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大别-苏鲁地块

大别-苏鲁地块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由中-高温变质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等组成,其中由北大别变质杂岩、阚集岩群、晋宁期深熔花岗片麻岩、中生代岩浆岩及一些构造就位的变质超镁铁质岩块等,构成造山带剥露最深的古老陆核基底,划归中-高温变质亚相;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宿松岩群、张八岭岩群为折返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亚相;大量晋宁期变形变质侵入岩为深成同碰撞岩浆岩亚相。
大别-苏鲁地块_中南地区大地构造

中南境内仅划分一个三级构造单元,即Ⅰ-2-1大别地块(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T2) HP-UHP,该单元以桐柏-宣化-磨子潭-晓天断裂为北界,南以两郧-兴隆-广水-黄陂断裂为界。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由中-高温变质岩+高压-超高压变质岩等组成,其中由北大别变质杂岩、阚集岩群、晋宁期深熔花岗片麻岩中生代岩浆岩及一些构造就位的变质超镁铁质岩块等,构成造山带剥露最深的古老陆核基底,划归中-高温变质亚相;南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杂岩、宿松岩群、张八岭岩群为折返的高压-超高压变质亚相;大量晋宁期变形变质侵入岩为深成同碰撞岩浆岩亚相。 各构造单元或构造亚相与相邻单元(亚相)间被韧性剪切带分隔,由变质火山-沉积杂岩建造、变质海相火山-细碧岩建造等组成,共同构成造山带基底堆叠体。 该单元是印支期南、北两大陆块及其间微陆块(岛弧)聚合碰撞长期发展演化的巨型构造混杂岩带。 燕山期大量花岗岩就位并产生一系列浅层推覆、滑覆构造,最终完成大别造山带抬升再造过程。 由基底折返带、大别高压-超高压变质折返带、蓝片岩高压变质折返带组成。

基底折返带:太古代陆核(Ar CN),由新太古代表壳-片麻岩组合(Ar3m)、斜长角闪岩-石英岩组合、陆块TTG花岗岩组合构成;古元古代变质杂岩(Pt1),由古元古孔兹岩组合(Pt1D)组成;古岩浆弧(Pt3),主要为新元古代TTG组合和钾质花岗岩组合。其分布指示新元古代时期,桐柏-大别南缘存在洋板(壳),并向北俯冲。

超高压变质折返带(UHP):主要分布在新城-大悟-歧亭断裂以北,以往红安群、宿松岩群分布范围。 该带具构造混杂堆叠特征,鉴于没有可信的年代学资料,将该带内物质划分为以下岩石构造组合:片麻岩-浅粒岩-片岩-大理岩组合(HA1);角闪片岩-片岩-浅粒岩组合(HA2);片麻岩-变粒岩-角闪片岩组合(HA3);变粒岩-片岩-片麻岩组合(HA4);双峰式侵入岩组合(ζλ、βμ)(Pt3);基性—超基性岩组合(ν、Σ)S,碱性岩组合(ζλ)S。主要由榴辉岩、硬玉石英岩、大理岩、片岩、花岗质片麻岩、超镁铁质岩等组成,其内含有柯石英和金刚石包体,表明这些超高压变质岩石曾被俯冲到大于100km深处(Xu,1987;Wang,1989;Okeyetal,1989;Yanget al,1989;Xuetal,1992);Sm-Nd矿物等时线法、单颗锆石U-Pb法、SHRIMP分析技术等多种同位素定年研究表明,大别高压和超高压变质作用年代主要为230~210Ma(Lietal,1989、1992、1993a、1993b、1996、1997、2000;Amesetal,1993;Eideetal,1994;Maruyamaetal,1994),是在印支期扬子板块俯冲到中朝板块之下时发生的。

蓝片岩高压变质折返带(HP):位于新城-大悟-歧亭断裂和两郧-兴隆-广水黄陂断裂夹持的区域,主要有碎屑浊积岩组合(Nh1W1);双峰式火山岩组合(Nh1W2、Nh2Y);碎屑岩-碳酸盐岩组合(Z1d);碳酸盐岩组合(Z21dn);基性-超基性岩组合(ν、Σ)S;碱性岩组合(ζλ)S。

张八岭中-高压变质带变质作用为绿帘蓝片岩相+低绿片岩相,显示继绿帘蓝片岩相变质之后又有低绿片岩相叠加,二者呈相转变关系。许多230~200Ma的多硅白云母40Ar-30Ar年龄的出现,亦为印支期变质作用的产物。

大别造山带内相应的火山岩主体为张八岭岩群西冷岩组和岳西县桃园寨火山岩。 晋宁期西冷旋回火山岩岩石组合为细碧岩-石英角斑岩组合,岩石成分富钠、贫钙,具双峰式特点,形成于陆缘裂陷(谷)带海相环境。

第一套为变质超镁铁-镁铁质岩,区域上总体呈北西向成群成带分布,规模大小不等,单个岩块呈透镜状、串珠状、星点状出露。 主要岩石组合为纯橄岩、辉橄岩、蛇纹岩、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组合,为幔源岩浆分异的产物。

第二套变质侵入岩组合为造山带主要组分,包括燕子河二长花岗质-斜长(奥长)花岗岩-花岗闪长质-英云闪长质-闪长-辉长质片麻岩组合、汤池石英二长闪长质-石英二长质片麻岩组合、王铁二长花岗质-花岗闪长质-石英闪长质-闪长质片麻岩组合和西山驿正长花岗岩-二长花岗岩组合,燕子河、王铁片麻岩组合具TTG岩系特征。 各类片麻岩体均经受了深层剪切流变和角闪岩相变质,含大量变质表壳岩包体,总体平行造山带呈北西向展布。

第三套燕山期侵入岩组合总体呈北西-南东向展布,岩浆侵位受北东-北北东向构造控制,构造环境处于造山带抬升拉张环境,花岗岩大规模侵位,为造山晚期火山弧产物。 燕山中期侵入岩岩石组合主要为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组合,呈岩株、岩瘤、岩墙状产出,岩体同位素年龄多集中在150~140Ma之间,时代为晚侏罗世。 燕山晚期侵入岩岩石组合为石英二长岩-花岗闪长岩-二长花岗岩-正长花岗岩组合。 岩体同位素年龄多集中在133~93Ma之间,时代为早白垩世。 岩石里特曼组合指数为2.29~4.94,属钙碱性-碱钙性岩系,岩浆来源属于壳幔混合岩浆。

另外,在大别岩浆岩带北部沙村、小河口、轿子岩、舞旗河、任家湾、高坝岩、祝家铺等地,超镁铁-镁铁质岩体同位素年龄在126~14Ma之间,为燕山期产物。 岩石组合为辉闪岩、角闪辉石岩、角闪石岩、辉长岩、闪长岩组合,层状堆晶结构明显,有向钙碱性系列方向演化及向贫钛富钾方向演化的趋势,为玄武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属幔源型拉斑玄武岩系列。

陆内盆地:由断陷盆地(K2—E1g)和坳陷盆地(Q)组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