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实意义

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现实意义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过去的十年,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环境里,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质量提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评估,二是成功申建若干个湖北省、其他部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发展总结_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通鉴(2001—2010)(上)

一、总体情况

过去的十年,在国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良好的学术环境里,华中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整体水平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总体上讲,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十年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探索发展阶段(2001—2002年)。2000年学校宣布成立社科处,经过精心筹备,2001年4月社科管理队伍配备完毕。此后,社科处积极探索发展思路,建章立制,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关于人文社会科学科研管理的规章制度,为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快速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和奠定了良好的政策基础。

第二阶段:跨越发展阶段(2003—2008年)。2003年华中师范大学百年校庆之际,学校明确了建设目标,即把华中师范大学建设成为“教师教育特色鲜明的综合性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学校开始紧紧围绕新的发展目标进行新一轮的改革,在政策制定方面向科研给予较大倾斜,使全校教师受到了极大的鼓舞,科学研究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在这一阶段,人文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和特色得到彰显,无论在科研经费数量的增长上,还是在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升上,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人文社会科学的整体实力得到跨越发展。

第三阶段:内涵发展阶段(2009—2010年),2009年,学校召开了第十次党代会,会上强调,科学研究要注重内涵发展,走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发展道路,要建成一流文科。要在上一阶段跨越发展的基础上,实现从单一学科的研究方式向平台(平台群)大规模的研究方式转变,从个体的研究模式向强调团队合作转变,从强调数量向兼顾数量质量转变,从以国内研究合作为主向国际国内合作并重转变,更加强调科研成果的转化功能,更加强调可持续发展,加强我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为社会服务的能力。

二、主要成绩和经验

2001—2010年,经过三个阶段的发展,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发展可以用一个主题词来概括:即“提升”。具体总结如下。

1.科研经费数量和科研项目质量提升

这10年间,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科研项目在经费数量上持续保持稳定增长,承担的项目在质量上提升较为显著。

科研经费数:2002年首次突破1000万元,每年新上一个台阶,“十五”科研经费累计7078万元,“十一五”科研经费提升至26189.43万元,增幅高达369%。

国家级科研项目:十年来共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年度项目172项(其中“十五”期间承担65项,“十一五”期间承担107项),重点项目7项,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7项(2005年开始实施此类项目),承担国家社科基金单列学科20余项。

教育部社科基金项目:承担教育部社科基金年度项目共计223项(“十五”期间61项,“十一五”期间172项),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75项,重大招标项目11项(2003年实施此类项目,含1项重大委托项目)。另外全国教育科学规划教育部项目10余项。

另外,学校积极与相关政府部门联系,不断扩展项目的来源渠道,承担了中宣部、财政部文化部、国务院扶贫办等政府委托项目,在获取研究资源的同时,提升了学校的社会服务能力、咨政服务能力。

2.研究平台建设质量提升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质量提升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通过评估,二是成功申建若干个湖北省、其他部委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评估情况:教育部组织了两次基地评估工作,在两次评估中,华中师范大学三个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都顺利通过评估,第一次评估中中国近代史研究所获得优秀,第二次评估中中国农村问题研究中心获得优秀;2010年湖北省教育厅组织对第一批基地进行评估,学校参评的两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顺利通过评估,且湖北省城市社区建设研究中心获得优秀。

申建情况:多年来,学校一直强调研究平台建设,成功申建各级各类研究平台14个,如文化部建设的“中国文化产业研究中心”(全国仅8家)、国家旅游总局建设的“中国旅游研究院武汉分院”(全国仅2家)等7个其他部委重点研究基地,7个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

3.科研成果数量质量提升

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成果的质量提升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高质量的研究论文持续增长,二是成果获高层次奖的数量增加,三是成果影响日益扩大。

学校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人员在十年内发表CSSCI论文数达到7347篇。在《中国社会科学》发表论文数及《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数都有较大幅度的提高,在国际学术期刊上(如SCCI,AH&CI目录期刊)发表的论文数量成倍增长。

