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非和平的根源

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非和平的根源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以及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分析。首先,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了。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社会化的生产对个体商品生产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确立其统治地位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分析。

三、分析资本主义社会非和平的根源

恩格斯在《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中曾这样概括唯物主义历史观的出发点:“生产以及随生产而来的产品交换是一切社会制度的基础;在每个历史地出现的社会中,产品分配以及和它相伴随的社会之划分为阶级或等级,是由生产什么、怎样生产以及怎样交换产品来决定的。所以,一切社会变迁政治变革的终极原因,不应当到人们的头脑中,到人们对永恒的真理和正义的日益增进的认识中去寻找,而应当到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的变更中去寻找;不应当到有关时代的哲学中去寻找,而应当到有关时代的经济学中去寻找。”[208]面对资本主义时代各种错综复杂的矛盾和种种类型的冲突与战争频频发生的现实,马克思、恩格斯从唯物主义历史观出发,透过重重迷雾和表象,深入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各种非和平状况的根源。从经济的角度看,这一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从人自身的角度看,这一根源是资本主义条件下人的异化。

(一)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按照我们的观点,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209]这一论断鲜明地揭示了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是推动历史发展的真正原因。正是由于这一矛盾的作用,人类社会才从低级形态不断向高级形态发展。而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也是“历史冲突”的最高斗争形式——战争发生的最终根源,因而对和平与战争具有决定性作用。资本主义社会是生产力与交往形式发展的一个特定阶段,它的生产是以雇佣劳动为基础的社会化生产,它的所有制则是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因而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力与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为生产的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正是资本主义时代各种非和平状况产生的深刻根源。

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及其表现,以及这一矛盾的激化必然导致资本主义灭亡的理论,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剩余价值学说史》、《反杜林论》等著作中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与分析。

首先,资本主义使生产社会化了。在资本主义大生产出现以前,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小生产普遍存在,其特点是土地、工具、作坊等主要劳动资料都是属于生产者个人的生产资料,只供个人使用,“因而必然是小的、简陋的、有限的”[210]。而“把这些分散的小的生产资料加以集中和扩大,把它们变成现代的强有力的生产杠杆,这正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及其承担者即资产阶级的历史作用。”[211]资本主义从15世纪起经过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这三个发展阶段,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主要表现:第一,生产资料的社会化。生产资料由个人使用的生产资料变为由大批人共同使用的生产资料。原来的小作坊被资本主义的大工厂所代替。第二,生产过程的社会化。“生产本身也从一系列的个人行动变成一系列的社会行动”[212]。随着机器大工业的发展,社会分工愈来愈细,生产愈加专门化,社会分工与生产专业化的发展使社会上不同部门和企业之间联系日益紧密,原来比较分散的生产过程日益联结为不可分割的社会生产。第三,产品的社会化。“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213]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发展,一件产品往往经过很多工序,每个人只制作产品中某个部件,这样,一件产品要经过许多部门、企业工人的手才能制作出来。所以“他们当中没有一个人能够说:这是我做的,这是我的产品。”[214]总之,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是通过生产资料和工具使用社会化、生产过程社会化和产品社会化等表现出来的。而且随着生产社会化的不断发展,狭小的地方市场也逐渐汇合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并进一步发展成世界市场。生产社会化的趋势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日益发展,在使一个国家的社会生产日益结成一个有机整体的基础上,日益突破国家的界限,将各个国家卷入进来,逐渐形成了世界性的生产体系和世界市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215]“规模不断扩大的劳动过程的协作形式日益发展,科学日益被自觉地应用于技术方面,土地日益被有计划地利用,劳动资料日益转化为只能共同使用的劳动资料,一切生产资料因作为结合的社会劳动的生产资料使用而日益节省,各国人民日益被卷入世界市场网,从而资本主义制度日益具有国际的性质。”[216]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发展对世界历史的发展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

