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承德的这些历史事件,你知道吗?

承德的这些历史事件,你知道吗?

时间:2022-02-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我国的历史悠久,地域广大,自然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与山水有关,甚至一些山脉或河流因为发生于此的历史、人文事件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特点。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精神。狼牙山如今,狼牙山已成为河北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棒槌山与桑树成为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见证。双塔山的两峰高度大体相同,均在40余米左右。
人文荟萃_中国山水的故事

我国的历史悠久,地域广大,自然有许多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与山水有关,甚至一些山脉或河流因为发生于此的历史、人文事件而闻名于世,形成了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相得益彰的特点。

狼牙山位于河北省保定市境内易县西南45公里处的太行山东麓,古称郎山,又因雄险奇伟、峰峦壁立、峥嵘险峻,状若狼牙而得名狼牙山。“狼牙竞秀”为当地著名的胜景。

狼牙山由5坨、36峰组成。主峰莲花峰海拔1105米,西、北两面峭壁千仞,东、南两面略为低缓,各有一条羊肠小道通往主峰。登高远眺,但见千峰万岭状如波涛,跌宕起伏。近望西侧,怪石林立,大小莲花峰如出水芙蓉,傲然怒放,自然天成。涧峡云雾缥缈,神奇莫测。

狼牙山风光绮丽,漫山遍布苍松翠柏,飞瀑流泉,拥有丰富的动物和植物资源,动物有黄羊、乌鸦、锦鸡等,植物有松、柏、桦、枫等北方树种二三百种之多。秋风送爽之时,只见坡岗沟壑之间,层林尽染,放眼望去,红叶争奇斗妍,堪与香山红叶相媲美。此外,狼牙山半山腰的红玛瑙溶洞,是我国首次发现的红玛瑙质构成的自然景观。

不过,狼牙山真正驰名中外,却是因为抗日战争时期五勇士舍身跳崖的英雄壮举。1941年9月25日,5名八路军战士为掩护部队机关和当地群众转移,将日伪军引上棋盘坨下的牛壶峰巅,这里三面绝壁,异常险要。在弹尽粮绝无路可退的情况下,5名战士摔烂枪支,纵身跳下悬崖。这一气吞山河的壮举极大地振奋了中国人民抗击侵略者的精神。

狼牙山

如今,狼牙山已成为河北省省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主峰棋盘坨顶峰巍然矗立着五勇士纪念塔,塔高21米,正面刻有聂荣臻元帅书写的“狼牙山五勇士纪念塔”9个金光闪闪的大字,塔底层有5勇士头像浮雕。沿塔内钢梯登上塔顶凉亭,俯瞰群山,千峰竞立,浮云缭绕,狼牙山雄姿尽收眼底。新落成的“狼牙山五勇士陈列馆”占地816平方米,建筑面积1300平方米。馆内有图片、历史资料、抗战文物、战斗场景雕塑等,生动地再现了我抗日军民在党的领导下,抗击日寇、保家卫国的英雄业绩和悲壮历史。

承德的出名,是因为清王朝的皇家园林避暑山庄。事实上,避暑山庄之所以为清室所钟爱,主要是因为其所在之处风光秀丽与奇峰耸立。在承德那些鬼斧神工的奇峰中,以磬锤峰、双塔峰最为秀丽。

磬锤峰位于承德市区东北海拔553米的山巅之上。挺拔峭立的石柱擎天而立,直插云端。石柱高59.42米,上粗下细,宛若北方农妇洗衣用的棒槌,故康熙皇帝赐名为“磬锤峰”,而民间却径直称为“棒槌山”。磬锤峰半山腰还有棵树龄达300余年的桑树,名蒙桑,虽生长在石缝间,却长得枝繁叶茂。此树的果实为白色,肥嫩多汁。当地传说,食之可以益寿延年。

磬锤峰

磬锤峰因其形状独特,早为古人所注意。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在他的名著《水经注》中有这样的记载:

 

濡水(今滦河)又东南流,武列水入焉,其水三派合……东南历石挺下。挺在层峦之上,孤石云举,临崖危峻,可高百余仞……

 

这里的“石挺”就是磬锤峰。磬锤峰显然是大自然的造化,经千万年的风蚀形成。但是,在承德民间却给它赋予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很久以前,承德一带为汪洋大海,有一只海怪出没于此害人。当地一位勇敢的小伙子抱打不平,为民除害。不料却触怒了龙王,被绑入龙宫。恰巧龙女从旁经过,见到小伙子眉清目秀、威武不屈,遂生爱慕之情。于是,龙女决计盗取龙王的定海针,带小伙子逃出龙宫。龙王发现后派虾兵蟹将紧追不舍。眼看追兵已近,龙女心生一计,甩出定海针,将海眼堵住。顿时波涛汹涌的大海变成了陆地,虾兵蟹将转眼灰飞烟灭不见踪影,定海神针则化为石柱,成为磬锤山。龙女终于得以与勇敢的小伙子生活在一起,恩爱美满。但不料,好景不长,玉皇大帝得知此事,派天兵天将来抓龙女,龙女宁死不屈,被点化成桑树,栽在定海针即棒槌山的半山腰上。棒槌山与桑树成为这段美丽的爱情故事的见证。

双塔山

除了磬锤山外,在承德还有一处风蚀柱景观。这就是双塔山。

双塔山位于承德西南的群山之中,由两根棕红色的岩柱构成。这两根岩柱南北排列,比肩而立,状似宝塔,故名。令人称奇的是,在这两座岩柱的顶端,各立有砖塔一座。所以,也有人认为双塔山是因此而得名。

双塔山的两峰高度大体相同,均在40余米左右。只是北峰稍粗大,周长约74米,南峰上粗下细,周长约34米。由于双塔山陡直而立,难以攀登。故峰顶砖塔是何人、何时、何故所建,当地百姓均不得而知。今人用望远镜观测,估计北峰顶的砖塔高约2米,圆锥形,无门。南峰顶的砖塔高5米余,坐北朝南,方形,每边长约为2米多,并开有小门,门高约1.5米,宽1.3米,四角置木据,有铁棍挑出,上挂铜铃。另外,东、西、南三面墙是青砖压缝,北墙齐缝直茬。据说,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前,北墙裂缝较大,宽处大约有20多厘米。地震以后,砖塔不但没倒,裂隙反而弥合。