学校共有43项成果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13项成果获得民政部、文化部等国家部委优秀科研成果奖,232项成果获得湖北省和武汉市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学校向各级主管部门或者领导提交咨询报告400多份,其中171份得到国家领导人的批示,或者被主管部门采纳,实现了人文社会科学的“思想库”、“智囊团”的作用。期间,学校中国农村研究院“百村十年观察”:“中国农村调查”2010年春季、秋季成果发布会情况在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节目中被予以重点报道,国内几十家权威平面媒体和网络媒体相继就调研成果的社会反响情况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报道。

4.管理服务质量提升

为切实推进学校文科管理服务质量提升,学校从决策方式、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等方面尝试改革与创新,使得管理与服务的质量与水平得以提升,学校的社科管理工作受到学校文科教师的好评、学校领导的肯定、上级主管部门的认可。在“十一五”期间,社科处先后两次获得“教育部社会科学科研管理先进集体”(2001年、2007年)、“全国教育科学科研管理先进单位”,3人次被评为教育部科研管理先进个人,1人次获得“全国R&D资源清查先进个人”称号。

这些成绩的取得,得益于如下三点思路。

(1)解放思想,勇于创新。不为过去的成绩而自满,不为已有的经验所束缚,敢于解放思想,弘扬创新精神,始终保持蓬勃向上的朝气、开拓进取的锐气、不畏艰难的勇气,创造性地推进文科的可持续发展。

(2)实事求是,准确定位。结合学校实际,脚踏实地,仔细调研,客观分析各学科发展现状,明确自己所处的位置,认清自身的不足和差距,制订科学合理、切实可行的发展规划。

(3)科学发展,创造和谐环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从政策制度环境、人才培养环境、资源配置环境方面,创造学校和谐的科研环境。

三、标志性成果

在过去的十年里,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取得了大量的高水平的研究成果,体现了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从中选取四项成果简介如下:

(1)《中国近代史上的官绅商学》(章开沅、马敏、朱英主编,湖北人民出版社2000年出版,68万字),获得“第三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此成果是章开沅教授等人承担的国家社会科学“九五”规划重点项目的最终成果,也是学术界第一部全面、系统地研究中国近代社会官、绅、商、学诸群体及其相互关系的学术著作。该成果在征引了大量档案、报刊等资料基础上,勾画了这四个群体的发展脉络及价值观念、社会心态、政治理念、社会功能,着重探讨了它们在近代的交错流变、相互渗透依赖的复杂关系,并分析指出由官绅商学互动而凸现出的近代国家与社会的关系对中国早期现代化进程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该成果既是对该领域既往研究的总结,也进一步推动了学术界对近代社会群体的深入探讨。

2.《从耶鲁到东京:为南京大屠杀取证》(章开沅著,广东人民出版社2003年出版,25万字),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历史学一等奖。

该书真实记录了以贝德士为代表的、曾在日军屠刀下无私救助中国难民并为中国人民留下这段惨痛记忆铁证的外国友人群体“南京帮”的事迹。该书内容分三卷,分别为“耶鲁情缘”、“东京往事”和“屠城血证”,所发掘采用的历史档案是迄今为止有关南京大屠杀最具说服力的文献之一。该书出版后,受到社会各界广泛关注,赢得一致好评。新华社、《人物》等数十家媒体纷纷予以报道,并给予高度评价。

3.《汉语复句研究》(邢福义著,商务印书馆2001年出版,2002年和2003年先后两次重印,约50万字),2003年获得武汉市第八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4年获得湖北省第四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2006年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该书是邢福义教授20余年汉语复句研究的系统总结,代表了学界汉语复句研究的最高成就。该书的主要创新与价值,可以概括为三点。一是在方法上有新的探索。一方面,重视语法事实的发掘,把逻辑方法引入复句研究,精细地揭示了相关的规律;另一方面,重视问题研究的新视角,不仅从静态角度研究复句,而且从动态角度考察复句关系标志的显示、选示、转化、强化四大作用,有效地贯彻了作者提出的“两个三角”特别是“小三角”(表—里—值)的研究思路。二是在系统上有新的建构,从关系出发,用标志控制,把复句划分为因果类复句、并列类复句和转折类复句,突破了百年来复句类别的传统描述框架,建构了一个汉语复句三分系统。三是在理论上有多方面新的论说。

