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第章东南亚地区

第章东南亚地区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成立联盟以来,各成员国经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
第章东南亚地区_国际经贸地理(第

东南亚由中南半岛和马来群岛两部分组成。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越南、老挝、柬埔寨、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文莱等国家。东南亚面积约447万平方公里,人口有53亿。

东南亚联盟

东南亚国家联盟的前身是由马来西亚、菲律宾和泰国于1961年7月在曼谷成立的东南亚联盟。1967年8月,印度尼西亚、新加坡、泰国、菲律宾4国外长和马来西亚副总理在曼谷举行会议,发表了《东南亚国家联盟成立宣言》,即《曼谷宣言》,正式宣告东南亚国家联盟(简称东盟,AssociationofSoutheastAsianNations-ASEAN)成立。1984年1月文莱独立后加入该组织,成为东盟第六国,1999年后,越南、柬埔寨、老挝和缅甸4国加入,现在东盟共有10国,几乎覆盖了东南亚所有国家(唯有东帝汶不是其成员国)。

东盟地区人口约5亿,绝大部分是黄种人,多为华人和华侨,他们都是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下“南洋”谋生的,现在他们中很大一部分人已加入当地国籍。

东盟10国宗教信仰不同。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信奉伊斯兰教。泰国、缅甸、新加坡、老挝、柬埔寨多数信奉佛教,菲律宾则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

东盟除新加坡外,各国资源丰富,为经济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成立联盟以来,各成员国经济、贸易等方面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东盟10个成员国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2003年越南、老挝、柬埔寨和缅甸4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只有356美元,而泰国、菲律宾、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文莱和新加坡等6个老东盟成员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已达1626美元。

2003年10月在印尼巴厘岛举行的第九届东盟首脑会议发表《东盟协调一致第二宣言》,东盟将于2020年建成东盟共同体。为实现这一目标,2004年11月举行的东盟首脑会议还通过了为期6年的《万象行动计划》,签署并发表了《东盟一体化建设重点领域框架协议》、《东盟安全共同体行动计划》等。为了早日实现东盟内部的经济一体化,东盟自由贸易区于2002年1月1日正式启动。自由贸易区的目标是促进东盟成为一个具有竞争力的基地,以吸引外资;消除成员国之间关税与非关税障碍,促进本地区贸易自由化;扩大成员国之间互惠贸易的范围,促进区域内贸易;建立内部市场。

2002年11月,中国与东盟10国领导人签署了《中国与东盟全面经济合作框架协议》,决定到2010年建成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正式启动了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进程。2005年7月,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货物贸易协议》开始实施,双方7000余种商品开始全面降税,贸易额持续增长。2006年,中国与东盟双边贸易额达1608亿美元,同比增长234%。2007年,中国和东盟双边贸易额达20255亿美元。

新加坡

新加坡是一个城市国家,原意为“狮城”。新加坡也称星洲、星岛、狮岛。位于马来半岛南端、马六甲海峡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峡与马来西亚相邻,南隔新加坡海峡与印度尼西亚相望。它由新加坡岛及附近63个小岛组成,面积6994平方公里,其中新加坡岛占全国面积的885%。属热带海洋性气候,常年高温多雨,年平均气温24~27℃。

新加坡风光绮丽,终年常绿,岛上花园遍布,绿树成荫,素以整洁和美丽著称。全国耕地无几,人口多居住在城市,因此被称为“城市国家”。

新加坡人口460万人(2007年),其中华人占767%;马来人占139%;印度人占79%,其他种族为15%。马来语为新加坡国语,英语、华语、马来语、泰米尔语为官方语言,英语为行政用语。主要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基督教和印度教。货币单位为新加坡元。

宜人的气候、优美舒适的自然环境和高覆盖率的绿化给迷人的热带岛国--新加坡带来“花园城市“的美誉。新加坡自1965年8月宣布脱离马来西亚成立新加坡共和国以来经济发展取得惊人的成就。新加坡是个港口城市国家,自然资源十分贫乏,但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与历史基础,使它成为一个朝气蓬勃的国际都会,一个东西方文化和谐交融的热带岛屿。