关于双塔山及其庙宇的来源,当地流传了这样一个传说。

古时候承德一带为汪洋大海,岸边住着一对王姓兄弟,以打鱼为生。老大娶了媳妇,老二也有了情人,日子过得红红火火。好景不长,有一天老二进山打柴跌伤了腿,从此不能再干重活。时间一久,嫂子渐渐心生不满,不但不给老二及时成亲,还动辄对其打骂。最后,竟然要撵他离家。对于嫂子的无理,老二不堪忍受,就在一个狂风骤雨的夜里,坐上一条小船,砍断缆绳,任其漂流。不料,第二天黎明风平浪静,老二发觉自己漂流到两个石礁中间,于是缆好船,上了岸。这时他注意到两礁各有一个小庙,当他来到北礁时,只见一个姑娘正在拜佛,而身旁则堆放着渔网、镐头,还有一包菜籽。再走近一看,这位姑娘正是自己梦寐以求的情人。两人相见,悲喜交集,抱头痛哭。后来听姑娘说,前一夜只见一个大旋风把老二家的房子卷起。姑娘看到情人无影无踪,悲愤之下只身跳海。谁知道,天亮以后姑娘发现自己漂到这个礁岛上。刚才正是在为老二祈祷,求佛保佑他九死一生。听罢,两人欢喜异常,于是在此成家,有情人终成眷属。据说,当年他们就住在北礁的庙里,打鱼种菜度日。南礁的小庙则用来作为仓库。许多年之后,沧海变桑田,两个石礁也就变成了现在的双塔山。

由于双塔山上的小庙来源蹊跷,故当地还有这样一个传说。乾隆皇帝对这一对小庙十分感兴趣,一直想亲自上去看个究竟。有一年,他命人搭建云梯,爬了上去。只见庙前有两畦韭菜,进庙里一看,只见有神龛、石几、香炉,而石几上还摆着一部旧书,几下放一双破草鞋。乾隆帝拿起旧书翻了翻,却发现一个字也不认识。他很失望,什么也没拿就下来了。回到避暑山庄的当晚就做了一个奇怪的梦:一个白胡子老头问他,陛下登双塔山看到了什么,乾隆照实作了回答。老头指点乾隆道:旧书是天书,草鞋是登云靴,韭菜是灵芝草,香炉是生云坛。皇上什么也没看中,实属有眼无珠。乾隆帝一听大惊,第二天清早忙命人重搭云梯,可是却无论如何都搭不成,只好就此作罢。

长白山铁壁峰东有条小河,名叫得马河,还有一个俗名叫赶马河。据说这里是清太祖努尔哈赤与明朝巡抚王化贞驻兵交战的古战场。

明朝末年,巡抚王化贞带领三千多兵马来到赶马河边,准备进剿后金。时值腊月二十三,正是北方祭灶过小年的日子,因此王化贞下令明兵停止前进,就地搭好帐篷,支锅立灶,设宴摆席,犒劳将领和军士们。明朝将士们认为努尔哈赤的大军驻在天桥岭东,距离赶马河还有很远的路程,因此也就放心地歇息了。战马跑了一天,又饿又渴,明军就把马散放在河边喝水吃草,然后自己集聚到帐篷里开怀痛饮。

努尔哈赤听侦探报告明兵驻扎在赶马河边后,暗自盘算:正好我们需要良马,何不趁机去偷袭明营,夺得马匹?于是,他当即决定亲自带领小股部队连夜偷袭明兵营寨。当努尔哈赤头戴盔甲,身挎战刀,从帐房里出来时,忽见月如白昼,心里格外高兴,对将领们说到:“年底月亮本该暗淡无光,可是今晚月光明亮,可见是老天帮助我们打胜仗。”

努尔哈赤亲自挑选了五百余名精兵强将抄近道,于午夜时分来到了赶马河南岸。只见明军的数千匹战马在河北岸散放着,并无一人看管。努尔哈赤指派一名将领带着五十名军士,悄悄地过了赶马河,将马群赶到河南岗。努尔哈赤见没费一刀一枪,没伤一兵一卒就得了这么多良马,心中大喜,立即下令收兵回营。

不料,就在努尔哈赤一队人马走出五里多地后,王化贞发觉战马不见了,于是率大队人马追了上来。后金军士们看两方力量相差悬殊,心里惊恐不安,准备弃马逃跑。可是,努尔哈赤下令要和明兵决一死战。只见他心不慌,气不馁,冷静地把将领和兵士们分成两队,一队是二名将领带着一百余名军士继续赶马回营,另一队由努尔哈赤带领四百余名军士埋伏在追兵必经的大道两旁,准备打一个伏击战。

眼看着明军进入了埋伏圈,一件奇怪的事发生了。原本晴空中没有一丝云彩,可这时却刮起狂风。北风呼啸,寒冷刺骨,明兵冻得浑身直哆嗦,哪里还顾得上追击。只见明兵不再继续往前追赶,开始调转头向回走了。这正中努尔哈赤下怀,于是他一声令下,早已埋伏好的军士们冲了过来,三面夹击,打得明军措手不及,乱作一团,只顾夺路逃命,最终明军大败而退。

努尔哈赤胜利而归,率领兵马回到大本营后,清点了一下掠来的战马,大约有二千余匹。到了天亮时,明军因战死和逃跑扔下的马,又跑来了二百余匹。由于这一仗收获颇丰,后金军心大振。因而,努尔哈赤把赶马河改名为得马河。

“西边的太阳快要落山了,微山湖上静悄悄……”因铁道游击队嘹亮的歌声闻名全国的微山湖,山水相映,景色秀丽,集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于一体。据说,商末微子(商纣王兄)曾避难于湖岛并葬于此地,故微山岛、微山湖及微山县都是由此得名。

微山湖位于山东省的西南部,由微山、昭阳、独山、南阳四个水波相连的湖泊组成,水域辽阔,总面积达1260平方公里,为我国北方最大的淡水湖。四湖中,微山湖面积最大,且远近闻名,故四湖也统称为微山湖,又称南四湖

关于微山湖的成因,众说不一。根据现有的地质资料和地貌形态分析,新生代以来鲁西地区长期处于强烈下沉过程,形成集水盆地。后水流滞积,终于形成湖泊。不过,微山湖目前的现状却与黄河长期泛滥和运河的开发有关。

