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市发展普惠金融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宁波市发展普惠金融的模式和路径研究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所有有金融需求的社会阶层都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一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也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因此,在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较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仍未完全实现商业可持续性,这也不符合普惠金融的本质要求。
宁波市发展普惠金融的模式和路径研究_全面深化改革法治宁波建设:宁波市社会科学界第五届学术大会文集:2015年度

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与产品”;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也提出了发展普惠金融的要求,要“让金融成为一池活水,更好地浇灌小微企业、‘三农’等实体经济之树”。这表明发展普惠金融将成为今后一段时间内我国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要内容。发展普惠金融的目标是让所有有金融需求的社会阶层都能以合理的价格得到基本的金融服务。一般认为,发展普惠金融的对象主要针对欠发达地区。但是,较发达地区在金融覆盖面、配置效率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以及在金融发展基础、技术条件等方面的相对优势,决定了其不仅有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而且可以通过在较发达地区创建普惠金融先行区,在一些领域进行先行先试,从而为全国探索可复制、可推广的普惠金融发展模式和路径。

一、较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意义

(一)较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必要性

1.较发达地区仍有发展普惠金融的需求

二元经济结构及资金逐利性本质决定了小微企业、农民在获取金融服务中居于弱势地位。这种现象不仅存在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也同样存在。

(1)信贷覆盖面不足。比如,作为较发达地区的宁波市,根据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2013年年末全市获得正规金融机构贷款的企业为7.4万家左右(其中贷款余额100万元以上的有2.8万家),而宁波市工商局的统计显示,全市共有各类内外资企业和个体工商户57万家,企业的信贷渗透率仅为13% ;从农村地区看,尽管宁波市获得贷款支持的农户数量从2008年的7.03万户增加到2013年的15.82万户,但是农户的信贷渗透率仅为11% ,即有近90%的农户没有获得金融机构的信贷服务。

(2)弱势群体金融需求更加旺盛。随着地区经济的增长,一方面,社会财富不断增长,大大提升了社会公众对储蓄、信贷、保险、证券和信托等金融产品和服务的需求;另一方面,经济开放程度日益提高,催生出大量如福费廷(for‐feiting)、远期、期权、保理、保函、信用证、跨境资金管理等外贸相关金融服务需求。较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经济更加开放,导致对金融服务需求的增加,而有金融服务需求的既包括大型企业或富人,也包括了小微企业或穷人等弱势群体。也就是说,较发达地区弱势群体的金融需求相对更加旺盛,因此更加迫切地需要发展普惠金融,让所有有金融服务需求的群体都能平等地享有金融服务。

(3)商业可持续性不足。由于信息不对称问题更加突出,使得针对弱势群体的金融服务呈现“高风险,低收益”的特点。在此背景下,如何实现商业可持续性也是全球普惠金融发展面临的重点和难点。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金融机构基本实现了商业化改革,服务弱势群体对于市场化的金融机构来说可能会面临内在激励不足的问题。从目前的实际情况看,由于缺乏足够的市场手段,政府只能通过一些行政手段要求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如对“涉农、涉小”的金融服务进行直接补贴,要求对弱势群体的贷款增长率不低于全部贷款增速等。因此,在为弱势群体提供金融服务的过程中,较发达地区金融机构仍未完全实现商业可持续性,这也不符合普惠金融的本质要求。

2.较发达地区仍有发展普惠金融的空间

目前较发达地区的金融效率明显偏低,突出的表现就是贷款/GDP值偏高,尽管这其中有很多复杂的原因,但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金融资源在地区及微观主体间的配置不均衡。

(1)地区间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比如,作为经济发达地区的宁波市, 2003年以来的金融基尼系数都明显高于经济基尼系数[1],尽管近年来金融基尼系数有所下降,但是2013年仍达到0.542,高出经济基尼系数0.07(图1)。这充分说明宁波市金融发展不均衡性大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

(2)微观主体间金融资源配置不均衡。从微观主体来看,较发达地区的金融资源配置也呈现不均衡的态势。以宁波市为例,前10家企业和前100家企业的贷款占比虽然有所波动(2008—2011年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以后开始上升),但两项占比仍居于较高水平。其中,前10家贷款企业占比达到10%左右,前100家企业贷款占比基本保持在30%左右,这表明宁波市前10家、前100家企业获得的信贷资源分别占到全部企业贷款的1/10和1/3(见表1),企业间的信贷资源配置明显不均衡。

图1 宁波市金融基尼系数与经济基尼系数的比较(2003—2013年)