新加坡自然资源贫乏,经济属外贸驱动型。高度依赖其他国家市场,外贸总额是国内生产总值的3至4倍。新加坡经济以转口贸易、加工出口、航运、金融和旅游业为主。为世界著名转口港和亚、欧、澳三洲的航空中心。虽然国内石油资源缺乏,但该国的精制能力很高,近年来以生产高增值的石油产品为主,是次于美国休斯顿和荷兰鹿特丹的世界第三大炼油中心。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例不到1%,主要有家禽饲养和水产业。粮食全部靠进口,蔬菜自产仅占5%,绝大部分从马来西亚、中国、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进口。

新加坡充分发挥它处在东南亚中心及在国际海、空交通中枢纽的作用,较好地引进和利用外资及技术等有利条件,加上国内稳定,已由过去单纯的转口贸易经济发展成为以制造业为中心,包括金融、交通运输、旅游业等的多元化经济。

新加坡位居国际航道马六甲海峡的出入口,新加坡港又是世界著名天然良港之一,港阔水深(8~11米),各类船只终年畅通无阻。从20世纪60年代起,政府拨巨款扩建码头改善交通运输,提高装卸能力,现有76个泊位,有庞大的仓库和堆栈,海运航线达250多条,通往世界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实行24小时作业,是个“不夜港”,有“世界利用率最高的港口”之誉称。丹戌巴葛码头是新加坡最大的集装箱码头,素有“远东十字路口”之称,是国际海运交通中心之一,也是亚太地区最大的转口港。为了建设亚洲最大的集装箱码头,新加坡港务当局正在丹戎巴葛码头对面的勿拉尼(Brain)岛上新建第二大集装箱码头。

新加坡拥有现代化设备的国际机场--樟宜机场,30多家航空公司在此营业。新加坡同40多个国家和地区,70多个城市有航空联系。每年在这里着陆的飞机达数万架次,是联系欧、亚、非、澳的航空枢纽。

2007年全年中新双边贸易进出口总额为6075亿美元,同比增长74%,其中新加坡自中国进口3185亿美元,增长1116%,新加坡对中国出口2890亿美元,增长354%。与2006年相比,中国超越美国成为新加坡第二大贸易伙伴,在新加坡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108%。新加坡是中国第七大贸易伙伴。新加坡对中国出口主要商品类别为机电产品,比重为662%,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类别为机电产品、矿物、纺织品等。

马来西亚

马来西亚面积33万平方公里。全境被南中国海分成东马来西亚和西马来西亚两部分。西马来西亚为马来亚地区,位于马来半岛南部,北与泰国接壤,西濒马六甲海峡,东临南中国海,东马来西亚为沙捞越地区和沙巴地区的合称,位于加里曼丹岛北部。西马来西亚面积13万平方公里,东马来西亚面积20万平方公里。海岸线部长4192公里。东马来西亚与西马来西亚之间隔着广阔的南海,两地最近处650公里,整个马来西亚介于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是沟通欧、亚、澳、非四大洲及两大洋的主要枢纽。

马来西亚总人口2759万人(2007年),主要有马来人、华人、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其中马来人约占2/3,华人约占1/4,共有30多个民族。全国居民的83%集中在西马来西亚,东马来西亚人口较少。马来西亚以伊斯兰教为国教,马来语为国语,通用英语,货币单位为马元(林吉特)。

马来西亚自然资源丰富。橡胶、棕油和胡椒的产量和出口量居世界前列。20世纪70年代以前经济以农业为基础,依赖初级产品出口。后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电子业、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锡矿丰富,曾为世界产锡大国,但近年来产量明显减少,平均年产量约为9万吨。石油储藏量约42亿桶(2002年探明)。天然气储量256万亿立方米(2006年探明)。此外,还有铁、金、钨、煤、铝土、锰等矿产。盛产热带硬木。农业以经济作物为主,主要有橡胶、油棕、胡椒、可可和热带水果等。稻米自给率为76%。20世纪70年代以来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制造业、建筑业和服务业发展迅速。20世纪80年代中期,因受世界经济衰退影响,经济出现困难。政府采取刺激外资和私人资本增长措施后,经济明显好转。1987年以来经济持续高速发展,年均国民经济增长率一直保持在8%以上,成为亚洲地区引人注目的新兴工业国之一。旅游业为国家第三大经济支柱,主要旅游点有槟城、马六甲、浮罗交怡岛、刁曼岛等。

