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学位论文的写作步骤或者流程,指的是哲学学位论文从准备到正式撰写,从初稿直至最后定稿等整个的过程。认识和把握每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和努力方向以及所要做的具体工作,避免走弯路,少做无用功,对于尽快完成学位论文,获得相应学位非常重要。学位论文尽管复杂和庞大,但根据学位授予单位的培养方案和学习计划,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位论文工作都有一定的程序和步骤,根据哲学研究的特点、培养单位的培养方案和计划以及当前的研究成果,以哲学博士学位论文为例,把哲学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概括为如下几个步骤,即前期准备和确定选题;撰写开题报告和确定研究框架;集思广益,撰写论文初稿;求证和修改,论文定稿;检测、送审与返修,提交答辩论文;答辩与再修改,论文终稿提交。
1)前期准备和确定选题
哲学博士学位论文是就一个哲学问题进行系统、全面和深入地研究,其学术性、理论性、思想性和创新性都比较强。因此,要想做好博士论文,不能只靠短期突击、复制和拼凑别人的成果,它需要长期的积累和踏踏实实的认真准备。哲学博士学位论文的写作过程一般认为从选题开始,这种认识没有什么问题,只是选题从什么时间开始不好确定,有时需要较长的准备工作,因为,如果不是导师指定的题目,选题是一个颇费周折、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的工作,因而,博士论文的选题宜早作准备。经过硕士阶段的学习和研究训练,博士研究生应该有了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经验,所以,从入学之初就在考虑学位论文的选题,无论是在专业课程的学习过程中,还是在研读和翻阅材料的过程中,抑或是在听学术报告和与别人的交流过程中,都会自然地想到或筹划自己的学位论文题目,因此,这一阶段都是在为学位论文的选题作准备。这也应该是博士研究生应该有的一个常态,而并非无所事事或只想着打工挣钱等其他事务。
众所周知,哲学文献的阅读和掌握非常费时费力,要想在某一个哲学领域发现问题,并且还要确定其具有研究的价值,又适合做博士学位论文,需要查阅相当多的文献,并且还要对其中的思想理论有所掌握,能够发现其价值与不足,这些工作就更加困难,即使是导师指定的题目,也还是需要结合自己的情况、结合文献资料验证其可行性。因此,在确定选题前的准备工作主要是掌握相关领域的专业基础知识与相关知识,收集和查阅一定数量的文献资料,经常翻阅和浏览本学科的专业期刊,关注学术会议、学术报告和学术议题,把握理论动态和学术前沿,即做好知识储备、文献储备和理论储备,保持高度的学术敏锐性。
前期准备又可以分为两步,第一步是在重点和倾向性不明确的情况下,需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内广泛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对问题进行初步地思考和筛查;第二步就是经过思考与筛查,确定重点和方向,带有倾向性地去收集和阅读文献资料。确定选题也分为两步,首先是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根据确定的重点和方向,初步确定选题;随后是结合自己的研究兴趣,经过进一步的材料分析和论证,经过与导师及相关专家的交流与研讨,经过对初选题目的比较与鉴别,最后确定研究选题。
2)撰写开题报告和确定研究框架
选题确定以后,就要着手撰写开题报告,对选题的价值意义、可行性、研究现状、创新点、重点和难点、研究方法、自己的研究优势和前期工作、论文写作提纲、写作计划等方面进行论证和解释说明。开题报告的撰写包括相互关联的几个小环节:其一是处理文献资料、做好文献综述。在前期准备和选题阶段收集材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收集文献资料,并对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分类、比价、提炼观点和概括特点,通过对文献资料的处理,要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为自己的选题意义提供依据。文献综述既是开题报告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它能够反映出作者对选题背景及该领域的掌握程度,也会关系到今后论文的思路清晰与否、撰写的顺利与否,甚至与论文的完成质量也有着直接关系。