表1 2008—2013年宁波市企业贷款配置情况

数据来源:人民银行企业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

在配置不均衡的情况下,金融资源向发达地区或大企业集中,过多的金融资源可能导致地区或企业的负债率过高。在高负债率的情况下,如果实体行业利润率出现下降,信贷资金可能在逐利的动机下大量溢出实体经济,导致金融资源在内部循环而没有带来实体经济的增长。这就需要通过发展普惠金融,使得金融资源向弱势群体和落后地区配置,实现金融资源在地区和企业间的相对均衡配置,从而提高金融资源的产出效率。

(二)较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优势

1.金融基础更加雄厚,利于提高金融创新能力

普惠金融一大特征是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这就需要通过金融创新,丰富金融产品,增加金融服务的层次,扩大金融服务的边界。相对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金融发展水平较高,金融机构数量和类型众多,金融市场化程度更高,同业竞争更为激烈,使金融业更具创新动力。同时,金融从业人员无论数量方面还是整体素质方面,也具有相对优势。截至2012年年底,北京、上海、江苏、浙江、山东、广东等6个发达地区银行业资产总额高达61.5万亿元,占全国的比重为49.4% ;金融业从业人员总数达213.2万人,占全国金融业从业人员数的40.39% 。在金融从业人员的素质方面,以宁波市为例,2012年全市银行业金融机构从业人员中,本科及以上学历占比高达65.57%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40个百分点。此外,较发达地区在金融生态环境、金融基础设施方面都更加优越,这些都有助于该地区金融创新能力的提升。

2.移动网络技术更加普及,利于降低金融交易成本

金融交易中的单笔金额相对较小,规模效应难以发挥,导致运营成本过高。为追求效益最大化,银行可能会产生“嫌贫爱富”偏好,不愿意向社会弱势群体提供相应的金融服务。而移动通信技术和互联网可以极大提高金融交易的便捷度,降低交易成本,因此,高科技网络技术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而从我国各地区的互联网、移动电话的普及率来看,东部地区明显处于优势地位,因此在借助移动网络技术实现金融普惠方面也具有更好的基础。

从宁波的情况看,2012年互联网普及率达到61% ,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142部/百人,移动网络技术普及率不仅高于全国,也高于东部地区的平均水平(见表2)。

表2 2012年我国各地区互联网、移动电话普及情况

3.信用体系更加完善,利于缓解信息不对称

普惠金融建设面临的一个重要难题就是如何有效解决信息不对称。因此,从发展普惠金融的外部环境上看,必然要强调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的基础性作用。相对于欠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信用体系建设工作起点较早,社会信用体系相对完善,信用记录采集更加广泛,信息电子化、综合化和应用化程度也更高。企业信用系统建设中,在查询网点数、查询量、收录企业数以及查询用户数方面,东部地区明显比中、西部地区有优势(见表3)。在中小企业和农户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东部地区也具有更好的基础和优势。比如宁波市,截至2013年年末,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共为4.65万户未取得银行贷款的中小企业建立了信用档案,约占所有未取得贷款中小企业的31%左右,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21% ;累计为农户建立信用档案59.37万户,占农户总数的44.7% 。

表3 2013年全国各地区企业信用信息系统数据统计

4.市场化程度更高,利于金融改革先行

在体制机制转型方面,较发达地区的市场经济相对发达,在所有制结构、现代企业制度、要素市场等方面较少保留计划经济体制痕迹,非国有经济发展、产品市场发育、市场中介组织、法律制度环境等都有比较优势。同时,政府职能有效转变,对微观经济的直接干预程度较低,管理方式相对先进,运行效率较高。有利的外部环境,使得较发达地区在从事金融改革实践上具有先行先试的基础。实际上,近年来很多金融改革试点也主要集中在较发达地区,并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如上海设立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浙江的温州金融改革试验区、丽水农村金融改革、台州小微企业金融服务改革等。因此,较发达地区通过创建普惠金融先行区,以试点的形式推进先行政策的探索实践,待成熟后向其他地区乃至全国推广。

二、发达国家发展普惠金融的经验借鉴

全球金融发展的实践和现状表明,普惠金融体系建设不仅仅是发展中国家金融改革和发展的重点内容,发达国家同样十分重视普惠金融的发展。

(一)美国:社区银行模式

1977年通过的《社区再投资法》,奠定了美国社区银行发展基础,也确立了美国普惠金融以社区银行为主要发展模式。社区银行以社区居民、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凭借其深厚的信息积累和优良的金融服务,能够为客户提供方便快捷、个性化较强、成本较低的金融服务。同时,服务对象限定(社区居民和中小企业)和经营资本多元化(国有资本与民营资本混合,法人投资和自然人投资兼有)的特点,使得社区银行能够在提供便捷信贷服务的同时有效防范风险,避免因信息不对称带来的资产损失。

