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中秋节的来历

中秋节的来历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到了唐时,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故事。中秋佳节,我国城乡乃至海外侨胞,均有吃月饼的习俗。这也是中秋节的习俗特色。每逢中秋佳节,吃月饼同时能够知道月饼的产生和袭沿,讲上一段给家人听听,一定会给节日增添气氛。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用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中秋节的来历_节日故事选编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民间传统的节日——中秋节。在我国古代,人们把农历每季的三个月和每月的三个十天,分别称为孟、仲、季。因为农历八月十五既居秋的正中,所以称“仲秋”。“仲”即居中的意思,而八月十五居秋季之中,又居“仲秋”之中,故称为“仲秋节”或“中秋节”。这时因为月色倍明于常时,所以,又称为“月夕”。我们知道,月亮本身是不会发光的天体,它是靠反射太阳光并不断地发生有规律的形体变化,而被人们注意和看重的。当月球背向太阳的一面转向地球时,我们就看不见,这就是阴历初一,称为“朔”。当月球被太阳照亮的一半转向地球时,我们便看见了圆月,这就是阴历十五,称为“望”。中秋节正当秋分,太阳差不多是直射到月亮朝地球的一面,月亮看起来显得又圆又亮。“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中秋之夜,独在异乡旅居的人,自然会想到家人的团聚,所以,中秋节也叫“团圆节”。

不过,汉代的秋节定在立秋之日。这天,王者出猎,以所获祭宗庙,叫作驱之祭。到了唐时,各种类书中备载四时十二节令,单单没有中秋故事。可见唐以前还不以中秋为节。而在宋人的笔记之中,中秋的记载就屡见不鲜了。宋代的中秋节,“贵家结锦台榭,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欢迎”。这天晚上,“闾里儿童,通宵嬉戏。夜市骈阗,至于通晓”。从此,中秋节成为我国一个大节日。

关于月亮的神话,如嫦娥、吴刚的传说,在上古就已产生。以后,人们渐渐地把月亮和中秋月结合在一起,出现了唐明皇中秋游月宫等故事,唐诗中也有了“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等诗句。人们把世间的悲欢离合,与月亮的阴晴圆缺联系在一起,圆而无缺的中秋月,成为亲人团聚的象征。

不仅如此,人们还制出圆如明月的月饼,作为祭月的供品。

中秋赏月

以往,我国民间祭月、赏月的风俗很多。据唐人《玩月诗》序言中记载:冬天寒冷,不宜于户外赏月;夏季,天空常有浮云,月色的光辉被遮住;只有秋高气爽的中秋,才是赏月的好时机。每到中秋佳节这一天,夜幕降临,玉兔东升,千家万户便在庭院、楼台、地坪摆起月饼、瓜果、毛豆枝、鸡冠花、芋头、花生、萝卜、藕等礼品祭月。待到月儿当空,一家人还在清澈的月光下赏月叙谈,分享祭月礼品。

中秋吃月饼

中秋佳节,我国城乡乃至海外侨胞,均有吃月饼的习俗。这也是中秋节的习俗特色。“八月十五月正圆,中秋月饼香又甜”(民歌)。每逢中秋佳节,吃月饼同时能够知道月饼的产生和袭沿,讲上一段给家人听听,一定会给节日增添气氛。

月饼,在很早以前叫小饼或甜饼。它原来是祭祀月神的供品之一。“月饼”一词最早见于南宋吴自牧的《梦粱录》。不过,唐宋时期的月饼只是像菱花饼一样的饼形食品。北宋诗人苏东坡曾有:“小饼如舞月,中有酥和饴”的诗句,那时的小饼与现代的酥皮月饼很相似。到了明代《西湖游览志余》有了对月饼的描述:“八月十五谓之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遗,取团圆之义。”明《酌中志》说:“八月,宫中赏秋海棠、玉簪花。自初一日起即有卖月饼者,……至十五日,家家供奉月饼,瓜果……如有剩月饼,仍收整于干燥风凉之处,至岁暮分用之,曰团圆饼也。”到了清代,关于月饼的记载就更多了。《燕京岁时记·月饼》叙述:“中秋月饼,以前门致美斋者为京都第一,他处不足食也。至供月饼到处皆有,大者尺余,上绘月宫蟾兔之形。”

不过,在我国民间关于月饼的传说,却来自元朝。据说,在元朝末期蒙古族贵族统治者残酷地压迫、剥削和奴役人民,而又怕人民起来造反,老百姓家里不准有金属器具,就连菜刀也是几户人共一把,引起人们的强烈不满和反抗。当时的农民领袖朱元璋组织农民起来反抗,为了传递秘密通知,在月饼里夹一张字条,约定农历八月十五为起义时间,到中秋之夜,家家掰开月饼,看到传单就一起动手,造反起义,推翻了元朝的统治。从此,每到中秋节,人们都要吃月饼,用以纪念这一人民群众的斗争节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