微山湖荷花

从元代开始,为沟通南北交通,相继开挖了会通河和通惠河。此时,济宁至徐州之间利用泗水天然河道作为运河水道。为了保持航运的顺利进行,在泗水河道上分段建闸,河东的山水在东岸停蓄,逐渐形成了昭阳湖和独山湖。到了明代,黄河不断泛滥,由于黄强泗弱,泗水的出路受阻,昭阳、独山两湖面积不断扩大,并在微山附近出现了赤山、微山、吕孟、张庄等相连的小湖。明代嘉靖年间开挖南阳新河,使大运河的行水水道脱离泗水,改经由昭阳湖西行为昭阳湖东,并将东部沙河等山水引入独山湖,薛河水引入吕孟湖。崇祯年间,开韩庄运河,运河再次东移,形成了今天京杭大运河的水道。至此,赤山、微山、吕孟、张庄四湖湖面迅速扩大,合并为微山湖。随着京杭大运河运输能力的不断提高,此段河道蓄集微山湖东的水流接济运河,因此昭阳等湖成为运河水库,南阳、独山、昭阳、微山等湖逐渐相连,初步形成了今日的南四湖。

京杭大运河的贯通,给微山湖地区带来了空前的繁荣,并诞生了许多因商业闻名的市镇。明清时期这里商贾云集,贸易繁荣,直到清代末期京浦铁路开通,微山湖才逐渐变得宁静起来。不过,前面所提到的铁道游击队,却是因为在京浦铁路上抗击日本侵略者而闻名遐迩。

黄浦江是上海的母亲河,纵贯上海市区,把上海分割为浦西和浦东。它源于青浦县的淀山湖,至吴淞口入长江,全长114公里,最宽处约400米。黄浦江有过许多别名,常见的有黄浦、黄歇浦、歇浦、春申江、申江、浦江等。这些名称的来历是与黄浦江的历史有着密切的关系。

说到黄浦江,还先得从它的支流吴淞江话起。

古代,吴淞江是太湖流域最大的河流,它承担着太湖流域的泄洪和蓄水的功能。正因为此,历代官府都十分重视对吴淞江的治理,其中,北宋时期的水利专家郏亶在治理吴淞江时最有心得。他根据吴淞江的水道以及流经地区的水文状况,设计出一套疏导吴淞江的办法:沿吴淞江每隔5至7里开凿一条大支流,这种支流一律叫作“浦”,吴淞江是东西流向,“浦”是南北纵向的,所以叫“纵浦”;再沿浦每隔7至10里开凿浦的支河,叫作“塘”。这样,就以吴淞江为干流,以浦、塘为支流,形成“井”字形的水道网络。这种水道网络在地势卑湿的江南地区优势明显,每当雨季时,这种网格布局的河流可以共同分担宣泄太湖洪峰的重任;而旱季时,它又是天然的蓄水池,起着灌溉农田、抗旱保收的功效。

郏亶在给皇帝的奏折中讲到,吴淞江从太湖至出海口共计有六十多条“浦”,他能记得住名称的就有几十条。我们只要将他所提到的其中一些浦名略作考证,就能知道是在今天的什么地方了。如下练祁浦显然就是今天上海嘉定境内的练祁河,三林浦、杜浦、周浦则为今天浦东的三林塘、杜浦河和周浦无疑。另外,今天的青浦区还有赵屯浦、大盈浦,上海市区则有桃浦、彭浦、杨树浦等名,它们均是原吴淞江的“纵浦”。而黄浦显然也是吴淞江上的一条纵浦了,也就是说黄浦本为吴淞江的一条支流。那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时候发生逆转的呢?

明代中叶,由于吴淞江主干道曲流发育,淤塞十分严重,给沿江的农业造成了极大的危害。当地官员就设法截弯取直,疏通吴淞江水道。于是嘉靖年间,户部尚书夏元吉主持整治水系,将吴淞江改道在今陆家嘴附近与黄浦江相接,从此,旧淞江渐成细流,即今虬江,东江则东移而成今黄浦江,直通长江口东海。自此,吴淞江成为黄浦江的支流。

至于黄浦的得名,清代编修的《上海县志》以为是“其水大而黄”。而实际上与其他河流相比较,黄浦的水并不见得更黄。所以,此说不见得确凿。也有人认为黄浦的得名与其流向有关。前面已说过,上海地区的水道是横“塘”纵“浦”,“浦”自然应该是南北纵向的。而实际上黄浦江从淀山湖出来后先径直向南流,在松江南厍处突然改变方向,转而向东流。在上海方言中,把竖的东西放倒叫作“横过来”,而上海方言中的“横”“黄”同音,那么,这条被“横过来”的“浦”,于是被叫作“横浦”(黄浦)。这一说法有些道理,因为在今天的地图上我们仍能看到,黄浦江的上游中一段竖向的河叫作“竖潦泾”,再一段横向的则被叫作“横潦泾”。黄浦江得名的另一个说法则与春秋四公子之一的黄歇有关。

据说很早以前,上海地区曾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其中央蜿蜒流淌着一条浅河。雨水多了,就泛滥成灾;雨水少了,又河底朝天。人们深受其害,咒之为“断头河”。战国时楚令尹黄歇来到这“断头河”河畔,不辞辛劳,带领百姓疏浚治理,使之向北直接注入长江口,一泻而入东海。从此大江两岸,旱涝无虞,百姓安居乐业。人们为感激黄歇的疏浚功劳,便称此江为黄歇江,简称黄浦。后来黄歇被封为春申君,便又名黄浦为春申江。所以,上海除了简称“沪”外,又称“申”,就来源于此。从我们刚才讲述黄浦江的历史来看,此说显然更为不经。

陆家嘴

虎丘山位于江苏省苏州城西北3公里处,原名为“海涌山”。虎丘山虽不高大,但中外闻名,有“吴中第一名胜”之称,据说还是我国现有城市园林中最早的风景名胜园林,迄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

虎丘的得名颇有一番来历。春秋时期,江南地区为吴王阖闾所有。就在阖闾十九年(公元前496年),阖闾率兵伐越,而对手正是我们熟知的那位“卧薪尝胆”的勾践。由于轻敌中了埋伏,吴军大败,阖闾本人也身受重伤,在退兵的路上死去。阖闾逝后,吴国给他的治丧规模很大,不仅出动10万人修筑陵墓,“穿土为山,积壤为丘”,而且还以“水银为灌,金银为坑”,并用大量珍珠宝玉和“扁诸”、“鱼肠”等名剑3000为其殉葬。传说阖闾下葬后三天,有一头白虎蹲踞其陵墓上,故从此人们将此山名为“虎丘”。

