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舜帝陵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吗?

舜帝陵的历史由来,你知道吗?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舜帝在南巡途中,曾被三苗蛮族围困,在危难之际他演奏韶乐,手执武器的苗蛮被优美的乐曲感化,竟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干戈化为玉帛。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据考古发掘,舜帝陵遗址呈南北向,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体现了古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巍巍九嶷因舜帝葬于斯,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心中的一座“圣山”。
舜帝南巡_乡土湖南

舜帝南巡

《尚书》记载:“德自舜明。”《史记》载:“天下明德,皆自虞舜始。”舜帝在炎帝黄帝创立的农耕文明和政体文明的基础上,开始关注更高级的心灵世界,将中华文明发展到了新的高度——道德文明。他由此成为华夏道德文明鼻祖。其贡献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讲究孝悌仁爱的家庭伦理道德。他忍辱负重,仁爱敬孝,推行“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五常教育,首次建立人伦道德体系,并竭力将其推广于四境。二是恪守谦恭礼让、诚实守信的社会道德。他曾去历山种地,去雷泽捕鱼,总是将最好的土地和水面让给别人,自己挑最差的。那些本来争吵不休的农民、渔夫深受教化,也谦让起来,并非常乐意与他毗邻而居。《史记》载:舜帝“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之人皆让居;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一年而所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三是推行勤政为民的施政道德。他举贤任能,用人唯德唯才,“举八恺,用八元”,“流四凶族”,善恶分明。他广开言路,“辟四门,明通四方耳目,命十二牧论帝德,行厚德,远佞人”。他对南方三苗部族推行以和为贵、以德教化的方略,使他们弃恶从善,出现了“九族亲睦”、“合和万邦”的“舜日尧天”大同盛世。舜在晚年虽然将帝位禅让给治水有功的禹,但仍以考察民情、宣扬教化为己任,不辞辛苦,巡狩四境。

舜帝善于用礼乐来推行其主张。他创作的韶乐非常优美,孔子说它是“尽美矣,又尽善矣”,以至闻后“三月不知肉味”。舜帝在南巡途中,曾被三苗蛮族围困,在危难之际他演奏韶乐,手执武器的苗蛮被优美的乐曲感化,竟随着节奏翩翩起舞,干戈化为玉帛。这就是“箫韶九成,凤皇来仪”的典故,今天韶山的引凤山、引凤亭、韶峰、凤仪亭、凤音桥等景点大都与此有关。在湖南新宁县境内有座美丽的丹霞山,舜帝巡游此地,赞叹不已,称为“山之良者,崀山也”,崀山由此得名。他还考察南岳,留下了舜庙、舜溪、舜沟等遗址。最后舜帝来到了今临武钟水流域,教导当地瑶蛮耕种酿造,饲养鸡鸭。今天的临武特产“瑶王美酒”和“舜华鸭”就与他有关。据《史记·五帝本纪》载,舜帝“践帝位三十九,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相传,舜帝巡视南方未归,娥皇、女英二妃追至洞庭湖,突然闻此噩耗,伤心痛哭,带血的泪珠洒落竹上,留下点点斑痕。至今君山二妃墓旁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遐想不已。李淑一曾作《斑竹怨》:“二妃昔追帝,南奔湘水间。有泪洒湘竹,至今湘竹斑。云深九嶷庙,日落苍梧山。余恨在湘水,滔滔去不还。”毛泽东吊唁杨开慧时也写道:“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聪慧美艳、多情贞烈的二妃形象与今天以“多情”著称的湘女肯定有或多或少的联系。

为纪念这位伟大的道德始祖,早在夏代就有人在今宁远县大阳洞白鹤观前修筑了舜帝陵和舜庙。据考古发掘,舜帝陵遗址呈南北向,正殿和两边厢房为九开间五进式,体现了古代帝陵“九五至尊”的建筑规制。1972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地图中在九根柱状物间绘有五个“A”形屋顶,旁注“帝舜”,这是关于舜帝陵庙最早的文字记载。[1]后因年久失修,陵庙塌毁。公元1371年,明政府拨款在舜源峰下重建舜帝陵,此后又多次增修,规模愈益宏大,有头门、仪门、拜殿、正殿、厢房、碑亭及寝殿,四周垣有宫墙。1935年,当地乱民为泄私愤将舜帝陵付之一炬。1942年,省政府拨款3万元法币稍作修复,规模大不如前。“文革”时期,舜帝陵又被破坏得面目全非,只剩下刻有“帝舜有虞氏之陵”七字的陵碑和“抚瑶颂碑”。1986年至1999年,舜帝陵再次得以重修,占地9000平方米,号称“华夏第一陵”。巍巍九嶷因舜帝葬于斯,成为海内外华夏子孙心中的一座“圣山”。宗亲族谱显示,舜帝后裔衍生了360多个姓氏,其中直系后裔陈、王、胡、孙、姚、虞、田、袁等姓,人口达2.5亿,遍布全世界各地。每年清明,许多海内外华人前来参谒,寻根问祖。

【注释】

[1]舜帝之陵:凌生命之美,播四海馨德.三湘都市报,2006-09-30.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