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聊斋志异》

《聊斋志异》

时间:2022-10-21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又名《鬼狐传》,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聊斋志异》中,有着正统的传统儒释道思想和民间因果报应思想。《聊斋志异》许多篇章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聊斋志异》_阅古拾珍:大学生必读的36部国学经典

经典介绍

《聊斋志异》简称《聊斋》,又名《鬼狐传》,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很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之作。

康熙己未(1679年)春日,蒲松龄为自己的《聊斋志异》写了一篇《聊斋自志》。在这篇文章的最后,他写了如下一段话:“独是子夜荧荧,灯昏欲蕊,萧斋瑟瑟,案冷疑冰。集腋为裘,妄续幽冥之录;浮白载笔,仅成孤愤之书。寄托如此,亦足悲矣!嗟呼,惊霜寒雀,抱树无温;吊月秋虫,偎栏自热。知我者,其在青林黑塞间乎!”在《聊斋》研究中,人们经常谈到蒲松龄创作《聊斋》的思想动机。论者大多根据这段话,进而援引司马迁发愤著书的观点,认为《聊斋》寄托了蒲松龄的“孤愤”,是作者一生遭逢的抒愤之书。如刘大杰在《中国文学发展史》中说:“可知作者的著书目的,是借鬼神世界反映、影射人间生活和社会现实,而加以批判、揭露,来发泄自己的悲愤的。”这一类看法无疑是有其道理的。

《聊斋志异》的另一重要主题,是揭露现实政治的腐败和统治阶级对人民的残酷压迫。这类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根本矛盾,具有更高的思想价值。《促织》是揭露封建统治阶级压榨人民十分典型的一篇。由于皇帝爱斗蟋蟀,以及地方官的媚上邀宠,胥吏的借端勒索,遂至“每责一头,辄倾数家之产”。成名一家便是这无数受害家庭中的一个。政府笼络人才的科举制度的腐败,作者多有抨击。他饱含感情地揭露了科举制度埋没人才的罪恶。科举埋没人才的原因,即考官都是“乐正师旷、司库和峤”(《于去恶》)之流,不是眼瞎,便是爱钱。《素秋》《神女》《阿宝》等篇都暗示了科举考试的贿赂公行。

《聊斋志异》中,有着正统的传统儒释道思想和民间因果报应思想。作善获福、作恶遭殃的思想时时处处都能体现出来:“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冯镇峦《读聊斋杂说》)在《聊斋志异》中有大量的冥游故事、转世投生的故事,反映了一种因果报应、善恶轮回的观念。有的研究者认为《聊斋志异》中的果报故事主要是融注了蒲松龄对科举考试的个人体验,因为像《考城隍》《叶生》《陆剑》《雷曹》《青梅》《续黄粱》《考敝司》《公孙夏》《褚生》《司文郎》《于去恶》《三生》等故事都是反映人间科举考试的不公,而借鬼神世界宣泄长年不遇的怨愤,实现人世无法实现的仕进愿望。对此,我们并不否认,但是我们还应看到的是,这些果报故事同样还是民间轮回果报信仰的体现。儒家的临难不苟面、临财不苟取的精神多有体现。《水莽草》一篇塑造了一个反对世俗损人利己、坚持仁爱、勇于斗争的祝生的性格。类似于祝生这样的形象,还有很多。作者创造这样义重如山的人物形象,在当时人欲横流、只讲势力、不讲情义的窳败社会里,用这样一些活生生、富有感染力的正面艺术形象来批判黑暗社会,作者的热情和用心,都是让我们肃然起敬的。《宫梦弼》等作品写了人们对于金钱的态度。作者写出了笔下中心人物的境遇转折关键,其发迹变泰并不是因为偶然的侥幸,而是在经历人生困苦磨难之后,对社会众生相认识深刻了,将人与财富关系理解深入了,对于侠义人情的价值切实珍重了,因此,人才有掌握财富的福气和品德。财富的得失只是一时的,在此已显得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人能否具有主宰财富的决心、志向和能力。作者就这样在银子归属尤其是持守的问题上,突出了人的精神境界提高和主观努力的作用。

蒲松龄难能可贵的是,并不因为对正统的坚持而湮没了人的活泼生命力。他从民间汲取营养,塑造了许多活泼的具有泼辣生命力的人物形象。《聊斋志异》许多篇章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重要的一点就是,人物具有非常顽强的生命力。他们实现自己愿望的决心和力量是什么也阻挡不住的。《叶生》中的叶生“文章词赋,冠绝当时”,却屡试不中,郁闷而死。最后只能让自己的鬼魂帮助一个邑令之子考中举人,“借福泽为文章吐气,使天下人知半生沦落,非战之罪也”。科举考试失败,死后也要证明自己的能力。《促织》中,成名的儿子因为不小心弄死了蟋蟀,给家庭带来了灾难。但是他有顽强的生命力,死而复活后,魂灵化为一只轻捷善斗的蟋蟀,挽救了一家被毁灭的命运。小说中大量的鬼女狐女,虽然失却人身,但是她们有顽强的生命力,坚守道德人性,不自弃,想尽办法成为人身,不达目的誓不罢休。在《聊斋》中,大量万物有灵、生命神奇的例子举不胜举,这也给生命披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