其次,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仍以私人占有制为基础。在中世纪的封建社会就存在自发的社会内部分工,产品就具有商品的形式。农民和手工业者就是通过商品的互相交换即买卖以满足自己各种各样的需要。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即社会化的生产对个体商品生产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这种社会化的生产虽然就整个社会来看是盲目的、无计划的,但是,从个别工厂来看则是有组织的、有计划的生产。由于这种资本主义大生产实力雄厚、生产条件优越、产品成本低、价格便宜,必然在同小生产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因而“个体生产在一个又一个的部门中遭到失败,社会的生产使全部旧的生产方式革命化了”[217]。这种社会化生产的产生“是同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一定的已经存在的杠杆即商人资本、手工业、雇佣劳动直接联系着的。由于它本身是作为商品生产的一种新形式出现的,所以商品生产的占有形式对它也保持着全部效力。”[218]也就是说,尽管这种社会化的生产是资本主义的大生产,但和小生产一样仍然保持着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形式,即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对于资本主义私有制逐渐确立其统治地位的过程,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进行了深入分析。马克思指出,“私有制作为社会的、集体的所有制的对立物”,在性质上“依这些私人是劳动者还是非劳动者而有所不同”[219]。也就是说,存在着两种极不相同的私有制。“其中一种是以生产者自己的劳动为基础,另一种是以剥削别人的劳动为基础。……后者不仅与前者直接对立,而且只是在前者的坟墓上成长起来的。”[220]后一种私有制,就是资本主义私有制。“资本主义的私有制,是以那种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消灭为前提的,也就是说,是以劳动者的被剥夺为前提的。”[221]马克思指出:“劳动者对他的生产资料的私有权是小生产的基础,而小生产又是发展社会生产和劳动者本人的自由个性的必要条件。……这种生产方式是以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的分散为前提的。它既排斥生产资料的积聚,也排斥协作,排斥同一生产过程内部的分工,排斥社会对自然的统治和支配,排斥社会生产力的自由发展。它只同生产和社会的狭隘的自然产生的界限相容。”但是这种私有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就造成了消灭它自身的物质手段。……它的消灭,个人的分散的生产资料转化为社会的积聚的生产资料,从而多数人的小财产转化为少数人的大财产,广大人民群众被剥夺土地、生活资料、劳动工具,——人民群众遭受的这种可怕的残酷的剥夺,形成资本的前史。”[222]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就是建立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对小生产者的暴力掠夺以使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和货币财富的积累上的。“资本的原始积累,即资本的历史起源……意味着直接生产者的被剥夺,即以自己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解体。”[223]马克思指出,在实际的原始积累过程中,“对直接生产者的剥夺,是用最残酷无情的野蛮手段,在最下流、最龌龊、最卑鄙和最可恶的贪欲的驱使下完成的。靠自己劳动挣得的私有制,即以各个独立劳动者与其劳动条件相结合为基础的私有制,被资本主义私有制,即以剥削他人的但形式上是自由的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所排挤”[224]。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后,这种剥夺并没有结束,而是采取了新的形式,即不仅剥夺工人,占有剩余价值并不断进行剩余价值的资本化,而且在资本积聚的基础上,“通过资本主义生产本身的内在规律的作用”,即通过资本的集中进行资本的兼并和联合,大资本剥夺中小资本,使生产和资本日益集中。马克思说:“一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站稳脚跟,劳动的进一步社会化,土地和其他生产资料的进一步转化为社会使用的公共的生产资料,从而对私有者的进一步剥夺,将会采取新的形式。现在要剥夺的已经不再是独立经营的劳动者,而是剥削许多工人的资本家了。”[225]对于这种资产阶级所有制呈现出来的集中化趋势,马克思、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里有十分明确的表述:“资产阶级日甚一日地消灭生产资料、财产和人口的分散状态。它使人口密集起来,使生产资料集中起来,使财产聚集在少数人的手里。”[226]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则用更加形象的语言说明这种集中或多数资本家为少数资本家剥夺的现象:“一个资本家打倒许多资本家。”[227]尤其是后来股份公司的出现使少数大资本家能够控制比自己资本大得多的他人资本,而资本的集中又进一步加速与扩大了资本积累,使财富越来越集中到少数资本家手中。同时,由于生产的国际化,垄断资本的私人占有也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因而,资本主义越发展,资本主义私有制度越得到了强化。

生产社会化要求社会占有生产资料,社会统一组织和管理生产,社会共同占有生产成果,但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制决定了生产资料归资本家所有,社会化生产过程由资本家来指挥管理,劳动产品和利润则归资本家所有,这样就产生了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这一矛盾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矛盾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具体表现,贯穿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始终。在《反杜林论》中,恩格斯从小生产的私人所有制和资本主义大生产的私人占有制的根本区别入手,说明了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占有形式这一基本矛盾。他指出,小商品生产的产品的所有权是以自己的劳动为基础的。“从前,劳动资料的占有者占有产品,因为这些产品通常是他自己的产品,别人的辅助劳动是一种例外”。而在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条件下,“劳动资料的占有者还继续占有产品,虽然这些产品已经不是他的产品,而完全是别人劳动的产品了。这样,现在按社会方式生产的产品已经不归那些真正使用生产资料和真正生产这些产品的人占有,而是归资本家占有。生产资料和生产实质上已经变成社会的了。但是,它们仍然服从于这样一种占有形式,这种占有形式是以个体的私人生产为前提,因而在这种形式下每个人都占有自己的产品并把这个产品拿到市场上去出卖。生产方式虽然已经消灭了这一占有形式的前提,但是它仍然服从于这一占有形式。赋予新的生产方式以资本主义性质的这一矛盾,已经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新的生产方式越是在一切有决定意义的生产部门和一切在经济上起决定作用的国家里占统治地位,并从而把个体生产排挤到无足轻重的残余地位,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也必然越加鲜明地表现出来”[228]。“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的不相容性”就是生产社会化与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即资本主义私有制)之间的矛盾。它是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这一矛盾是剩余价值生产与资本积累的结果,又在资本积累过程中日趋尖锐化。

