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分离

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分离

时间:2022-09-28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分别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和行为找到了理性的先天形式作为根据。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意识证明了先验自由的存在,由此也说明理性可以单独规定行为。对此,康德似乎只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他的批判哲学具有强烈的道德诉求,其目的是为了向我们展示经验世界之外的道德世界,为了给信仰和道德留出地盘。

第一节 经验世界与道德世界的分离

康德在《纯粹理性批判》和《实践理性批判》中分别为我们的认识对象和行为找到了理性的先天形式作为根据。在《纯粹理性批判》中,他指出:我们所认识的对象是先天的感性形式和知性范畴构造而成,其中先天的感性形式,即时间和空间使得我们能够直观对象,而知性范畴将被给予的直观构造成对象,直观与知性的概念缺一不可,所以说“思维无内容则空,直观无概念则盲”(Pure Reason,pp.92-93)。由于人类的直观只能是经验的直观,因此知性范畴只在用于可能经验对象时才具有客观有效性。经验世界既然是由我们的先验范畴来立法的,那么经验世界的界限也就由这些先验范畴划定,它是不可改变的。

随后,康德指出:在认识领域没有客观实在性的理性概念,却可以在实践领域成为客观有效的。以自由概念为例,虽然在经验世界中一切发生之事都有原因,而这个原因自身也有它的原因,如此以往以至无穷,没有自由的原因性。然而实践自由已经说明理性可以使人摆脱感官刺激的规定,因此机械的因果性不能完全解释人类的行为。当然实践自由如果指向实用法则,那么它只能说明理性能克服某些感性冲动,行使自由意志的条件仍然是经验的。而先验自由则要求理性离开感性世界所有一切决定事物的原因而独立,由理性完全地规定意志。只有先验自由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意志,因为这时意志不被任何经验条件所规定。在《实践理性批判》中,康德通过人们对道德法则的意识证明了先验自由的存在,由此也说明理性可以单独规定行为。如果说知性范畴只能用于可能经验对象,那么理性概念则超越一切可能经验。人们遵循道德法则行事,则意味着他由超越经验的理性来规定,因此道德的世界与经验世界是两个完全不同的领地。

现在的问题是:如果道德世界与经验世界是相互分离的,那么道德能否改变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经验世界变得更美好?对此,康德似乎只能作出肯定的回答,因为他的批判哲学具有强烈的道德诉求,其目的是为了向我们展示经验世界之外的道德世界,为了给信仰和道德留出地盘。如果说他所倡导的道德竟然对于我们实际生活的经验世界没有丝毫的改善,那么倡导道德的意义何在?而且康德相信广义的理性,或者说人的先天认识能力毕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因此由它立法的两个世界应当最终可以沟通。但现在的困难在于:道德世界和经验世界是分离的,道德世界的立法者是理性概念,它只可能规定我们的意志和行为,却不能规定整个经验世界,那么如何可能设想道德对现实的改善呢?判断力批判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引入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