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

时间:2022-10-23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但笔者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感受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不顺畅,阻力很大。基层领导队伍对发展集体经济比较畏惧,缺乏积极性,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农户本身虽然有较强意愿,但是普遍缺乏技术支持,没有可行的计划。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_精准扶贫工作问题分析及对策研究

缺项目缺资金缺技术致贫占比也很高,产业扶贫需长期进行。产业扶贫是精准扶贫的核心动力。农村因为缺项目、缺资金导致贫困,笔者认为这种情况归根结底还是缺乏集体经济的支撑,当今社会,早已不是单打独斗可以获胜的时代了,农民个体想依靠一己之力成功致富越来越困难,农村经济要发展,还是要依靠集体的力量,小农经营已很难跑赢市场。扶贫对象识别以后,如何以产业扶贫为抓手,实现精准帮扶、精准脱贫,是摆在贫困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扶贫部门面前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

提高农民参与市场竞争组织化程度,将是产业扶贫的一个首要任务。农村集体经济是过去生产大队的继承和延续,无论是从我国的经济制度上看,还是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上看,集体经济都是必须大力发展的。我们应该把发展巩固壮大农村集体经济作为精准扶贫、引领弱势群体共同致富、实现全面小康的硬指标,在政策上要支持,在经济上要帮助,安排专项资金扶持,加大“以奖代投”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层组织建设。通过集体的力量筹集资金和技术,开发农业项目,让集体来带动个体,最终让农户家庭经营走向正轨。

但笔者在农村扶贫工作中感受到,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并不顺畅,阻力很大。基层领导队伍对发展集体经济比较畏惧,缺乏积极性,没有起到良好的带动作用,农户本身虽然有较强意愿,但是普遍缺乏技术支持,没有可行的计划。农村普遍缺乏科技人员,劳动力素质又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不强,种植、养殖业都没有形成规模,难以抵御市场风险,造成村民收入增长缓慢。加之缺乏后续资金的持续支撑,项目开发比较盲目,因此失败的概率较高。农民本身经济条件比较脆弱,一旦失败,很难再重新进行尝试,这样就导致农村产业发展逐渐失去活力。

产业扶贫不完全等同于产业发展,它是以产业为基础,以扶贫为目的。过去,产业扶贫工作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由于思路和方式的局限,实际工作中仍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笔者曾组织贫困村领导和村民代表进行产业项目开发座谈会,发现农户的想法非常多,各种养殖和种植产业都愿意去尝试,充分说明了在农村进行产业开发是有较强群众基础的,完全可以大胆尝试。但是基层领导干部却没有太高的热情,搞项目开发,发展集体经济如果没有基层政府的推动是很难发展的。笔者认为,农村项目开发首先的问题出现在基层干部队伍身上。村干部缺乏奉献精神,不愿意承担发展经济重担,直接造成了项目开发的不畅。

因此,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村级班子建设至关重要,一定要选好带头人。一是要认真选优配强党支部一班人,特别是村党支部书记,从能人、大户、科技致富带头人中选配村干部,提高村级班子发展集体经济的实力。二是要坚持不懈地抓好农村干部的培养和教育。使他们转变思想观念,增强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经营管理水平,增强他们发展集体经济的恒心和本领。三是要切实提高农村干部待遇、疏通晋升渠道,减少他们的后顾之忧,提高农村干部的工作积极性。

许多农村的集体经济收入来源窄,原始积累本身就很薄弱,资金来源单一,主要收入来源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大部分村集体收入都来自财政转移支付,政府补助,村集体经济收入微乎其微。有的村连正常的工作需要都难以维持,村干部的报酬低,村级资金完全依赖财政的转移支付款,这也可以从侧面反映村干部工作热情不高的一些原因。再加上村级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在村集体经济当中,教育、科技、医疗卫生、体育文化等基础设施落后,村民上学难,就医难,农闲时没有一个像样的活动场所,这些都严重制约着村集体经济的发展。村集体经济薄弱,弱化了村集体经济的组织功能,无法给予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力的支持。