在虎丘山山腰处,有一块平坦如砥的盘石,从南向北倾斜,细看石头呈暗红色,似乎布满了血迹一样。传说,当年为阖闾营造陵墓时,其子夫差找来1000名手艺高超的工匠,用了整整三年时间,临湖取土,挖地成河,终于建成了一座秘密的地下寝宫。为了不让吴王陵墓的机密泄露出去,夫差竟惨无人道地将1000名工匠统统杀于磐石之上,千人的鲜血染红了磐石。为声讨夫差的暴虐,人们将这块呈暗红色的磐石取名为“千人石”。

虎丘塔

在千人石正北石壁上,镌刻着四个大字:“虎丘剑池”。据说这四个字出自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手笔。不过也有人说,现在的虎丘石壁上的这四个字已非颜氏原书,而是后人补刻上去的,所以在当地有“真剑池、假虎丘”的说法。所谓的剑池,是在此崖壁下有一窄如长剑的水池,相传当年曾以鱼肠剑和其他宝剑三千为吴王阖闾殉葬,故名剑池。所以,也有人认为吴王阖闾墓可能建在这里。虎丘山上还有一石井,传为唐人陆羽所挖,又称为“陆羽井”。据《苏州府志》记载,陆羽曾长期居住虎丘,一边研究茶叶,一边写作《茶经》。由于虎丘山泉甘甜可口,陆羽将其评为“天下第五泉”。

金山位于江苏省镇江市区西北郊,清朝中叶以前,还是一个屹立于江中的岛屿,后因长江主泓道北移,南岸水流减缓,泥沙逐渐淤积,将金山与陆地连成一片。

历史上,金山是一个军事要地,至今还留有妙高台,这是巾帼英雄梁红玉的击鼓台。宋高宗建炎四年(1130年),金兀术率十万金兵,乘数百艘战船,直奔镇江杀来。当时镇江由南宋名将韩世忠驻守。韩世忠率水师八千,负责阻击金兵。夫人梁红玉与韩世忠利用镇江有利的地势,将金兵诱入黄天荡,然后围而歼之。为了鼓舞士气,梁红玉在金山妙高台上为南宋将士击鼓助威。由于此战韩世忠大破金兵,金兀术损失惨重,败北而去,故“梁红玉击鼓战金山”的故事传遍大江南北,梁红玉与金山也从此家喻户晓,千古流芳。

提起金山,就不能不提金山寺;提起金山寺,就不能不提我国著名的四大民间故事之一的《白蛇传》。《白蛇传》以丰富的想象力,大胆奇妙的艺术构思,生动曲折的传奇情节,塑造了白娘子、许仙、小青、法海等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其中“白娘子水漫金山”是故事中最为精彩的情节之一。也正因为“水漫金山”,使得镇江金山名扬天下,不论是人以物传世,还是物以人扬名,故事里多次描绘到的金山寺、白龙洞、法海洞、保和堂等现在已成为了镇江的名胜古迹,使镇江城和金山与“白娘子水漫金山”的故事结下了不解之缘。

法海洞又名裴公洞,位于金山塔西下侧的悬崖上,相传是法海和尚裴头苦修之处,据说法海是唐宰相裴休之子。裴休笃信佛教,便送子出家,取名法海。法海尊重父意,立志向佛。出家后先在江西庐山学道参禅,后从庐山顺江东下,来到镇江金山。其时金山上寺宇荒废,荆棘丛生,还有蟒蛇为害。后来,法海把原来盘踞岩洞中的一条白蟒斗败,驱蟒入海后便居住在洞中。《白蛇传》中的故事即是据此创作的。法海在洞内苦修,终于成为名震一方的高僧大德。

白龙洞位于金山西麓玉带桥旁,洞口狭窄,深不可测。洞中现雕有白娘子和小青的石像。相传,许仙被法海骗上金山,白娘子、小青为救许仙,脱绣花鞋抛江为舟,引东海之水,以水漫金山寺与法海斗法。法海见势不好,急忙脱下袈裟化作长堤,把波涛万顷的海水挡在堤外。白娘子斗法失败,只好退回杭州西湖畔,伺机报仇。这时,看守庙门的小和尚非常同情白娘子和许仙的遭遇,私放许仙从白龙洞逃往杭州。许仙从白龙洞尽头出来后,发现正是西湖旁的断桥,而白娘子与小青早已守候在那里,夫妻两人终于得以相见。这一在民间广为流传的神话故事,给白龙洞增添了几许神奇的色彩。

著名的金山寺除了和《白蛇传》相关的神话传说外,历史上还有不少文人墨客与金山寺高僧结友,留下许多佳话。据说,当年苏东坡与佛印长老友情甚洽,金山寺内的藏经楼、妙高台、楞伽台,都留下苏东坡与佛印的故事。而金山四宝之一的白玉带,原是苏东坡之物,这之间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一日佛印正与众僧讲经说法,东坡走了进来,佛印见东坡进来便说,“学士从何处来?”苏东坡自恃才高,引经据典答道:“暂借四大为坐。”佛印听罢笑道:“学士有意论佛,我有一问若学士能答,我便让座,否则,留下腰间玉带以镇山门。”东坡欣然允诺,佛印问:“四大皆空,五蕴非有,学士何处坐?”苏东坡一时答不出来,只得把玉带交给佛印,佛印回送一件衲裙,为此苏东坡写了《以玉带施元长老,元以衲裙相极次韵》以记其事,诗云:“病骨难堪玉带围,纯银仍落剑锋机。欲教乞食歌姬院,故与云山旧衲衣。”

金山寺

太湖古称“震泽”,又名“具区”,位于江浙交界,水域面积2200平方公里,素有三万六千顷之说。湖中有大小岛屿48个,连同沿湖半岛山峰,被誉为“七十二峰”。太湖是我国四大淡水湖之一,同时也是我国古代吴越文化的发源地,遗存有大量的文物古迹,还有关于吴王夫差、越王勾践、范蠡、西施等历史人物的传说。