由于“现代的资产阶级私有制是建立在阶级对立上面、建立在一些人对另一些人的剥削上面的产品生产和占有的最后而又最完备的表现”[229],因而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就是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矛盾对立。这一对立,是资本和劳动对立关系的表现。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分析道,从前“雇佣劳动是一种例外,一种副业,一种辅助办法,一种暂时措施。……但是,生产资料一旦变为社会的生产资料并集中在资本家手中,情形就改变了。个体小生产者的生产资料和产品变得越来越没有价值;他们除了受雇于资本家就没有别的出路”[230]。虽然资产阶级为了掩盖这种强制采取了表面上等价交换的形式,使雇佣工人甚至产生了一种错觉,即“似乎他们是按照自己的意志行动的,似乎他们是作为一个自主的人自由地、不受任何强制地和资产阶级签订合同的”。但这是怎样的自由和等价交换呢?恩格斯揭露道:“好一个自由!无产者除了接受资产阶级向他们提出的条件或者饿死、冻死、赤身露体地到森林中的野兽那里去找一个藏身之所,就再没有任何选择的余地了。好一个‘等价物’!它的大小是完全由资产阶级任意规定的。而如果有这么一个无产者,竟愚蠢得宁愿饿死,也不接受资产者——他的‘天然的长上’——的‘公道的’条件,那又有什么关系呢,很容易找到其他的人,因为世界上无产者有的是,而且并不是所有的人都愚蠢得宁愿死而不愿活下去。”[231]结果,雇佣劳动现在成了整个生产的通例和基本形式,成了工人的唯一职业。暂时的雇佣劳动者变成了终身的雇佣劳动者。而且随着封建制度的崩溃,终身雇佣劳动者大量增加了。由于没有生产资料的劳动者只能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与资本家的生产资料相结合进行物质生产活动,因此一方面资本与雇佣劳动是密不可分的一个统一体,如马克思所指出的:“这样,资本以雇佣劳动为前提,而雇佣劳动又以资本为前提。两者相互制约;两者相互产生。”[232]但另一方面在这个统一体中二者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劳动臣服隶属于资本,资本对劳动的强制和剥削是资本主义劳资关系的本质,这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地位是极其不平等的,劳动和资本之间必然是一种对立和对抗的关系。资本家凭借对生产资料或资本的占有可以奴役雇佣劳动,而雇佣工人则仅仅是作为其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来发挥作用,为资本家生产剩余价值。这些剩余价值又成为不断扩大对雇佣工人剥削,从而获得更多剩余价值的手段。资本家通过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与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占有越来越多的剩余价值,积累了愈来愈多的财富。而雇佣工人仅得到维持劳动力再生产的微薄工资,不仅面临着失业及生活水平下降,即绝对贫困化的威胁,而且面临着在整个国民收入中所占的份额相对下降即相对贫困化的威胁。资产阶级财富的积累与无产阶级贫困的积累相伴而生,因而它们是尖锐对立的。“集中在资本家手中的生产资料和除了自己的劳动力以外一无所有的生产者彻底分裂了。社会的生产和资本主义占有之间的矛盾表现为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233]而且,“资本主义关系始终不断地把资本家阶级和雇佣工人阶级之间的对立再生产出来。雇佣工人群众终身注定从事雇佣劳动,他们和资本家之间的鸿沟,随着现代大工业的逐渐占有一切生产部门而变得越来越深,越来越宽”[234]

