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地位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早期发展,成就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青年毛泽东政治伦理观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毛泽东的“实践”思想直接指向中国现实,直接指向中国革命的实践,与中国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化得以实现。

三、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及历史地位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和形成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早期发展,成就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中国化的第一个理论成果。

(一)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基本特点

其一,人民性。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一个基本原理。以毛泽东同志为杰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运用到政治伦理实践中,形成政治伦理突出的“人民性”。“人民性”突出表现在:一是政治伦理主体人民性的确认。毛泽东指出:“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创造世界历史的动力。”[52]人民群众是政治的价值主体和评价主体。真正的政治是人民群众的政治,是广大人民群众为了自身的利益而进行的斗争。二是政治伦理评价标准的设定。毛泽东认为:“只有千百万人民的革命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尺度。”[53]人民的实践和利益是政治评价的唯一标准。三是人民当家做主的政治价值理念体现于政治生活秩序的制度安排中。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等都创造性地体现了人民当家做主的理念,实现了民主政治的人民性回归。四是政治伦理实践动力源于“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要实现人民群众的利益就必须发挥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的主体性功能,确保人民群众的自由和权益,确保人民群众当家做主的地位。

其二,理想与现实的统一。毛泽东是一个真诚的理想主义政治家。他秉持着自由的理想,用一生的奋斗和奉献,探索中国人民翻身解放、自由富强的道路。当他走出韶山冲之后,也就走进了一个无比广阔的世界,走上了一条为实现理想而奋斗的漫漫征程。在湖南第一师范就读时,毛泽东曾经在对他政治伦理思想产生重要影响的《伦理学原理》一书上批注:“人现处于不大同时代,而想望大同,亦犹人处于困难之时,而想望平安。”[54]虽然实现这一理想社会面临重重困难,但毛泽东终身对此追求不倦。无论是早年创办新民学会,进行新村试验,尝试建构理想社会,还是领导中国人民反击国民党反动派的围剿,进行艰苦卓绝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无论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抵抗日寇的入侵并取得持久战的胜利,拯救中华民族于瓜分豆剖之际;还是最终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实现中国人民彻底解放;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的全面胜利,确立崭新的社会主义制度,还是领导全国人民大搞社会主义建设,迅速改变中国一穷二白的面貌,——无不是毛泽东为实现理想而进行的伟大求索。在毛泽东奋斗的一生中,政治理想的旗帜永远挥舞在他的前面,这不仅是最博大的民族理想,也是最伟大革命人生理想。比如,在传诵不息的《七律·长征》一诗中,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和革命现实主义相结合,既写出了红军长征所经历的千难万险,又把红军为了实现北上抗日的革命理想、不怕牺牲的崇高精神发挥到极致。哪怕是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发动的“大跃进”、农村人民公社化运动、“反右倾”斗争、农村和城市社会主义教育运动,以至于后来的“文化大革命”,尽管违背了社会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但是从另一个角度分析,我们也不能否认毛泽东为实现理想社会的良苦用心。对理想的追求造就了一个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毛泽东,一个对人类理想社会无比真诚追求的毛泽东,共产主义的远景永远是他政治伦理理想的永恒追求。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具有理想特征,亦具有现实特征。毛泽东是一个伟大的革命家、思想家、军事家,现实主义的品格造就了毛泽东和毛泽东伟大的成就。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产生离不开近代历史复杂的社会环境和思想环境的现实背景。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由一个独立统一的封建文明古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反侵略、反压迫、争取民族独立成为时代的主题。

青年毛泽东政治伦理观首先是现实主义的。毛泽东认为,要将理想变为现实,必须以一种现实主义的态度来加以践行。他在《伦理学》批语中指出:“一曰现实主义。以时间论,止见过去、未来,本不见有现在。实现非此之谓,乃指吾之一生所团结之精神、物质在宇宙中之经历,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能事,所当尽力实现——吾惟发展吾身,使吾内而思维,外而行事,皆达正鹄。”[55]意思就是说,人生的价值在于要在有限的人生里实现自我,而不是离开现实去追求虚幻的价值。毛泽东强调:“吾人务须致力于现实者,如一种行为,此客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遂行。一种思想,此主观妥当之实事,所当尽力实现。”[56]

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毛泽东十分强调从实践出发,实事求是。毛泽东的“实践”思想直接指向中国现实,直接指向中国革命的实践,与中国社会生活紧密联系,使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化得以实现。关注现实、投身现实、思考现实、变革现实,是毛泽东政治伦理的现实性表现。