太湖中最大的岛屿是洞庭东山和洞庭西山。东山面积约30平方公里,在太湖东南隅与苏州陆地相连,上面有古轩辕宫等著名古寺遗址。轩辕宫原称胥王庙,本是祭祀吴国忠臣伍子胥的庙宇。伍子胥的父亲伍奢原为楚臣,楚王听信谗言,将伍奢和伍子胥之兄处死,伍子胥便东奔投靠了吴国公子光。后公子光弑杀吴王僚,自立为王,这就是后来的吴王阖闾。阖闾再用伍子胥的计谋大败楚国。阖闾死后,伍子胥又辅佐其子夫差。然而,夫差不比阖闾,对伍子胥的建议多不采纳。其中后果最严重的有两次,一次是越王勾践曾被吴军困于会稽山,面临绝境,越王向吴请和。伍子胥劝谏吴王切不可与越人议和,应该趁机消灭越国。但夫差不听,与越人媾和。后来的事情就是人们耳熟能详的卧薪尝胆的故事。另一次是吴王欲伐齐,伍子胥又以伐齐之弊劝谏夫差,吴王还是不纳,反而派伍子胥出使齐国。伍子胥已预计自己必将遭祸,便将儿子托给齐国的世族,改姓王孙。回国后,吴王果然赐属镂剑令他自杀。伍子胥是因忠谏而死,因此一直受到后人的怀念。

太湖风光

洞庭西山因地处洞山、庭山之西而得名。春秋战国时,吴王常来这里消夏、赏月,驻兵养马。古村明月湾还留有吴宫女“画眉地”、“胭脂井”等遗址。

鼋头渚,是太湖西南之滨的名胜,这里山的一端伸入湖中,形成一个三面环水的半岛,山下有一巨石翘首望湖,形状很像探向湖中的鼋头。明代王永积在《锡山景物略》中说:“有一巨石,直瞰湖中,如鼋头然,因呼鼋头渚。”

站在鼋头渚上向西眺望,对面的“三山”宛如浮在水面的神龟,俗称乌龟山。关于这形状像乌龟的三山来历,流传着这样的传说:远古时代,太湖本是一片辽阔的陆地。一天,突然洪水泛滥,把附近的村落都淹没了。老百姓拼命呼救,惊动了东海龙王。东海龙王急命神龟前来救援,人们纷纷爬上乌龟背,才幸免于难。自此,这忠于职守的神龟,日夜守护在这里,后来就化成了三山。

鼋头渚

蠡园在鼋头渚公园的东北部,因蠡湖而得名。蠡湖是太湖的内湖,面积约10平方公里,环湖一周21公里左右。蠡湖原名五里湖,因南傍漆水,又有漆湖之称。后因传说范蠡与西施泛舟于此,故有蠡湖之称。

范蠡的故事正可以作为伍子胥故事的另一个版本。当年越王勾践经过十年的卧薪尝胆,终于灭了吴国,报仇雪恨,并称霸中原。越国灭吴后,勾践举办酒筵,大庆战功,文武百官也个个欢畅。唯有在此次灭吴中居功至伟的范蠡显得忧心忡忡。原来,范蠡追随勾践多年,深知他疑心很深,忌心极重,是个只可同患难,不能共欢乐的君主。因而,在这普天同庆之际,范蠡已心生离去之意。于是,当晚范蠡带上情人西施雇一只小船,出齐门,转石湖,进入太湖隐居下来。由此,民间传说范蠡与西施进入太湖后,就隐居在五里湖中。人们常看见他俩泛舟湖上,故把五里湖改名为“蠡湖”。

马鞍山位于安徽省的东南部,耸立在长江岸边。自古以来,马鞍山作为六朝古都南京的畿辅,荆州至建康的门户,在历史上有着独特的地位。其中,采石矶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有中国历代战争的天然博物馆之称。历史上以少胜多,以文胜武,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南宋文臣虞允文以一万八千人大破完颜亮金兵六十万,即发生于此。不过,马鞍山的得名却是与楚霸王项羽有关。

相传楚汉战争后期,楚霸王项羽在垓下全军覆没,败退至安徽和县的乌江旁。项羽回想到当年气吐山河的壮志,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便请渔人将心爱的坐骑乌雅马渡至对岸,然后自刎而亡。可怜,乌雅马思念主人,长嘶不已,翻滚自戕。乌雅马的马鞍落地后遂化为山岭,马鞍山因此得名。

采石矶

马鞍山的历史当然不是从楚汉之际才开始的。上世纪80年代以来,马鞍山陆续出土了大量的古墓葬和古遗址,从新石器时代至商周古遗址不一而足。被列为八十年代中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的东吴名将朱然墓,是诸多六朝贵族墓葬中最具代表性的一座。墓中出土的精美漆器及绘画作品,填补了从汉代至三国时期美术史的空白。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欧阳修的一篇《醉翁亭记》,让多少游人对琅琊山向往不已。

琅琊山位于安徽省东部滁县境内,古称摩陀岭,因东晋琅琊王避难于此,改称为“琅琊山”。琅琊山景色淡雅俊秀,整个风景区面积115公里,森林覆盖率达90%。问题是在安徽境内要找一个比琅琊山风景秀丽的地方,应该说是太容易不过了。而琅琊山之如何能广为人知,这完全由于北宋文人欧阳修谪居此地为太守时所著的《醉翁亭记》。

醉翁亭

宋仁宗庆历年间,朝政腐败,权贵当道。原来在朝廷中做官的欧阳修主张革新时政,且不避谤,敢于揭露官吏阴私,因而得罪了左丞相夏竦等人。夏竦便在皇帝面前诬告他,使欧阳修被贬谪滁州任太守。欧阳修来到滁州,感怀时世,寄情山水,在这里认识了琅琊寺住持僧智仙和尚,并很快结为知音。为了方便欧阳修游玩,智仙特意在琅琊山山麓建造了一座小亭,欧阳修亲为作记,这就是有名的《醉翁亭记》。谪居滁州期间,欧阳修闲暇之余常同友人到亭中游乐饮酒,“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亭因此而闻名遐迩,被誉为“天下第一亭”。欧阳修不仅在此饮酒,也常在此办公。有诗赞曰:“为政风流乐岁丰,每将公事了亭中。”一句“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间也”,把欧阳修寄情山水,安民乐丰的内心世界发挥得淋漓尽致。多年以后,苏轼应邀书写《醉翁亭记》,刻碑传世。从此,醉翁亭伴随着“欧文苏字”双绝而名扬天下。

自欧阳修名作《醉翁亭记》问世后,文以山丽,山以文传,名扬天下,琅琊山自此声名日隆,游人不绝,更有无数文人墨客前来游玩,包括王安石、曾巩、文征明等人,也在琅琊山留下了名篇佳句,使琅琊山拥有了“名山、名寺、名亭、名泉、名文、名士”六名胜境。