资产阶级及其经济学家为了维护资本主义制度,极力否认和抹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不断散布生产资本的尽快增加是对雇佣劳动最有利的条件,对此马克思一针见血地指出:“资产者及其经济学家们断言,资本家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千真万确呵!如果资本不雇佣工人,工人就会灭亡。如果资本不剥削劳动力,资本就会灭亡,而要剥削劳动力,资本就得购买劳动力。”[235]“断言资本的利益和工人的利益是一致的,事实上不过是说资本和雇佣劳动是同一种关系的两个方面罢了。一个方面制约着另一个方面,就如同高利贷者和挥霍者相互制约一样。”[236]实际上,“工资和利润是互成反比的。资本的份额即利润越增加,则劳动的份额即日工资就越降低;反之亦然”[237]。因此,资本和雇佣劳动的利益是截然对立的。而且,由于每一个资本家都参与总资本对全体工人阶级的剥削并参与决定这个剥削的程度,“在其他一切条件(包括全部预付不变资本的价值不变)已定的前提下,平均利润率取决于总资本对总劳动的剥削程度”[238],因而尽管“资本家在他们的竞争中表现出彼此都是虚伪的兄弟,但面对着整个工人阶级却结成真正的共济会团体”[239]。而工人之间虽然也存在竞争,但其根本利益是一致的。无产阶级为了自身的利益必然反抗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而资产阶级为维护自己的利益和统治必然对这种反抗进行镇压。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斗争是不可避免的,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私有制的集中趋势和生产社会化的矛盾不断发展,“随着那些掠夺和垄断这一转化过程的全部利益的资本巨头不断减少,贫困、压迫、奴役、退化和剥削的程度不断加深,而日益壮大的、由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的机构所训练、联合和组织起来的工人阶级的反抗也不断增长”[240]。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决定了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能有真正的和平。这在19世纪70年代以前表现得特别明显,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和斗争也特别激烈。19世纪70年代以后,资本主义进入一个相对稳定繁荣的发展时期,促使资产阶级根据情况变化逐渐改变对无产阶级统治和剥削的手段,使资本主义“青年时期”极端残酷野蛮剥削无产阶级的情况在很多方面都已成为过去,这为资产阶级鼓吹阶级和平与协调提供了条件。然而,无产阶级处境改善的表面现象仍然无法掩盖其处于受奴役地位的事实。1892年恩格斯在为《英国工人阶级状况》第二版所写的序言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发展的新现象,指明:“现代政治经济学的规律之一就是:资本主义生产越发展,它就越不能采用作为它早期阶段的特征的那些小的哄骗和欺诈手段。……这些狡猾手腕在大市场上已经不合算了,那里时间就是金钱,那里商业道德必然发展到一定的水平,其所以如此,并不是出于伦理的狂热,而纯粹是为了不白费时间和辛劳。”[241]随着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资产阶级在对待工人的关系上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工厂主靠对工人偷偷摸摸的办法来互相竞争已经不合算了。事业的发展已经不允许再使用这些低劣的谋取金钱的手段;拥资百万的工厂主有比在这些小算盘上浪费时间更为重要的事情要做……于是,工厂区内的实物工资制被取消了,通过了十小时工作日法案,并且实行了一大串比较小的改良措施,——所有这些都同自由贸易和无限制竞争的精神直接矛盾,但是却使得大资本家同条件较差的同行的竞争更具优势。此外,企业规模越大,雇用的工人越多,每次同工人发生冲突时所遭受的损失和营业困难也就越多。因此,工厂主们,尤其是大的工厂主们,就渐渐感染了一种新的精神。他们学会了避免不必要的纠纷,默认工联的存在和力量,最后甚至发现罢工——发生得适时的罢工——是实现他们自己的目的的有效手段。过去带头同工人阶级作斗争的最大的工厂主们,现在却首先起来呼吁和平和协调了。”[242]恩格斯指出:“所有这些对正义和仁爱的让步,事实上只是一种手段,可以使资本加速积聚在少数人手中并且压垮那些没有这种额外收入就活不下去的小竞争者。……这样,至少在主要的工业部门中……资本主义生产发展本身已经足以消除早年使工人命运恶化的那些小的困苦。这样一来,下面这件重大的基本事实就越来越明显了:工人阶级处境悲惨的原因不应当到这些小的弊病中去寻找,而应当到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中去寻找。”[243]尽管资产阶级掩饰工人阶级灾难的手法有了进步,但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和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决定了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并没有改变,因此,二者的斗争是无法消除的。

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表现在生产上是个别企业中生产的有组织性与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的矛盾。恩格斯指出:“每个以商品生产为基础的社会都有一个特点:这里的生产者丧失了对他们自己的社会关系的控制。每个人都用自己偶然拥有的生产资料并为自己的个人的交换需要而各自进行生产。谁也不知道,他的那种商品在市场上会出现多少,究竟需要多少;谁也不知道,他的个人产品是否真正为人所需要,是否能收回它的成本,到底是否能卖出去。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占统治地位。”[244]但是,商品生产有其特殊的、固有的规律。“这些规律不顾无政府状态、在无政府状态中、通过无政府状态而为自己开辟道路。”[245]这些规律在交换中表现出来,并作为强制性的竞争规律作用于各个生产者。例如价值规律就是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规律,只要存在商品生产,价值规律就发生作用。而在以私有制为基础的商品经济中这一规律是通过生产者之间的竞争而实现的。所以,“这些规律是在不经过生产者并且同生产者对立的情况下,作为他们的生产形式的盲目起作用的自然规律而为自己开辟道路。产品支配着生产者”[246]。随着资本主义社会竞争和无政府状态的日益发展,以前潜伏着的商品生产规律越来越公开,生产者日益变为独立的、分散的商品生产者了。这时商品生产已占统治地位,“生产剩余价值或赚钱,是这个生产方式的绝对规律”[247]。社会生产服从于资本家追求利润的目的,使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日益明显并越来越走向极端。“但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用来加剧社会生产中的这种无政府状态的主要工具正是无政府状态的直接对立物:每一个别生产企业中的生产作为社会生产所具有的日益加强的组织性。”[248]资本家为了加强自己的竞争能力,为了获得超额利润,必然要加强企业内部生产的组织性和计划性,而企业组织性和计划性的加强,则意味着资本家竞争实力的加强、竞争手段的多样化和复杂化。这样,各个资本家愈是改进技术、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使成本愈加降低,也就必然进一步加剧了他们之间的竞争,必然加剧了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结果,“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利用这一杠杆结束了旧日的和平的稳定状态。……劳动场地变成了战场。伟大的地理发现以及随之而来的殖民地的开拓使销售市场扩大了许多倍,并且加速了手工业向工场手工业的转化。斗争不仅爆发于地方的各个生产者之间;地方性的斗争又发展为全国性的,发展为17世纪和18世纪的商业战争。最后,大工业和世界市场的形成使这个斗争成为普遍的,同时使它具有空前的剧烈性。在资本家和资本家之间,在工业部门和工业部门之间以及国家和国家之间,生死存亡都取决于天然的或人为的生产条件的优劣。失败者被无情地淘汰掉。这是从自然界加倍疯狂地搬到社会中来的达尔文的个体生存斗争。动物的自然状态竟表现为人类发展的顶点”[249]。正是在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有制的基础上和商品生产规律制约下,资本在激烈竞争中追求利润的需要促使资产阶级不择手段地不断进行资本积累和扩张,促使资产阶级为了掠夺财富、获取廉价的原料产地和劳动力、占有更广阔的销售市场展开了对落后国家和地区的疯狂的殖民侵略和彼此之间争夺殖民地、霸权的尖锐斗争,使整个世界淹没在了此起彼伏的炮火中。这些尔虞我诈、背信弃义的殖民侵略和争夺殖民地、霸权的战争,也是在资本主义的制度范围内“一国之所得即是他国之所失”这一规律起作用的结果。由此可见,资本主义列强与弱小民族和国家之间以及资本主义列强彼此之间的冲突和战争同样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根源于生产资料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资产阶级为实现和满足其利益需要往往不惜采取有悖于和平的政策。