尤其是作者在礼教坚固的封建社会,寄托鬼女狐女身上人类活泼自然的情爱观念,更能体现出作家对于自然生命的肯定和向往。关于这类故事,林语堂先生的《吾国与吾民》曾有过描述:这些鬼怪并不是让书生们晚上独自一人待在书房而感到害怕的那种鬼怪。当蜡烛即将燃尽,书生昏昏欲睡之时,他听到丝绸衣服蟋蟀作响,睁眼一看是位十六七岁的娴静少女。一双渴望的眼睛,一副安祥的神色,她在看着他笑。她通常是一位热情的女子。我相信这些故事必定是那些寂寞的书生依照自己的愿望编造出来的。然而她能通过各种把戏给书生带来金钱,帮助他摆脱贫困。书生病了,她精心服侍,直至痊愈。其温柔的程度,超过了一般现代护士……在那个礼教森严的社会,蒲松龄大量狐女鬼女的想象,是令人惊叹的。

《聊斋》在艺术上代表着中国文言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它博采中国历代文言短篇小说以及史传文学艺术精华,用浪漫主义的创作方法,写奇写幻,描绘鬼狐世界,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艺术特色。每叙一事,力避平铺直叙,尽量做到有起伏变化、高潮迭起、变化无穷;故事情节奇幻多姿,迷离惝恍,奇中有曲,曲中有奇。这是《聊斋志异》艺术力量之所在。

作者简历

蒲松龄(1640年6月5日—1715年2月25日),汉族,字留仙,又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淄川(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城外蒲家庄人。清代著名的小说家、文学家。他出身没落地主家庭,连续四次参加举人考试均落榜,直到72岁赴青州补为岁贡生。他一生花大量时间,不断向民众搜罗资料,再编辑成册,成就了一本文言短篇志怪小说集《聊斋志异》。现有蒲松龄故居,位于山东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1938年遭日军焚毁,1954年人民政府进行修复。1958年政府专门设立了管理机构“蒲松龄故居管理委员会”,对其进行妥善保护。“文化大革命”时期,故居一度被占,但文物遗失不严重。1973年故居被重新收回,1977年公布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精彩片段

予姊丈之祖宋公讳焘,邑廪生。一日,病卧,见吏人持牒,牵白颠马来,云:“请赴试。”公言:“文宗未临,何遽得考?”吏不言,但敦促之。公力病乘马从去,路甚生疏,至一城郭,如王者都。移时入府廨,宫室壮丽。上坐十余官,都不知何人,惟关壮缪可识。檐下设几、墩各二,先有一秀才坐其末,公便与连肩。几上各有笔札。俄题纸飞下,视之有八字,云:“一人二人,有心无心。”二公文成,呈殿上。公文中有云:“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诸神传赞不已。召公上,谕曰:“河南缺一城隍,君称其职。”公方悟,顿首泣曰:“辱膺宠命,何敢多辞?但老母七旬,奉养无人,请得终其天年,惟听录用。”上一帝王像者,即命稽母寿籍。有长须吏捧册翻阅一过,白:“有阳算九年。”其踌躇间,关帝曰:“不妨令张生摄篆九年,瓜代可也。”乃谓公:“应即赴任,今推仁孝之心,给假九年。及期当复相召。”又勉励秀才数语。二公稽首并下。秀才握手,送诸郊野,自言长山张某。以诗赠别,都忘其词,中有“有花有酒春常在,无烛无灯夜自明”之句。

公既骑,乃别而去,及抵里,豁若梦寤。时卒已三日,母闻棺中呻吟,扶出,半日始能语。问之长山,果有张生于是日死矣。后九年,母果卒,营葬既毕,浣濯入室而没。其岳家居城中西门里,忽见公镂膺朱貰,舆马甚众。登其堂,一拜而行。相共惊疑,不知其为神,奔询乡中,则已殁矣。公有自记小传,惜乱后无存,此其略耳。

——《考城隍》

延伸阅读

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时)。

——王士祯为:《聊斋志异》所题诗

聊斋非独文笔之佳,独有千古,第一议论醇正,准情酌理,毫无可驳。如名儒讲学,如老僧谈禅,如乡曲长者读诵劝世文,观之实有益于身心,警戒顽愚。至说到忠孝节义,令人雪涕,令人猛醒,更为有关世教之书。

——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亦以空前绝后之作,使唐人见之,自当把臂入林,后来作者,宜其搁笔耳。

——陈廷机:《聊斋志异·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