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陕西植被研究简顾(年月—日)

陕西植被研究简顾(年月—日)

时间:2022-01-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陕西植被研究简顾《陕西植被研究》课题已告结束,借全国植被生态学术会议及侯学煜教授逝世10周年之际,撰文简顾,以表达对侯老生前多次莅陕和两次来校讲学的述怀。二陕西植被研究的基本内容共5部分。由于陕西省的区域特殊性,其研究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陕西植被研究简顾(年月—日)_绿野木禾雷明德

陕西植被研究简顾(2001年11月22—25日)

《陕西植被研究》课题已告结束,借全国植被生态学术会议及侯学煜教授逝世10周年之际,撰文简顾,以表达对侯老生前多次莅陕和两次来校讲学的述怀。

现代植被生态学的理论研究陕西省植被,远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已陆续有国内外和省内学者的论文发表。新中国建立初期的50年代前期,陕西省内各高校、科研和生产单位逐步形成了一支植被研究队伍。在经过了一段理论和实践的积累之后,60年代初,在国内外区域植被著译的指导和启发下便产生了对陕西植被进行整体研究的设想并进行了初期的实际准备。70年代中期,“史无前例”的浩劫尚未结束,在《中国植被》的编辑实践中,“陕西植被和陕西植被图编辑协作组”应运而生,既是《中国植被》的一支地方力量,也启动了陕西植被的研究进入实践阶段。80年代“协作”受阻,经费无着,人员也需调整,研究仅限于“业余”或“结合”岗位工作进行。90年代再经调整补充,吸收新成员,集中精力、时间,终于在世纪之末,国家西部大开发之初,完成了预期的任务。

陕西植被研究经历时间长和人员变动大,但初衷的系统研究计划和各单位同行的同舟共济的精神从未动摇,前后直接和间接参与工作的几乎囊括陕西省域的有关高校、科研、生产单位的同行和这个时期的有关本科生、硕士生及个别博士生等,总数不少于50人,其中执笔的骨干力量10多人。

陕西植被研究的最终成果中,出版物有《陕西植被》(科学出版社,国家出版基金资助)、系列比例尺《陕西植被图》(1∶100万,1∶150万,1∶225万,1∶300万,及个别市1∶55万和县1∶5万等)和发表在专业期刊学报上的百多篇论文。同时还培养和锻炼了20多名植被生态工作者。这些书面成果已普遍被地方志、环境保护、天然林保护、林业建设、水土保持、农业区划及旅游等方面采用,丰富和充实了这些方面的规划、建设和评估等领域。有关人员充实了高校、研究和生产部门。

陕西植被研究的基本内容共5部分。总论方面包括陕西植被的研究简史回溯,陕西植被同全国植被的关系,植被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分析,构成陕西植被的植物区系,种子植物分布区类型和陕西植被的基本特征等。分类方面包括分类概论,自然植被分类,人工植被分类等,自然植被又含森林、灌丛、灌草丛、草原、沙生植被、盐生植被、草甸(湿地植被)、沼泽和水生植被,而人工植被又含林园型、作物型和观赏型。植被分布、分区和变迁方面包括陕西植被的水平分布、垂直分布、植被分区和人类历史时期的植被变迁。实践和研究方面包括植被的开发、利用、保护和研究等与国民经济各方面的紧密关系,以及制约消长的经验教训等多方面的总结、探索、述评和议论等。此外,还编制了不同比例尺的植被图等。所有著述、论文和图件等都是围绕上述基本内容而形成的。

当然由于研究人员的职业和岗位特色,还在教材、教学、研究生培养和生产部门的有关实践中接触到一些新的理论和方法。

陕西植被研究的理论依据。植被研究的根本在于揭示植被及其与环境保护建设和资源开发利用的内在规律和机制。传统的区域植被研究以域内植被分类及其各述为重点,再涉及到生态条件、区系组成和特点、植被分区和改造利用的经验教训等,这些在我国先后出版的全国和省区植被专著中均有反映,当然这也是陕西植被研究的重要内容。陕西植被的11个植被型,36个亚型,89个群系组和550个群系(含群系组)以及它们的群落学记述便是其具体体现。同时相应的也专门关注了生态环境条件、组成植被的区系特征和分布区状况、植被分布和分区等。这些便成为陕西植被研究的主体内容。

由于陕西省的区域特殊性,其研究还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在分析和研究陕西植被生态条件和植被特征时看到省域内南北和山地上下之间的变异在我国东部和北部均有突出的差异性和典型性,因而专门增加并突出了水平分布和垂直分布的研究。在分带中不可避免地触及了省内和国内最敏感的两个地带属性的争议(草原区和森林区、暖温带和亚热带)。在垂直分布研究中比较了秦岭和大巴山等南北坡和东西段的差异,从而又涉及到山地地带性属性划分的理论探索,提出山地主体植被定性的观点,作为一家之言(仍有争议)也作了初步回答,从水平和垂直两个方面大跨度的空间上审视了陕西植被。