(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

任何冲突与战争的主体归根结底是人。从人的角度来看,资本主义条件下种种非和平的状况实际上是由人的异化及随之而来的人的对立造成的。

“异化”一词最早由黑格尔引入德国古典哲学中,成为一个用来分析人与整个外部世界的主客体关系的用语,一般是指人(主体)活动的后果成了主体的异己力量,并反过来危害或支配人(主体)自身。针对资产阶级经济学家认为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体现了自由、平等、互利因而作为最合理的制度将会永世长存的谬论,马克思指出:“我们现在必须弄清楚私有制,贪欲和劳动、资本、地产三者的分离之间的本质联系,以及交换和竞争之间,人的价值和人的贬值之间、垄断和竞争等等之间,这全部异化和货币制度之间的本质联系。”[250]在批判地汲取前人关于异化理论尤其是黑格尔、费尔巴哈和古典经济学家成果的基础上,马克思立足于“现实的人”,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以及1857~1864年的几个经济学手稿中较详尽地论述了异化和异化劳动问题,形成了马克思主义的异化理论。

马克思所理解的异化是指主体在发展过程中,在一定条件下,由于自身的活动而产生出自己的对立面——客体,然后这对立面又作为一种外在的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主体本身。而人的异化是指人的活动及其产物变成异己的力量反过来反对甚至支配、统治人本身,因而出现了人原来具有的正常的人性和人的本质被压抑、扭曲甚至被否定的情况。马克思首先把异化同分工与私有制的统治和私有制统治下的社会制度联系起来,认为异化的根源在于不合理的劳动分工和私有制。在私有制社会中,人的异化是由片面的社会分工使人的发展片面化、畸形化所导致的一种客观的、不可避免的和普遍的现象。“分工立即给我们提供了第一个例证,说明只要人们还处在自然形成的社会中,就是说,只要特殊利益和共同利益之间还有分裂,也就是说,只要分工还不是出于自愿,而是自然形成的,那么人本身的活动对人来说就成为一种异己的、同他对立的力量,这种力量压迫着人,而不是人驾驭着这种力量。”[251]私有制下人的产物,包括劳动产品、商品、国家、宗教、意识形态等,对人都发生着异化,摆脱人的控制而变成支配人的、与人敌对的异己力量。在各种异化现象中,劳动的异化是一种基本的异化。由于劳动是从事社会实践的人的本质力量和基本需要,劳动尤其是生产劳动,是人与世界打交道的基本形式,因此,人的异化从根本上说就是劳动的异化,劳动的异化是其他一切异化现象的根源。而在资本主义这个最后也是最发达的私有制社会里,异化劳动及其衍生的一切异化现象尤为严重,达到了顶峰,成为尖锐的社会问题。马克思的异化理论批判了资本主义社会资本奴役劳动、物统治人等种种弊端,从人的角度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条件下非和平的根源。

