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局限性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局限性

时间:2022-09-30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而毛泽东受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在论述对外开放时,不是从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思考中国的对外开放,而是过分强调从政治上谈世界社会主义整体性,忽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

第一节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局限性

毛泽东从历史经验和教训中认识到闭关锁国、固步自封是近代中国贫穷落后和挨打的重要原因,而对外开放则是实现国家工业化、摆脱贫穷落后的重要途径。但是,毛泽东并未认识到对外开放是实现国家富强的必由之路,也未能把对外开放思想提升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基本国策的高度,因此,常常因为国内外因素的干扰而动摇,影响对外开放政策的全面实施。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强调世界社会主义整体性,忽视世界经济整体性

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使整个世界成为不可分割的整体。随着美洲新大陆的发现和第一次工业革命的完成,形成了统一的世界大市场,世界市场使商业、航海业和铁路交通得到了巨大发展,这种发展反过来促进了工业化进一步扩展。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离不开世界,无产阶级夺取胜利后也不能孤立地搞经济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与世界经济是密切联系的。根据苏联的实际情况,列宁认为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取决于苏维埃政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得好坏;不利用资本主义所达到的文化上、技术上的成就,社会主义就不可能实现。列宁肯定了资本主义占主导的世界经济体系的存在,列宁从世界经济的整体性、世界市场的统一性出发,阐明了社会主义国家要与世界市场发生联系的必然性,落后的社会主义国家必须享用资本主义的一切肯定的成果,处理好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既相对立又相协作的关系,这才是发展社会主义最终战胜资本主义的关键。

“二战”后,科学社会主义从一国实践发展为多国实践并形成了世界社会主义阵营,使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有了现实的可能性。然而,斯大林沿袭固有的思路,把“苏联模式”推广到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并将资本主义阵营和社会主义阵营完全对立起来,马克思和列宁的正确理论被斯大林的“两个平行市场”理论所否定。斯大林认为“两个对立阵营的存在所造成的经济结果,就是统一的无所不包的世界市场瓦解了,因而现在就有了两个平行也是互相对立的世界市场。”[1]斯大林把两大阵营的政治对立扩展到经济领域,不仅把一个统一的世界经济改造成两个市场,而且认为它们是对立的平行的,可以独立存在,社会主义独立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之外,社会主义社会能够发展,资本主义都因此陷入“总危机”。斯大林的这种实践,实际上是不承认20世纪世界历史的整体发展、不承认世界经济体系演化这一客观历史进程,不承认两种体系之间的必然联系和相互依存关系,从而错误地认为市场经济是资本主义制度的特性,把市场经济排斥在社会主义门槛之外,制约了社会主义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而毛泽东受斯大林“两个平行市场”理论的影响,在论述对外开放时,不是从世界经济的整体性和相互依存性思考中国的对外开放,而是过分强调从政治上谈世界社会主义整体性,忽视世界经济的整体性。新中国成立后,“一边倒”的对外政策,就是具体的体现。

2.强调自力更生,忽视对外开放

毛泽东毕生致力于中华民族的独立和解放事业,具有强烈的国家主权和民族自尊意识,深知维护国家主权和民族尊严的重要性。因此,无论是社会主义革命还是社会主义建设,都把立足点放在自力更生基础之上,这是毛泽东一贯的主张。在抗日战争时期,毛泽东多次强调要打败日本侵略者,要依靠自力更生。并说:“我们希望有外援,但我们不依赖它,我们依靠自己的努力,依靠全体军民的创造力。”[2]抗日战争胜利后,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方针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叫做自力更生”,“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力量打败中外一切反动派”[3]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在自力更生的基础上取得的。建国后,中国遭到西方资本主义的封锁,特别是中苏关系恶化,毛泽东面对挑战,自强不息的精神使他选择了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道路,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决议》指出:“建国以前和建国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我们都没有动摇过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决心。没在任何外来的压力面前屈服。”[4]自力更生无疑是毛泽东毕生的经验总结。