制造业已成为马来西亚经济重要支柱,1973-1984年间以年均88%的速率增长,制造业目前已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17%。大量引进外资一直是马来西亚经济发展的重要特征,也是推行出口导向型经济的基本措施。马来西亚积极建立纺织、电子、汽车制造等行业。目前,马来西亚是世界第三大半导体组件生产国和最大的半导体出口国。半导体已成为第一大出口商品,为马来西亚最大的外汇来源。

马来西亚经济高度依赖对外贸易,每年出口额占国内生产总值1/2以上。外贸多数年份是顺差。2007年货物出口1763亿美元,进口1471亿美元。主要出口商品是木材、棕油、橡胶、石油、液化气、电子产品、电气机械和纺织品。进口商品主要是制造业零部件、机械及运输设备、金属制品等。新加坡、美国、日本、欧盟、中国等国为其主要贸易伙伴。中国为马来西亚第三大贸易伙伴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及第四大出口目的国。2006年从中国进口177亿美元,向中国出口232亿美元。

马来西亚的重要港口在西马来西亚有:巴生港(portKelang)(马来西亚最大港口,东盟第二大港口)、槟城(pinang)、马六甲(Melaka)。

在东马来西亚有:古晋(Kuching)、哥打基纳巴鲁(KotaKinabalu)、山打根(Sandakan)。

巴生港是吉隆坡的外港,也是中马航线上主要挂靠港口之一。

泰国

泰国面积513万多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中南部,东南临太平洋,西南濒印度洋,西和西北与缅甸接壤,东北与老挝交界,东南与柬埔寨为邻,南部与马来西亚相接,其狭窄部分居印度洋与太平洋之间。人口6308万人(2006年),其中泰族占人口总数的40%、老族占35%,马来族占35%,高棉族占2%等。泰国有92%的居民信奉佛教,是世界上最大的佛教国家。4万多座寺庙遍布城乡。全国有30万僧侣。泰国规定,凡男子成年时,都要落发当3个月和尚,用佛历。泰国处处可见身披黄色袈裟的僧侣,以及富丽堂皇的寺院,因此,泰国有“黄袍佛国”的美名。佛教为泰国人塑造了道德标准,使之形成了崇尚忍让、安宁和爱好和平的精神风范,也被誉为充满微笑的国家。泰语为国语。货币单位为泰铢。

泰国主要生产稻米、玉米、木薯、橡胶、甘蔗绿豆、麻、烟草、咖啡豆、棉花、棕油、椰子果等。全国耕地面积为2070万公顷,占全国土地面积的38%。泰国是世界著名的的大米生产国和出口国,大米出口是泰国外汇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其出口额约占世界市场稻米交易额的1/3。泰国也是仅次于日本、中国的亚洲第三大海产国,为世界第一产虾大国。泰国自然资源丰富,主要有钾盐、锡、褐煤、油页岩、天然气,还有锌、铅、钨、铁、锑、铬、重晶石、宝石和石油等。其中钾盐的储量4070万吨,居世界首位,锡的储量约120万吨,其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12%,油页岩蕴藏量达187万吨,褐煤蕴藏量约20亿吨,橡胶产量居世界首位,年产达210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1/3,其中90%用于出口。森林资源、渔业资源、石油、天然气等也是其经济发展的基础,天然气蕴藏量约164万亿立方英尺,石油储量1500万吨,森林覆盖率为25%。此外,泰国还盛产分别被誉为“果中之王”和“果中之后”的榴莲和山竹。荔枝、龙眼、红毛丹等热带水果同样名扬天下。

泰国经济发展迅速,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1965亿美元,人均3400美元。目前,泰国经济结构出现重大变化,工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353%,服务业占501%,泰国已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农业国向新兴工业化国家迈进。

泰国的工业正向现代化发展。为了引导工业有计划地实现现代化,20世纪70年代初,成立了泰国工业发展村规划机构,吸收大批外国投资者;在首都周围和北部的清迈附近建立起5个工业发展区,20世纪80年代在东海岸建立第一个工业发展区--马托普工业区,兴建大型石油化工联合企业,为目前最大工业中心。泰国工业化进程中充分利用其丰富的农产品资源发展食品加工及其相关的制造业,主要工业门类有采矿、纺织、电子、塑料、食品加工、玩具、汽车装配、建材、石油化工等。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口产品由过去以农产品为主逐步转为以工业品为主,主要出口产品有:自动数据处理机、集成电路板、汽车及零配件、成衣、鲜冻虾、宝石和珠宝、初级化纤、大米、收音机和电视机、橡胶等;主要进口产品有:电子和工业机械、集成电路、化学品、电脑配件、钢铁、珠宝、金属制品等。