发源于陕西洛南灌举山的洛河,东过熊耳,流经河南卢氏、洛宁、宜阳,在洛阳以东汇合伊河后,东北经巩县神堤注入黄河,全长453公里,流域面积为12000多平方公里。洛河水清可鉴,严冬不冰,故谓之“温洛”。历史时期,洛水纳伊、涧诸水后,流量大增,颇富航运之便,而著名古都洛阳就因位于洛水之北而得名。不过,洛水在中国历史上不仅是因洛阳而著名,更因为三国时期著名文学家曹植的一部《洛神赋》而享誉。

《洛神赋》是依照流传在洛河两岸一个脍炙人口的故事创造而成。

传说宓妃原是伏羲氏的女儿,因迷恋洛河两岸的美丽景色,降临人间,来到洛河岸边。那时,居住在洛河流域的是一个勤劳勇敢的部族有洛氏。宓妃便教给有洛氏结网捕鱼,还把从父亲那儿学来的狩猎、养畜、放牧的方法也传授给了有洛氏。

这天,部落的百姓在劳动之余,宓妃拿起七弦琴,奏起优美动听的乐曲来。这悠扬的琴声传到远方,为黄河里的河伯听到。河伯为这优美的乐曲打动,便潜入洛河想一探究竟。当他看到宓妃时,一下子就被宓妃的美貌所吸引。于是,河伯化作白龙,在洛河里掀起滔天巨浪吞没了宓妃。

宓妃被河伯押入水府深宫,离开了她所热爱的土地与人民,终日郁郁寡欢,只好用七弦琴排遣愁苦。寻着这悲凄的乐曲,天神后羿找到了宓妃。原来,善射的后羿因射杀了天帝的九个儿子,与妻子一同被贬往人间。后来,妻子嫦娥偷吃仙药,一人返回天宫,只剩后羿独自一人留在人世间。后羿听说宓妃的遭遇非常气愤,遂将宓妃解救出河伯的深宫,回到有洛氏中间,并与宓妃产生了爱情。河伯本来就因为宓妃对他不理不睬而十分恼怒,因此当他听说后羿宓妃之间产生恋情后,便再次化作白龙潜入洛河兴风作浪,吞噬田地、村庄和牲畜。后羿为此怒火填膺,举箭射中了河伯的左眼,河伯只得仓皇而逃。

《洛神赋图》

河伯自知不是后羿的对手,便跑到天帝那儿去告状。天帝早就知道了所发生的一切,因而并不偏向河伯,河伯只好灰溜溜地回到水府。从此,后羿与宓妃这对情侣便在洛阳居住下来,过上了美满幸福的生活。后来,天帝封后羿为宗布神,宓妃为洛神。为纪念宓妃给洛河人民带来的福祉,人们在洛阳老城的东关兴建了一座宏伟的“洛神庙”。

后来,曹植与甄妃相恋,曹植便借洛神的典故,写成《洛神赋》,赞美后羿与宓妃的爱情,特别是其中对宓妃美貌的描写,表明了他对甄妃的爱慕。

“井冈山,两件宝;历史红,山林好。”这是流传在当地的谚语。确实如此,游览井冈山,既可以瞻仰革命前辈的战斗业绩,还可以饱览景色绮丽的无限风光,英雄的业绩与壮丽的山河交相辉映,构成井冈山得天独厚的风光。

井冈山位于湘赣边界的罗霄山脉中段,地势险峻,其中部为崇山峻岭,两侧为低山丘陵,主要山峰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最南端的南风屏海拔高达2120米,是井冈山地区的最高峰。井冈山山高林密,从山下往上望,巍巍井冈就如一座巨大的城堡,五大哨口是进入“城堡”必经的“城关”。把守此地,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井冈山地区不仅形势险峻,崖路崎岖,而且溪流密布。这些溪流有的急湍而下,有的依山萦绕,有的却飞流成瀑,给壮丽的井冈山增添了无限风光。此外,井冈山林竹茂密,花木繁多,这里不仅有千山树,万山水,走路不见天的片片山林,漫山遍野还有郁郁葱葱的井冈翠竹和杜鹃花,为多姿的井冈山增添风采。

井冈山会师

1927年秋,毛泽东、朱德等中国共产党人率领中国工农红军,在这里创建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为中国革命开辟了一条以农村包围城市,最后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从此,井冈山以“革命摇篮”而饮誉海内外。目前,井冈山地区有30多处革命遗址仍保存完好,其中国家级保护遗址10处,省级保护遗址2处,市级保护遗址17处。馆藏文物近3000件的井冈山革命烈士博物馆,以及集纪念堂、碑林、雕塑群、革命烈士纪念碑于一体的井冈山烈士陵园,都详细记述了井冈山斗争的光荣历史。

坐落在崇山峻岭间的小盆地茨坪,是当年井冈山革命斗争的中心。现在这里已建有革命博物馆、烈士纪念塔等。以革命战场闻名的五大哨口,也都是景色绝妙之处。五大哨口中最著名的是黄洋界。黄洋界海拔1343米,居高临下,扼居山口,形势险要,当地群众称之为摩天岭。在这里放眼四望,群山起伏,层层叠叠;白云翻腾,犹如汪洋大海。当年的哨口工事和上山小路还依稀可见,红军营房保存完好,并建有一座黄洋界保卫战胜利纪念碑,碑文由朱德同志书写,另一面镌刻毛泽东同志的《西江月·井冈山》。碑前有大理石屏风,上有“黄洋界”三个金色大字。

万泉河是海南岛第三大河,发源于五指山,全长162公里。沿河两岸是典型的热带雨林景观和巧夺天工的地貌,令人叹为观止,有中国的“亚马逊河”之誉。

万泉河景色最美的地方是在出海口,这里集江河、绿岛、海港、沙堤等景观于一地,被认为是世界上河流出海口中自然风景保存最好的地方之一。

红色娘子军

万泉河原名“多河”,之所以现在称为“万泉河”,与元朝文宗皇帝与万泉河的一段因缘有直接的关系。

元朝中叶,武宗皇帝的第二个儿子图帖睦尔,因宫廷倾轧被流放到海南定邑的多河河畔。当地有位著名的绅士王官,对太子悉心照料,经常带他乘船游览多河,饮酒消愁,观光怡情。时间一长,还介绍了一位名叫梅娘的美丽女子与他完婚。日久生情,太子对多河与这里淳朴善良的百姓产生了深厚的感情。

1328年,蒙元帝国的第十位皇帝也孙铁木耳在大都去世,宫廷的帝位之争随之爆发。当时的丞相要立九岁的皇太子阿速吉八为帝,而签书枢密院事燕铁木儿依靠武力要拥立图帖睦尔为帝。经过一番激战,燕铁木儿获胜,图帖睦尔被召回京即帝位。

