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状况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状况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优势。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总量、结构与布局,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及发展趋势,将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巨大的影响。河北省作为一个环京津的人口大省,人口数量在三省市中居首位。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增长到4844万人。与全国相比,河北省规划区拥有大学和高中文化的比例偏低。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状况_人才队伍建设研究

第一节 京津冀都市圈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状况

京津冀都市圈包括北京市、天津市和河北省规划区,河北省规划区包括河北省的张家口市、承德市、秦皇岛市、唐山市、廊坊市、保定市、沧州市和石家庄市。河北省是一个人口大省,也是人力资源大省。与京津相比,河北省具有巨大的人力资源数量优势。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总量、结构与布局,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开发状况及发展趋势,将对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产生巨大的影响。研究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现状,通过对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总量、结构与布局的分析,分析人力资源的优势与不足,找出影响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问题,分析其形成原因,分析人力资源整体效能和河北省规划区与北京、天津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的差异性与互补性。将对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一、人力资源总量、结构与布局

1.人力资源总量

河北省作为一个环京津的人口大省,人口数量在三省市中居首位。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为4749.50万人,15~64岁的人力资源总量为335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0.54%。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增加了378.0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37.8万人,年平均增长率为8.65‰。人力资源总量增加了463.88万人,平均每年增长46.39万人,人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了4.51个百分点。

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增长到4844万人。1990—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增长了471.53万人,年均增长36.27万人,年均增长率为8.3‰。按照1990—2003年的平均增长率计算,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将于2005年达到4915.72万人,2010年达到5097.13万人,2015年达到5278.55万人。按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人力资源总量所占比重为70.54计算,2005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总量达到3467.55万人,2010年达到3595.52万人,2015年将达到3723.49万人。

2.人力资源结构

(1)性别结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中,女性人口为2330.39万人,占总人口的49.07%,男性为2419.1万人,占总人口的50.93%,性别比为103.8(河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中,女性人口为2373.8万人,占总人口的49.0%,男性为2470.2万人,占总人口的51.0%,性别比为104.1(河北统计提要2003)。

(2)年龄结构。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截止到2000年11月1日,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为4749.50万人。其中0~14岁的人口为1053.21万人,占总人口的22.18%。15~64岁的人力资源为3350.23万人,占总人口的70.54%。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为346.06万人,占总人口的7.29%。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0~14岁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5.89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了4.51个百分点,65岁以上的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下降了1.39个百分点。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统计,河北省规划区0~14岁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低0.71个百分点,比北京和天津分别低8.58和5.43个百分点。15~64岁的人力资源占总人口的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39个百分点,比北京和天津分别低7.5和4.39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所占比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0.33个百分点,比北京和天津分别低1.07和1.04个百分点,见图1-1。

img2

图1-1 2000年五普人口年龄结构比较

(3)文化结构。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为4749.50万人。人口的文化结构为小学1669.25万人,占总人口的35.15%;初中1802.02万人,占总人口的37.94%;高中517.47万人,占总人口的10.90%;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147.69万人,占总人口的3.11%(河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见图1-2。

img3

图1-2 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口文化构成

与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相比,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口的文化结构有了较大改善。其中大学(包括大专)以上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2.12个百分点,高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3.69个百分点,初中文化程度人口增长了14.96个百分点。

据1990年第四次人口普查资料可知,河北省规划区每10万人中拥有大学(包括大专)文化程度的为1752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2303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40885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62088人(河北省1990年人口普查资料)。据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可知,河北省规划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包括大专)文化程度的增长到3110人,增长了1.78倍;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0895人,下降了11.4个百分点;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7941人,下降了7.2个百分点;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5146人,下降了个45.4个百分点(河北省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见图1-3。

img4

图1-3 1990—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口文化构成变化

2000年全国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为3611人;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为11146人;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为33961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为35701人(中国2000年人口普查资料)。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比全国少501人,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86%;具有高中文化程度的比全国少251人,为全国平均水平的98%;具有初中文化程度的比全国多3980人;具有小学文化程度的比全国少555人。与全国相比,河北省规划区拥有大学和高中文化的比例偏低。

