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简介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简介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间的良性互动问题;分析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误区并对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套覆盖中小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可以为今后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深入开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起示范作用。
《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简介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下册

华中科技大学杨叔子教授主持的这项研究,是2003年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其最终成果是同名专著《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研究》,由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9月出版。

一、篇章结构

此书由导言和理论编、历史编、现实编、国际编、对策编等五编共十八章组成。

二、基本观点

(1)民族精神是直接寓于民族意识中的具有最高的自觉性、整体性、普遍性和超越性的意识和信念,是民族意识的真理与核心所在,是民族的人文精神和理性精神的结晶,是民族生存的精神之链。

(2)民族精神既超出了个体生命的特殊性和民族集体意识的原初性,又是一个民族的精神类生命和社会文化类生命的内在基核与外在表征。

(3)中国的文化传统和文化精神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精神动力,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具体体现。“人本和谐”、“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勤劳俭朴”、“天下为公”、“见利思义”、“反省内求”以及独立人格与理想追求等是其主要特质。

(4)当代民族精神是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碰撞和精神碰撞。在与世界其他民族精神的比较中才能明确本民族及其精神状态的优势与缺失,并在与其他民族的互动中不断发展与创新

(5)市场经济和全球化为民族精神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资源,有利于促进民族精神的创新和发展,民族精神应成为当前推进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

(6)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必须准确把握民族精神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传统性与时代性、民族性和世界性、普遍性和针对性、理论教育与实际行动相统一的原则。

三、主要创新

(1)从人类生存的视角考察了民族精神与民族生存的相互关系;科学界定了民族精神的本质属性和文化内涵;探讨了民族精神与意识形态的关系;揭示了民族精神的道德支撑及其形而上学本质。

(2)探索了民族精神在表现方式上的多样性及其和时代内涵的统一性;揭示了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关联;阐明了民族精神的相对稳定性及其与时俱进的变化性之间的关系。

(3)勾勒出比较清晰的民族精神的内容体系;系统阐述了民族精神与民族文化、哲学的民族精神与文化的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全面把握中华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与构成要素、传统形态及其现代转换。

(4)探讨了中华民族精神与其他民族精神间的良性互动问题;分析了不同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比较研究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指出了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误区并对民族精神比较研究中的若干前提性问题进行了反思。

(5)通过全面系统、科学合理的社会调查及其数据分析,揭示了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态和新时期的社会意识状况,为探索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精神的现实途径提供了可靠和有效依据;

(6)积极探索新时期培育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有效途径并提出方法建议。

四、社会影响

(1)编写中小学教材,普及了民族精神教育。以学术研究成果为依托,根据国家教育部关于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贯穿在国民教育的全过程的要求,编写出版了《中华民族精神教育读本》系列中小学教材,从2007年春季开始在湖北省和武汉市部分中小学使用。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套覆盖中小学的中华民族精神教材,可以为今后全国中小学校全面深入开展弘扬与培育民族精神教育起示范作用。

(2)开设《中华民族精神》公选课,力图将学术研究成果转化为教材和教学内容,强化民族精神的教育和影响。

(3)面向校内外举办了10多次讲座,产生较大反响,提高了广大学生和普通民众对民族精神重要性的认识。

(4)推广研究成果,指导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研究成果运用到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民族精神教育,开展了“公德长征”、“烈士寻亲”等活动,使课题研究成果和方法进入大学生活,并得到推广、检验和提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