在1844年《詹姆斯·穆勒〈政治经济学原理〉一书摘要》中,马克思就表述了他的异化思想。他用异化这个范畴考察了货币和信用业后指出:“只要人不承认自己是人,因而不按照人的样子来组织世界,这种社会联系就以异化的形式出现。因为这种社会联系的主体,即人,是自身异化的存在物。……人自身异化了以及这个异化的人的社会是一幅描绘他的现实的社会联系,描绘他的真正的类生活的讽刺画;他的活动由此而表现为苦难,他个人的创造物表现为异己的力量,他的财富表现为他的贫穷,把他同别人结合起来的本质的联系表现为非本质的联系,相反,他同别人的分离表现为他的真正的存在;他的生命表现为他的生命的牺牲,他的本质的现实化表现为他的生命的失去现实性,他的生产表现为他的非存在的生产,他支配物的权力表现为物支配他的权力,而他本身,即他的创造物的主人,则表现为这个创造物的奴隶。”[252]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从当前的经济事实出发”,即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生产的财富越多,他的产品的力量和数量越大,他就越贫穷。工人创造的商品越多,他就越变成廉价的商品。物的世界的增值同人的世界的贬值成正比”[253]这一事实出发,把哲学与政治经济学紧密结合起来进行研究,把异化和劳动结合起来进行分析,创造性地提出了异化劳动理论。

马克思认为,劳动是人的本质,人同外部世界的联系必须通过劳动才能形成。在私有制出现之前的社会里,人们生产他们本身所需要的一切东西,生产者的劳动是生存的来源,也是为整体服务的活动,劳动和消费直接相联,二者是统一的。这样的劳动没有异化。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分工得到发展,产品有了剩余,商品货币出现,随之劳动日益成为谋生和谋利的手段,私有制形成。这时,劳动能否作为生产者的直接需要,是否作为他的本质力量的实现,已经成为偶然的了。劳动者创造出来的产品和货币等,变成了支配劳动者的力量。这就是异化劳动。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劳动对工人说来是外在的东西,也就是说,不属于他的本质的东西;因此,他在自己的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感到幸福,而是感到不幸,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体力和智力,而是使自己的肉体受折磨、精神遭摧残”[254]。这样的劳动,是强制劳动,“劳动的异化性质明显地表现在,只要肉体的强制或其他强制一停止,人们就会像逃避鼠疫那样逃避劳动”[255]

在资本主义私有制下,异化劳动表现为四个方面的规定性。

第一,劳动产品同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者所生产的一切不仅不属于劳动者自己,不归劳动者支配,而且反过来成为一种敌对的异己的独立力量同他相对抗。这种异化是物的异化,是物与人的敌对关系。“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256]劳动本应是人自由自觉的活动,是人在物质资料生产中的本质力量,劳动者所生产的劳动产品本应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但是在资本主义私有制的条件下,它作为人的创造物却不为人所用,反而与人的力量相对抗乃至转过来奴役人、压迫人,成为支配人的力量。“对对象的占有竟如此表现为异化,以致工人生产的对象越多,他能够占有的对象就越少,而且越受他的产品即资本的统治。”因此,工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的关系就是同一个异己的对象的关系。“工人在劳动中耗费的力量越多,他亲手创造出来反对自身的、异己的对象世界的力量就越强大,他本身、他的内部世界就越贫乏,归他所有的东西就越少。……工人在他的产品中的外化,不仅意味着他的劳动成为对象,成为外部的存在,而且意味着他的劳动作为一种异己的东西不依赖于他而在他之外存在,并成为同他对立的独立力量;意味着他给予对象的生命作为敌对的和异己的东西同他相对抗。”[257]结果,“劳动为富人生产了奇迹般的东西,但是为工人生产了赤贫。劳动创造了宫殿,但是给工人创造了贫民窟。劳动创造了美,但是使工人变成畸形。劳动用机器代替了手工劳动,但是使一部分工人回到野蛮的劳动,并使另一部分工人变成机器。劳动生产了智慧,但是给工人生产了愚钝和痴呆”[258]。劳动者生产的财富越多,他自己反而越贫困。他越是创造价值,他自己越是失去价值。劳动产品变成了一种和劳动者相对立的力量,非但不能反映劳动者人的本质,相反却使劳动者自身变得贫穷、畸形、野蛮、无力和愚昧。

第二,劳动生产行为同劳动者相异化。“异化不仅表现在结果上,而且表现在生产行为中,表现在生产活动本身中。”[259]这种异化是自我异化。劳动本来是人的本性和第一需要,是人的“自由的生命表现”和“生活的乐趣”[260],是属于人的一种自由自觉自愿的活动,但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劳动对劳动者来说变成了外在的、异己的、不属于他的东西,变成了迫不得已的苦差,变成了一种维持生存的手段。“工人只有在劳动之外才感到自在,而在劳动中则感到不自在,他在不劳动时觉得舒畅,而在劳动时就觉得不舒畅。因此,他的劳动不是自愿的劳动,而是被迫的强制劳动。因而,它不是满足劳动需要,而只是满足劳动需要以外的需要的一种手段。”[261]工人在劳动中不是肯定自己,而是否定自己,不是自由地发挥自己的本质,而是受到身心两方面的摧残。这种劳动对工人来说是一种自我牺牲、自我折磨的劳动,“这种劳动不是他自己的,而是别人的;劳动不属于他;他在劳动中也不属于他自己,而是属于别人。……这种活动是他自身的丧失”[262]。由于异化劳动中的劳动行为是强制性、为他人的利益的行为,所以劳动者的本质被否定。他们的欲求在这种劳动中得不到满足,他们的身心得不到任何发展,相反他们的肉体被消耗,精神变得颓废。因而在这种情况下,本来作为反映人本质的劳动却使劳动者自身的人的本质完全丧失了。