(4)人才结构。1995年河北省规划区人才总量为161.15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5.86%。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为120.48万人,占(规划区)人才总量的74.76%;无学历有职称人员为24.6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5.31%;乡村科技人员为16万人,占人才总量的9.93%(河北经济年鉴1996)。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人才总量为206.24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7.03%。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为171.7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3.26%;无学历有职称人员为16.5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03%;乡村科技人员为17.95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70%(河北经济年鉴2001)。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人才总量增长到222.85万人,增长了61.7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6.96%。其中,中专及以上学历人员为187.92万人,占人才总量的84.33%;无学历有职称人员为11.3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5.10%;乡村科技人员为23.57万人,占人才总量的10.58%(河北经济年鉴2004),见表1-1。

表1-1 河北省规划区人才增长情况

img5

1990—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人才资源总量增加了61.7万人,增长38.29个百分点,人才比例为6.96%,增长了1.1个百分点。但与经济发展的需要相比,河北省规划区人才资源总量较低,人才结构不适应经济发展的需要。2003年北京市人才比例超过17%,天津市人才比例超过11%。而河北省规划区人才比例仅为6.96%,与北京和天津有很大差距。人才比例过低,必然影响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河北省发展战略的实现。增加教育培训投资,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为实现京津冀都市圈区域经济一体化战略准备优良的人才基础,将是河北省人力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

3.人力资源分布

(1)地区分布。2000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为4749.50万人。人口的分布状况是石家庄市924.12万人,占规划区人口总数的19.46%;唐山市704.06万人,占14.82%;秦皇岛市275.39万人,占5.8%;保定市1074.11万人,占22.62%;张家口市419.10万人,占8.82%;承德市332.41万人,占7.0%;沧州市663.95万人,占13.98%;廊坊市383.34万人,占8.07%。从人口的数量看,保定市人口最多,是人口最少的秦皇岛市人口的3.9倍,石家庄市次之,是秦皇岛市人口的3.4倍(河北省经济年鉴2004)。

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增长到4844万人,其中石家庄市910.5万人,占规划区人口总数的18.80%,下降0.66个百分点。唐山市706.3万人,下降0.27个百分点。秦皇岛市273.3万人,下降0.16个百分点。廊坊市387.2万人,下降0.08个百分点。保定市1077万人,下降0.39个百分点。承德市359.1万人,增长0.41个百分点。张家口市450.4万人,增长0.48个百分点。沧州市680.2万人,增长0.06个百分点。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口分布见图1-4。

img6

图1-4 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口分布

(2)城乡分布。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为957.81万人,占总人口的20.22%。与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非农业人口的比重上升了6.87个百分点(河北省2000人口普查资料,2002)。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总人口中,非农业人口增长到1411.7万人,占总人口的29.14%。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非农业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增长了8.92个百分点,平均每年增长2.97个百分点(河北省统计提要2003),见图1-5。

img7

图1-5 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城乡人口分布

(3)人力资源产业分布。

①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状况。1995年河北省规划区劳动年龄人口就业总量为2360.15万人,2000年为2426.57万人,2003年为2512.45万人。1995—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就业总量增加了152.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了19.04万人,年均增长约为0.81个百分点(河北经济年鉴1996,2001,2004)。

②人力资源的年龄别就业率。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长表数据显示,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就业率在不同的年龄组就业率相差较大。15~19岁年龄组就业率最低,为41.96%,就业率最高的是25~49岁的5个年龄组,平均就业率都在90%左右,50~64岁的3个年龄组就业率分别为80.22%、67.77%和50.15%,呈现出逐渐下降的趋势(河北省2000人口普查资料),见图1-6。

img8

图1-6 2000年河北省年龄别就业率

从图1-6可以看出,劳动年龄人口的就业率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就业率越低。劳动年龄人口高龄化和高年龄组性别比降低有利于降低劳动参与率,对于缓解河北省的就业压力具有一定的作用。

③就业人口产业结构。1995年河北省规划区总就业人数为2360.1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口为1239.65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52.52%。第二产业就业人口为639.8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7.11%。第三产业就业人口为480.70万人,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为20.37%。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就业总人口增长到2512.45万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下降到49.3%,下降了3.2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0.49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上升了2.8个百分点。