(4)《现代国家的建构与村民自治的成长——对中国村民自治发生与发展的一种阐释》,发表于《学习与探索》2006年第6期,获得“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政治学二等奖(本届政治学一等奖空缺)。

本文试图从现代国家建构的视角,探讨村民自治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的历史进程。本文认为:必须将村民自治作为一种历史过程,置于特定的历史背景下加以考察。仅仅是依靠自上而下的外部性力量,是无法建构一个以农民为主体的乡村治理体系的。继政权下乡和政党下乡之后,以农民群众为主体的村民自治的“登场”成为历史的必然。发表论文的当年,作者就“我国社会主义基层民主政治建设研究”为中共中央政治局第36次集体学习作了专题讲解,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村民自治,本文的成果也在其中有所反映。

四、“十二五”工作思路

根据国家有关精神,学校结合自身的发展目标,制定了符合实际的人文社会科学发展战略与举措,以推动人文社会科学健康发展。具体思路是:

(1)实施“平台群建设计划”。按照“整体设计、分步建设”的原则,以“机制创新为起点,学科交叉为路径,特色研究为突破,打造精品为目标”的发展理念,形成“机构开放、人员流动、资源共享、体制创新”的运行机制,突破原有的学科界限,促进不同学科互动,探讨新的科研体制和路径,建构灵活而富有活力的科研体制,挖掘和培育多个跨学科、跨学校、跨部门的交叉融合的研究平台群,群力合作,争取产出高质量研究成果。

(2)实施“创新能力发展计划”。以“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为基础,按“分层分类、重点突出”的原则,支持的对象由“面面俱到”向“分层分类、重点突出”转变,重点支持开展前瞻性和自由探索创新性研究,力争形成一批创新型科研人才和团队,培育一批创新型科研项目和成果,建立一系列有利于自主创新、有利于创新人才培养的管理制度和规范,并提升学校科学研究的自主创新能力和水平。

(3)实施“研究成果质量提升计划”。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和奖励机制,提高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的研究水平和竞争力,强化质量意识,评价体系上由重视数量向质量数量并重转变,形成兼顾质量、数量的政策导向,加强学风建设,教育和引导全校教师树立学术精品意识,在全校形成崇尚创新、倡导高质量研究成果的学术氛围。

(4)实施“社会服务能力拓展计划”。强调人文社会科学社会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要发挥学校多学科优势,着力构建提升哲学社会科学服务社会能力的工作体系,促进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多学科交叉研究的社会服务能力共同提升。

(5)实施“学术国际化推进计划”。立足国内,面向世界,拓展眼光,积极学习国外先进的思想和文化,交流借鉴国外有益文化成果,积极加强国际学术交流,充分了解国际学术前沿,努力扩大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国际知名度,通过“引进来”、“走出去”战略,与国际学术界形成互动,推进学校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加快学校的学术国际化进程。

(6)实施“科研管理创新计划”。科研管理要具有与时俱进的精神,贯彻“发展要有新思路、改革要有新措施”的方针,“十二五”期间,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努力提高管理的高效化、规范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实现科研管理的制度创新,将从决策方式、管理手段、制度建设等几个方面尝试管理制度的创新,促使科研管理上水平,提高科研管理质量。

学校将抓住“十二五”这个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时期,紧紧围绕学校建设发展目标,贯彻“学术化、规范化、社会化、国际化”的新理念,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推动理念创新、制度创新和方法创新,从而推动全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进步,为推进我国的人文社会科学繁荣和发展作出一份贡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