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中国经济创造了高速增长的奇迹,1978—2011年中国GDP年均增速达到9.9%。依靠这样的速度,世界对中国刮目相看:“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世界工厂”的称号实至名归;经济总量跻身世界第二,2010年接近40万亿元;2009年超越德国,成为全球出口冠军;政府成为全球第二富政府,2011年中国财政收入超过10万亿元;是世界上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外汇储备余额超过3万亿美元;城市化率从改革之初的17.9%跃升至2011年的51.3%;跻身中等收入经济体行列,2011年人均GDP已达5415美元。但在追求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我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也遭到了严重破坏,为经济高速发展付出了惨痛的生态代价。
1.环境污染严重
一些地区空气质量明显下降,雾霾天气和PM2.5经常严重“爆表”,民众恐慌到“无法呼吸”的地步;一些城市水资源加速恶化,不仅难见河湖水生动物,而且饮用水源都频繁遭受污染,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过去30多年来,中国经济发展模式是“高污染、高排放、高能耗、低效率”的“黑色经济”模式,是当年西方国家资本原始积累的“先污染、后治理”模式的重演。
唐朝人杜甫欣慰“国破山河在”,而今我们感叹“国在山河破”。环境恶化危害公众健康,影响社会稳定,并制约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成为威胁中华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大问题。
2.耕地被无情吞噬
遥感调查表明,1988—2000年,中国耕地呈现严重的减少趋势,由1991年的13074.12万公顷,减少到2000年的12824.31万公顷;人均耕地由1.8亩减少到1.5亩,减少的耕地中有56.6%转化为建设用地。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东部地区城市数量由315个迅速增加至521个;每年平均有767.42平方千米土地变成建城区,年平均增长率为5.76%。在占有耕地方面,北京较为严重,其城市中心区以每年20平方千米左右的速度扩张。除了城市建设用地外,工矿占地也很突出。据吉、苏、闽、豫、鄂、湘六省统计,2000年因矿产开发占用土地比1986年增加了1.96倍,破坏土地面积增加了4.71倍。
3.生态系统全面退化
除了众所周知的森林锐减、荒漠化扩大外,那些过去较少受到破坏或轻度破坏的高寒草甸、温带草原和红树林也出现了严重退化。如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面积最大而独特的生态系统类型。由于长期对草地的超载过牧和不合理利用,高寒草甸退化非常严重,总体生产力极度下降,突出表现在:草地生产力大幅下降,平均每亩干草产量由20世纪60年代的300千克下降到100千克以下;鼠害严重,每公顷地下鼠量由过去的8至10只增加至30只以上。
全国90%的可利用天然草原有不同程度的退化,并以每年200万公顷的速度递增。在减少或丧失的草地面积中,有55%的草地被开垦为耕地,30%沦为不可利用土地。目前,西部大部分地区草场超载,其中新疆、宁夏、内蒙古超载率分别达121%、72%及66%。
我国的红树林主要分布在福建沿岸以南,历史上最大面积曾达25万公顷,20世纪50年代约剩5万公顷,而现在仅剩1.5万公顷。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由于受到掠夺性采掘、砍伐和违背科学的低效能利用,目前沿海红树林资源受到空前的破坏。相关数据显示,80%的中国江河湖泊断流或枯竭,2/3的草原沙化,沙漠化土地每年递增3400平方千米,大部分森林消失,近乎百分之百的土壤板结,主要水系的2/5已成为劣等五类水。
4.资源短缺进一步加剧
我国本来就是一个人均资源极度短缺的国家。30多年经济的高速发展,不仅正常消耗了大量有限的资源,而且“高投入、高消耗、高排放、低效率”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过去20多年,我国经济成长的GDP中,至少有18%是依靠资源和生态环境的透支获得的。《中国绿色国民经济核算研究报告2004》指出,2004年全国因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为118亿元,占当年GDP的3.05%。另据中科院测算,2003年我国消耗了全球31%、30%、27%和40%的原煤、铁矿石、钢材、水泥,创造出的GDP却不足全球的4%。国家环境保护部透露,每生产价值为1万美元的商品,中国所消耗的原材料是日本的7倍、美国的6倍,甚至比印度还要高2倍。资源的过度开发和环境的破坏,使得我国的资源环境问题进一步凸显出来,资源存量的减少与需求量增加的矛盾进一步激化。如果这个问题得不到较好解决,中国的经济奇迹很快就要成为过去。
媒体聚焦:经济高速发展背后 乐清生态环境“污”云笼罩
浙江乐清是全国著名的低压电器生产基地,拥有电器企业近2000家。2005年,低压电器总产值达400多亿元,占全国市场份额的六成以上。作为温州模式的发祥地,乐清经济近年来的发展速度令人惊叹。但不可忽视的是,“电器基地”在创造大量财富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背后,乐清的环境却付出了高昂的代价。1.4万亩的淡水养殖场被严重污染,年产量从10年前的500吨下降到20吨;2004年12月6日至2005年6月,乐清6个乡镇69个村发生大面积贝类死亡事件;2005年春节以后,乐清方江屿小芙港60万只珍珠蚌陆续死亡;更令人揪心的是,在一个紧邻电镀厂的村庄,自电镀厂建成以来,有19人患同一种病症,已有15人病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