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

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发展了这些进步的和平思想,在对战争后果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真正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而和平的实现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在毁灭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方面的巨大破坏性。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和平绝不仅仅只是“无战争状态”或者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

五、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一个辩证过程

掀开人类历史发展的史册,几乎每一页都可以找到冲突、战争留下的痕迹。早在以原始公有为基础的史前社会,部落之间就存在着战争。此后,随着人类生产力的提高,社会经济、科学技术和武器的发展,战争的规模和范围越来越大,伤亡的人数越来越多,对经济、社会、文化的破坏性越来越强,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饱受战乱之苦的民众痛恨战争,渴求和平,憧憬一个没有战争的和平世界。为此,无数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始终未间断过对和平的探索,尤其是17~18世纪欧洲一些先进的思想家如雨果·格劳秀斯、卢梭、康德等人,从理论上提出了各种限制战争、实现和平的主张。马克思、恩格斯继承发展了这些进步的和平思想,在对战争后果进行辩证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了建立在平等、民主基础上的真正和平是人类历史发展的最终目标和必然结果,而和平的实现则是一个辩证的过程。

马克思、恩格斯以唯物史观为指导,从现实的社会物质生产关系出发,把战争现象放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具体分析,把战争放在与社会其他现象的广泛联系之中加以研究,认为对战争的历史作用不能采取一概否定的简单态度。他们从理论上对战争和暴力的历史作用作了全面的分析。一方面,他们肯定了战争在历史发展中的积极作用,指出“战争使民族经受考验——这是战争的补偿的一面。正像木乃伊在接触到空气时立即解体一样,战争给已经失去了自己的生命力的社会制度作出了最后的判决”[80]。“归根到底战争非但不能阻止反而会促进社会的发展(我指的是经济的发展)”[81]。另一方面,马克思、恩格斯也充分认识到了战争在毁灭生产力和人类文明方面的巨大破坏性。他们认为,“战争无疑会造成相当长期的、没有益处的力量衰竭”[82],“连年的战争会使甚至是最强大的国家精疲力竭[83]。因此,从无产阶级和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马克思、恩格斯尽管以极大的热情积极支持反抗压迫、扫除暴虐、变革生产关系、推动社会历史发展的革命的进步的正义的战争,如民族解放战争、阶级解放战争和反侵略战争等,但总体上对战争持反对态度,尤其反对一切反动势力所进行的镇压革命、对外进行侵略扩张以掠夺奴役他国、阻碍社会进步的非正义战争,积极主张实现和平。

马克思、恩格斯所主张的和平绝不仅仅只是“无战争状态”或者是“两次战争之间的间歇”,而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终极目标之一。作为终极目标的理想和平应该不仅没有战争和战争威胁,没有侵略和掠夺,而且没有恐惧和猜疑,没有压迫和歧视。它不是短暂的和平,而是永久的和平;不是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统治下的非正义非自愿的和平,而是建立在民主、公正、自由、合作、和谐的基础之上的各民族一律平等的和平;不是单个或少数集团、国家专有的和平,而是体现全人类利益的全世界共建共有的和平,是人类社会不断进步所创造、维护的长久、普遍、积极、和谐、共同繁荣的真正和平。这一理想的和平目标意味着彻底消除了对和平的各种威胁因素,创建了一种所有人都可以良好地生存、全面地发展、自由和谐地相处的社会结构和环境。理想的和平目标建立在对广泛社会条件的理解之上,公正、平等、合作、和谐是其根本因素。不消除不平等的社会结构,不消除建立在阶级、种族民族、国籍、宗教、文化、年龄、性别等基础上的各种形式的歧视,理想的和平不可能实现;不建立一种积极的合作体系,使人类能在其中向着一种和谐社会的美好方向持续发展,理想的和平也不可能实现。因此,理想的和平必然和建立一个真正公正、平等、合作、和谐的新世界紧密相连。这一和平理想建立在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发展规律正确揭示的基础之上,必将随着人的最终彻底解放,在共产主义社会实现。