我们党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依靠自力更生,领导人民取得革命和建设事业一个又一个胜利,这种独特成就的取得,使毛泽东产生了“封锁吧,封锁十年八年,中国的一切问题都解决了”[5]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永远是激励我们自强不息的精神力量,但与此相关联也产生了另一种倾向,就是在不自觉中削弱了毛泽东对对外开放问题的重视程度。因而,在实践中往往片面强调了自力更生,把自力更生当做“唯一”,把为“辅”当成可有可无。在民主革命时期,强调自力更生无疑是正确的,在经济和其他方面的发展中也需要有自力更生的精神,但是,必须看到经济建设毕竟和革命战争不同,它有自身的规律,后起的国家只有引进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利用他们的资本和先进经验,才能逐步缩小与发达国家的距离。过分强调自力更生,使毛泽东在相当长时期内,不仅不积极寻求外援,有时反而拒绝国际上的援助,甚至用自己有限的财力去援助比我们还发达的国家。据有关资料表明:50年代,我们对34个国家援助金额占同期财政收入的0.95%;60年代,我们对34个国家援助金额占同期财政收入的2.8%;1970—1974年对74个国家有援助,援助金额占同期财政收入的5.88%,完全超过了国家财力的许可。后来发展成为“任何外国贷款给我们,我们也不愿向外借”,“以后内债外债都不借,完全靠自力更生”[6],从而把自力更生绝对化了。

3.强调政治和意识形态领域的交往,忽视经济领域的往来

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中,虽然有许多关于经贸方面论述,也试图努力去实践。但是,在毛泽东时代,相当长的时期内处于战争和激烈的阶级斗争之中,建立人民政权,巩固人民民主专政是当时的首要任务。因此,在毛泽东心目中,对外的交往,虽然不排斥经济的交往,但主要是努力争取一些国家的支援,打破帝国主义国家对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军事包围和经济封锁。50年代争取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国家支援,60年代中苏关系恶化,为了打开中国的外交局面,扩大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摆脱窘境,毛泽东提出“三个世界”划分理论,着重注意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把外交重点转入亚非拉发展中国家,争取第三世界国家的支持,如阿尔巴尼亚、朝鲜、越南、柬埔寨和非洲的一些小国家,援助这些国家发展经济。这时的对外开放,我们主要不是引进,而是输出,是无偿援助。目的更多的是着眼于政治,甚至在对外经济中滋生供给思想,不讲经济效益,这种非经济的对外开放经不住国际市场竞争的冲击,因而制约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发展。到70年代,中美、中日关系得到改善,但是,主要是与社会主义国家的贸易,与美国日本的贸易数量很少,较多的是民间贸易和往来。中华人民共和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之后,情况有改变,但政治上的交往远远大过经济贸易的交往。

4.强调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忽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统一

毛泽东是在残酷的武装斗争、农村革命根据地建设和长期被封锁的环境中走来的,特殊的革命和建设的经历,使毛泽东哲学思想带有浓重的斗争哲学色彩。在处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两种社会制度的关系问题上,讲对立和斗争的时候多,讲联系和统一的时候少,在对外开放的着眼点上,从政治着眼多,从经济着眼少。他认为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是完全对立的,社会主义不能与资本主义进行经济合作,因为这样做会使社会主义国家受到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剥削和侵略。同时,否定资本主义存在的合理性,强调两种社会的较量,毛泽东经常提醒社会主义国家与资本主义国家的对立,提高人们对资本主义国家的警惕和资本主义复辟的危险性,因此,不断宣传“敌人反对的我们要拥护,敌人拥护的我们要反对”,到“文化大革命”时期达到了登峰造极的地步。所以,毛泽东坚决不赞成“只要有利,向魔鬼借钱也可以”,毛泽东明确表示“我们不走这样的路”。毛泽东认为,既然是社会主义,就不能允许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存在,那么吸引外资,合办企业,当然是不行的。既然社会主义消灭了剥削,中国就不能再借外债,接受外国资本家的剥削,不能成为帝国主义的投资场所。1970年8月1日,毛泽东在会见外宾时作了如下清楚的表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就不应要求跟你们搞合营,这个道理很清楚。”这个观点我国外贸部在1974年发表的一篇文章中充分反映了出来,文章说:社会主义国家根本不会引进外国资本或同外国共同开发本国或其他国家的资源;根本不会同外国搞联合经营。

