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甘肃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现状

甘肃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现状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近年来,甘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为加快甘肃创新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目前甘肃80%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科技进步在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科技产出显著提升了甘肃的科技影响力,支撑拉动了甘肃经济的发展。
甘肃科技事业与创新社会发展现状_2010~2011年甘肃省社会发展分析与预测

一、甘肃科技事业与创新型社会发展现状

近年来,甘肃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科技创新作为经济社会发展战略的重要驱动力,努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加强创新环境建设,为加快甘肃创新型社会建设,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一)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全面推进

近年来,甘肃科技体制机制建设全面推进,从微观领域向宏观领域拓展,由局部的制度创新向全面的机制创新转变。2006年甘肃确立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甘肃”的发展战略,在“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国家科技发展指导方针下,颁布实施了《甘肃省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对未来15年全省科学和技术发展进行了全面的规划和部署。配合创新型甘肃战略的实施,2006年4月颁布了《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若干政策措施》,制定出六个方面38条政策措施,营造激励自主创新的环境,推动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2009年8月颁布了《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的意见》。《意见》在深刻分析我省科技体制机制的结构性问题基础上,按照阵地前移,重点突出的原则,提出六个方面38条体制机制创新的重点内容;2010年9月颁布了新的《甘肃省科学技术普及条例》,标志着甘肃科普工作正朝着法制化、规范化的方向迈进;2010年10月,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农业部下发了《农业部关于印发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分工方案的通知》,该通知分别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草食畜牧业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农业生产生态环境保护和农村能源建设、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五个方面,出台了17项具体支持措施,来大力推动甘肃特色农业加快发展,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这些法规条例和激励科技创新的政策措施,为建设创新型甘肃奠定了法律、政策基础,极大地调动了广大科技人员自主创新的积极性,营造了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环境。

(二)现代科学技术体系建设逐步完善

近年来,甘肃在基础研究、前沿高技术研究、社会公益性研究、应用开发及产业化方面,形成了包括国家在甘肃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及甘肃省地方科研机构和各类企业在内的、多层次的科技力量布局。科技投入逐年增长,科技基础条件和科研基础设施不断改善,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进一步加深。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取得了良好进展,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联合,已成为甘肃企业技术创新的主要形式。目前甘肃80%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了多元化的合作关系;各具特色的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成效明显,科技进步在促进甘肃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2009年,甘肃科技进步环境指数达到45.93%,位居全国第21位;科技进步环境增长指数为5.31%,超出全国2.30%的平均水平,居全国第四;整体科技发展水平居全国第22位,增长指数接近全国平均(2.59%)增长水平,达到2.12%[1],位居全国第八。其中一些科研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或走在全国前列:航空航天、核物理、有色金属冰川冻土、高原大气、石油化工、草业科学、旱作农业技术等领域代表着国家水平。特别是从2010年10月起,甘肃将加快军民结合产业园建设,力争到“十二五”末建成核产业、航空产业、航天产业、特种化工、电子信息等五大军民结合产业园区。

(三)科技创新能力和实力不断提高

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长,甘肃科技基础设施和条件不断得到改善,科技对内对外开放合作的步伐进一步加快,应用基础研究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引进力度也不断加强,市场配置科技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科研机构的骨干和引领作用、高等学校的基础和生力军作用日益明显,科技创新能力得到了大幅提高,其总体科技实力位居西部省市区的前列。截至目前,甘肃已拥有国家大科学工程1个,国家重点实验室7个,省部级重点、开放实验室27个,省级重点实验室17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71个;国家创新型试点企业9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已经确定两批60家。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7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77家;国家高新开发区1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3个,国家大学科技园3个,国家技术转移示范机构2个;生产力促进中心达到10家,其中4家被科技部认定为国家级示范中心;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16个;科技企业“孵化器”15个,科技基础条件平台6个,4个行业技术创新服务平台正在建设之中。

