速发展。

与此同时,城市边缘休闲旅游的研究也日渐成熟。最早对城市休闲旅游进行研究的是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Gunn,他借鉴经济地理学的“杜能环”理论,提出了城市休闲旅游的理论模型,即“城市旅游环带模式”。Gunn的理论模型以城市核心区为旅游中心,在其外围用1、2、3、4四个环形带,来区分不同带状区域的旅游功能和特点,并对这四个旅游带的功能及旅游吸引物和旅游设施、旅游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做了探索。国内学者邹统钎对Gunn的理论模型进行了细化,将城市休闲旅游圈带分为城市休闲旅游带和郊区休闲旅游带。其中,郊区休闲旅游带包括了近郊和远郊,而远郊休闲旅游带又分为乡村休闲旅游带和偏远休闲旅游带,从而构建了城市休闲旅游圈,如图5-5所示。

img62

图5-5 城市旅游圈的一般空间模式

图5-5是一个理想状态的圈层空间模式。每个城市由于地域上的差别,资源禀赋差异较大,所以,休闲旅游圈的分布也有所不同。如1999年,吴必虎以上海为研究区域,提出了环城游憩带理论,对城市边缘地区的休闲旅游空间格局进行了系统的理论总结,将发生于城市郊区、为城市居民光顾的游憩设施、场所和公共空间,特定情况下还包括位于城郊的外来旅游者经常光顾的国家级或省级旅游目的地,一起称为环城市游憩活动频发地带,简称环城游憩带,如图5-6所示。

img63

图5-6 环城游憩带一般模式

以北京为例,由中心城区向外围发散可划分为三个休闲旅游圈带。

1.近郊历史观光与商务旅游圈

这一圈层的范围与环城游憩带的内环大致相吻合,距市中心的距离半径在10km~30km之间,包括海淀区、朝阳区、石景山区和丰台区。资源特色以历史遗迹类为主,包括皇家园林、寺庙、古建筑等,另外还包括一些商务旅游、会展旅游、修学旅游,因此其功能定位为历史古迹观光、商务活动的旅游服务中心。该圈层由于历史悠久,开发时间长,许多景点已处于衰落期,特别是历史遗迹类由于其不可恢复性,应适当保护,尤其要加强文化遗产的保护。在保护历史遗产资源的同时应大力拓展商务、会展旅游的类型和规模,提升该圈层的综合旅游功能,使其焕发新的生命力。

2.中郊康体娱乐休闲旅游圈

这一圈层分布在中心城区外围,由北京东南部平原地区和西北部近郊低丘陵地区组成。包括顺义县、通州区、大兴县、房山区平原部分、门头沟区九龙山以东部分和昌平小汤山地区。这一圈层大致相当于环城游憩带的中环部分,距城市中心地理半径在30km~70km之间。资源特色以康体休闲为主,包括主题公园、农业观光园、工业旅游、运动休闲中心等。该圈层的特点是距离适中,以现代人文观光为主,参与性强,集娱乐与休闲健身于一体。由于前几年大规模的开发,许多景点已经处于成熟期,游客量趋于饱和,甚至出现了特色雷同、恶性竞争的现象,因此,目前以主题公园为代表的康体休闲旅游圈重点是加强管理和规划。中郊康体娱乐休闲旅游圈具有很强的生命力,是未来北京环城游憩带发展的重要一环。

3.远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

这一圈层大致和环城游憩带的外环相吻合,距市中心距离半径约为70km~100km,主要由北京市远郊山区组成,包括平谷县、密云县、怀柔县、延庆县、昌平县西北部、门头沟区九龙山以西部分、房山区山地部分。这一范围以山地景观为主,保留较多自然生态和文化遗产,生态观光资源丰富。山地及水库临水区域度假条件较好,因此这一圈层的总体功能定位是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长城文化也是这一圈层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海内外游客游览长城、十三陵主要区域。这一圈层旅游资源基础非常好,原生态特色鲜明,但是距离市区偏远,许多景点还处于开发初期,因此今后的重点是加大投资力度,深度开发,打造原生态旅游精品。在开发时一定要注意当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务必做到开发与保护相协调,绝不能杀鸡取卵,破坏性开发。随着北京市民出游半径越来越大,远郊自然观光度假旅游圈以其优越的资源条件将越来越受到青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