(二)英国:社会基金模式

英国普惠金融发展以“社会基金+创新计划”为主要内容。一是社会基金。社会基金以单身父母、年轻人为支持对象,在他们的危机时期为他们提供捐赠和无息贷款(还款直接从福利中扣除)。近年来,英国政府对社会基金进行了若干改革,包括提高社会基金申请人贷款额度,降低贷款利率,简化无息贷款的申请程序和提高透明度,增加社会基金的资金量。二是创新计划。创新计划用于帮助贫穷人群积累资产,使其能得到最基本的金融服务。如“儿童信托基金”、政府出资为儿童储蓄、“储蓄门户计划”等。

(三)俄罗斯:权益保护模式

俄罗斯普惠金融发展以消费者权益保护为抓手,注重对金融生态环境的改善。为此,俄罗斯制定了金融扫盲国家战略,设置金融扫盲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政策框架,建立了机构间协调委员会,选择了部分地区进行先行先试。同时,针对大、中、小学生和潜在使用金融服务的中低收入人群,制定了“金融扫盲五年计划”(2011年7月至2016年6月),包括制定学校儿童和成人的金融核心竞争力知识框架、开展关于15岁年龄段高中学生的金融知识水平调查和国民金融行为调查、编写针对目标人群的教育资料、培养国家级专家与地区级教师和助教等。

(四)德国:合作金融模式

金字塔结构式的合作金融体系是德国普惠金融发展的主要模式,包括中央合作银行、地区性合作银行、地方性合作银行的三层合作金融系统。其中,中央合作银行是全国合作银行的指导机构,不承担具体管理职能,主要是为地区和地方合作银行提供产品、资金、结算、支付等服务;地区性合作银行由地方性合作银行入股形成,主要是为地方性合作银行提供金融服务;地方性合作银行是由农民自发组织起来的,为社员提供金融服务。德国合作金融模式以完整组织体系、严密监管机制、灵活运行机制,有效保障了社员的金融需求。

(五)日本:多元支持模式

日本普惠金融发展采取“以政策性金融为基础,商业性和合作性金融为支撑,担保和保险为保障”的多元支持模式,有效解决农业、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问题。支农方面,政策性金融主要为农民提供长期低息贷款,为农业发展提供担保;合作性金融为农民、农业发展提供基本金融服务;自愿性和强制性结合的农业保险承担保险责任。支小方面,政策性金融以低利率为中小企业提供信贷;商业性金融增加投入中小企业的信贷额度;政策性担保和保险体系提升商业金融对中小企业贷款的积极性。

发达国家普惠金融发展的经验对我国尤其是较发达地区具有重要启示。①当人均GDP达到1万~1.5万美元时,由于经济发展达到了一定阶段,社会公众的金融需求显著增加,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时期。比如美国1977年推出《社区再投资法》时,美国的人均GDP为1.4万美元;俄罗斯推出“金融扫盲五年计划”时,当时的人均GDP为1.2万美元。目前我国较发达地区的人均GDP处于1万~1.5万美元之间,也迫切需要发展普惠金融。 ②要立足国家意志和全民共识来推动普惠金融发展。如美国《社区再投资法》的推出,为弱势社区及其成员赢得获取金融服务的权利;俄罗斯“金融扫盲五年计划”的实施,强化了民众金融基础知识和权益保护意识。 ③普惠金融发展要遵循市场化运行机制。尽管有些发展模式最初单纯依靠政府补助或者扶持,但最终还是依赖于普惠金融需求主体或其他市场主体的资金,实现普惠金融商业化可持续发展。④政府在发展普惠金融中的作用主要在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比如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优化金融生态。 ⑤金融消费者权益保护工作的常态化是破除金融服务排斥性,保障金融消费者享受公平、公正金融服务的重要举措。

三、宁波市普惠金融体系建设的实践创新

(一)机制创新:建立弱势群体金融服务的风险补偿和专营机制

1.建立贷款专项奖补机制

由于小微企业、农户的金融服务存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风险相对较高,宁波市制定出台了针对小微企业、“三农”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或奖励政策。2008年以来,市县两级财政配套共计拨付农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3370万元,小企业信贷风险补偿资金1.2亿元。通过建立弱势群体的信贷风险补偿机制,有效提高了金融机构服务弱势群体的积极性。