第三,人的类本质同人相异化。“人的类本质——无论是自然界,还是人的精神的、类的能力——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变成维持他的个人生存的手段。异化劳动使人自己的身体,以及在他之外的自然界,他的精神本质,他的人的本质同人相异化。”[263]马克思认为人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之一是人作为一个类的存在,即“人是类存在物”。作为类存在的人,不仅可以把自己以外的东西作为自己的对象,同时人还可以意识到自己的类属性。然而,人为了保证自己的类生活,自然界是一个必不可少的条件。“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不断交往的、人的身体。所谓人的肉体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联系,也就等于说自然界同自身相联系,因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264]脱离开自然,人就无法生存,自然是人的“非有机性身体”。因此,人的类本质在于人能在自然界中进行“自由自觉的活动”即有意识有目的的实践活动。但是,“异化劳动,由于(1)使自然界,(2)使人本身,他自己的活动机能,他的生命活动同人相异化,也就使类同人相异化;它使人把类生活变成维持个人生活的手段”[265]。人能自由自觉的进行生产实践,本来是人相对于动物所具有的优点,可是在异化劳动下,由于劳动对象已经不属于劳动者,同时作为人自身生命活动的劳动也变成了强制性劳动,这就必然会导致人的类本质的异化,使人丧失了自己的本质,失去了与其他动物的本质性区别,降低为像动物一样的存在了。

最后,人同人相异化。“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这一事实所造成的直接结果就是人同人相异化。当人同自身相对立的时候,他也同他人相对立。”[266]前面三种异化必然导致的结果是人与人的异化。人与人的异化是异化劳动的必然产物。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条件下,既然劳动者的劳动产品和劳动活动成为与自己相对立的异己力量,不受他们的创造者的支配,那么,他们就必然受着另外力量的支配。“如果劳动产品不属于工人,并作为一种异己的力量同工人相对立,那么,这只能是由于产品属于工人之外的另一个人。如果工人的活动对他本身来说是一种痛苦,那么,这种活动就必然给另一个人带来享受和欢乐。”[267]造成这种异化现象的根本原因不是神也不是自然界,而只能是人。“劳动和劳动产品所归属的那个异己的存在物,劳动为之服务和劳动产品供其享受的那个存在物,只能是人本身。”“只有人本身才能成为统治人的异己力量。”[268]所以,“人同自身和自然界的任何自我异化,都表现在他使自身和自然界跟另一个与他不同的人发生的关系上”[269]。换言之,产生人与人相异化、人与人相对立现象的决定性条件,就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在异化劳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劳动者与劳动产品之间的异化现象,劳动者与自身的生产活动的异化现象,实际上是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一种反映。人与人的异化只有在人与人的关系中才可能发生。因此,“通过异化劳动,人不仅生产出他同作为异己的、敌对的力量的生产对象和生产行为的关系,而且生产出其他人同他的生产和他的产品的关系,以及他同这些人的关系”[270]。这种关系中最突出的就是阶级对立和阶级斗争,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竞争和欺诈。而在资本主义社会,这种关系就是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对立和斗争。“通过异化的、外化的劳动,工人生产出一个跟劳动格格不入的、站在劳动之外的人同这个劳动的关系。工人同劳动的关系,生产出资本家(或者不管人们给雇主起个什么别的名字)同这个劳动的关系。从而,私有财产是外化劳动即工人同自然界和自身的外在关系的产物、结果和必然后果。”[271]这就是说,私有财产对于每个个体来说都是外在的,而不是作为人的本质的劳动价值体现的社会共有物质产品。这种由私有制导致的人们追逐私有财产的活动,使劳动外化为获取私有财产的手段,从而使劳动发生异化。异化劳动和私有制不可分割地联系在一起。

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这个异化的社会里,每一个人都与合乎人的类本质的真正的“人”相异化。不仅工人阶级处于异化生存状态中,资产阶级同样也是处在异化生存状态中,尽管这种异化状态具有对立性。在《神圣家族》中,马克思、恩格斯指出:“有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同是人的自我异化。但有产阶级在这种自我异化中感到自己是被满足的和被巩固的,它把这种异化看作自身强大的证明,并在这种异化中获得人的生存的外观。而无产阶级在这种异化中则感到自己是被毁灭的,并在其中看到自己的无力和非人的生存的现实。”[272]虽然资产阶级变得强大,但他们同样失去了人的类本性,也是处于异化生存状态之中。他们为了利益拼命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拼命地对工人进行剥削、进行彼此间的激烈竞争和对外侵略扩张,即身处异化之中,又极力维护这种异化状态,对无产阶级和被奴役剥削的落后民族与国家试图改变自身悲惨的异化状态的努力进行无情的打击和镇压。由此决定了在资本主义社会的异化状态下,冲突与战争成为常态,和平与友好却成为奢望。因而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异化是导致种种非和平现象的直接根源。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7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3页。

