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清明节与万圣节

清明节与万圣节

时间:2022-10-22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清明时节,天地清明,万物生长, “欲断魂”则表现了这浓郁的节日气氛令羁旅在外的游子触景伤怀的思乡思情之情。因此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西方人的万圣节是鬼节,从10月31日至11月7日,是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
清明节与万圣节_中国与英美国家习俗文化比较

清明节与万圣节

清明节:生命的崇尚

img256

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每逢清明,人们都要赶回去与家人团聚,一起上坟扫墓,一同踏青赏春。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杜牧的《清明》既表现了节日情景,也蕴含着中华民族崇尚生命、敬重祖先的文化内涵。清明时节,天地清明,万物生长, “欲断魂”则表现了这浓郁的节日气氛令羁旅在外的游子触景伤怀的思乡思情之情。因此清明扫墓,追祭先人,由来已久,相沿成习。人们看着寒去春来,万物萌生,想起先人坟茔,清除杂草,添上新土,准备祭品,烧些纸钱,举行简单的祭祀仪式,表示对死者的怀念。这是后人对先人的敬仰与怀念,也是人们对生命的崇尚与珍爱。

除扫墓外,清明有戴柳、插柳的风俗,起初为纪念“教民稼墙”的农事祖师神农氏,后来因为柳的强大生命力和适应环境能力,逐渐被人们赋予希望长寿、趋吉避凶的愿望。民间至今还有“清明不戴柳,红颜成皓首”的说法。

img257

中国的清明节极具纪念的功效,它表达着对逝者的悼念和追怀,体现着中国传统思维中的“死而不朽”价值模式。生命并不仅仅局限于生物学意义上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意义上的延续,而文化意义上的延续又是通过对一代又一代观念的继承,这使得自身价值在生命肌体消亡后获得永恒性成为可能。

万圣节:自然的和谐

img258

西方人的万圣节是鬼节,从10月31日至11月7日,是仅次于圣诞节和感恩节的第三大节日。据传生活在大不列颠、爱尔兰的德鲁伊特人相信有许多神明主宰他们的生活,在10月31日当时德鲁伊特人的除夕之际,德鲁伊特人让年轻人集队,戴着各种怪异面具,拎着刻好的萝卜灯(南瓜灯系后期习俗,古西欧最早没有南瓜) ,游走于村落间,这在当时实则为一种秋收的庆典。另有“鬼节”一说,传说当年死去的人,灵魂会在万圣节的前夜造访人世,据说人们应该让造访的鬼魂看到圆满的收成并对鬼魂呈现出丰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灯火,一来为了吓走鬼魂,二来也为鬼魂照亮路线,引导其回归。

在这一天,人们可以肆意地装扮自己,尽情地作怪,不用担心会招致他人异样的眼光,因为每个人都一样“炫” 。孩子们在这个万圣节前夕捣蛋、恶作剧,有的孩子用扫帚柄将头带尖顶帽、身披黑长纱裙的“女巫”送到邻家的屋顶上;有的孩子用被单裹在身上,扮成鬼怪精灵;有的孩子则拿着或戴着令人恐惧的骷髅面具到处吓人。他们向来往的车辆扔鸡蛋、西红柿,把人家放在走道上的家具等物搬出去扔进垃圾箱,在公共场所的柱廊栏杆上乱涂乱写,把难以清除的蜡油涂在商店、酒家的玻璃橱窗上或汽车的挡风玻璃上。孩子们还背上小布袋,挨家挨户地去乞讨,他们按响邻居门铃,有人开门时,他们就高喊: “捉弄或款待”(trick or treat) ,成年人也喜欢这些“行乞”的孩子,他们摸摸孩子们随身的小布袋,然后在布袋里装些糖果、糕饼和水果等。如被拒绝,孩子们就捉弄这些人,他们会将肥皂涂在人家的玻璃窗上,会把人家修剪花草的工具搬到让人不易找到的地方。另外,许多公共场合乃至居家院落,都会在窗户及门的上面,布置一些诸如各式鬼怪、南瓜灯、稻草人、甚至骷髅之类的装饰。家家户户热闹地举办化装舞会,摆上些水果及其他食品,以便喂饱鬼魂而不至于让它们伤害人类和动物或者掠夺其他收成。最热门的万圣节大游行,参加游行的人不一定要化妆,随意地在路上聊天照相,尽情享受户外美好而特别的一天,达到与自然最大的和谐。

img259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