产业扶贫也要遵循市场规律。发展产业、脱贫攻坚固然需要包括政府、社会、企业在内的多方参与,但是必须尊重客观规律,而这个客观规律,既包括当地自然环境和产业基础,也包括外部的市场容量和市场环境。“等、靠、要”在不少贫困地区依然“顽固不化”。目前,一些地方的扶贫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干部在推着干。制定帮扶方案,协调扶贫资源,联系市场销路,都是干部跑前跑后,贫困群众主观能动性发挥不够。如此帮扶,一旦有天与政府脱钩,贫困群众很难自力更生。帮助贫困群众摆脱思想贫困,培育造血功能,尚需付出更大努力。推进产业扶贫,首先要明确其经济属性,必须坚持市场导向,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找准产业项目与贫困户增收的结合点。我国多年的扶贫经验证明,产业扶贫是解决生存和发展的根本手段,是脱贫的必由之路。没有产业发展带动,很难脱贫,缺乏产业支撑的脱贫,也难以持续。纯粹给钱给物只能是救急解渴的输血式扶贫,兴办产业才能开流活源造血扶贫。通过产业扶持实现农村贫困人口脱贫,打赢脱贫攻坚战就有了可靠的保障。

产业扶贫是脱贫根本之计,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带动贫困群众摆脱贫困,难题待解。供大于求的买方市场,常规农产品销售难度加大,特色农产品短时间内成功闯市场也非易事。解决这些脱贫产业问题,政府越俎代庖,往往会适得其反。广大贫困地区,市场经济发育滞后,“种什么”“卖难”等长期制约农业发展的问题更为突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如何让政府之手和市场之手协同发力,让扶贫产业扛得住市场风险、带得动贫困群众稳定脱贫,新旧挑战着实不小。

但在发展产业扶贫的时候,很多贫困地区市场与政策的关系仍然没有理顺,这也严重阻碍了农村产业经济的发展。近些年来,农村的经济发展一直对政府的政策比较依赖,但是政策不能代替市场,再好的政策到农村也需要市场来发挥作用。政府的主要职责是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加强对农业的支持与保护,而不能为了完成脱贫任务,就不顾市场容量和环境容量,一味地扶持传统农业产业,让龙头企业、合作社为带领贫困户脱贫而盲目发展产业。产业扶贫离不开创新思维,遵循市场和产业发展规律,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产业发展方向、重点和规模,提高产业发展的持续性和有效性。重新审视贫困地区,除了土特产,其实还有不少值得开发的特色资源。只有充分研究分析当地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内外部环境,在尊重市场规律的前提下,出台相关扶持政策,引导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根据产业特点和市场情况自主决定产业发展,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通过创新产品供给,为消费者提供更丰富、更优质、更适销对路的产品,这样才能达到产业扶贫的目的[1]

产业帮扶同样需要精准发力,扶贫对象在产业发展中制约因素较多。简单的“给钱给物”方式难以奏效,这种做法的优点是直接瞄准了“穷人”,打卡到户减少了中间环节,但千家万户分散生产难以形成产业规模,扶贫资金能否用于发展生产难以监管。扶贫对象除了存在收入低以外,在产业发展中还缺门路、缺技术、缺管理,不了解市场,有的还缺乏劳力,身残或智残,是产业发展中的弱势群体。过去,扶富不扶贫现象时有发生,各地政府和扶贫系统的同志,习惯用普惠政策代替特惠政策即“大水漫灌”而非“精准滴灌”,实施结果往往导致专项扶贫资金容易流入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和种养专业大户等扶贫经济组织,而更为需要扶贫的对象却在产业开发中被边缘化。貌似公平的普惠政策,其结果还是扶富不扶贫,即使产业发展起来了,区域内收入两极分化却进一步拉大。产业发展资金瓶颈问题尚未有效解决。财政扶贫专项资金非常有限,摊到人头就更少,投入少产出少,扶贫对象要在短期内脱贫很困难。因此,提高和放大财政扶贫资金使用效益是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2]

参考文献

[1] 马继华.产业扶贫要把握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EB/OL][2016—06—01] http://www.nongcun5.com/news/20160601/51453.html.

[2] 王志群.产业扶贫应走精准帮扶路径[N].经济参考报,2015—07—0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