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第一产业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比重过高,而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过低。2003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比重比北京高41.5个百分点,比天津高29.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北京和天津低5.0和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比北京和天津低26.5和17.3个百分点。2003年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比全国平均水平还低4.7个百分点,见表1-2。

表1-2 2003年京津冀规划区三次产业就业构成比较  单位:%

img9

由表1-2可以看出,河北省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较低,增长的空间还很大,第三产业在增加就业方面具有很大优势。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既是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京津冀经济一体化战略的要求。

(4)行业分布。1995—2003年,河北省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变化不大,处在前十位的仍然以农、林、牧、渔业为第一,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8.2%。处于第二位的是制造业,就业人口占就业总人口的16.5%。第三是建筑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7.9%。第四是批发和零售贸易、餐饮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6.9%。第五是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9%。第六是教育,占全部就业人口的3.0%。第七是住宿和餐饮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6%。第八是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以及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均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2%。第九是采矿业,占全部就业人口的2.0%(河北统计提要2003),见图1-7。

img10

图1-7 河北省就业人口的行业结构

从就业人口的行业分布来看,河北省农、林、牧、渔业就业比重仍然偏高,就业人口占全部就业人口的48.2%。制造业就业比重也较低,就业人口仅占就业总人口的16.5%。应当采取有力措施,大幅度降低农、林、牧、渔业的就业比重,提高制造业和第三产业各行业的就业比重。

4.城镇失业人口与失业率

河北经济年鉴的统计数据表明,河北省劳动年龄人口失业总量和失业率均呈现逐年增长态势,而且速度不断加快。1990年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为7.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1.1%。2000年城镇失业人口增加到17.4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2.8%。1990—2000年,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增加9.7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近1万人,年增长率为0.18%。2003年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达到25.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上升到3.9%。2000—2003年的3年时间里,河北省城镇失业人口增长了8.3万人,平均每年增长近2.8万人,是前10年平均增长率的2.8倍。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增长0.33%,是前10年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增长率的近1.8倍(河北经济年鉴2004)。城镇登记失业率因为统计方面的原因,并不能完全反映河北省的失业实际状况,但也表明河北省失业率的增长趋势不容乐观。

5.农村剩余劳动力

由于经济发展程度的限制,以及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原因,河北省规划区农村存在着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据估计,目前河北省农村剩余劳动力约为420多万人。如此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人口,不仅使农村的收入水平难于提高,也增加了劳动力市场的就业压力。采取措施转移庞大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将是今后相当长时期内的一件十分重要的工作,也是解决“三农”问题,实现城乡统筹发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问题。

二、人力资源优势与不足

1.人力资源优势

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的优势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数量优势。截止到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总量增加到3202万人,比北京和天津两市的总和还多1353万人。人力资源增长保持稳定,能够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提供足够的劳动力。

二是地域优势。河北省规划区处于京津的外围,具有较强的地域优势。河北省人力资源进出北京和天津十分方便,进入成本较低。

三是文化优势。河北省与北京和天津在历史上就是一个整体,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与京津人力资源在语言交流、生活习惯、人际关系等方面具有较强的相容性和一致性,得天独厚的文化优势使三地的人力资源交流十分方便。

四是成本优势。北京和天津的工资水平较高,与之相比,河北省人力资源的使用成本较低。2003年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7372元,天津市职工平均工资为20236元。2003年河北省职工平均工资为12308元,是北京市职工平均工资的44.96%,是天津市职工平均工资的60.82%(中国统计年鉴2004)。

五是高等教育生源优势。河北省拥有大量的优质生源,但河北省规划区高等院校仅有71所,远远不能满足河北省高中毕业生的就学需求。北京和天津两市有大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河北省规划区可以为北京和天津的高等院校提供大量的优质生源。