在《反对本本主义》中,毛泽东提出:“我们需要时时了解社会情况,时时进行实际调查。”[57]并倡导:“速速改变保守思想!换取共产党人的进步的斗争思想!到斗争中去!到群众中作实际调查去!”[58]1936年12月的《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对《反对本本主义》一文是对实践思想的具体深化,在其中,毛泽东以中国革命战争为着重点,深入论析了中国同志如何来了解中国实际情况以取得中国革命胜利的问题。《实践论》是毛泽东同志对于实践的正确而系统的见解,对于指导当时的中国革命,指导我们现在、将来各种实践活动都有着极为深远的意义。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实践的观点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他总结说:“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59]毛泽东在《实践论》与其后的《矛盾论》中,把实践的社会功能与认识功能、把认识论与辩证法结合在一起,考察人的认识活动,深刻地说明了人如何认识外部世界的问题,形成了“实事求是”的思想方法和思想路线。“实事求是”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在毛泽东等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将其中国化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实践品格。

其三,功利与道义的契合。正如前文所论述的,革命功利主义与人道主义的统一构成了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现实尺度。毛泽东强调的功利主义不是个人的功利主义,或一般的功利主义,也不是资产阶级的功利主义,而是无产阶级的功利主义或人民大众的功利主义,是以占全国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出发点的。“人民利益高于一切”是毛泽东一生的坚定信念和不懈追求,在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和建设的伟大实践中,毛泽东形成了完整的人民利益观。

同时,毛泽东奉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政治伦理原则,并以此教育全党、全军。“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就是革命道义的最高体现。毛泽东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认为无产阶级革命道义的意义和价值标准,就是为人民利益而生,为人民利益而死。毛泽东在《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指出:“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力,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他还指出:“要奋斗就会有牺牲,死人的事是经常发生的。但是我们想到人民的利益,想到大多数人民的痛苦,我们为人民而死,就是死得其所。”[60]

在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中,功利和道义体现为“人民利益高于一切”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有机交融。

(二)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历史地位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政治实践的有机结合,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或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化。

首先,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中国化发展的第一个完整的理论形态。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之前,地主阶级的代表林则徐、魏源的“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的政治主张没有成功,说明了不根本改变中国封建制度救不了中国;农民阶级受阶级和时代的局限,不能领导中国革命取得胜利,太平天国在《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中提出的政治主张,义和团的“扶清灭洋”最终都以失败告终;维新派的戊戌变法倡导君主立宪、发展资本主义、变法图强,也未能实现中华民族的救亡图存,说明了资产阶级改良道路在中国行不通;即便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主张实行三民主义、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最后也是没有摆脱失败厄运,说明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中国行不通。随着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和深入,中国政治伦理取得了发展的新理论形态。只有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才真正以广大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和最高准则,使得中国政治发展取得了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不仅实现了政治价值取向的新转变,使得政治优先性与伦理优先性实现了有机统一;而且实现了政治伦理主体精神境界和道德素质的新提升,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胜利作了主体条件的准备;同时还使得政治伦理的根本价值原则“集体主义”深入人心,成为政治社会变革的价值标准;最为重要的是,平等和民主的政治伦理目标得到了初步的实现,并且成为当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两个焕发无限生机的主题,激励着中国人民为之不懈奋斗、不断进取。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不仅继承了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精神实质,更重要的是与中国革命建设的实践相结合,获得了政治伦理发展的当代性的中国品格。因此,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马克思主义的普遍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和建设进程中创造性地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思想的重要理论成果。

其次,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的最富生命力、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政治思想的价值观和伦理取向的体现,因而成为其政治思想中最富有生命力的部分。可以说,正是因为毛泽东政治思想的浓厚的伦理价值意蕴,使得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既有别于中国传统伦理政治的“伦理性”,亦有别于现代西方政治“规则性”。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的主题是在中国建立民主政权,发展民主政治,建设民主国家,实现广大民众生存、生活的新变化。从价值取向而言,这种翻天覆地的新变化,既是对生存状况的价值期许,也是对重新获得人的生活尊严的肯定。同时,与毛泽东经济思想、军事思想和文化思想相比,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具有它独特的伦理意蕴和道德价值,体现了人和人类对于社会理想的崇高追求和永恒信念。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具体体现在:一是探索了民主新路子,不仅树立了“为人民服务”作为中国共产党的根本宗旨,强调人民大众是共产党人的“上帝”、“主人”,以“向人民负责”,以“为人民谋幸福”为己任;而且确立了“民主集中制”为表现形式的民主政治,推动民主新政,开创民主新局面。毛泽东一生都在努力践行他的民主之治,他强调:“我们的目标,是想造成一个又有集中、又有民主,又有纪律、又有自由,又有统一意志、又有个人心情舒畅、生动活泼,那样一种政治局面。”[61]中国的民主政治建设在新中国成立后得到广泛和长足的推进,不仅落实了党内民主集中制和加强了集体领导,而且促进了党与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关系的融合,还使法治实践得到初步实行,营造了国家民主政治氛围。可以说,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毛泽东思想体系中璀璨明珠,使得毛泽东伟大思想愈加光彩夺目,成为中国政治民主建设最为宝贵的财产。