2.发挥差别化政策工具支持引导作用

宁波市积极运用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工具,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户、小微企业等的资金支持力度。近三年共向2家城商行、4家村镇银行、4家农村信用社发放再贷款30.44亿元,有效弥补地方法人机构支农支小资金缺口;创新再贴现办理方式,为涉农、小微领域的各种小面额票据开通再贴现绿色通道,累计办理再贴现8241笔,金额47.28亿元,金额和笔数在全省占比均超过90% ,同时单笔金额仅为57万元,充分体现了对“小、散、弱”的政策倾斜,真正贯彻了普惠理念。

3.建立小微企业信贷服务的专营机构和审批机制

宁波市21家大型商业银行中(包括国有控股银行、股份制银行和宁波银行),有16家成立了专门服务小微企业的业务部门,服务小微企业的配套设施日趋完善。在小微企业的贷款审核流程方面,都有专门针对小微企业的审贷流程,力求简洁、高效,而且贷款的审批时间都较短。另外,部分金融机构针对小微企业也建立了独立的责任追究机制,放宽不良贷款的容忍度,从而提高服务小微企业的积极性。

(二)机构创新:按照低成本的原则提高金融网点覆盖面

在扩大金融网点覆盖面上,宁波市一方面按照全国的试点和发展要求,积极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等新型金融组织,推进金融机构在金融服务薄弱地区的布局。截至2013年年末,共成立42家小额贷款公司、12家村镇银行。与此同时,结合地区特点,按照低成本的原则,积极推进机构创新,不断扩大金融机构的覆盖面。

1.推进“微银行”建设

“微银行”是指金融机构在偏远农村地区的小超市、便民服务中心、村委会以及村邮站等场所布放POS机等自助终端,提供助农金融服务,其功能包括小额提现、小额代理存款、转账汇款、公用事业缴费以及代为受理小额贷款申请等。由于在偏远地区设立功能齐全的服务网点,金融机构将面临较大的成本,而通过“微银行”的设立可以在控制成本的前提下为农户提供基本的金融服务。截至2013年年末,宁波市共创立“微银行”1500余家,填补了农村金融服务的空白,提升了农村金融的普惠水平。

2.积极发展社区银行

宁波银行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通过在金融服务供需矛盾突出的区域设立社区支行,将金融服务资源向居民聚集区倾斜,弥补金融资源供给与金融服务需求之间的缺口。截至2013年年末,宁波银行共设立社区银行30余家,主要分布在人口集中、金融机构偏少的社区,满足了居民的基本金融服务需求,扩大了金融网点的覆盖面。

(三)产品创新:着力解决金融服务中信息不对称问题

1.道德银行

针对农村金融服务过程中抵押物缺乏的实际,宁波市充分利用农村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创新推出“道德银行”信贷产品,即以道德积分作为评价授信的标准,只要农户的道德积分高于一定标准,并且创业项目通过审核,就可以向银行申请无抵押担保的信用贷款。“道德银行”把“道德”与“信贷”有机结合,切实解决农村金融服务中的抵押担保问题。截至2013年年末,宁波市共创建“道德银行”村75个,对662户有贷款需求的“好人家庭”授信5364.5万元,成为金融支农的一项成功案例。

2.小额保证保险贷款

小额保证保险贷款通过引入保险机构的方式,使借款人即使在无抵押担保的情况下,也能够以比较合理的成本从银行获得小额贷款,从而为小微企业和“三农”等经济主体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累计办理小贷险贷款3878笔,累计贷款金额达到48.53亿元,其中近90%的贷款对象为初创型小微企业。

3.手机信贷

作为金融IC卡多应用试点城市,宁波市在拓展金融IC卡应用渠道的同时,积极推进金融IC卡在信贷领域的应用。针对农户和小微型企业资金需求特点,设计了适应农户和小微企业资金需求“短、小、频、急”特点的手机信贷产品,实现“24小时自助循环小额贷款”的信贷功能。截至2013年年末,宁波市共发行手机信贷卡4544张,审批贷款4482笔,贷款余额1.8亿元,其中最高授信50万元,最低授信2万元,户均授信仅为23万元。

