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昆明海口耳材村的发现

昆明海口耳材村的发现

时间:2022-02-0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昆明海口耳材村这两块化石的发现说明,作为脊椎动物祖先的鱼类,在5.4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很快,中国科学家们的这项重大发现成果,刊登在了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上,引起了全球地质学界的轰动。几乎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都记住了中国云南的“昆明海口耳材村”。从此,海口耳材村也成了世界著名的、与澄江帽天山齐名的另一处前寒武系化石产地。
昆明海口耳材村的发现_云南地质之旅

滇池西岸,比梅树村那套地层稍晚一些的晚寒武系地层,三叶虫化石开始出现。

动物尸骸只有在极其特殊的自然环境下才能保存为化石。5亿多年前,云南的滇东、滇中,包括黔西、两广一带都是浅海,容易集聚泥质的沉积物,那个时候气候温暖,海水矿物质变得丰富,水母、蠕虫、节肢动物、多门类的海栖动物和藻类大量出现。他们突然被水流或者其他意外涌来的泥质沉积物掩埋,造成了大规模集体死亡,因为隔绝了空气,在不再遭受外界破坏的条件下,软体被保存在泥沙中,天长日久便形成了薄薄的化石,奇迹般地保存在了石头制成的书页中。在前寒武纪漫长的地质历史中,一次次的泥流事件,一次次的泥沙沉积,在云南中部的很多地方,留下了厚厚的沉积页岩。在今天昆明的附近,从东到西,马龙、澄江、长虫山、眠山、海口、武定等地2000多平方千米的广大地域上,都分布着出露在地表的寒武纪沉积页岩。页岩里最容易找到的,便是三叶虫的化石。

德国的三叶虫和云南的三叶虫,都是同时代的产物,有许多还是同一个门类。

北美大陆中部和北美大陆东部的三叶虫化石标本,三叶虫群体不同,但种类与昆明滇池附近的却相同。而且,他们的生活年代都同样是5200万年前的奥陶纪。

三叶虫的样子奇特,身体的背壳正中突起,两肋低平,形成纵列的三部分,因此名为三叶虫。从背部看去,三叶虫呈微卵形或椭圆形,外壳坚硬。三叶虫是最有代表性的远古动物,在寒武纪早期伴随着小壳动物群而出现在海洋里,他们具有很好的适应环境的生存方式: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游泳,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在水面上漂浮,有些种类的三叶虫喜欢在海底爬行,还有些三叶虫习惯于钻在泥沙中生活……他们占据了不同的生态空间。

小壳动物群主要是指软舌螺、腹足类、单板类、喙壳类和分类位置不明的一大批个体仅1~2毫米微小的动物、低等的软体动物等等,当时的海洋条件已经适合于他们生存,这些动物给三叶虫带来了丰富的食物资源。

在寒武系地层中已经发现的动物化石有2500多种,三叶虫就占了近70%,其他是腕足类动物、无脊椎动物。在那时的海洋中,三叶虫还没有遇到强有力的竞争对手,因此他们自由生活,迅速发展,使整个寒武纪的海洋成了三叶虫的世界。他们在距今5亿年到距今4.3亿年时发展到顶峰,后来又与其他无脊椎动物共同生存了很长时间,数量才逐渐衰减。直到2.4亿年前的“二叠纪”,才完全灭绝。三叶虫前后在地球上生存了3.2亿多年,是地球上目前已知的生存时间最长的动物,可见他们生命力的强大。在漫长的时间长河中,三叶虫演化出1万多种类,有的三叶虫长达70厘米,有的三叶虫只有2毫米。到现在,还有新的种类的化石被不断地发现。所以,在澄江发现的那些化石里的远古动物,不仅逃过了泥沙掩埋的天灾,还逃过了三叶虫们的口腹,能够被他们的后代“人”所看到,实在是非常幸运。在澄江帽天山出现过的那些史前动物的身影,又相继出现在晋宁、安宁、呈贡、马龙、昆阳、海口等地的寒武系地层里,令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们兴奋不已,终于,科学家们又有了另一项重大发现。

1997年,几位地质学家在昆明海口的耳材村前寒武纪地层里发现了一块脊椎动物的化石标本。第二年,在同一个位置的同样地层里,一位老教授又找到了一块鱼形动物化石。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因为,鱼是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比脊索动物的演化程度更高级,应该在比寒武纪更晚的时期出现,但是他们却现身于前寒武系的地层里,难道这又是生命进化的重大突破?因为,后来进化而来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和我们人类的共同祖先,都是来自于脊椎动物。而脊椎动物最初的出现,是在距今4.8亿年前的“奥陶纪”。人们此前找到的鱼类化石,确实都是在“奥陶纪”的地层里发现的。

昆明海口耳材村这两块化石的发现说明,作为脊椎动物祖先的鱼类,在5.43亿年前的寒武纪早期就已经出现。应该证明,脊椎动物的出现,比人们原来认为的时间至少向前推移了6300万年。这两块化石分别被命名为“海口鱼”和“昆明鱼”。很快,中国科学家们的这项重大发现成果,刊登在了世界权威的科学杂志《自然(Nature)》上,引起了全球地质学界的轰动。几乎全世界的地质学家、古生物学家,都记住了中国云南的“昆明海口耳材村”。从此,海口耳材村也成了世界著名的、与澄江帽天山齐名的另一处前寒武系化石产地。

“海口鱼”,他可能是脊椎动物真正的祖先,出现在5亿多年前,可惜,“昆明鱼”的化石失落了。

知识拓展

《自然》(Nature)杂志是英国人在1869年创办的,是世界上最早的国际性科技期刊,办刊的宗旨是“将科学发现的重要成果介绍给公众,让公众尽早知道全世界自然知识的每一个分支中取得的最新进展”,杂志以报道和评论全球科技领域里的重大发现、重要突破为使命,要求这些成果新颖、前沿,具有开创性。一个半世纪以来,《自然》具有极高的国际声誉。人们都把能在《自然》上发表文章,当作衡量发表人学术水平的重要标志。1880年,爱迪生在美国创办了《科学》(Science)杂志,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科学团体“美国科学促进会”的期刊。《科学》的宗旨和《自然》一样,所以,两本杂志现在的作用和地位,以及在全球的影响力几乎相同。“云南昭通水坝塘第三纪古哺乳动物化石研究”的论文,就将由《自然》杂志发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