(四)科技活动产出规模逐渐扩大,效益明显

甘肃科技工作以特色产业为载体,以产业化为目标,以提升企业竞争力为抓手,搭建科技支撑和科技引领条件平台,不断加大成果示范推广,科技成果的质量和数量都有了大幅度的提升,产出成效明显。自改革开放以来,全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4366项,获得省级科技成果奖1218项(含2010年的182项),获得国家科技奖励163项。其中,2009年,全省共取得省级科技成果857项,获国家科技奖11项,省级奖181项,科技活动产出指数为40.66%,科技活动产出指数居全国第9位,处于历史最好水平;各类专利申请达到2676件,增幅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授权1275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已经提前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实现技术交易额35.6亿元,与“十五”末的2005年相比,年增长约20%,2010年全省技术合同登记额将突破40亿大关。科技产出显著提升了甘肃的科技影响力,支撑拉动了甘肃经济的发展。2010年新研发出的科技成果正在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风电产品从1.5兆瓦延伸到3兆瓦成套技术取得突破,酒泉风电产业园装机达到200万千瓦以上;兰州重离子治癌中心项目签约,使我国成为第4个实现重离子临床治癌的国家;全膜双垄沟播技术推广面积达到1000万亩,约增加粮食产量138.58万吨。值得一提的是2010年10月,由国家科技部、日本新能源和产业技术综合开发机构共同资助的小型聚风型风力发电灌溉实验示范项目,在兰通过了科技部验收;由华锐风电科技(甘肃)有限公司自主研发、并拥有全球自主知识产权的5兆瓦风电机组正式出产,这是我国首台5兆瓦风电机组,代表了风电制造的最高水平。

(五)高新技术产业稳步发展

长期以来,甘肃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围绕电子信息、航空航天、特种润滑材料、装备制造业、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领域开发了一大批水平较高、对传统产业有较大提升的新技术、新成果。如在工业领域取得的丁苯橡胶、海洋钻机、铜镍冶炼、人工心脏瓣膜、数控机床、钢管扩径机等成果达到了国内领先水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迅速,初步形成了“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先进制造、新能源与节能环保、农业高新技术”六大支柱产业。其中兰州高新区2009年技工贸总收入达到650亿元,2010年的目标是实现技工贸总收入850亿元;金昌高新区2009年实现生产总值120亿元,完成工业增加值116亿元;白银高新区目前已入驻建设项目83个,总投资68亿元,初步形成了精细化工、新材料、新能源、风电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及医疗器械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酒泉工业园2009年销售收入达80亿元,上缴税金近亿元。目前,甘肃高新技术产业化指数为30.20%,位居全国第26位,增长指数为1.14%,居全国第十,已成为引导企业自主创新、发挥孵化器功效的一个重要载体。

(六)科技成为农业、民生的强有力支撑

多年来,甘肃科技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基础支撑作用。先后培育出了甘麦8号、陇鉴127、甘春20号、陇春20号、陇薯3号、陇薯6号等植物新品种,培育出了甘肃高山细毛羊、大通牦牛等为代表的动物新品种;研究出了“121”集雨节水技术、全膜双垄沟播技术和一大批抗旱、节水新技术,特别是全膜双垄沟播旱作农业技术的研究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开发出了口蹄疫疫苗和国家一类新兽药“喹唏酮”等一大批附加值高、市场前景好的新药产品。科技促进新农村建设有了较大幅度提高,河西星火产业带内形成了六大优势特色产业。2009年,河西走廊星火产业带实现国内生产总值504.02亿元,农业总产值达到116.35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83.13元;富民强县工程的实施培育壮大了30个县域特色支柱产业,6000多名科技特派员活跃在我省各个乡镇,为三农提供各类科技服务,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2010年9月底,由甘肃省农牧厅进行监测的20个县的农民人均现金收入达到2734.26元,与去年同期相比,人均增收484.26元,同比增长21.52%;农民人均纯收入2277.70元,已占到2009年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76.43%。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