在即将离别万泉河宁静美丽的家园时,太子恋恋不舍,绅士王官率领村民夹岸欢送,由于尚未登基,两岸人民只能握拳直呼:“太子万全,一路万全。”太子感动之极,带着梅娘与乡亲们挥泪道别,乘船出海,一路“万全”到大都,成为元朝第十一位皇帝,即文宗。

登基后的第三年,文宗皇帝不忘王官的救主之义,诏文将原海南定邑县提升为南建州,敕封王官为知州,将“多河”改名为“万泉河”,以报答万泉河两岸的百姓送他“万全”之情。当地的老百姓为了纪念这段历史,在当年送太子与梅娘登船之处,建立了中水庙祭拜王官,并将渡口命名为文宗渡口。

一代皇帝专门为一人封官而把衙门升格,为一条河流改名,在中国史册上仅此一例。而今,万泉河又因为《我爱五指山,我爱万泉河》河曲和《红色娘子军》而声名远扬。

骊山是秦岭山脉的一个支脉,东西绵亘25公里,南北宽约13.7公里,海拔1302米,山上松柏长青,壮丽翠秀,远远望去,整座山形犹如一匹黑色的骏马。这里在西周时为骊戎国之地,因此称为骊山。唐代时,骊山脚下的临潼县曾名昭应、会昌,骊山又曾因此改名为昭应山、会昌山。骊山美如锦绣,故又名绣岭。“渭水秋天白,骊山晚照红。”每当夕阳西下,骊山在落日斜阳里红霞万状尤显壮观,“骊山晚照”被誉为“关中八景”之一。

由于地近长安,加之景色秀丽,又有温泉涌出,故在建都长安的周秦汉唐各代,这里一直是皇家园林地,离宫别墅众多。《古迹志》曾称: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冶,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因是帝王游幸之地,骊山山上山下古迹随处可见,神话传说层出不穷。“骊山云树郁苍苍,历尽周秦与汉唐,一脉温汤流日夜,几抔荒冢掩皇王”,郭沫若在此对骊山胜景及其历史地位做了恰当而准确地概括。

传说,在上古时这里曾是女娲氏“炼石补天”之处,至今仍有老母庙祭祀女娲。西周时,这里又由周幽王与褒姒为主角,上演了一幕“烽火戏诸侯,褒姒一笑失天下”的历史闹剧。唐代,唐玄宗、杨贵妃在此则演绎了一段凄美悱恻的爱情故事。就连威震天下冷血的秦始皇也选择将他的陵墓建于骊山脚下,并留下了震惊世界、气势磅礴的秦兵马俑军阵。

骊山半山腰有一块上有金黄菌锈的巨石,远望像老虎身上的斑纹,因此叫虎斑石。又因形状似一只蹲卧的老虎,也叫卧虎石。石上有一座水泥凉亭,这里是西安事变时,蒋介石被捉到的地方,故五十年代改名为“捉蒋亭”,后改名为“兵谏亭”。亭内正面上方石壁上有题词,叙述了“西安事变”的大略经过。

骊山见证了中华民族兴衰,成为众多历史事件发生的场所。

骊山晚照亭

在峨眉山下,岷江、青衣江、大渡河三江汇流之处,耸立着一座山,名为凌云山。凌云山并不高,最高峰也不过高出江面140米。凌云山更不大,只有9个山峰。但是,由于它峰峦错落,林木葱茏,俯视三江,气势磅礴,加之可以远眺峨眉,因此,一千多年前就受到人们的称赞。宋代文人邵博曾赞美道:“天下山水之冠在蜀,蜀之胜曰嘉州,嘉州之胜曰凌云。”嘉州就是现在的乐山。由于凌云山景色秀美,因此各峰之上都建有寺庙。现在还保存的有栖峦峰的凌云寺和灵宝峰的灵宝塔。

但是,令凌云山声名遐迩却是另外的缘故。原来,在凌云山栖鸾峰岷江南岸的临江崖壁上,有一尊高二十多丈、宽七丈二尺的石刻弥勒大佛。大佛依岩端坐,俯视三江,头在山顶,脚踏江边,体态雍容,神情安详。又因为大佛面对着滚滚东流的江水,和乐山城隔江相望,所以又称为乐山大佛。

这尊雄伟的佛像规模巨大,仅一个头就长14.7米,宽10米。头顶上每一个螺髻都可以放入一张大圆桌。他的耳朵也有7米长,耳朵眼里可以钻进两个人。它的脚背宽8.5米,可以围坐100多人。它比山西大同云冈石窟最高的大佛要高出三倍,过去认为世界最大的阿富汗巴史安大立佛,高53米,而乐山大佛比它要高出18米。在凌云寺内可以凭栏观赏大佛,欣赏大佛头部的细微之处。从这里沿一条凿于悬崖边上的陡直小路,可以下到大佛的脚边。因为大佛凿于凌云寺旁,所以大佛也就称为凌云大佛。而凌云寺也因有了这尊大佛,被人们称为大佛寺。

在凌云山岩壁处,为何会出现这样一座大佛?原来是与这里的地形水势有关。

乐山大佛

发源于川北大雪山的岷江,带着大量的雪水,滚滚南下。当它进入成都平原,来到乐山城下,已经是一条水面开阔的大江了。在这里,它同波涛汹涌的大渡河,水流湍急的青衣江汇合。就在这三江汇合的地方,水流湍急,波浪汹涌,行船至此往往被水流吞没,因此这里成为航行在此的船民谈之色变的险恶之处。于是,在唐玄宗开元初年(713年),由凌云寺的海通和尚发起造像,希望通过修建一座佛像祛祓灾祸。然而,修建不久工程一度中断,直到唐德宗贞元十九年(803年),才由剑南西川节度使韦皋完成,历时整整九十年之久。

阳河又名水、溪,是古代武陵五溪之一,位于贵州施秉县、镇远县境内,历来是少数民族聚居地。这一地区的最初开发可追溯到三国时期,因此在阳河流域留下了许多三国的传说。

相传三国时诸葛亮南征孟获,曾驻兵水,留下很多遗迹。上游有一段河道名为“高碑湖”,旁边有一苗寨叫“高碑寨”。传说当年诸葛亮曾派一员大将运粮草,不幸大将在这里以身殉职。蜀国士兵和当地土著就地给他立了一块很高的石碑,而这附近的河道、村寨也随之易名为“高碑湖”、“高碑寨”。