另外,以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为龙头,加大对下岗失业人群、妇女、青年、村官等的金融支持,打造创业融资“宁波模式”。截至2013年年末,全市累计发放自主创业小额担保贷款8.46亿元,余额5.53亿元,同比增长6.2倍,连续10年居全省首位,直接扶持创业人数6000余人、带动(吸纳)就业3.5万人。

四、宁波市发展普惠金融的模式选择

(一)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导向上,要以商业可持续性为前提

普惠金融的一个属性是商业可持续性,即金融机构提供的金融服务所产生的收入能够覆盖其运营操作成本和资金成本,在不需要外部提供特别资助的条件下实现自我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在发展普惠金融过程中,即使部分机构出于公益的目的,愿意暂时性提供普惠金融服务,但这种服务难以持续下去。较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体系建设更加强调市场化的手段,而不是过分强调政府的政策支持,即在金融普惠的同时,实现金融机构的可持续发展,即达到金融需求主体和供给主体的共生。宁波在创建普惠金融先行区的过程中,政府的作用是营造良好的普惠金融发展环境,使得金融机构在提供更加全面的金融服务的同时,实现自身的盈利。

(二)在发展普惠金融的手段上,要以移动互联网技术为引领

移动互联网、高科技、大数据等是实现普惠金融的重要手段和工具,有助于金融模式创新和技术创新。高技术不仅可以降低交易成本,还能记录并分析借款者的信用信息,并对借款者实施有效的动态信用监测。因此,移动互联网技术在解决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上具有独特的优势。由于宁波等较发达地区的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普及程度明显高于欠发达地区,因此在借助移动互联网技术实现金融普惠方面也具有更好的基础,这是发展普惠金融的关键。宁波在利用现有技术条件推进金融普惠方面已进行了很好的探索和实践,比如借助金融IC卡技术创新推出的“手机信贷”业务,在服务小微企业方面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三)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内容上,要以弱势群体的信贷服务为重点

随着金融体制的改革和发展,较发达地区的存取款、汇款结算等最基础的金融服务需求已得到满足,普惠金融发展的重点就落在如何更好地满足弱势群体的信贷服务需求方面。一方面,较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集约化、规模化程度更高,“三农”领域资金的需求更加旺盛;另一方面,较发达地区的小微企业也较多,比如宁波市90%以上的企业都是小微企业,而小微企业作为信贷服务对象中的弱势群体,也一直存在“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所以满足小微企业的信贷服务需求也是宁波等较发达地区普惠金融的重点。

(四)在发展普惠金融的外部环境上,要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为基础

由于较发达地区的普惠金融不仅限于满足存款结算等最基本的金融服务需求,更为重要的是满足以信贷为主要内容的生产性金融需求,因此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近年来,尽管我国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取得了明显成效,但是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信息的电子化、综合化程度仍有进一步提高的空间。建立一个有效、完整的社会信用平台,以解决金融机构在提供金融服务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问题,这也是较发达地区发展普惠金融的基础。

五、宁波市发展普惠金融的路径选择

(一)以创新促金融普惠

1.机构创新

统筹开展“社区金融综合服务站”建设,吸引各类金融机构入驻社区,构建完善的社区金融服务体系。继续推进“微银行”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在距银行网点两公里以上的行政村,以一村一点为原则,实现“微银行”的全覆盖。积极拓展“微银行”服务功能,在小额提现、小额代理存款等业务的基础上,办理公用事业缴费、代为受理银行贷款申请、支票直通车、刷卡消费和理财咨询等附加金融服务业务。支持本地民营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发起或参与设立民营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合理规范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融资性担保公司、财富管理机构以及其他有利于普惠金融发展的新型金融组织和业态。

2.产品创新

探索实现农民财产权利,在现有“多权一房”抵(质)押贷款业务基础上,进一步拓宽抵押担保范围。推广林权、海域使用权、股份合作社股权、农业标准化订单等抵质押贷款。扩大“村民集团授信”、“道德银行”等信贷模式的试点地区,提高农户贷款的审批和发放效率。对产业化程度高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农户”等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强小微企业信贷专营机构建设,推广小微企业“信贷工厂”模式,实现小微企业贷款审批标准化、流程化和批量化操作。探索开展分段组合、额度循环、年审制等小微企业还款方式创新。积极引进和发展风险投资和私募机构股权基金,投资处于初创期的小企业。支持符合条件的小企业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新型债务融资工具。构建统一规范的权属抵押登记制度,促进抵押担保登记的透明、高效;加快各类权属的市场化流转机制建设,搭建农村土地交易流转平台、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等,并对相关主体、转让条件、转让程序、转让价格、违约责任、利益调节等问题进行规范,为各类权属的有效变现处置提供保障。