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恩格斯在批判旧世界的基础上,根据人类社会历史的经济的过程及其发展趋势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也是他们为无产阶级指出的伟大奋斗目标。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马克思对共产主义社会作了初步描述,他认为,“共产主义是私有财产即人的自我异化的积极的扬弃,因而是通过人并且为了人而对人的本质的真正占有;因此,它是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即人的)人的复归,这种复归是完全的、自觉的而且保存了以往发展的全部财富的。这种共产主义,作为完成了的自然主义,等于人道主义,而作为完成了的人道主义,等于自然主义,它是人和自然界之间、人和人之间的矛盾的真正解决,是存在和本质、对象化和自我确证、自由和必然、个体和类之间的斗争的真正解决”[84]。在1848年的《共产党宣言》中,马克思、恩格斯进一步明确指出:“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85]在《经济学手稿(1857—1858)》中,马克思进一步把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发展抽象为三个阶段:“人的依赖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是最初的社会形态,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上发展着。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是第二大形态,在这种形态下,才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体系。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是第三个阶段。第二个阶段为第三个阶段创造条件。”[86]在这里,“最初的社会形态”,是指自然经济状态下的前资本主义社会。这时的个人关系或者以自然血缘纽带为基础,或者以统治和服从为基础,个人对自己所属的共同体而言没有独立性,表现为“人的依赖关系”,即人与人之间直接相互依赖。“第二大形态”,是资本主义社会。商品生产和交换的发展,打破了人的依赖关系,确立了人的独立性,客观上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了条件。但是,资本主义雇佣制度的存在,又形成了人对“物的依赖性”,人被物、金钱所统治,致使资本主义社会和劳动者都呈现片面、畸形的发展的状态。“第三个阶段”,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就是共产主义社会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人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联合体。“自由人联合体”是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以共产主义社会为实现形式,实行有计划生产的自由劳动者的经济联合体,是实现了每个人都获得了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全人类的最终解放的社会形态。这些论述表明,马克思、恩格斯所理解的共产主义是人的本质的回归,是人与人、人与自然以及人自身各方面矛盾冲突的解决,是人的自由王国,是人的自由而全面发展阶段,是独立的自由的个人在自愿基础上结成的一个自由人的联合体。在共产主义社会里,没有阶级和国家,由联合起来的个人占有全部的生产资料,共同享有社会财富,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达到极高的程度,“集体财富的一切源泉都充分涌流”[87],物质财富能够充分满足人们的需要,任何社会管理机构的存在都是为了促进和推动每个人的自由发展。由于排除了社会分为对抗的阶级和人剥削人的现象,实现了个别利益与共同利益的统一、生产力和交往形式的统一,实现了每个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和劳动的解放,从根本上铲除了利益对立与冲突这一战争根源,因而共产主义社会的基本经济、政治、文化制度具有和平的内在规定性,普遍的、永久的、真正的和平必然到来。恩格斯曾描述说:“在共产主义的、和平的社会里,情况还不知要好上多少倍呵!在每一个人的身体上和精神上的需求都得到满足的地方,在没有什么社会隔阂和社会差别的地方,侵犯财产的犯罪行为自然而然地就不会再发生了……在利益的共同已经成为基本原则、公共利益和个人利益已经没有什么差别的社会里,情况还不知要好多少倍呵!……在共产主义的社会里,谁也不会想到什么常备军。要常备军来做什么呢?为了维持国内的安宁吗?我们已经知道,谁也不会想到去破坏国内的安宁。对革命的恐惧只是人们的利益互相对立的结果,只要大家的利益一致,就不会有这样的恐惧。是为了进行侵略战争吗?共产主义社会十分明白,战争只会使它损失人员和资本,而它取得的至多只能是几个怨声载道、因而也只会破坏社会秩序的省份,它又怎么会进行侵略战争!”[88]所以,战争必将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消亡,更加美好、更加进步、更符合人的本性和尊严的共产主义新世界将实现真正具有永久价值的和平。具体而言,真正的永久和平应该包含着四个层面。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二是人与社会的和谐共存;三是人与人的和睦共处;四是人自身从片面到全面的发展。只有实现这四个层面上的和平才有可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世界永久和平。

