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酶学分析技术

酶学分析技术

时间:2022-10-2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酶学分析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954年Ladue等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升高。目前临床酶学分析占临床生化实验室常规工作量的25%~55%,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体内的一些酶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分布和定位有明显差异,细胞内外也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差,所以酶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生化指标。
酶学分析技术_生物化学检验技术

学习目标

1.掌握酶促反应的动力学特征及酶促反应的影响因素。

2.掌握Km在临床酶学分析中的意义。

3.掌握酶法测定的动力学法和终点法。

4.掌握酶活性单位的表示方法。

5.掌握常用血清酶测定的原理及临床意义。

6.熟悉血清酶的来源与去路。

7.熟悉LDH、CK等同工酶的分布与临床意义。

8.了解酶质量免疫化学测定的特点。

酶学分析技术早在20世纪50年代已开始应用于临床,1954年Ladue等发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谷草转氨酶(GOT)升高。20世纪60年代初Saxon、Gomox等相继证实血清淀粉酶(AMY)和脂肪酶(LPS)对急性胰腺炎具有诊断价值。70年代初研究人员发现用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诊断急性心肌梗死(AMI)比CK特异性更高,使临床酶学领域有了更广阔的发展前景。随着免疫学和其他技术的渗透,测定酶质量已成为可能,与测酶活性相比,酶质量测定有更高的特异性和灵敏度,可为临床提供更准确信息。目前临床酶学分析占临床生化实验室常规工作量的25%~55%,是临床生物化学检验的重要组成部分。

酶(enzyme)是活细胞赖以生存的基础,这一生物催化剂,在人体的各种代谢中起着重要的作用。病理情况下,组织细胞损伤时,一些细胞内的酶释放到体液,引起体液中酶量或酶活性改变,这是酶作为诊断指标的依据。由于体内的一些酶在不同器官、组织的分布和定位有明显差异,细胞内外也存在明显的浓度梯度差,所以酶与其他指标相比,具有更高的诊断特异性和灵敏度,目前已成为临床诊断中不可缺少的生化指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