泰国对外贸易发展迅速,2007年贸易总额31529亿美元,顺差1177亿美元。出口产品除农、矿产品外,还有机电产品、塑料、橡胶和运输设备。进口主要是石油燃料、机械设备、化学品、钢铁等。泰国宝石蕴藏丰富,泰国的珠宝首饰80%供出口,占出口额的35%左右。机电产品、矿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和化工产品是泰国的主要进口商品。日本、中国和美国是泰国三大贸易伙伴。其中中国为泰国第二大贸易伙伴、第三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国。机电产品和塑料橡胶是泰国对中国出口的两大商品。2007年泰国对中国出口机电产品686亿美元,增长556%,塑料、橡胶335亿美元,增长249%,两类商品合计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640%。此外,化工产品出口149亿美元,矿产品出口144亿美元,各自占泰国对中国出口总额的93%和91%。泰国自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制品、化工产品、纺织品。

曼谷(Bangkok)是全国最大港口,既是河港、又是海港,是水陆转运的枢纽。目前进口货物的95%及出口货物的75%由此吞吐,并正在扩建,以应付日益增长的货运。其北部24公里的廓曼机场是东南亚重要的航空港。

梭桃邑(Sattahtp)的深水港也在发展,可供5万吨轮船停泊。南部马来半岛的宋卡港和普吉港,是橡胶和锡的出口港。

菲律宾

菲律宾西濒南中国海,东临太平洋,是一个群岛国家,共有大小岛屿7107个,但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仅约800个,以吕宋岛最大,棉兰老岛其次。这些岛屿像一颗颗闪烁的明珠,菲律宾也因此拥有“西太平洋明珠”的美誉。菲律宾陆地面积2997万平方公里,其中吕宋岛、棉兰老岛、萨马岛等11个主要岛屿占全国面积的96%。菲律宾海岸线长达18533公里,多天然良港。菲律宾属季风型热带雨林气候,高温多雨,植物资源十分丰富,热带植物多达万种,素有“花园岛国”的美称。其森林面积为1585万公顷,覆盖率达53%,产有乌木、檀木等名贵木材。

菲律宾人口8857万人(2007年)。马来族占全国人口的85%以上,主要民族有来沙、他加禄、伊罗诺等,中国血统的居民有60万人。菲律宾90%的居民信奉天主教,是亚洲唯一信奉天主教最多的国家。他加禄语为国语。但政府文告、议会辩论和主要报刊均使用英语。货币单位为菲律宾比索。

菲律宾自然资源丰富,矿藏主要有铜、金、银、铁、铬、镍等20余种。巴拉望岛西北部海域有石油储量约35亿桶。菲律宾的地热资源预计有209亿桶原油标准能源。水产资源也很丰富,鱼类品种达2400多种,其中金枪鱼资源居世界前列。菲律宾的主要粮食作物是稻谷和玉米。椰子、甘蔗、马尼拉麻和烟草是菲律宾的四大经济作物,其中椰子产量世界第一,有“世界椰王”之誉。马尼拉麻、吕宋雪茄烟世界著名。

菲律宾实行出口导向型经济模式,服务业、工业和农业产值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7%、33%和20%。2007年菲律宾进出口贸易额为105587亿美元,其中出口5027亿美元,进口55317亿美元,贸易顺差5047亿美元。2006年与中国贸易额为234亿美元,其中向我国出口57亿美元,从我国进口177亿美元。2006年是我国在东盟地区的第四大贸易伙伴。菲律宾向我国出口商品种类主要是电子类产品,占出口总额的83%;从我国进口的商品则呈现多样性,电子、纺织服装、钢材、成品油、钢坯及粗锻件、塑料制品、谷物及谷物粉等商品。