再次,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是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的新形态,是对中国传统政治伦理的继承与超越。中国传统政治的最主要特点是以儒家伦理为核心的伦理型政治。中国古代社会结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制长期存在,与宗法制相联系的家天下、家族制、家国同构在“礼”的维系下,形成了等级森严的专制制度和宗法制度,个体对于“公”、“整体”及其代表的统治者唯有服从,个人的存在和发展必须以整体的发展为转移。儒家整体主义经帝王专制化后,变成重视道义的道德决定论和注重精神境界的伦理价值学说。群体本位的整体主义是依靠宗族的血亲、世系等关系来形成、维系和巩固的,国是统治家族的放大,家与国是一个整体。中国传统的整体主义为实现封建社会控制和协调人际关系,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和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但因其对个体的漠视以及与专制主义、王权主义的媾和,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其负面作用愈加凸现。毛泽东政治伦理继承了中国传统政治伦理重视伦理价值因素在政治发展的重要作用,但是,由于其对民生的关注和对人民生活现实的转向,政治主题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开创了现代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民主制度的新篇章。毛泽东政治伦理与中国传统伦理相比较,实现了三个巨大的转变:一是实现了由权力政治向民主政治的转变。在传统社会中,政治生活的主题是权力斗争,伦理不过是政治的工具,传统政治的特点正如毛泽东所指出的:“政治是不流血的战争,战争是流血的政治。”[62]而毛泽东政治伦理强调权力的人民性,权力是人民赋予的,权力的实行以为人民谋利益为根本出发点,权力的保障以民主集中制得到实现。二是实现了由管制政治向服务政治的转变。中国传统政治无视人民群众的主体性,无视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毛泽东政治伦理强调主权在民,政府的合法性必须以人民的认可和拥护为基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政治伦理的核心价值。三是实现了由封闭政治向开放政治的转变。中国传统政治是封闭政治,政治的主体是少数社会精英即统治者,普通老百姓无法参与政治,政治毫无民主可言,政治成为专制和独裁的代名词。毛泽东建立的社会主义政治民主的主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公民参与政治的积极性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激发;同时民主的价值理念不仅渗透到政治领域,也渗透到经济生活和社会生活的各方面。

最后,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开创了当代中国政治伦理思想发展的新局面。社会主义政治实践证明毛泽东政治伦理在当代中国政治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当代中国政治民主的建构,都可以在毛泽东的政治伦理思想中找到其观念的根源,例如,党的思想路线、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政治制度、党的群众路线等等。可以说,毛泽东政治伦理是当代中国政治的思想理论的价值基础,构成了当代中国政治伦理发展的背景和内涵,是当代中国政治伦理的原型。尽管毛泽东政治实践没有最终实现其理想目标,甚至在一些政治观念和政治运动中偏离了政治伦理的初衷,但是我们应该辩证地认识到,正是毛泽东政治伦理未竟之业,成为了邓小平及其之后的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所开创的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民主改革的最重要的源泉。

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在人类政治伦理思想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和历史意义。历史和实践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毛泽东政治伦理思想不仅是马克思主义政治伦理的光辉典范,也是中国政治伦理思想最可宝贵的思想财富,更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伦理的强大的精神力量。

【注释】

[1][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131页。

[2][美]塞缪尔·P·亨廷顿著,王冠华、刘为等译:《变化社会中的政治秩序》,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9年,第241页。

[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4]《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0页。

[5]《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71页。

[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1005页。

[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4-1095页。

[8]《列宁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552页。

[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64页。

[1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11]《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83页。

[1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1875页。

[1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67页。

[14]《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109页。

[15]《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页。

[16]《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988页。

[17]《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490页。

[18]《毛泽东文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332页。

[19]《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17页。

[20]《毛泽东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48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6页。

[22]《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1页。

[23]《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97页。

[24]《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28页。

[25]《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7页。

[26]《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

[2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2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361页。

[2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3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90页。

[31]《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390页。

[32]《毛泽东著作专题摘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03年,第277页。

[3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731页。

[34][美]埃德加·斯诺:《西行漫记》,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第375页。

[35][法]让-马克·夸克著,佟心平、王远飞译:《合法性与政治》,中央编译出版社,2002年,第312页。

[36]《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09页。

[37]《毛泽东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409页。

[38]《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6页。

[3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821页。

[4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9页。

[41]《毛泽东著作选读》下卷,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594页。

[42]《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303页。

[43]《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522页。

[44]《毛泽东文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6年,第47页。

[45]《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95页。

[46]《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63页。

[47]《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933页。

[48]《毛泽东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78-679页。

[49]《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57页。

[50]《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20页。

[5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10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6年,第18页。

[52]《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31页。

[53]《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663页。

[54]《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184页。

[55]《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6页。

[56]《毛泽东早期文稿》,湖南人民出版社,1990年,第203页。

[57]《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5页。

[58]《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16页。

[59]《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296-297页。

[60]《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第1004-1005页。

[61]《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6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第543页。

[62]《毛泽东著作选读》上册,人民出版社,1986年,第231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