(二)以科技促金融普惠

1.积极发展移动金融

升级金融IC卡多应用公共服务平台,支持移动金融安全可信管理的TSM (Tivoli Storage Manager)系统,形成“联网通用,安全可信”的移动金融公共服务平台,成为统一面向宁波市民的移动生活门户。充分发挥手机等移动智能终端“空中开卡、空中充值、线上支付”的便捷优势,探索创新线上线下融合的移动金融应用。推动移动支付等新型支付工具在县(市、区)以及农村地区的使用。大力推广手机信贷等创新金融产品,满足农户和小微企业的金融服务需求。

2.创建移动金融创新示范基地

利用宁波作为国家首批“移动电子商务试点城市”的机遇,配套规划宁波市移动金融创新示范基地建设,着力培育移动金融总部集聚、人才培训、科研服务、集成创新、移动电商孵化、示范引领功能。引进金融机构总部的移动金融创新大项目、大平台,形成全国性移动金融发展新高地。吸引产业链上下游企业进驻开展移动金融,形成特色产业集群。

3.完善移动金融整体受理环境

以建设宁波市金融IC卡电子现金综合应用创新示范区为契机,升级非接触式支付受理环境,完善可无缝复用的移动金融受理网络。开展系列移动金融宣传活动,带动非接触式受理方式及产品的市场消费和关注度,为移动金融打下扎实基础和良好氛围。

另外,要集聚和发展互联网供应链融资、金融产品在线销售、O2O金融服务、P2P融资、金融信息服务平台等互联网金融企业,支持“甬易支付”发展大宗商品交易与跨境第三方支付业务,培育网商平台和企业设立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推动金融机构创新推广电子商务。

(三)以环境优化促金融普惠

1.优化信用环境

打造宁波市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在银行风险信息共享系统的基础上,通过数据交换和系统链接以及互联网等方式,逐步实现中小微企业的生产、经营、技术、人才、交易等信息共享与应用,形成商务、金融两个领域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引导商业银行加强对中小微企业信用信息的使用,鼓励商业银行与其他政府部门对评价好的中小微企业在政策支持、信贷等方面给予优惠。确立市、县两级共建机制,借助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打造富有成效的农村信用体系。以涉农金融机构和基层行政组织为主体,开展农户信用信息采集和信用户、信用村、信用乡(镇)创建工作,争取到2016年农户信用档案覆盖面达到80% 。培育、发展本土的征信服务机构,开发符合宁波产业特色的征信服务产品,满足多层次、多方位的征信需求,充分发挥第三方征信服务机构在推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方面的关键作用。

2.完善普惠金融发展的政策扶持体系

加大对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移动金融发展的财政支持力度,设立专项资金扶持中小微企业信用服务平台、移动金融基础平台及运用环境建设。以政策性担保、风险补偿基金、财政贴息、财政奖励等差异化手段,突出对小微企业、个体创业者、农户等弱势群体信贷支持的激励引导,提高各类金融服务介入的积极性,对普惠金融产品创新的科研投入给予税收减免,创办支持普惠金融机构的私募股权投资基金,研究制定针对普惠金融机构的保险制度。

3.建立普惠金融发展的统计体系

扎实开展金融业综合统计工作,推进金融业综合统计协调机制的建设,夯实信息共享和金融业综合统计基础,为普惠金融发展现状监测提供统计基础。从机构网点覆盖面、支付便利性、信贷渗透率以及信用环境等方面建立评价普惠金融发展情况的指标体系,定期对普惠金融的发展情况进行评估,分析普惠金融发展的优势和薄弱环节,增强普惠金融发展政策的针对性。

4.加强金融消费权益保护

①建立金融消费权益统一投诉平台。完善金融消费者咨询投诉受理、处理机制,畅通咨询投诉受理、处理渠道,构建方便快捷的工作平台。 ②开展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环境评估。推进金融消费权益保护评估试点工作,构建对区域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全方位评价体系,提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针对性和政策的有效性。③建立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由“一行三局”等部门组成的金融消费权益保护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在投诉的受理、处理、反馈及成果运用等方面实现各部门的信息共享,实现投诉咨询、消费引导和消费警示信息的互通和共享,提高金融消费权益保护的效率。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银行宁波市中心支行

[1] 本文以贷款在地区间的配置情况作为衡量金融基尼系数的指标,以各地区生产总值作为衡量经济基尼系数的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