马尼拉(Manila)位于吕宋岛西南马尼拉湾畔,是海陆空交通中心,全国最大商港。马尼拉港集中了菲律宾对外贸易货物吞吐量的80%左右,马尼拉港分南北两个港区,年吞吐量约1000万吨以上,与我国上海之间有集装箱航线。

宿务(Cebu)位于菲律宾中部宿务岛东海岸,工商业繁荣,有全国最大的椰油厂,还有制糖、卷烟、啤酒等工厂。农业发达,这里是椰干、马尼拉麻、烟草、木材的集散地。

此外,还有达沃(Davao)、怡朗(hoilo)和三宝颜(Zamboanga)等贸易港。达沃是东南部蕉麻的重要出口港;三宝颜是南部重要的国际转运港。

印度尼西亚

印度尼西亚地跨赤道,是世界上最大的群岛国家,由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间17508个大小岛屿组成,其中约6000个岛屿有人居住,陆地面积为1904万平方公里,素称“千岛之国”。印度尼西亚北部的加里曼丹岛与马来西亚接壤,新几内亚岛与巴布亚新几内亚相连,东北部面临菲律宾,东南部是印度洋,西南与澳大利亚相望,海岸线总长54716公里。岛屿间构成许多海峡和内海,巽他海峡、马六甲海峡、龙目海峡是沟通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通道。印度尼西亚由于位于太平洋西岸火山带和地震带上,有活火山100多座,是世界上活火山最集中的国家,全国各岛处处青山绿水,四季皆夏,也被称为“赤道上的翡翠”。

印度尼西亚人口217亿人(2004年),有100多个民族,其中爪哇族占45%,巽他族占14%,马都拉族为75%,马来族为75%,其他民族为26%,有华裔、华侨700多万。官方语言为印度尼西亚语,英语是第二语言,使用广泛。印度尼西亚约87%的居民信奉伊斯兰教,是世界上穆斯林人口最多的国家。其中65%以上的人居住在面积不到7%的爪哇岛上,首都雅加达为全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货币单位为印尼盾。

资源丰富的印度尼西亚有“热带宝岛”之称,石油、天然气、锡、镍、铜、铝土等矿藏储量很大。印度尼西亚热带雨林面积仅次于巴西,有“木材王国”之称。1980年原木出口居世界第一位,印度尼西亚胶合板在世界市场上占70%左右,是世界最大的胶合板出口国,此外还制成家具和筷子出口。印度尼西亚也是世界上最大的胡椒、金鸡纳霜、木棉和藤的产地。天然橡胶、椰子产量居世界第二。地热资源也居世界前列,煤的出口仅次于澳大利亚和南非。截至2003年,石油探明储量472亿桶,天然气探明储量9475万亿立方米。森林面积9400万公顷,约占国土总面积的49%。印度尼西亚是东盟最大的经济体,农业和油气产业是其传统支柱产业。全国59%的人口从事包括林业和渔业在内的农业生产,可可、棕榈油、橡胶和胡椒产量均居世界第二位,咖啡产量居世界第四位。印度尼西亚是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成员国,2004年底日产原油约140万桶。2007年国内生产总值4329亿美元,人均1824美元。

印度尼西亚的制造业起步晚,从替代进口开始,向发展出口过渡,积极推进国家工业化计划,使国民经济多样化。

印度尼西亚的出口贸易在世界居重要地位,2007年贸易总额18857亿美元,其中出口1141亿美元,进口7447亿美元,贸易顺差3963亿美元。矿产品和机电产品是印度尼西亚的主要出口商品,2007年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总额的303%和108%;矿产品、机电产品和化工产品是印度尼西亚进口的前三大类商品,2007年合计进口总额451亿美元,占印度尼西亚进口总额的606%。

2007年印度尼西亚对日本、美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出口额分别占印度尼西亚出口总额的207%、102%、92%和85%;自新加坡、中国、日本和马来西亚的进口额分别占印度尼西亚进口总额的132%、115%、88%和86%。中国取代美国成为印度尼西亚第三大贸易伙伴,保持印度尼西亚第四大出口市场和第二大进口来源地地位。矿产品一直是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最多的商品,占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总额的428%,动、植物油成为印度尼西亚对中国出口的第二大类商品,此外,食品、饮料、烟草、鞋靴、伞、皮革制品、箱包等轻工产品对中国出口增幅较大;印度尼西亚自中国进口的主要商品为机电产品、贱金属及其制品和化工产品。

