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元古代—早青白口世克拉通基底演化阶段

中元古代—早青白口世克拉通基底演化阶段

时间:2023-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可能指示扬子东南缘在中元古代已进入了弧盆系演化阶段。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图解具洋脊型拉斑玄武岩特征,说明中元古代云开地区可能存在洋盆。中南地区早青白口世地质记录主要分布于扬子东南缘,少量见于黄陵地区、大洪山地区。扬子东南缘早青白口世地质记录以冷家溪群、四堡群为代表,为具有弧后盆地-岛弧特征的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大部分都经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且变形强烈。
中元古代—早青白口世克拉通基底演化阶段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中南地区中元古代地质记录主要分布于神农架—黄陵地区、大洪山地区、湘东北连云山地区、云开地区和海南岛。 鄂西神农架—黄陵一带,较早记录为神农架群,主要表现为陆内夭折裂谷特点,早期为拉张环境下碎屑浊积岩夹碱性玄武岩组合,晚期为台相碎屑-碳酸盐岩组合。同期或稍晚记录为力耳坪(庙湾)组和与之相关的变基性-超基性岩火山岩组合(蛇绿混杂岩?),岩石化学特征显示为大洋玄武岩,稀土配分特征介于板内与岛弧玄武岩之间,我们认为其为拉张环境下具洋壳特征的裂谷盆地产物,可能代表神农架与黄陵之间的裂解活动在中元古代晚期达到高峰。 湖北随州大洪山一带,以打鼓石群为代表,为一套陆源碎屑岩和碳酸盐岩,为较稳定陆块滨浅海沉积。

湘东北地区以仓溪岩群和连云山杂岩为代表,为沉积碎屑岩-火山岩及酸、中、基性侵入岩经绿片岩-角闪岩相变质的岩系,后经混合岩化,被新生构造面理强烈置换。 可能指示扬子东南缘在中元古代已进入了弧盆系演化阶段。

云开地区以云开群为代表,为一套类复理石浅变质岩系夹变质火山岩,局部夹铁、磷矿层。变质程度多为绿片岩相,少数为低角闪岩相,局部有同构造分泌的石英脉贯入,广西地调院在北流市石窝附近变质火山岩(斜长角闪岩)中的锆石用SHRIMP法测得年龄为1462±28Ma。斜长角闪岩的地球化学图解具洋脊型拉斑玄武岩特征,说明中元古代云开地区可能存在洋盆。

中元古时期海南地壳处于激烈活动时期,火山喷发活动比较频繁,伴随地壳的大幅度急剧下降,接受了戈枕村组和峨文岭组为代表的一套夹有中酸性浅成岩或熔岩的海相陆缘碎屑沉积,经区域变质作用,形成下部条带状片麻岩和条带状、眼球状混合岩和上部片岩类、石英岩类,构成了具双层结构的海南岛结晶基底。 之后发生约14亿年的早晋宁运动,海南隆升成陆,进入地台剥蚀期,并缺失(14~10)亿年的地质记录。

中南地区早青白口世地质记录主要分布于扬子东南缘,少量见于黄陵地区、大洪山地区。变质岩系的划分和构造变形变质序列的划分还存在较多分歧。

扬子东南缘早青白口世地质记录以冷家溪群、四堡群为代表,为具有弧后盆地-岛弧特征的碎屑岩夹火山岩建造,大部分都经受了绿片岩相的变质,且变形强烈。 本阶段还形成了典型的大洋火山岩,如浏阳鄱淡及衡山新桥的角斑岩及安山岩,醴陵攸坞的玄武岩和基性火山角砾、凝灰质等,浏阳文家市一带的蛇绿岩套残片、南桥N-MORB特性的玄武岩等。 随着新元古代期华南洋盆地萎缩,扬子陆块东南缘多岛洋拟或微型陆块向扬子陆块靠拢并最终碰撞增生,武陵运动发生,形成了广阔的江南造山带,表现形式为冷家溪群或四堡群及相当层位与上覆板溪群或丹洲群及相当层位之间的角度不整合。

在早青白口世末期,扬子板块与华夏板块发生俯冲-碰撞拼合形成晋宁期的俯冲-碰撞带,从江山-绍兴造山带开始,经过皖南、赣东北、湘北、湘中、黔桂交界,一直延伸到滇东一带,即江南造山带:它在不同地段活动性质差别很大,在皖南—赣东北表现为弧-陆碰撞带的特征,江西德兴—皖南沿中元古代末期板块碰撞带发现超基性岩体的冷侵位(赵建新等,1995);赣北—湘北为近东西走向的俯冲带,其南部的洋壳可能向北俯冲-碰撞;在湘中表现为左行走滑断层(类似于转换断层);桂北表现为弧-陆碰撞带的特征(柏道远等,2008)。 就中南境内而言,对于“华南洋在晋宁运动后是否存在”争议颇多,本次研究认为晋宁运动后扬子与华夏(武夷-云开弧盆系)之间存在残留洋,板溪期沉积是在具有洋壳和陆壳过渡性质基底上沉积而成的,桂东粤西地区的鹰扬关组可能就是此类环境下的沉积记录。 810~800Ma,江南造山带东南缘城步地区存在岛弧花岗岩,主要物质记录为805.7±9.2Ma的片麻状细中粒黑云母花岗闪长岩和片麻状细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柏道远等,2010)也证明俯冲仍然存在。

神农架地区青白口系以凉风垭组为代表,为具前陆盆地特征的碎屑岩-碳酸盐岩沉积;黄陵地区以孔子河组和白竹坪组为代表,孔子河组原岩为海相陆源碎屑沉积的泥砂质岩类,白竹坪组为含火山碎屑细浊积岩组合。 在黄陵与神农架之间,可能存在呈北东向展布的陆内裂谷。同期,大洪山地区以花山群为代表,为碎屑岩为主夹火山岩沉积建造,亦具有弧后盆地-初始裂谷的特征。 晋宁运动,使得黄陵与神农架拼合,随南地区裂谷活动结束,黄陵和大洪山地区新元古代同造山侵入岩就位,低角闪岩-绿片岩相、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作用发生。

现有的资料表明(1∶25万麻城市幅、随州市幅,2003),晋宁期,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发生过汇聚碰撞,表现出典型板块构造的演化特点,板块俯冲边界可能在大别山北坡,武当-桐柏-大别相当于岛弧(大陆火山弧)-弧后盆地环境,基于以下事实:

(1)武当—随州地区该时期的主要发育一套活动大陆边缘-弧后盆地沉积物质。 它们经历了从大陆边缘火山-碎屑沉积到裂谷早期双峰式火山-沉积直至裂谷晚期的坳拉槽沉积。

(2)湖北的大磊山、双峰尖及黄厂地区的青白口纪安山岩-流纹岩组合及类科迪勒拉“Ⅰ”型花岗岩(桐柏—大别地区广泛分布的新元古代石英闪长岩-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则是这一时期岩浆活动的直接标志。

(3)变质与变形,晋宁运动汇聚具双变质带的变质特点,俯冲盘表现为:高压-超高压榴辉岩相变质,仰冲盘表现为中低压角闪岩相变形变质。 尽管当时的构造格局目前尚不是十分清楚,但该区出露的大量新元古代同造山的类科迪勒拉“I”型花岗岩,应属洋壳俯冲到深部部分熔融的产物,侵位部位相当于大陆边缘或边缘岛弧环境,反映当时存在大规模的俯冲碰撞造山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