同时,如果将整理好的文献综述作为小的学术论文投稿或发表的话,还能够反映出学术界对该哲学问题的关注和认可程度,也能说明本论文研究的必要性。其二是在文献综述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和不足,从而明确选题努力方向,确定创新点和研究的可行性。其三是确定研究方法、说明研究优势,指出存在的困难和不足。根据文献资料的梳理和概括,以及确定的研究重点和方向,做出自己的研究设想,并针对每一部分选取恰当的研究方法。总的来看,哲学研究的方法是以理论分析和逻辑论证为主,但也不排除具体章节中所用到的特殊方法,如实证调查、比较方法甚至是实验方法等。还要根据研究设想说明自己具备的条件和优势,也就是完成课题的实际上的可行性,同时,也要指出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及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其四是设计写作提纲,确定研究框架。写作提纲是开题报告的又一重要构成部分,也是导师和专家在开题时重点关注和审核的对象。写作提纲就是论文的主要结构,包括论文的章节构成及其逻辑关联性,写作提纲或者说开题报告就揭示了该选题怎么研究、从哪几个部分入手、最后得出什么样的结论,也就是确定了该选题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
3)集思广益,撰写论文初稿
经过开题过程对作者汇报和开题报告的听取和审查,专家会对论文的选题、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提出诸多问题和建议。如果选题被否定,则重新经历前面的选题和开题过程。选题如果被认可,则根据导师和专家的建议,集思广益,取长补短,调整和完善自己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框架,在此工作基础上开始着手撰写论文初稿。值得注意的是,在撰写初稿的过程中,收集和充实材料的工作并没有终止,因为在写作的过程中,可能会发现新的材料,有时也需要补充新的材料。并且根据新材料和新观点,也会出现新的想法和思路,也可能会调整某个章节和小问题的研究方向和重点,也会对先前确定的研究框架进行变更。还要注意的是论文初稿的写作一定要遵守学位论文的写作规范。
4)求证和修改,论文定稿
论文初稿的完成并不意味着论文写作任务的结束,一定要注意修改,并且要反复修改。因为博士学位论文篇幅较长,内容较多,写作的时间又相对较长,这样在论文前后贯通上、内容的呼应上,以及观点的重复和矛盾上等可能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需要通读和修改。在自己感觉找不出什么问题的时候,还要将论文交给导师审阅,交给同行专家审阅,或者通过书信或电话咨询同行专家,并恳请提出指导和修改意见。在参照多方意见的前提下,对论文初稿再次修改,直到自己满意、导师满意,这时论文才完成了定稿工作。
5)检测、送审与返修,提交答辩论文
博士论文定稿完成后,通常要对论文进行重复比率或抄袭方面的电子检测。为了给自己留有余地,最好在送学位培养和管理部门进行检测之前,先通过网上或图书馆等一些检测软件进行自我检测,如果发现问题及时修改,不至于耽误论文的送审工作。有些培养和管理部门因为工作比较多,很难做到随时都可以满足论文检测的要求,一般都规定首次检测不通过的,要经过一定的时间才可以再次检测,这样就难免会影响论文送审以至于取得学位的进度。博士学位论文检测合格的,一般要进行外审,即送校外专家对论文进行评审,并提出评审意见。外审不通过的要修改后重新送审。如果外审通过,则根据外审意见,经过征求导师意见,进行适当修改。有的单位答辩前还要提交论文修改情况。论文修改完毕后,则提交答辩,并把打印装订好的论文提前送给导师和答辩专家审阅。
6)答辩与再修改,论文终稿提交
答辩过程中,与会专家还会对学位论文提出质疑或修改建议,作者自己也可能通过答辩会有新的想法和发现,答辩完成后,根据这些情况再次对论文进行修改和完善。这时期的论文修改幅度一般不会太大,修改完毕后,打印装订,并送交学位授予单位有关部门存档。同时,网上提交电子版论文提纲和全文,以便学术交流与评价。至此,获取学位前整个学位论文的撰写工作宣告结束。
一般而言,博士学位论文还有一些后续工作,比如从学位论文中修改、整理出小的学术论文进行发表;如果学位论文要公开出版的,还要根据出版社意见进行修改、补充和调整,符合条件则公开出版发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