海运是岛国印度尼西亚主要的运输方式。全国有41个远洋运输码头,其中雅加达、苏腊巴亚(泗水)、巨港、望加锡、杜万等为主要港口。

丹戎不碌(Tanjungpriok)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货运港,是印度尼西亚首都雅加达的外港,在雅加达东约10公里。

苏腊巴亚(Surabaya)是印度尼西亚第二大港口,位于爪哇岛东北岸,为印度尼西亚第二大城市,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军港、渔港,是爪哇岛东部和马都拉岛农产品集散地。

巨港(palembang)又译巴邻旁,位于苏门答腊岛东南慕西河下游,距河口90公里,是苏门答腊岛南部最大港口和贸易中心,主要出口原油及其制品。

望加锡(Makassar),位于苏拉威西岛西南岸,临望加锡海峡,是印度尼西亚东北地区贸易集散中心,主要出口农产品、橡胶和木材等。

杜迈(Dumai)位于苏门答腊岛东海岸中段,滨杜迈海峡,目前是印度尼西亚最大的石油输出港。

越南

越南面积3295万平方公里,位于中南半岛东部,北与中国接壤,西与老挝、柬埔寨交界,东面和南面临南海,海岸线长3260多公里。越南地形狭长,南北长1600公里,东西最窄处为50公里。越南地势西高东低,境内3/4为山地和高原,北部和西北部为高山和高原,中部长山山脉纵贯南北。越南主要河流有北部的红河,南部的湄公河,红河和湄公河三角洲地区为平原,全国森林覆盖面积为98万平方公里(1989年)。

越南人口约8700万(2007年),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有54个民族,其中,京族人口最多,约占总人口的86%,其余有岱依、芒、侬、傣、赫蒙(苗)、瑶、占、高棉等民族。通用越南语。主要宗教有佛教、天主教、和好教和高台教。有华人100多万。越南人口主要集中在北部的红河三角洲和南部的渭公河三角洲,人口最密集的城市为河内市和胡志明市。人口结构趋向于年轻化,其中15岁以下的年轻人就占了1/3。越南是一个充满活力和廉价劳动力的国家,为越南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提供了有利条件。

越南经济以农业为主,盛产稻米、热带经济作物和热带水果。矿产资源丰富,种类多样,主要有煤、铁、钛、锰、铬、铝、锡、磷等,其中煤、铁、铝储量较大。森林和近海渔业资源丰富,森林面积约1000万公顷,有6800多种海洋生物,其中鱼类2000多种,蟹300多种,贝类300多种,虾类75种。越南是传统农业国,农业人口约占总人口的80%,农业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以上,耕地及林地占总面积的60%。粮食作物包括稻米、玉米、马铃薯、番薯和木薯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水果、咖啡、橡胶、腰果、茶叶、花生、蚕丝等。越南的主要工业部门有煤炭、电力、冶金、纺织等。

越南经济发展态势良好,正在由传统的农业向加工贸易方向发展。越南丰富的矿产资源、廉价劳动力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国外投资,投资来源主要是韩国、日本、中国的台湾及欧盟,投资行业主要是纺织服装业、制鞋业。越南推行农业改革后仅仅两年,就由大米进口国一跃而成为大米出口国,其出口量目前已排名世界第二。2005-2007年期间,越南经济年均增长约78%。

近年来,中越经贸合作快速发展,贸易额连年高增长,中国已成为越南最大的贸易伙伴。1991年,双边贸易额仅为3200万美元,2005年双边贸易额达82亿美元,2006年达995亿美元,2007年双边贸易额再创新高,达到150亿美元。现在中国是越南的第一大进口国,第三大出口国。越南从中国进口的主要产品为:成品油、纺织品原辅料、机械设备、化肥、化工、钢铁等;出口中国的主要产品为:原油、橡胶、煤炭、水产、果蔬、腰果、植物油、木制品、塑料制品等。

越南的主要港口有胡志明港(又称西贡港),海防港,鸿基港。

胡志明港位于越南南部湄公河三角洲之东北、同奈河支流西贡河下游,南距入海口45海里,万吨远洋轮可入港装卸,是越南南方最大港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