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月日的安排

年月日的安排

时间:2022-01-3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太阳运动一周为一回归年,共366恒星日,分成12个阳历月,每个阳历月平均长度为30.5恒星日。由此可以推断《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中介绍的四种月的概念和数值,源自《梨俱吠陀天文疏》中的天文学传统。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月者分别三用,一者分别月,二分别十五日,三分别圆满。复次五年应两闰月,第一者在第三年,第二者在第五年。以上经文中详细分析了五年中设置两个闰月的原因,认为第一个闰月与月亮的运动有关。
年月日的安排_天文学史一部人

流传下来的《吠陀天文疏》有两种版本,分别是针对《梨俱吠陀》中36颂和《耶柔吠陀》中45颂与天文星占有关的内容进行的阐释和疏证,两个版本中有29颂的内容是相同的。前一个版本(以下称《梨俱吠陀天文疏》)出现得比较早,可能早至公元前400年左右,由婆罗门的先知拉伽陀(Lagadha)编撰成书;后一个版本则可能晚至公元三至五世纪左右才成书。

在《梨俱吠陀天文疏》中拉伽陀给出了一个简单的闰周,即五年再闰。这个闰周也为埃及、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和伊朗地区的天文学家们所熟知,平格里认为这个周期肯定不是起源于印度本土的。[32]这个基本周期可表示为以下这样一个关系式:

5太阳年=1 830恒星日=62朔望月=1 860“太阴日”(tithi)

这里“太阴日”(tithi)是一个美索不达米亚的时间单位,为一个朔望月的三十分之一。对于这个时间单位的物理意义可以这样来理解:月亮和太阳在恒星背景下沿着黄道由西向东运动,月亮的视运动速度V比太阳的V快,定义(V-V)×1太阴日=12°。一个朔望月即30太阴日之后,月亮领先太阳整整一圈,即360°。

关于印度古代对各种月的概念的不同认识,可参考汉译佛经《大智度论》[33]卷四十八“释四念处品第十九”中的记载:

一月或三十日,或三十日半,或二十九日,或二十九日半。有四种月:一者日月,二者世间月,三者月月,四者星宿月。日月者,三十日半;世间月者,三十日;月月者,二十九日,加六十二分之三十;星宿月者,二十七日,加六十七分之二十一。

《大智度论》由龙树菩萨修造,后秦鸠摩罗什译出。龙树(Nagar juna)是大约三世纪时南印度人,属婆罗门种姓,年青时是著名的婆罗门教学者,“世学艺能,天文地理,图纬秘藏及诸道术,无不悉练”,[34]后皈依佛教,为大乘佛教中观学派创始人。由此种种我们可以推断,龙树是能够正确理解并准确反映当时印度的天文学成就的。在《大智度论》中,龙树对月的四种不同概念的区分就非常专业。到鸠摩罗什于后秦年间(384—417)译出《大智度论》时,四种月中朔望月和恒星月的长度虽然稍嫌粗略,但是对这四种不同月的概念的区分,相比于当时中国天文学来说还是相当先进的。尤其是恒星月,中国古代当时的历法还没有独立地给出这一数值,只是给出了一个“月每日行度”。[35]

关于五年再闰的闰周,在多部汉译佛经中都有记载。《根本说一切有部尼陀耶》卷一载:

时有国王,至二年半便为一闰,苾芻不随,人共嫌耻。佛言:“苾芻应随王法为其闰月。若星道行参差者,亦应随其星道而数用之。是故汝等应可识知日月星分与俗同行。”

这里提到的二年半一闰的置闰方法实质上就是五年再闰。《摩登伽经》卷下“明时分品”载:“我今更说出闰之要,于十九年,凡有七闰,五年再闰”。这里同时提到了两种闰周,看来在印度古代有多种置闰规则并存的情况。

关于置闰的原因,《大智度论》卷四十八中这样解释:

闰月者,从日月、世间月二事中出,是名十三月。或十二月、或十三月,名一岁。是岁三百六十六日,周而复始。

这里明确指出闰月的产生与“日月”和民用月(世间月)有关。从一岁三百六十六日的说法来看,这里的日确实是指恒星日。[36]《立世阿毗昙论》[37]卷五“日月行品”中对闰月是怎样从朔望月和民用月中产生出来有详尽的描述:

具足五年,有一游伽,即两闰月。其一从月,其二从日。五年中间,十二日、又九日、又六日、又三日、又十五日,此中日夜,是其长短。月者分别三用,一者分别月,二分别十五日,三分别圆满。日者分别夜日,分别夏冬秋节,分别年,是三用从日得成。闰月有两者,一从月,二从日。是闰月者,从月所作,四月日应作两小月。一小月者,是第三半中。第二小月,是第七半中。一年之中,应六小月。五年足少三十日,此三十日应补五年中。若不作小月,则月圆不当时。是小月者,从日所作。依世间说,以三十牟休多决定是一日夜,分三十牟休多为六十分。日行疾故,五十九分便周,长余一分。因是事故,二月则长一日,又二月复长一日,乃至一年足长六日。如是五年,则长一月。用是一月补五年中,是为日家闰月。若不作闰者,时节及年差坏不当。复次五年应两闰月,第一者在第三年,第二者在第五年。

以上经文中详细分析了五年中设置两个闰月的原因,认为第一个闰月与月亮的运动有关。因为有大小月,每年月绕地12周(一年)的时间(354)比一理想年(360天)少6天,五年少30天,这是需要补进五年之中的第一个闰月。如果不设置大小月,则月圆就不能保证一定在白月十五日夜,所以这个闰月的设置与月亮运动有关。第二个闰月的设置与太阳的运动有关。印度古代将一天分成30牟休多,再将每个牟休多一分为二,一天得60分。因为太阳绕天一周只需59分,这样每天多一分,二月长一日,一年长六日,五年长一月,这就是根据太阳运动需要补进的闰月。若不设置这个闰月,则时节、年首等都要“差坏不当”。经文还告诉我们,五年中第一闰月放在第三年,第二闰月放在第五年。从前引《大智度论》称闰月为十三月来看,五年二闰中的闰月似乎都放在年末。在这里再次看到,五年再闰在印度早期天文学中是一种常见的置闰规则,五年这个周期也是印度古代天文学中一个常用的天文周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