高碑湖的上游名为诸葛峡,诸葛峡却是因有诸葛洞而得名。据当地百姓讲,诸葛洞原名为瓮蓬洞,是阳河河段中一比较陡峭的隘口。这里双崖夹峙,石礁杂陈,水至此形成险滩。《镇远府志》引明代郭子章《新河记》对这一带的河道有十分形象的描写:“巨石嵯峨,横踞江心,余碛磊磊,鳞次戟列。水流至此,惊波转腾,望沫飞奔,即芥为之舟,顷刻而胶。……而偏(桥)人亦自谣曰:‘若令三洞开,除非诸葛来。’”这里流传着一个诸葛亮南征时,在此开凿河道,并用计吓退追兵的故事。

话说当年诸葛亮率军进入水后,驻扎在夜郎国偏桥(今施秉)的瓮蓬古洞一带。因为阳河中有块巨石挡住蜀国战船前行的道路,诸葛亮传令三军安营扎寨,建“将房”、“马厩”,并组织人力开凿瓮蓬洞,打通河道,以实现“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战略。群牂郡丞朱褒深恐诸葛亮打通瓮蓬洞后,使牂牁失去倚仗的天险。于是,经常派出小股部队前去骚扰,以阻止蜀兵的工程。这派出的小股部队每当遇到蜀兵迎击就作鸟兽散,但等蜀兵一退又出来破坏,因此蜀军开凿阳河的工程进展很慢。日子一长,诸葛亮也开始着急起来,进则难进,退又怕敌兵追击。一天,他信步来到水北边,只见这里双峰对峙,一山突出,一线泉水从山上滴入水中。诸葛亮正看着,忽然一骑来报:益州雍闿杀了太守正昂,起兵反蜀,请丞相星夜赶回。诸葛亮大惊,正考虑如何撤军,忽见报信者因下马太急,竟将腰间铜牌掉进水里,泉水正好滴在上面,发出“咚咚”的声音。诸葛亮心里一动,下令三军星夜起程回蜀,然后叫人拿一面铜鼓放在泉下水中。朱褒得到消息,急忙率兵追赶,谁知一进湾里,水滴铜鼓的声音经过山谷回传,如同千鼓齐鸣,吓得朱褒一行掉头就跑,一直跑了120里才停下。如此三天,朱褒终于有所醒悟,再去派人探听,才知中了诸葛亮“滴鼓退兵”之计。后来,人们就把瓮蓬洞改为“诸葛洞”,峡谷处名为“诸葛峡”,把滴鼓退兵的地方取名“铜鼓湾”。并在当年诸葛亮“将房”处修了武侯祠,用以祭祀诸葛亮。

六盘山,古代称为陇山。它北起宁夏海原县的西华山,一直向南延伸到甘肃和陕西境内,跨越宁夏、甘肃、陕西三省区,南北绵延近千里,主峰六盘山位于宁夏固原、隆德两县交汇处的米岗山,海拔2942米。

六盘山峰巍峨险峻,山路盘旋曲折,以前登山要盘环山路六次才能到达山顶,六盘山的名字也就由此而来。两千多年来,六盘山总是或隐或现地伴随着中国的历史进程,尤其是西北的历史发展和文化演进。

最早与六盘山历史相关的重要人物是秦始皇。公元前220年,秦始皇首次出巡,即取道陇西,由鸡头道穿越六盘山,其目的当然主要是军事方面的,欲达到威震西戎的目的。

历史上秦皇汉武并称。汉武帝拓土开疆,是个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作为的帝王。当年汉武帝经营的重点就是西北边地。为抵御劲敌匈奴的进攻,加强西北地区的防务,汉武帝先后六次巡视六盘山所在的安定郡,当然也曾登临六盘山。再一位登临六盘山的重要人物就是那位“只识弯弓射大雕”的成吉思汗。

公元1227年,成吉思汗挥师西渡黄河攻打西夏。不料,一直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的一代天骄却被阻于西夏国都兴庆府(今宁夏银川)之外。成吉思汗在久攻不下之后,采取迂回战术,绕过兴庆府挥师南下,于这年夏天登临六盘山。或许是因为出师不利,心情郁闷,成吉思汗在六盘山身染重病,一病不起,一代天骄就在六盘山辞别了人世。

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

“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1935年10月初,毛泽东率领北上抗日的中国工农红军,到达了六盘山。或许是为六盘山壮丽的景色所触动,或许是对未来胜利的期许,毛泽东写下了气壮山河的诗篇《清平乐·六盘山》,抒发了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六盘山又因毛泽东的诗词而更加闻名。

日月山位于青海省湟源县南部与共和县交界处。距湟源县城40多公里,海拔最高点为4877米。唐代称为“赤岭”,因山顶砂土赤红而得名。

日月山在我国自然地理上是一条非常重要的分界线,是我国外流区与内流区的分水岭、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分界线,也是青海东部农业区和牧业区的自然分界线。因此,日月山的东西两侧的自然景色迥然不同:山东侧阡陌纵横,良田万顷,一派田园风光;山西侧草原辽阔,牛羊成群,一幅塞外景象。所以,日月山又有“草原门户”之称。

日月山

日月山地处要塞,形势险峻,战略位置重要。很早以来,它就是我国内地通往西南边陲的交通要道,也是汉藏人民友好往来,互市贸易的关隘。早在汉代,日月山已成为我国“丝绸之道”南支上的重要驿站。唐代时,日月山作为唐王朝与吐蕃交界处,成为唐蕃古道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日月山上流传着一个十分感人的故事。唐初,唐王朝西部边境受到吐蕃频繁侵扰,唐太宗为了汉藏人民世代和好,将宗室女文成公主许配给了藏王松赞干布。文成公主一行由江夏王李道宗、藏相禄东赞陪同,从京都长安迤逦西行,来到了日月山。过了日月山就意味着进入吐蕃境内。当公主登上山顶,举目环顾,遥想长安,不禁心潮起伏,愁思万缕,潸然泪下。文成公主取出临行时帝后所赐的日月宝镜,镜中顿时现出长安的繁华景色。公主思乡之情油然而生,但又想到联姻通好的重任在肩,遂毅然将日月宝镜甩下赤岭,以示永远留在吐蕃的决心。日月宝镜变成了碧波荡漾的青海湖,而公主的泪水则汇成了滔滔的倒淌河。后人为纪念文成公主,就把赤岭改名日月山。日月山与倒淌河从此成为文成公主进藏与汉藏一家的历史见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