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紫阳茶叶的发展历史

紫阳茶叶的发展历史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茶的种植秦巴山区的茶叶生产,在明代汉中以西乡之茶较为发达,有“汉中茶独盛西乡”之说,兴安则有汉阴。其实,明代后期,紫阳的茶叶生产已经发展起来,只是在明清交替的战乱中,茶叶生产一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光绪年间,茶价一度低落,茶农有毁去茶树经营其他的情况。《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统计,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一年经白河关水运过境茶叶分别为93927斤、129509斤和100806斤,注明产地仅紫阳一县。
茶的种植_明清长江流域山区

(一)茶的种植

巴山区的茶叶生产,在明代汉中以西乡之茶较为发达,有“汉中茶独盛西乡”之说,兴安则有汉阴。其实,明代后期,紫阳的茶叶生产已经发展起来,只是在明清交替的战乱中,茶叶生产一度遭到毁灭性破坏。康熙《紫阳县志·物产》称:“昔时人烟萃聚,茶苗杂植于桑麻之间,故萌蘖日生。”而战乱之后,“茶没于茂林丰草之间,采之不啻如骊龙之珠,而不知者以为涧溪之毛焉”。随着山区人口的增长和社会经济的恢复,茶叶的生产也获得了相应的恢复、发展。清中叶,大巴山区的大部分厅县州都出产茶叶,巴山北麓之星子山、龙池岭、天池梁等地,都是较集中的茶园,紫阳茶叶生产尤其兴盛。

山内产茶,即在包谷地内,地坎、地边,到处皆有……此二种(茶、漆)石窖贫民赖以存活。(90)

生产水平也有所提高,采摘制作趋向精细。据光绪《紫阳县志》记载:紫阳茶叶在春分时所采摘之叶,细如米粒,色轻黄,名曰毛尖白茶,最为贵重。清明时所采摘之叶,细叶相连如“个”字形状,名曰芽茶,入水色微绿,较白茶气力完足,香烈尤倍。以次渐迟摘之则为蔓子、为草青,色香味俱不及清明、谷雨前者为佳。民国《紫阳县志》亦称:“茶麻以西南及蒿坪河一隅为最多,茶之原质色香味较他处所产俱胜,雨前毛尖尤称上品。”唯制法不精,行销地向复加以限制,只有北至省城南关,西至汉中,东到湖北老河口之间的狭小地带,且是一片山区,受到流通的极大制约,茶叶生产难以发展。光绪年间,茶价一度低落,茶农有毁去茶树经营其他的情况。

川东北夔州府属及通江、广元、太平、南江等厅县为巴茶重要产区。清代茶叶采摘制作精细,种植则有与玉米间作者,所产茶叶之商品化程度颇高。《巴东口号》有“巴山石缝地无多,种得茶林当种禾”(91)之说。南江“居民蓄茶园,每采摘于谷雨前后为头茶,五六月则为二茶,七八月则为晚茶。树下并可种包谷,其利颇饶。春分即有陕西客民来山置买,落经纪人家以便交易。头茶稍贵,次三则不及前矣”(92)。所产茶叶,外销部分亦经任河水路运达紫阳,经汉水转运各地。陈明申《夔行纪程》有如下记述:

自定远白庙塘上龙坡入川境……至大竹河,商贾聚集,为太平通水程之所。河自东而西可行船,山内所产药材、茶叶,由此顺流而下,至陕西紫阳任河口,计程三百六十里,合汉江,直达襄樊。

鄂西北山区清代产茶之地较少,远安、巴东、东湖、归州等地有记载。据光绪《兴山县志·物产》所云:“县境旧无茶,咸丰中山民李进考始种茶,为县境产茶之始。”这已是较晚的时期了。

《陕境汉江流域贸易表》统计,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一年(1903~1905年)经白河关水运过境茶叶分别为93927斤、129509斤和100806斤,注明产地仅紫阳一县。同时又指出:除此水运下游外,上游由秦陇运行关内外行销之数,当四五倍于下游。在此需分析者有二:其一,从《夔行纪程》所记的商路状况,我们知道在紫阳任河口交接发运之茶,未必皆紫阳所产;其二,山中不少地方为了发展蚕桑,道光以后曾有劝桑毁茶之举。罗绕典《留坝道中见桑》诗云:“近闻贤使君,劝种加详核。除害拟拔茶,兴利求衣帛。”(93)光绪《宁羌州志》录有光绪间汉中知府杨名飚《劝桑行》,其中亦有“拔茶只为桑无税,户外催课人不扰”之句,可知清后期茶业生产又遭挫折非虚构也。也就是说,此前盛时,茶叶运销量当不止于此。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