[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3页。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52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07页。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76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3页。

[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2页。

[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8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Ⅰ),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56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2~783页。

[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37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10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4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243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72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78~679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72页。

[2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34~335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08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4页。

[2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5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0页。

[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125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39页。

[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35页。

[3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71~472页。

[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4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0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35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43页。

[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3页。

[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0页。

[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01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67页。

[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98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页。

[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80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0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2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277页。

[4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

[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5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5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6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54页。

[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09页。

[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0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0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0~821页。

[5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1~762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72页。

[5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8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6页。

[6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66页。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6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52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91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09页。

[6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56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709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26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10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38页。

[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54~655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507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91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77页。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86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87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91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3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89~390页。

[7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86~87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71页。

[8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8页。

[8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8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21页。

[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07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6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34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783页。

[8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页。

[9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9~110页。

[9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0页。

[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19页。

[9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1页。

[9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9~640页。

[9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41~642页。

[9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3页。

[9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42页。

[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44页。

[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75页。

[1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17页。

[1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58页。

[1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96页。

[1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24页。

[1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0~501页。

[10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2页。

[1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28页。

[1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63~164页。

[1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页。

[10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2页。

[1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37~438页。

[1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4页。

[1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6页。

[1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8页。

[114]转引自余万里《相互依赖研究评述》(《欧洲研究》2003年第4期)。

[115][德]康德:《历史理性批判文集》,商务印书馆,1991年,第127页。

[116]转引自杨雪冬《全球化理论》(中央编译局网站,www.cctb.net/wjjg/dds/ddskycg/200502210491.htm)。

[117]转引自美国肯尼迪·N·华尔兹著,倪世雄、林至敏、王建伟译《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89页)。

[118]转引自美国肯尼迪·N·华尔兹著,倪世雄、林至敏、王建伟译《人、国家与战争——一种理论分析》(上海译文出版社,1991年,第88页)。

[1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88~389页。

[1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17~318页。

[1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82页。

[1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0页。

[1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30页。

[1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20页。

[1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65~666页。

[1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第602页。

[12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8页。

[12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9页。

[12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90~291页。

[1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3页。

[1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5页。

[1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95页。

[1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7页。

[1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7页。

[1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27页。

[1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6页。

[1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36页。

[1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43~644页。

[1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44页。

[1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92~493页。

[14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93~494页。

[1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494页。

[14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9~290页。

[1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23页。

[14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14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52页。

[1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40页。

[14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40页。

[14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56页。

[1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7页。

[1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6~277页。

[1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6卷(Ⅲ),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112页。

[1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7页。

[1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287页。

[1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35页。

[1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51页。

[1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08页。

[1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81~582页。

[1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582页。

[1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50页。

[1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页。

[1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0页。

[1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0页。

[1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0页。

[1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1页。

[1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2页。

[1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2页。

[1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1页。

[1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03页。

[1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9~50页。

[1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54页。

[1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44页。

[1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54页。

[1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05~206页。

[1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1页。

[1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2页。

[1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2~453页。

[1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295~296页。

[1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459页。

[1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2页。

[1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2页。

[1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2页。

[1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613页。

[1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231页。

[18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3页。

[1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44页。

[18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557页。

[1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92页。

[18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73页。

[19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1页。

[19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3页。

[19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2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660页。

[19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8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373页。

[19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8~309页。

[19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9页。

[19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14页。

[19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22页。

[19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83页。

[19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22页。

[20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33页。

[20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134~135页。

[20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37~238页。

[20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1页。

[20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15页。

[20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01页。

[20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7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53页。

[20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96页。

[20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40~741页。

[20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15页。

[21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1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1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19页。

[2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5~276页。

[2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

[21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0页。

[21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0页。

[21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7页。

[2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3页。

[2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43页。

[2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0页。

[2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29页。

[22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0~831页。

[2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831页。

[22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7页。

[2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页。

[2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0~621页。

[2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86页。

[2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1~622页。

[23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60页。

[23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7~348页。

[23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2页。

[2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110页。

[23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8页。

[23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49页。

[23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53页。

[23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0页。

[2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221页。

[24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8~269页。

[2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19页。

[24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0页。

[2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21页。

[24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2页。

[2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2页。

[2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2页。

[2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3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679页。

[24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3页。

[2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23~624页。

[25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页。

[2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5页。

[25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24~25页。

[25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0页。

[2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页。

[2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页。

[25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1~92页。

[2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页。

[25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页。

[26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38页。

[2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3~94页。

[2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4页。

[2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页。

[2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5页。

[2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6页。

[2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7~98页。

[2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页。

[2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页。

[2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页。

[27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99~100页。

[2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0页。

[2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44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