由于理想的绝对和平是和共产主义在全世界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因而它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个漫长而艰苦的不断努力与发展的过程。而在此之前的和平只是一种具有暂时意义和局部意义的社会现象。在资本主义及其以往的一切社会,由于仍然存在私有制,其社会基本矛盾的对抗性决定了存在着不同阶级、民族、国家间利益的矛盾与冲突,战争不会退出历史的舞台。在此前提下的和平只能是局部的和平、暂时的和平、有限的和平、脆弱的和平和低层次的和平,即相对和平或消极和平。相对和平只是表示当时没有战争或战争的不在场,没有现行的和有组织的军事暴力发生,它只是对暴力手段运用的否定,对暴力对抗这种特殊对抗的否定。它往往着眼于现在和短期内的和平与安全问题,更关注的是希望通过谈判和调解而不是武力手段来解决争端,希望依靠国际性协议和组织来保证和平的局面。因此,在实践中,相对和平往往是不完全的,即和平在总体上可能得到了维持,但在局部范围却经常遭到破坏,总体的和平与局部的战争交织在一起;相对和平往往缺少安全感,即在看似“和平”的表象下,孕育着冲突和战争的种子。不同利益主体间仍然处于戒备和紧张状态,和平下的冲突并没有减弱,因而和平往往是不能持久的,很可能不知何时就会被突然到来的战争打破;相对和平还往往是不民主的,建立在霸权或强权控制基础之上,即和平或战争的主动权操在力量强大的一方手中,而力量弱小的一方却处在无权和屈从的境地,不同利益主体间呈现严重的不平等和不民主状态。因此,从最一般的意义上来看,相对和平的作用是双重的,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总体而言,相对和平的目标即实现不同利益主体间的“无战争状态”,并尽量延长这种“无战争状态”的时间,推迟或制止战争的爆发。而且由于受特定的历史发展条件尤其是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生产关系状况的制约,即便是相对和平也是不同层次和不同程度的,即在不同的具体情况下只能确立有利于不同利益主体之间的矛盾和平解决的条件与方式。因此,理想的和平的实现只能是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关系的变革,一步一步地从层次较低、范围较小的和平逐渐上升到层次日益提高、范围日益扩大的和平,从相对的消极和平逐渐转变为绝对的理想的积极和平。因此,和平毫无疑问是一个辩证的动态的历史过程,是一种不断地进行社会结构革命性变革的过程,这一过程将相伴人类历史发展的始终。

综上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是从多方面多角度来理解和平的内涵的。因此,在他们提到“和平”的时候,我们首先需要弄清楚他们是在怎样的语义环境下来表达他们的观点的,只有这样才能更准确地把握他们的和平思想。同时,综观他们对于和平的诸多论述可以看出,马克思、恩格斯在谈到“和平”的时候,更多的是将和平作为人类社会的一种关系状态和交往方式,以此为基础和出发点去探讨和平的有关问题的。因此接下来我们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平理论的分析,也主要是以此为基础展开的。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7页。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79页。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09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7页。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0页。

[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84页。

[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273页。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305页。

[1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7页。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5页。

[1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64页。

[1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1页。

[1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02~303页。

[1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65页。

[1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96~697页。

[1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61~562页。

[1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511页。

[1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01页。

[2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78页。

[2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9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384页。

[2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278页。

[2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9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6页。

[2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8页。

[2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483页。

[2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9页。

[2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16页。

[2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7页。

[2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0页。

[3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66页。

[3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27~528页。

[3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28页。

[3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594页。

[3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366页。

[3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94页。

[3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332页。

[3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347页。

[3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50页。

[3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92页。

[4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52页。

[4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4页。

[4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28~629页。

[4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4页。

[4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46页。

[4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495页。

[46]《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561~562页。

[4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59年,第492页。

[48][奥]凯尔森著,沈宗灵译:《法与国家的一般理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6年,第370页。

[4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607页。

[5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5页。

[5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6页。

[5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8页。

[5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9页。

[5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194~195页。

[5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261页。

[5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6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474页。

[5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42页。

[5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人民出版社,1965年,第463页。

[59]《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607页。

[60]1861年11月8日,美国联邦政府战舰“圣贾辛托号”在旧巴哈马海拦截了英国邮船“特伦特号”,并拘捕了船上南部同盟派往法国的大使斯莱德耳和派往英国的大使梅森及他们的秘书,截获了携带的公文。此事导致英美关系紧张,几乎开战。

[6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54页。

[6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63页。

[6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5卷,人民出版社,1963年,第463页。

[6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6卷,人民出版社,1974年,第392页。

[6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113页。

[6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4卷,人民出版社,1964年,第167页。

[6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2页。

[6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3页。

[6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3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607~608页。

[70]《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107页。

[7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8卷,人民出版社,1973年,第263页。

[7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87页。

[7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7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第487页。

[7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37页。

[7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5卷,人民出版社,1958年,第543页。

[7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0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242页。

[77]《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1975年,第677页。

[7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549页。

[7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383页。

[80]《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1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585页。

[8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39~440页。

[8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第440页。

[83]《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卷,人民出版社,1961年,第249页。

[8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2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20页。

[8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294页。

[8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上),人民出版社,1979年,第104页。

[8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第305页。

[8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57年,第608~609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