2.人力资源不足

(1)人力资源受教育年限少,总体文化水平低。2000年,河北省15~64岁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61年。2000年北京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为10.82年,天津市平均受教育年限为9.83年(高书国,中国人口文化素质报告,2004,11)。到2003年年底,河北省规划区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教育的仅占3.32%。2003年北京市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教育的占17.55%,天津市6岁以上人口中,接受过大专教育的占9.44%。河北省大专以上人口所占比重是北京的18.92%,是天津的35.17%(中国统计年鉴2004),见图1-8。

img11

图1-8 2000年京津冀6岁以上人口文化素质比较

(2)高层次人才资源缺乏。高层次人才是指硕士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到2003年年底,河北省规划区高层次人才资源仅占专业技术人才总量的8.54%,博士生导师仅占全国的1.1%。

三、人力资源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1.人才总量不能适应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建设的需要

目前河北省人才总量偏少,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到2003年年底,河北省规划区人才总量仅为222.85万人,人才密度指数为6.96%。与京津相比,河北省规划区人才密度仅为北京的40.94%,天津的63.27%。造成这一问题的原因,主要是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速度不高,难于在教育方面进行大量的投入。教育投入不足,造成河北省人力资源素质不高,反过来影响了经济的发展。

2.专业技术人才不能适应京津冀经济一体化的要求

一是专业技术人才总量不足,人才比例较低,致使科研成果转化难,高新技术推广应用难,直接影响河北省经济社会发展。二是河北省高层次人才比例偏低,高层次人才仅占专业技术人才的8.54%。缺乏国内一流的高级专家和各学科的学术带头人,是制约河北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出现专业人才不足的原因,主要是对专业技术人员的重视程度不够,对教育投入不足,缺乏有利于人才成长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必须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建立符合人才成长的选拔制度,制定体现高层次人才价值的薪酬制度,创造良好的人才成长和使用环境,鼓励人才成名成家,促进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3.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能适应经济的发展需求

河北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短缺现象十分严重。目前河北省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总量偏少,整体素质不高。既懂科技又懂管理,既懂经济又懂国际经营规则的人才很少,影响着河北省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据统计,目前河北省急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有九大类:研究和拓展市场的高级营销人才,金融企划人才,精通外贸人才,企业高级信息化人才,高级财务管理人才,高级人力资源管理人才,高级项目管理人才,现代物流管理人才,精通国际质量认证体系的人才等。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不足,一是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选拔机制不健全,二是在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过程中缺乏有效的指导,三是经营管理人才缺乏实践锻炼的机会。建立和健全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培养和选拔机制,对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进行有效的指导,为人才的成长提供实践锻炼的机会,以促进经营管理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4.技能型人才缺乏,企业生产受到影响

河北省高级技能工人短缺已经严重制约了企业的生产经营。目前河北省技术工人仅为102万人,其中高级技师不到0.5万人,技师不到3万人,平均每8家企业才有一名高级技师。技术工人短缺,特别是高级技术工人短缺,已经严重影响到企业的生产,影响到企业的发展。出现技能人才缺乏的原因,一是对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重视不够,二是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和培养规模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对技能人才的需求,三是技能人才的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技能人才在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建立健全技能人才的培养机制,加大技能人才的培养规模,采取措施促进技能人才的价值得到充分体现,是解决技能人才短缺的有效措施。

5.农村实用人才短缺,影响农业产业化进程

目前河北省农村实用型人才仅为3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1.36%。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导致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和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大量缺乏一技之长的农村人力资源存在,不仅影响农村和农业的发展,也阻碍农村现代化的实现。农村实用人才短缺的原因,一是对农村实用人才的培养重视不够,二是农村职业教育投入不足,三是由于农业产业化程度过低,农民参与技术培训的积极性不高。在继续加大阳光工程的投入和实施范围的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大规模地培养农村实用人才,提高农村青少年的文化水平和技能,为农村现代化和农业产业化奠定一个良好的技能人才基础。

四、人力资源整体效能分析

1.人力资源产业就业分析

河北省产业就业人口以第一产业为主,2003年河北省第一产业就业占全部就业的49.3%,比北京市高41.5个百分点,比天津市高29.7个百分点,体现了农业大省的就业结构。第二产业就业比北京和天津分别低5个和12.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北京和天津分别低26.5个和17.3个百分点。与北京、天津相比,河北省第二和第三产业就业量小,就业层次不高,见表1-3。

表1-3 2003年京津冀规划区三次产业就业比较

img12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4,中国统计出版社,2004.