第二,陕西省既是我国自然植被保存较好的省区之一,又是华夏文明开垦利用最早的省区之一,还是人类影响自然度最深和人工植被占据了重要地位的省区之一,因而不仅应对其现状进行研究,而且还应查究其发展和变迁。这样就不仅加重了人工植被的分类,而且还专门从有史以来的大跨度的时间上议论和记述了人类社会历史时期陕西植被的变迁。

第三,陕西植被的类型复杂多样与其组成的区系丰富紧密相关。鉴于陕西植被是我国东部和北部种属最多的省区,陕西植物志尚未出版(《秦岭植物志》,《黄土高原植物志》虽都主要反映陕西,但毕竟区域概念上不同,且有的尚未出齐),因而陕西植被研究专门以植物区系地理为基础对组成陕西植被的种子植物区系进行了研究。

第四,从70年代末开始在室内整理资料的同时便以1:50万地形图作为底图按图例填绘植被图,以后几经补充修改,历经10多年基本完成,还分别按不同图例要求满足了中国植被图编委会(主编西安幅,参与主编太原幅),陕西省水土保持、环保和军区等部门的编图要求,还出版或印刷了西安市植被图和耀县植被图。

第五,陕西植被研究曾得到陕西省地方志编委会的支持,并纳入省志系列,后来依据志书的要求和体例进行增删或重写,完成志稿,从而对省域植被入专志的体系、布局和方法进行了探讨,也积累了经验和体会。

总之,陕西植被研究在继承传统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还分析了生态环境特征,专题进行了种子植物名录汇集和区系分析,丰富了植被分类,突出了人类对植被的重大影响(正反两方面),探讨并增加了人工植被分类,加深了水平和垂直分布的记述,比较了在全国植被的地位,进行了分区,提出了山地地带性属性的见解,对地带性划分中的争议提出了看法,并记述了人类社会省域植被的历史变迁梗概,首次探索编绘出版了陕西省系列植被图。

本课题开始即引起社会各有关方面的关心和支持,原编委会成员来自10多个单位就是证明。进行过程中社会各界均对阶段性成果或部分成果即产生兴趣,陕西省环保和水土保持部门、省军区兵要地志编辑部门、西安市等不同比例尺的《陕西植被图》均系本课题的成果。省水保志、旅游志及各地市、有关县的志书等均吸收了部分文字成果。本研究参与了农作物改茬建制、农林良种引入及作物布局的讨论,对天然林保护、次生林抚育、水土保持中植物措施、群落学理论等的应用、植物种类选择、草原抚育和草原退化的防治、国土资源开发和国土整治中植被的地位和标志确定、药用植物的开发和保护、旅游景点建设中树木花卉的选用和布局、自然保护区的论证、森林公园的开发和建设、军用地图中植被对装备和行军的隐蔽和障碍克服、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经济开发中的农、林、草与种(植)养(饲养)加(加工)结合的试验与推广模式的确定、西部大开发和山川秀美工程中植被与环境保护、资源开发以及公路、铁路、城镇建设、城乡绿化中植物种类选定与栽培施工的设计等方面都引起政府和管理部门的重视。有的应用有关理论进行总结经验教训,有的依其作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措施依据,更多的则是依据基础资料开拓视野,深化认识,充实证据,表述观点和树立标志,“植被”一词已逐步成为草拟政府文件,领导指示讲话,名人发表谈话和群众举报建议等的常用语言。陕西省还专门组编《陕西省植被志》准备出版。最近发现,陕西植被研究还触及到三北防护林建设、水资源保护、沿黄林带和公路建设、沙区公路建设、灾害性天气预测和防治、国防仓库建设维护、通讯设施建设、地方病防治、新能源开发及可持续发展战略的落实等,无不从环境和资源两方面借助于植被研究的成果

除参与中国植被图编委会主编有关图幅外,尚支持出版了《西安市植被图》(1∶300万)(图册内容)和编绘印刷了《耀县植被图》(1∶50000),开创了县市植被图的先声。有的高校还用植被图统计了植被资源量和估算了自然度,编绘出自然度图,体现了植被图在实践中的广泛应用。

千帆已过,万物争春。国内改革开放的大潮,国外兴起的对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普遍关注,国家西部大开发的伟大部署和山川秀美工程的落实都给植被研究提出了新的机遇和任务,国内外科技发展的新理论,新成就,新方法也给植被研究提供了新的内容和要求。

陕西植被研究暂告一段落,但更多的理论问题和实践问题当会在前进中与时俱进逐步解决。当前最迫切的任务应当是:第一,植被生态的基础研究,需在机构、人员、经费和项目上给以落实;第二,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和研究生方向上作适当安排,当前的自流状况应予以制止;第三,在改革开放和西部大开发的实践中应当认真总结具有我国自己特色的植被生态学。

本文是在中国植物学会生态专业学术会议及纪念侯学煜教授逝世1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