5.对外开放的理论讲得多,实践做得少

对外开放思想是毛泽东思想理论宝库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虽然毛泽东没有明确提出“对外开放”这一概念,但我们翻阅毛泽东的著作,常常可以发现在其著作里闪烁着对外开放思想,尤其是在《论十大关系》一文中,毛泽东对此作了比较全面、系统地阐述。考察毛泽东的对外开放思想可以发现,一般性的理论论述多而有针对性的具体政策少。比如,毛泽东在《论十大关系》中全面论述了向外国学习的思想,提出要学习外国的经济、政治、科学、文化、艺术等一切好的东西、好的经验,但是,具体学什么?怎样学?应该采取怎样的措施把学习付诸实施?这些问题在毛泽东的论述中都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左”倾思想的影响和防“资”观念的制约,毛泽东主要是强调学习外国的自然科学,而在社会科学方面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外则更多地强调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等等,对西方经济学毛泽东并不主张引进,因此,造成毛泽东对外开放思想缺乏当代的经济理论特色。事实上,“二战”后有关对外开放理论的研究和探讨十分活跃,出现了许多从不同角度和范围,用不同的方法来解释和论证国际经济活动的理论和派别。如相互依赖理论、国际贸易与经济增长理论、国际贸易乘数理论、国际贸易资本移动理论、跨国公司理论、发展经济学理论、对外直接投资理论和国际经济一体化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是对战后市场经济高度发展的描述和总结,反映了世界经济开放的新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有着学习和借鉴的重要价值。然而,对此的排斥,不仅使毛泽东不能在国际市场经济的发展潮流中探讨与阐述对外开放的时代内涵和历史趋势,使毛泽东的开放思想较多地停留和局限在争取外援互通有无或贸易补偿的直观朴素的层面,没有置于国际贸易理论和国际比较经济利益的分析之中,而且还严重地导致了我国理论界尤其是经济学界在我国改革开放前对西方的开放理论乃至整个西方现代经济学理论知之甚少,阻碍了我国对外开放理论的更新与发展,造成了经济开放实践上的盲目性和诸多失误。毛泽东虽然多次阐述过对外开放的重要性,但是,没有把它上升到党的基本路线和加速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基本国策的高度。在毛泽东的一生中,即使有一些为数不多的对外开放的实践活动,也大都呈现出单一性和策略性的特点。

6.受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影响多,受市场经济影响少

在对外开放的认识上,毛泽东未能完全摆脱计划经济和传统自然经济思想的影响。毛泽东力图改造中国数千年的小农经济,实现对小生产条件的超越,但是,毛泽东不可能完全摆脱当时社会存在的束缚。当时中国社会经济观念仍然是以自给自足为理想,只有在不能实现自给自足的情况下才以互通有无调剂余缺作补充。新中国对外经贸实践,除了早期一些政治性很强的援助外,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基本上就是简单的商品贸易。这种完全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与现代化大生产的市场经济体制没有任何关联的贸易形式,带来的经济开放是非常表面化的。毛泽东没有认识到这种表层化的开放不能触动中国传统经济内在结构,不能触动中国上千年传统的经济观念,从而也就不能与现代化大生产真正建立起有机的联系。同时,高度集中的国家贸易统制体制,尽管在新中国国民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中发挥了积极作用,但过于强化这一政策就扭曲和割裂了经济运行的规律,实际上妨碍了对经济的改造。毛泽东对外开放的认识还只停留在互通有无调剂余缺层面,而不是谋求相对比较利益,参与国际经济分工,使中国的经济发展纳入世界经济的轨道,这必然影响到毛泽东对外开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影响他对对外开放重要意义的认识。因此,不摆脱自然经济和计划经济的束缚,不建立起市场经济体制,在对外开放上就难以有所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