从GDP的产业构成来看,河北省规划区第一产业占GDP总量的14.48%,比北京高出11.87个百分点,比天津高出10.8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总量的51.09%,比北京高出15.28个百分点,比天津高出0.2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占GDP总量的34.43%,比北京低16.15个百分点,比天津低11.03个百分点(中国统计年鉴2004)。

由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河北省规划区第一产业GDP和就业量所占比重过大,而第三产业GDP和就业量所占比重过小。说明河北省第三产业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建设,将是今后产业发展的方向。

2.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分析

河北省规划区2003年GDP总量为5424.63亿元,人均GDP为11199元,从业人员人均GDP为21591元(河北经济年鉴2004)。北京市2003年人均GDP比河北省规划区人均GDP高出13960元,从业人员人均GDP比河北省规划区从业人均GDP高出21073元。天津市2003年人均GDP比河北省规划区人均GDP高出13011元,从业人员人均GDP比河北省规划区从业人均GDP高出36800元(中国统计年鉴2004)。

2003年,河北省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为66671元,而北京市全员劳动生产率为100439元,天津全员劳动生产率为93235元。2003年河北省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北京的66.38%,天津的71.51%,见图1-9。

img13

图1-9 2003年京津冀规划区人均GDP比较

从图1-9可以看出,与北京和天津相比,河北省人均GDP和全员劳动生产率都较低。必须加快产业改革步伐,建立健全人才的培养机制,大幅度提高人力资源素质,提高人力资源劳动生产率。

3.人力资源利用率分析

河北省规划区2003年就业人口为2512.45万人,人力资源总量为3202.01万人,人力资源利用率为78.47%。2003年北京市劳动年龄人口为1100.8万人,就业总量为858.6万人,人力资源利用率为80.0%。此外,河北省还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据初步估计,河北省规划区农村剩余劳动力大约为420万人,占到规划区劳动年龄人口的13.12%,占农村劳动年龄人口的21.17%。如果将农村剩余劳动力计算在内,则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利用率为65.35%,河北省规划区人力资源利用率比北京低14.65个百分点。

五、京津冀都市圈人力资源差异与互补

差异的存在是优势互补的前提,没有差异就没有互补。从京津冀都市圈人力资源状况来看,河北省人力资源状况与京津存在较大差异,同时河北省人力资源状况与京津也存在较大的互补性。三省市的差异和互补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人力资源数量差异与互补

河北省人力资源数量大。2003年河北省规划区劳动年龄人口总数为3202万人,比北京和天津两市的总和还多1353万人。充分利用河北省人力资源数量大的优势和地理优势,建立起京津冀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北京和天津的经济发展提供充足的低端劳动力。通过向京津输送劳动力为北京和天津服务,为河北省的劳动力寻找出路。

2.专业技术人员差异与互补

在专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质量两方面,河北省与北京、天津都存在较大差异。2003年,北京市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7.12%,天津市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为11.32%,河北省规划区专业技术人员占就业人数的比重仅为4.7%,比北京、天津分别低12.43个和6.62个百分点。可以充分利用京津两市的专业技术人员多的优势,采取软引进和兼职等方式,利用京津专业技术人才为河北省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3.农村科技人员差异与互补

河北省农业科技人员多,农村劳动力多,可以为北京和天津提供农业产品。建立起京津冀农产品绿色走廊,通过为北京和天津提供优质农产品以满足对农产品的需求,促进河北农业的发展和农业产业化的实现。

4.高校师资和生源差异与互补

京津两市具有大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和优秀师资,而河北省则有大量的优秀生源。与京津相比,河北省高等院校较少,高级人才少,人才培养不能满足河北经济发展的需要,限制了人才培养的规模和速度。北京和天津有大量高水平的高等院校,对优秀生源的需求量很大,河北省大量优秀生源能够满足京津高等院校的招生需求。利用北京和天津高等院校多、高级人才多的优势,为河北省培养大量优秀人才,满足河北省的人才需求。

总之,京津冀三方在人力资源方面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通过各方的通力合作和优势互补,为京津冀都市圈经济发展奠定良好的人力资源基础,促进京津冀都市圈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的实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